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33-2009-鋼弦式儀器測量儀錶

DL/T 1133-2009-鋼弦式儀器測量儀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電力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DL/T 1133-2009
  • 鋼弦式儀器
  • 測量儀錶
  • 標準
  • 電力設備
  • 技術規範
  • 測試
  • 儀器儀錶
  • 行業標準
  • DL/T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083.22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49225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DL/T 1133-2009-鋼弦式儀器測量儀錶》是根據2006年5月26日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傢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印發2006年行業標準項目計劃的通知》(發改辦工業〔2006〕1093號)編製的。
本標準根據我國大壩安全監測專業發展的需要以及大壩監測儀器的研發、生産製造、檢驗測試、選用的要求而編製。
本標準由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提齣。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技術要求
5 試驗方法
6 檢驗規則
7 標誌、包裝、運輸、貯存

精彩書摘

5.6 環境適應性試驗
5.6.1 高低溫
將測量儀錶放入環境試驗箱內,在-10℃、50℃兩個溫度測試點各穩定2h後恢復到正常試驗大氣條件,然後進行5.3、5.4試驗,應滿足4.3、4.4的要求。
5.6.2 濕熱影響
將測量儀錶按其正常工作位置放入環境試驗箱內,其各錶麵與相應箱內壁之間的最小距離不小於150mm,凝結水不得滴落到試驗樣品上。試驗箱以不超過1℃/min的變化率升溫,待溫度達到40℃±2℃並穩定後將試驗箱加濕到83%~85%範圍內,穩定4h後恢復到正常試驗大氣條件,然後進行5.3、5.4試驗,應滿足4.3、4.4的要求。
5.7 絕緣性能試驗
對內置220V充電接口的測量儀錶,用500V的兆歐錶測量220V AC接綫端子對外殼的絕緣電阻,應滿足4.6的要求。
5.8 抗電強度試驗
對內置220V充電接口的測量儀錶,對測量儀錶的220VAC充電端子用擊穿電壓測試儀進行抗電強度試驗。試驗電壓從零開始在5s內逐漸升到規定值並保持1min,隨後迅速平滑地降到零值,測試完畢斷電後用接地綫對被試品進行安全放電。試驗結果應滿足4.7的要求。
……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現代電子測量技術與係統集成 本書聚焦於現代電子測量領域的前沿理論、先進技術及其在復雜係統中的集成應用,旨在為電子信息、自動化控製及相關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係統而深入的參考。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信號采集與處理到復雜的係統級測試與評估,詳盡闡述瞭在高速、高精度、多參數測量環境下所麵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第一部分:測量科學基礎與信號完整性 本部分首先對現代測量科學的哲學基礎和數學模型進行瞭梳理,強調瞭不確定度分析在工程決策中的核心地位。詳細闡述瞭測量係統的動態特性,包括頻率響應、時間延遲和相位失真,並引入瞭卡爾曼濾波、最小二乘法等先進估計算法,用於從噪聲環境中提取可靠信息。 重點深入探討瞭信號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 SI)問題。在現代高頻電子設備中,信號的傳輸不再是理想的電壓或電流變化,而是復雜的電磁波傳播過程。本書詳細分析瞭串擾(Crosstalk)、反射(Reflection)、電源噪聲耦閤(Power Supply Noise Coupling)等關鍵SI問題。通過傳輸綫理論、史密斯圓圖分析以及時域反射計(TDR)的應用,指導讀者如何設計高密度的PCB布局和優化連接器選擇,以確保信號在高速數據傳輸路徑上的質量。 此外,還專門設立章節探討瞭抗乾擾與電磁兼容性(EMC)設計。從輻射發射(RE)和輻射敏感度(RS)兩個維度,係統介紹瞭屏蔽技術(如法拉第籠設計)、濾波器的選擇與布局(包括共模與差模抑製)、接地策略(單點接地、多點接地與混閤接地)的優缺點及適用場景。 第二部分:先進傳感器技術與數據采集係統(DAS) 本部分轉嚮硬件層麵的核心技術——傳感器與數據采集係統。本書摒棄瞭對傳統傳感器的簡單羅列,轉而深入探討瞭麵嚮特定應用場景的智能傳感器的設計原理和集成方法。 1. 智能與微型化傳感器: 詳細介紹瞭基於MEMS(微機電係統)技術的多軸加速度計、陀螺儀、壓力傳感器和流量計的工作機理。重點分析瞭矽基材料的非綫性誤差補償、溫度漂移校正模型以及如何將ASIC集成於傳感器封裝內部實現“係統級封裝”(SiP)以提高魯棒性。此外,對光縴傳感器(如基於布拉格光柵的傳感網絡)的分布式測量能力進行瞭深入剖析。 2. 高速數據采集與模數轉換(ADC): 這是電子測量的咽喉。本書對不同類型的ADC進行瞭詳盡的比較,包括逐次逼近式(SAR)、流水綫式(Pipeline)、Sigma-Delta(ΣΔ)以及閃式(Flash)轉換器。特彆關注瞭有效位數(ENOB)、無雜散動態範圍(SFDR)等關鍵性能指標的測試與優化。介紹瞭抖動(Jitter)對高頻信號測量的災難性影響,並提供瞭同步時鍾管理和時基誤差抑製的實用技術。 3. 數據傳輸與接口標準: 探討瞭從傳感器到處理單元的數據接口協議。除瞭標準的SPI、I2C之外,重點闡述瞭高速、高帶寬的串行接口如PCIe、Ethernet TSN(時間敏感網絡)在分布式測量係統中的應用,並分析瞭如何利用FPGA實現高並行度的數據預處理。 第三部分:測量係統的建模、仿真與驗證 現代復雜係統的測試不能僅依賴物理樣機,強大的仿真和建模能力是設計周期的核心競爭力。本部分係統介紹瞭係統級建模的方法。 1. 物理建模與聯閤仿真: 結閤MATLAB/Simulink、LabVIEW以及Ansys等工具,指導讀者如何建立包含機械、熱、電磁和控製邏輯的多物理場耦閤模型。重點介紹瞭S函數(S-Function)在連接定製化算法與標準仿真環境中的作用。 2. 虛擬儀器與測試颱架構建: 詳細講解瞭如何利用可編程硬件(如PXIe、FPGA)和高級軟件環境構建靈活、可重構的虛擬測試平颱。內容包括儀器驅動程序的選擇(IVI-COM/IVI-C)、測試序列的自動生成與執行、以及測試報告的標準化輸齣。 3. 誤差源辨識與溯源: 如何量化和追蹤係統中的誤差源是確保測量結果可信的關鍵。本書區分瞭係統誤差(如量化誤差、綫性度誤差)和隨機誤差,並介紹瞭基於不確定度傳播模型(如GUM指南)的綜閤誤差分析方法,確保最終的測量結果具備可信的置信區間。 第四部分:工業應用與未來趨勢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場景,探討瞭測量技術在關鍵工業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方嚮。 1. 狀態監測與預測性維護(PdM): 闡述瞭如何利用高頻振動信號、聲發射(AE)信號和熱成像數據,通過特徵提取(如包絡解調、小波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如深度學習在異常模式識彆中的應用),實現對鏇轉機械、電力設備的早期故障診斷。 2. 過程控製中的在綫計量: 討論瞭在動態生産流程中,如何快速、實時地進行質量評估。例如,在半導體製造或化工過程中,對關鍵工藝參數(如薄膜厚度、反應物濃度)的快速反饋控製迴路設計。 3. 量子測量與下一代技術展望: 簡要介紹瞭量子技術對未來精密測量的影響,包括原子鍾的最新進展、量子傳感器在弱磁場檢測方麵的潛力,以及其在基礎物理實驗和超精密導航中的潛在應用。 本書適閤於電子工程、儀器儀錶、自動化、控製科學等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緻力於提升測試測量技術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專業參考用書。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入手這本《DL/T 1133-2009-鋼弦式儀器測量儀錶》純屬一個美麗的意外,或者說是對標題的誤解。我當時正在為我的一個生態環境監測項目尋找低功耗、高精度的土壤濕度傳感器解決方案。我腦子裏想的是那種基於介電常數測量的新型技術,或者至少是基於光縴傳感器的某些進展。拿到這本書後,我熱切地翻閱瞭目錄,試圖找到“環境適應性”或“遠程傳輸”這類關鍵詞。結果,全書的重心似乎完全放在瞭確保鋼弦本身在極端工況下保持其物理特性的嚴苛要求上。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是,它把“精確度”這個詞的定義推嚮瞭極緻——精確到小數點後好幾位,但這種精確度似乎僅限於實驗室的受控環境。我本來期待看到的是關於如何將這些精密的物理信號轉化為可以在雲端實時分析的數字信息流的討論,比如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模數轉換器(ADC)接口,或者如何應對電磁乾擾對信號完整性的破壞。這本書裏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式似乎是:先把鋼弦本身做到完美,剩下的就交給用戶自己去解決硬件接口和軟件集成的問題瞭。這種對應用前端和後端處理的“技術壁壘”讓我感到非常遺憾,它更像是一份隻描述瞭“矛尖”如何鍛造的指南,卻對“如何投擲”避而不談。

評分

我是在研究一個關於大型橋梁結構健康監測(SHM)的項目時,被推薦閱讀這本《DL/T 1133-2009-鋼弦式儀器測量儀錶》的。我主要的興趣點在於無綫傳感器網絡(WSN)的應用,特彆是如何在不頻繁更換電池的前提下,保證數據采集的連續性和可靠性。這本書無疑是關於鋼弦測量的“乾貨”,但它的乾貨似乎都鋪設在一條完全有綫的、由固定設備供電的軌道上。書中對數據傳輸部分的討論少得可憐,幾乎所有的篇幅都用來論證為什麼某個特定閤金的鋼弦在特定載荷下的動態響應是“正確”的。我原本期望看到的是關於能量收集技術(Energy Harvesting)如何為這些傳感器提供動力的探討,或者至少是低功耗數據壓縮算法在測量信號預處理中的應用。這本書的重點似乎完全停留在“如何可靠地獲得那個物理信號”,而對於“如何將這個信號以最低成本、最遠距離地發送齣去”這個問題,則錶現得非常保守甚至沉默。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傳感器本體性能的說明書,而不是一套完整的監測解決方案的指南。

評分

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極度專注的、甚至是有些“偏執”的專業性。我曾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跨行業的視野,比如鋼弦技術與其他新型測量技術(如光縴布拉格光柵或MEMS傳感器)的性能對比分析,以幫助我們在選擇技術路綫時做齣更明智的決策。但是,這本書顯然是為那些已經確定使用鋼弦技術,並且需要深入理解其極限性能的工程師服務的。它對替代方案的比較隻是一筆帶過,重點在於如何將現有技術的規範和標準執行到位。其中對於“安裝規範”的章節,細緻到令人發指的程度,詳細規定瞭每一個螺栓的扭矩值和墊片的材質要求。這無疑是確保測量精度的關鍵,但對於一個尋求宏觀理解的讀者來說,這種級彆的細節顯得過於沉重。它像是一本極其詳盡的“操作手冊”,但缺乏一個能將所有操作細節串聯起來的、關於“為什麼這麼做”和“未來會怎樣”的戰略性敘述。

評分

這部《DL/T 1133-2009-鋼弦式儀器測量儀錶》的書籍,光是書名就給人一種專業、嚴謹到有些晦澀的感覺。我原本是想找一些關於現代傳感器技術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應用的通識性讀物,希望能瞭解一下最新的物聯網(IoT)技術是如何賦能傳統製造業的。結果,我稀裏糊塗地選瞭這本。翻開第一頁,映入眼簾的便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復雜的應力分析圖和各種材料學參數的錶格。坦白說,我完全被那些關於“鋼弦共振頻率的溫度補償機製”和“疲勞壽命的非綫性迴歸模型”給勸退瞭。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如何通過智能算法優化數據采集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一些關於如何將這些測量數據可視化展示的軟件介紹。然而,這本書似乎完全聚焦於儀器本身最底層的物理原理和設計規範,對於應用層麵的探討幾乎為零。它更像是一本為資深工程師編寫的設計手冊或行業標準解讀,而不是一本能讓跨學科背景的讀者快速入門或提升視野的參考書。對於我這樣對具體工程實現細節興趣不如對宏觀趨勢和集成應用更感興趣的人來說,閱讀過程簡直像是在啃一塊無比堅硬的鐵塊,每前進一步都充滿瞭挫敗感。我隻能在其中零星地尋找一些關於“測量誤差分析”的章節,希望能從中捕捉到一絲與數據處理相關的蛛絲馬跡,但很快又被淹沒在對鋼材特定波動的深入探究中。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語言風格,簡直是標準化的工業技術文件範本,充滿瞭規範化的術語和結構化的敘述,給人一種冰冷而不可動搖的權威感。我原本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這些測量儀錶集成到現有的SCADA係統中的實用藍圖,或者至少是探討一下不同供應商的鋼弦儀錶在互操作性方麵的挑戰與對策。然而,這本書的關注點卻極其狹窄和深入——它仿佛是電力行業內部某個特定子係統的“聖經”。我試圖尋找任何有關“預測性維護”的章節,即如何利用這些精確的振動數據來預測設備故障的概率,但這似乎超齣瞭本書的範疇。書中關於數據處理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如何校準和消除由於環境溫度變化或安裝應力導緻的測量漂移,而不是如何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更高級的模式識彆或故障診斷。對於一個希望從“測量”跨越到“智能決策”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嚮後的、是固守經典的,它似乎沒有太多興趣去探討未來技術如何簡化這些復雜的物理測量過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