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本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套装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印会河+王灿晖等

共13本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套装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郝万山+印会河+王灿晖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景源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温病学
  • 名家讲稿
  • 刘景源
  • 郝万山
  • 印会河
  • 王灿晖
  • 中医经典
  • 医学教材
  • 中医养生
  • 套装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93590
商品编码:104919165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9787117094801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32.00

9787117093590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36.00

9787117165426   王永炎中医心脑病症讲稿         58.00     缺

9787117094740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33.00

9787117127424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             39.00

9787117129701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59.00

9787117093873   王洪图内经讲稿              49.00

9787117109987   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36.00

9787117095228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47.00

9787117093453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36.00

9787117096126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42.00

9787117093606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31.00

9787117131247   金寿山温病学讲稿            28.00

9787117141550   罗元恺妇科学讲稿             30.00 

内容简介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郝尤山教授为教育部*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很好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本书是在他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伤寒论》示范教学的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的。 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伤寒论》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结、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八章,主要结合《伤寒论》原文,主要讲述郝教授本人的研究心得与体会,重视解析该书中辩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怎样将经典中的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实际。 书末附有方剂汉语拼音索引和《伤寒论》条文索引。 本书可供《伤寒论》学习、研究者参考,对学习《伤寒论》和领悟《伤寒论》的精髓颇有裨益对指导实践和提高中医辩证论治水平也有帮助。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刘景源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温病学》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温病学》等中医基础学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在温病学术上造诣颇深。本讲稿是他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温病学》示范教学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总论分为六章,分别讲述了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治疗内容。其中尤对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作了较详细的讲解。中篇各论分为八章,分别讲述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八种温病。书中对每个证候、方药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阐释,对相疑似的方证作出了鉴别分析。为了使读者对每个病种的传变规律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在每个病种后都附有传变规律及证治简表,使读者一目了然。下篇温病学名著选讲分为二章。主要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前十条,《温病条辨》的学术思想进行阐释,这两章的讲述,较少引用前人的评注,主要是刘教授本人学习叶、吴两位温病学家著作的读书心得及用于指导临床的体会。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参考,也适合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自学中医人员学习《温病学》之用。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李德新教授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学现代教育示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讲人,辽宁中医大学教授。从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之日始迄今,一直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修班生讲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科研方法学、中医与周易等课程。在中医界享有盛誉。 本书是在李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讲稿基础上,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并补充介绍了五运六气的基本知识而编写而成的。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及其特点。然后分别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与防治。五运六气学说九个方面,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学术特色和优势。书中对教学难点和疑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阐述,引发学生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以便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参考,也适合临床医师的理论再提高及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印会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曾任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的主编。他饱读各类中医经典,在学术上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本书是印老在20世纪70年代末给北京中医学院师资进修班学生授课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书中绪论、王要介绍中医学基础的内容、特点及任务。第*-四章及第七章主要从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预防和治则方面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五-六章主要阐述诊法,辨证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其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论述独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与现用教材不同,反映了印老在外感热病辩证方面的观点。全书每章后附有小结,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本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对初学中医人员学习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会有很大裨益。本书可供各层次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人员参考使用。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

本书忠实记录了王灿晖教授温病学课堂教学的授课内容,充分反映王灿晖教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强化温病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重点介绍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常用诊法、治法和预防等;突出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应用,分别介绍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四时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论治,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与临床紧密结合;注重经典原著对现代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选编了温病学代表性原著《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归类编排,分条阐述,旨在加强对温病学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深化。全书既保持传统温病学理论体系,又反映温病学的现代学术发展状况;既具有全面系统的温病学理论分析,叉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突显温病学理论的临床运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外感疾病的辨治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第3辑):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虽然以“讲稿”为名,实际上它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讲稿。从字面上理解,讲稿应该是教师为讲授教材准备的文字稿,而本“讲稿”则是据课堂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

 王洪图内经讲稿

本讲稿突出了对《内经》有关医理部分的讲解与诠释,在“理论阐释”项下,采用条分缕析的方法,指出某理论中所包函的若干要素;并联系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由此及彼地相互印证,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前提下,抓住其要领,为临床运用打下基础;以生动而浅近的古今医案为论据,讲解“临证指要”。其中贯穿着本人的临证心得与体会,多数医案理法方药兼备,不仅可以验证有关理论,也可以直接用于临证实践。

 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李培生教授是中医伤寒学界的一代宗师,泰山北斗。所著的这本《伤寒论讲稿》基本保留了明·赵开关复刻宋版《伤寒论》的原貌;全书以六经为纲,本证、兼变证、类似证为目的编写体例,明白地勾画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体系,极便于初学;书中每条原文下又分词解、提要、释义、治法、方药、方义、参考资料诸项,使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书中首次指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明确了该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学基础的地位。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作者连建伟教授曾于2005年应台湾长庚大学邀请,赴台为该校中医系八年制学生讲授《金匮要略方论》,其授课的讲稿是海峡两岸中医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真实记录。现予整理出版,以飨广大读者。《金匮要略方论》系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被尊称为方书之祖。原书文字古朴,后学不易理解。连氏的讲解融会各家,深入浅出,结合自己40年来的治学心得,具有理论创新与临床见解。并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穿插文史哲知识于医学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中医,理解中医之精髓,掌握中医基本功。为反映讲学全貌,书末并附授课课时表,期中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台湾学子临别赠言、讲学日记等。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是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集毕生治中医学的学术思想而作,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初,原名《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更名为《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全书共分作上中下三篇:上篇,医学流派;中篇,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下篇,临床各科各家学说。《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是根据1979年任应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限于录音资料,只涉及《中医各家学说》上篇,在内容的详略方面与教材形成互补之势。该书整理的重点放在展现任应秋的讲学风格,明晰他的教学思路,揭示他的治学方法等方面,避免简单重复讲义内容,让每一章节均能收到和讲义相得益彰之效果。尤其是任应秋研读中医经典文献的心得,对临床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历代医家学说的提炼和归纳等,更具启迪意义,对中医教育、中医研究,以及中医临床都是十分生动而难得一见的宝贵资料。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金匮要略》一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实践家张仲景,在上承《黄帝内经》和《八十一难经》等典籍的医学理论,广泛采集众家之方,并结合自己医疗经验而写出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杂病部分”,其中包括内科、外伤科及妇产科等疾病,共22篇。它以病证名词为纲,以脏腑为理论核心,以辩证思维论述并奠定了内、妇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理论体系,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宝贵典籍。它以“分类简明,辨证切要,方药精练,经验可靠”为特点,1800年来受到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而奉为圭臬,与其他中医经典一起指导着后世医家临床医疗的实践,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每个修习中医药学者的必读之书。

 程士德中医基础学讲稿

本书是我国恢复高考以后,程教授亲自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而撰写的讲稿。全书分绪言、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与治则九部分。书中对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引人入胜。体现了中医学老前辈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以及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综观之,本书有两个特色:一是重点突出,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了重点阐述;二是在讲述中结合程老自己几十年教学和临床经验,强调了掌握好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于学好中医各科的重要性。这对初学中医学的同道有很大启发,将能帮助初学者更好地领会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本书可供各层次的中医院校师生、自学中医者学习使用,也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罗元恺妇科学讲稿

《罗元恺妇科学讲稿》内容包括《中医妇科学》总论和各论的部分内容,研究生课程的部分内容及专题讲座等。罗氏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德艺双馨,既为经师,亦为人师。他的讲稿纵横古今,贯通中西,思维缜密,深入浅出。处处以中医理论为纲,每每切合临床实际。从他的中医妇科讲稿中,可以看到一位名医,名师的临证思路,教学方法,中医神韵与大师风范。

目录

刘景源温病学讲稿

上篇 总论

第*章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战国至隋、唐时期——萌芽阶段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温病的认识

3.《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对温病的认识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1.《伤寒补亡论》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新见解

2.《素问玄机原病式》等书对温病治疗学的贡献

3.《医经溯洄集》对伤寒与温病之区别的论述

三、明、清时期——形成与发展阶段

1.《伤暑全书》论暑病

2.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3.《证治心传》——一部几乎被湮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

4.《尚论篇》、《医门法律》对温病的阐发

5.《广瘟疫论》对《温疫论》的发挥

6.《温热暑疫全书》论温、热、暑、疫

7.《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温病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8.《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辨证论治的代表性文献

9.《伤寒温疫条辨》论伤寒与温病之辨

10.《通俗伤寒论》论广义伤寒

11.《温病条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作

12.《温热经纬》——优秀的温病学文献集注

13.《时病论》论时令病

14.《温热逢源》论伏气温病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一、温病的概念

二、温病的特点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

2.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三、温病的范围与分类

四、温病与伤寒

五、温病与温疫

六、温病与温毒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绪论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七、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二章脏象学说第三章气血精津液学说第四章经络学说第五章体质学说第六章病因学说第七章病机第八章养生与防治第九章五运六气学说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绪论第*章阴阳五行学说第*节 阴阳学说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二章脏腑学说与气血津液学说第*节 脏腑学说第二节 气血津液学说第三章经络学说第*节 经络的概念和组成第二节 十二经脉第三节 奇经八脉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及其应用第四章病因病机学说第*节 发病第二节 病因第三节 病机第五章诊法第*节 望诊第二节 闻诊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第六章辨证第*节 八纲辨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第三节 脏腑辨证第四节 六经辨证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第六节 三焦辨证第七章预防与治则第*节 预防第二节 治则

王灿晖温病学讲稿

第*章绪论一、温病学的概念二、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三、《温病学》内容结构和学习方法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特点二、温病的范围和分类三、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温病的病因二、温病的发病第四章温病的辨证一、卫气营血辨证二、三焦辨证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一、辨舌二、验齿三、辨斑疹、白痦四、辨常见症状第六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则二、温病治法的确立依据和运用要点三、温病的主要治法四、温病兼夹证的治疗五、温病瘥后调理第七章沮病的预防一、温病预防的意义二、我国古代预防温病的成就三、温病的预防方法第八章风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九章春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章暑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一章湿温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二章伏暑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三章秋燥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四章大头瘟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五章烂喉痧一、概述二、病因病机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辨证论治五、护理预防第十六章《温热论》选读第*节 温病大纲第二节 邪在肺卫第三节 邪陷营血第四节 流连气分第五节 邪留三焦第六节 里结阳明第七节 论湿第八节 辨舌验齿第十七章《温病条辨》选读第*节 温病大纲第二节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第三节 暑温第四节 湿温第五节 伏暑第六节 秋燥第七节 温毒第八节 温病治禁第九节 治病法论第十八章《湿热病篇》选读第*节 湿热病提纲第二节 邪在卫表第三节 邪在气分第四节 变证、类证第五节 善后调理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总论

第*讲 中药与中药学

第二讲 中药学的发展——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讲 中药学的发展——隋、唐、两宋和金元时期

第四讲 中药学的发展——明代、清代

第五讲 中药学的学习方法

第六讲 中药的功效

第七讲 中药的性能之一:概述、四气

第八讲 中药的性能之二:五味

第九讲 中药的性能之三:升降浮沉、归经

第十讲 中药的性能之四:引经与药引、有毒与无毒

第十一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一: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与贮存

第十二讲 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之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

王洪图内经讲稿

上篇 概论

第*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1-2讲)

第*节 《黄帝内经》课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3-4讲)

第*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与形成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

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与学术价值

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

..........

李培生伤寒论讲稿

第*章 概论

一、作者生平

二、时代背景及著书动机

三、《伤寒论》流传历史及版本形成

四、《伤寒论》学术发展简介

五、伤寒的涵义

六、《伤寒论》中的六经概念

七、六经与八纲的关系

八、六经传变及合病并病

九、六经生理病理和治则

十、《伤寒论》的卓越成就及其实用价值

十一、《伤寒论》的读法

.............

连建伟金匮要略方论讲稿

金匮要略方论序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第*章 导言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性质

(一)《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

(二)《中医各家学说》的任务

(三)《中医各家学说》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四)《中医各家学说》的历史性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各家学说

(一)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发掘祖国医学宝库的具体措施

(二)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强化中医学教育的手段

(三)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是开拓思维的方法

三、怎样学习《中医各家学说》

............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伤寒卒病论集

绪论

各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

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

绪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程士德中医基础学讲稿

1 绪言

1.1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1.1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1.1.2 《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任务

1.1.3 学习《中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1.2 怎样学好《中医学基础》

1.2.1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1.2.2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2 阴阳五行学说

2.1 阴阳学说

2.1.1 阴阳学说的产生和形成

............

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

刘渡舟讲《伤寒论》脉证总例三篇

第*讲 平脉法

第*课 平脉法原文(27-33条)

第二课 平脉法(34-49条)

第三课 平脉法(50-69条)

第二讲 伤寒例

第*课 伤寒例(119条)

第二课 伤寒例(20-29条)

第三课 伤寒例(30-42条)

第四课 伤寒例条文(43-60条)

第五课 伤寒例(61-75条)

第三讲 辨痉湿暍脉证

第*课 辨痉湿喝脉证(1-3条)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