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管道振动测试与评估(DL/T 1103-2009)

核电站管道振动测试与评估(DL/T 1103-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核电
  • 管道振动
  • 振动测试
  • 振动评估
  • DL/T 1103-2009
  • 核电安全
  • 机械工程
  • 电力工程
  • 设备监测
  • 管道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
字数:3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核电站管道振动测试与评估(DL/T 1103-2009)》规定了核电站管道系统的振动测试方法、评估方法及验收准则。
  《核电站管道振动测试与评估(DL/T 1103-2009)》适用于核电站役前、初始启动试验、运行阶段各种工况下进行的管道系统稳态振动和可预期的瞬态振动的测试与评估。
  《核电站管道振动测试与评估(DL/T 1103-2009)》不适用于役前、初始启动试验、运行阶段的各种工况下的随机偶发管道瞬态振动的测试与评估。管道系统中的设备(如泵、阀等)不属于本标准范围。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定义
4 管道振动分类及等级
5 振动测试方法
6 管道振动等级评定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测试设备指南
附录B(规范性附录)测试设备要求
附录C(规范性附录)峰值速度判据
附录D(规范性附录)交变应力强度判据
附录E(资料性附录)计算分析:稳态和瞬态振动的精确验证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 先进结构材料的疲劳断裂行为与寿命预测 的专业著作的详细介绍。 --- 先进结构材料的疲劳断裂行为与寿命预测 专著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度聚焦于现代工程领域中关键承载结构所用先进材料在复杂载荷环境下的服役安全与可靠性问题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书系统地梳理了高强度钢、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以及先进复合材料等在典型工业应用(如航空航天、能源装备、高速轨道交通等)中面临的疲劳、蠕变、腐蚀疲劳和辐照脆化等关键损伤机制。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结构工程师、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实验表征方法和先进的寿命预测模型。 核心内容板块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共分为八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应用的完整链条。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本征性能(第1章至第3章) 本部分着重于奠定理解疲劳断裂行为的材料科学基础。 第1章:现代工程结构用先进材料概述 详细介绍了当前高技术领域广泛采用的几类关键材料的合金设计理念、微观组织特征及其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超高强度钢的晶界工程、镍基高温合金中$gamma'$相的析出控制、钛合金中相变行为的调控,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讨论了这些材料在极端温度(深冷或超高温)下的性能基线。 第2章:疲劳损伤的微观机理 深入探讨了疲劳裂纹萌生、扩展和最终断裂的物理过程。内容包括位错运动与滑移带的形成、表面氧化对疲劳起始的影响(P-LIP机制)、微裂纹的桥接与韧化机制,以及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如接触应力、弯曲应力)的塑性应变累积模型。特别分析了晶粒尺寸对疲劳性能的尺寸效应。 第3章:蠕变与高温疲劳的耦合效应 针对能源和航空发动机等高温服役环境,详细分析了蠕变对疲劳寿命的加速作用。阐述了“时间-温度参数”(如Larson-Miller参数)在蠕变寿命预测中的应用,并建立了耦合了蠕变损伤和疲劳损伤的本构模型,探讨了“爬行疲劳”(Creep-Fatigue Interaction, CFI)的临界判据。 第二部分:疲劳载荷特征与应力分析(第4章至第5章) 本部分关注实际工程中复杂载荷的表征和结构响应的准确评估。 第4章:随机载荷与载荷谱的构建 讨论了实际服役环境中载荷的随机特性,包括窄带、宽带随机过程的统计描述。系统介绍了载荷谱的获取、处理和合成方法,如GMN/RPS谱的生成,以及如何将环境因素(如风振、气动载荷)纳入载荷模型。重点分析了载荷谱对疲劳损伤累积的影响。 第5章: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分析 针对结构件在旋转、扭转、压力容器等复杂受力情况,详细阐述了多轴疲劳的分析方法。对比了平面应力、平面应变假设下的结果差异,并引入了基于等效应变范围、等效应力幅值的参数法(如Smith-Watson-Topper (SWT) 参数、Fatigue Parameter)在多轴疲劳中的适用性,以及生命周期中的应力重定标(Rethreading)现象。 第三部分:疲劳寿命的先进预测理论(第6章至第7章) 这是本书的核心理论部分,集中展示了现代疲劳分析的工具箱。 第6章:基于断裂力学的寿命预测 全面回顾了线性弹性断裂力学(LEFM)和弹塑性断裂力学(EPFM)在裂纹扩展速率预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Paris-Erdogan方程的修正形式,包括阈值应力强度因子 $Delta K_{ ext{th}}$ 和断裂韧度 $K_{ ext{IC}}$ 的确定。重点讨论了在小裂纹(Micro-crack)阶段,基于J积分和CTOD(裂纹尖端张开位移)参数的修正模型。 第7章:先进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提出了多尺度、多指标的寿命预测框架。 应变寿命法(Strain-Life, S-N)的修正: 引入了残余应力、平均应力效应(如Goodman、Walker、Soderberg修正)对S-N曲线的精确校正,并讨论了基于局部应变历史的累积损伤本构关系。 基于能量的方法: 引入了耗散的疲劳能量密度率 ($dot{D}_{ ext{fatigue}}$) 作为损伤累积的物理量,并与裂纹扩展速率建立联系。 概率寿命预测: 探讨了材料缺陷和制造工艺带来的不确定性,应用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等统计方法对寿命的可靠性指标进行预测。 第四部分:工程应用与无损评估(第8章) 本部分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验证相结合。 第8章:关键结构件的疲劳评估与寿命管理 选取航空发动机叶片、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焊缝、风力发电机主轴等典型案例,展示如何综合运用上述理论进行设计寿命评估。详细介绍了疲劳损伤的无损检测(NDT)技术,包括超声波衍射时差法(TOFD)、相控阵超声(PAUT)在裂纹早期定位和尺寸测量中的应用,以及超声波疲劳损伤演化监测的潜力。最后,提出了基于风险的检查(RBI)和寿命延寿策略的工程化流程。 --- 本书特点 1. 深度与广度兼备: 不仅涵盖了经典疲劳理论,更系统地介绍了高温蠕变、多轴应变控制以及材料微观结构演化对疲劳寿命的复杂影响。 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一个理论模型后都附有工程实例分析或实验数据佐证,确保了模型的可操作性。 3. 前沿性: 融入了近年来在先进材料(如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疲劳特性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挑战。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是从事结构可靠性分析、寿命评估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带来的知识冲击。它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型号或某一阶段的测试,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整合跨学科的知识,将流体力学、结构动力学、信号处理等多个领域的精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宏大的视野确保了读者在掌握具体技术的同时,也能建立起对整个系统行为的深刻理解。它促使读者不仅仅满足于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能跳出来,从更本质的物理机制和系统可靠性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估。这种高屋建瓴的知识体系,对于希望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的读者而言,无疑是开启进阶研究之门的金钥匙。

评分

这部教材的印刷质量着实令人称赞,纸张触感细腻,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即便是作为工具书频繁翻阅,想必也能保持长久的使用价值。内页排版疏密有致,字体清晰易读,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专注阅读技术性内容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光是翻阅其精美的外观,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在制作环节上的精益求精,这往往预示着内部内容的扎实与专业性。封面设计上,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色调搭配,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绝非一般的应付之作,而是真正下过苦功的精品。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坚固程度以及封皮的耐磨性,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类专业书籍的重视,确保它能在实验室、现场或者书桌上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行业工艺品,让人对它所蕴含的知识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值。

评分

初翻这本厚重的典籍,我立刻被其内容逻辑的严密性所吸引。不同于一些技术手册的生硬罗列,这里的论述层层递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循循善诱,将复杂的理论概念分解为易于理解的模块。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之中,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到高级的信号处理方法,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特别是一些关键步骤的描述,作者似乎能洞察到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点,并提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释,这种“预见性”的写作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吸收效率。整体而言,它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结构美学。

评分

从一个项目执行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而是大量渗透着实际工程中的“最佳实践”和“陷阱规避”的经验之谈。书中的章节对现场测试的准备工作、数据采集时的环境控制、以及后期数据分析中的常见误差来源,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和明确的指导方针。这种注重操作细节的叙述方式,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行动指南。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关键的是详细说明了“该怎么做”以及“如何确保结果的可靠性”,这种极强的可操作性,让这本书从案头参考书升级为工作现场不可或缺的“技术伙伴”。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图表和插图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对于涉及物理现象和复杂设备的专业书籍来说,纯粹的文字描述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此书巧妙地利用了大量的专业绘图和实测数据图表来佐证观点。这些配图不仅数量可观,更重要的是,其精确度和清晰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一个示意图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优化,标注清晰,直观地展示了测试的布局、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以及数据采集的流程。尤其是在展示复杂振动模式时,那些高质量的图形化表示,瞬间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和物理现象变得触手可及。这套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自学和查阅的门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