中譯本序
編者前言
一十年之後
我們腳下沒有根基—誰站在自己的根基之上?——公民勇氣?———關於成功——關於愚蠢——對人性的輕衊?——內在的正義——關於上帝統治曆史的幾點信綱——信任——品質的意義——同情——關於苦難——眼前與未來——樂觀主義——不安全與死亡——我們仍然有用嗎?
二給父母的信
寄自特格爾:1943年4月14日-1943年5月15日
三來自單人牢房的婚禮講道詞
1943年5月
四給父母的信
寄自特格爾:1943年6月4日-1944年4月26日
五給一位朋友的信,詩歌、雜感斷簡
寄自特格爾的信,1943年11月18日-1944年8月
23日——為難友祈禱詞,1943年聖誕節——關於D.W.R.洗禮的斷想——詩歌:憂傷與歡樂——詩歌:我是誰?——詩歌:基督徒與不信者——通往自由之路上的各站——雜感——一本著作的綱要
六來自阿爾伯特親王街的生命徵象
給母親的信,1944年12月28日——詩歌:新年,1945年——給父母的信,1945年1月17日
《聖經》引文索引
二 給父母的信
1943年4月14日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們要相信我,我一切都很好。很對不起,這是我第 次得到允許可以給你們寫信,不過這在頭十天裏簡直不算什麼事情。令我驚奇的是,你們通常會想到的監獄生活的那些艱難,例如肉體上的睏苦之類,似乎一點兒也沒有落在我頭上。我甚至每天早上都能吃上一頓不錯的有乾麵包的早餐,有時還有一點額外的好吃的東西。我更不會為監獄中硬梆梆的床犯愁。從晚上8點到早上6點,我盡量使睡眠充足。 奇怪的是,自從我到這裏後,幾乎沒有感到需要抽煙。但我敢肯定這是精神上的種種因素造成的。這個變化太劇烈瞭,需要大量調整思想以適應這種變化。身體上的需要不得不暫時退居次要地位,我想這確實豐富瞭我的體驗。我並不像有些人那樣不習慣於孤獨,對於靈魂來說,孤獨像土耳其蒸汽浴一樣好。唯一使我不安的事情,是想到你們會擔心我,因而不能好好吃飯睡覺。我害得你們如此操心,實在是很內疚,但這不是我的錯——這是我的命,如此而已。保羅·格哈特的贊美詩真是一種極好的安慰!我正在憑記憶把它們背齣來。我已從這裏的圖書館藉得瞭《聖經》和其他一些書籍,還有足夠寫作的紙……
距那次75歲祝壽已過去兩個星期瞭,那是多麼輝煌的一天啊!至今我仍然能聽見我們在早上和晚上齊唱的贊美詩,能聽見那些喧鬧和樂器的聲音。“我們贊美你,全能的主啊,你是創造之王……他的羽翼庇護著你,啊,輕柔地支撐著你。”寫得太好瞭。但願永遠如此!現在,春天很快就要到瞭。你們在花園裏可做的事就要多起來。在這裏,監獄的庭院中,有一隻鶇每天早上都要哼——哼著一支優美的小調,現在它開始在晚上也唱瞭。人們該為這些小事而感謝,因為那也是一種收獲。暫寫到此,再見!
……
這些書信使我們能夠重現一幅單人囚室裏的生活的圖景,過著這種生活的,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敏感的人。在這裏,我們能夠看到一種個人生活的隱秘細節,這種生活已驚人地融匯入外麵世界正在發生的悲慘事件,與之融為一體,一個由多思的頭腦和敏感的心靈造成的統一體。
這本書的裝幀工藝處理得極其考究,紙張的選擇明顯偏嚮於那種略帶紋理、觸感溫和的紙材,拿在手裏有一種踏實的安全感,而不是當下很多書籍追求的那種光滑亮麵的廉價感。內頁的留白設計得非常得當,使得文字和文字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這對於閱讀體驗來說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選擇上的細緻考量,那種帶著微小襯綫的宋體或明體,在長時間閱讀時,眼睛的疲勞度顯著降低,閱讀的流暢性得到瞭極大的保障。更值得一提的是書脊的處理,它既能牢固地鎖住書頁,又允許讀者將書本完全攤平而不會損傷到書脊的結構,這體現瞭齣版方對這本書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關懷。翻開扉頁,那油墨的味道是如此純正而自然,不帶一絲刺鼻的化學氣味,這進一步佐證瞭齣版方在材料上絕不妥協的態度。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閱讀行為本身變成瞭一種近乎儀式化的享受,你不得不放慢速度,去感受每一個字是如何被精心排布在這個平麵上的。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對內容嚴肅性的一個無聲的背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看之下就有一種沉鬱而深邃的質感。深褐色的底色上,用著一種近乎褪色的白色字體,仿佛是經曆過漫長歲月侵蝕的刻痕。那字體本身帶著一種古典的莊重感,但又隱約透齣一種掙紮後的疲憊,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某種被禁錮的、卻又試圖傳遞齣聲音的媒介。整體的排版極為剋製,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這種極簡主義的處理方式,反而加強瞭它所要承載的重量感。它不是那種花哨的、吸引眼球的暢銷書設計,更像是一件靜靜躺在那裏,等待著有心人去探尋其背後故事的藝術品。我記得第一次在書店看到它時,正是被這種獨特的、近乎肅穆的氣氛所吸引,它沒有大聲喧嘩,卻以一種內斂的方式,成功地將讀者的注意力牢牢鎖住。這種視覺上的“低語”,似乎預示著內容本身可能也是需要靜心品讀的深刻之作,而非浮光掠影的快餐讀物。我甚至猜測,設計者在選擇色彩和字體時,一定對作者或主題有著深刻的理解,纔能營造齣如此恰如其分的氛圍張力。光是拿起這本書的那一刻,指尖觸及封麵的粗糲感,就已經開始瞭一段心靈上的旅程,仿佛透過這紙張,能感受到某種遙遠而真實的呼吸。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布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絕非是綫性敘事的典範,更像是一係列被精心編排的“碎片”或者說是“迴響”,它們以一種非傳統的方式排列組閤,迫使讀者必須主動去搭建它們之間的邏輯橋梁。我注意到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有著令人稱奇的功力,時而如涓涓細流般細膩入微,描繪齣細微末節中的掙紮與希望;時而又陡然加快,如同驟雨傾盆,將一係列令人窒息的轉摺猛烈地砸嚮讀者。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變化,避免瞭單一情緒的過度渲染,使得整體的情感光譜極為豐富。特彆是那些段落之間的“跳躍”,乍看之下似乎是毫無關聯的場景切換,但當你深入思考後,會發現這種錯位感恰恰是作者精心設計的意圖,它模仿瞭人類記憶在麵對巨大壓力時的非連續性。這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去捕捉那些隱藏在看似散亂的文字背後的,精妙的結構美學。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將注意力從書的物理特性上轉移到它所散發齣的某種“氣場”上。它並不喧嘩,但有一種奇異的、內在的引力,像是深埋在曆史塵埃下的一塊古玉,需要耐心去拂去錶麵的浮土纔能看到其溫潤的光澤。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關於“時間”的概念,它似乎在嚮你傾訴一段被拉伸、扭麯,甚至在某些維度上被凝固起來的生命體驗。閱讀的過程中,我總會不自覺地産生一種錯覺,仿佛自己正透過一個極窄的縫隙觀察著某種宏大而又極其私密的場景,周圍的噪音似乎都被過濾掉瞭,隻剩下耳邊清晰的心跳聲和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使得文本內容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像是一種情感的滲透。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用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去接納其中的信息流,任何急躁或敷衍的態度都會讓精彩的部分溜走。這本書的重量感,不單指它物理上的重量,更指它在精神層麵給予讀者的那種沉甸甸的反饋。
評分品讀完這本書後,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釋然,但這並非是故事圓滿落幕後的輕鬆,而更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艱苦的內心跋涉後,終於抵達一處清冷山頂所獲得的澄明。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洗練的,它沒有多餘的修飾和華麗的辭藻堆砌,每一個詞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後留下的精華,擲地有聲,直擊要害。它的力量在於“留白”,在於那些沒有被直接言明、卻強烈暗示齣的復雜人性與處境。讀完後,書中的某些畫麵和某些句子會像烙印一樣深深地刻在腦海裏,不是因為它們描繪瞭多麼驚心動魄的事件,而是因為它們精準地捕捉到瞭某種普遍存在的、卻又難以言喻的生存睏境。它迫使你停下來,審視自己內心的某些角落,去思考那些平日裏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深層問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外界的聲音似乎變得更遠瞭,世界也因此變得更加清晰而又復雜。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次對心靈深處紋理的細緻描摹,迴味無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