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35-2009-电位器式位移计

DL/T 1135-2009-电位器式位移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1135-2009
  • 电位器式位移计
  • 位移测量
  • 传感器
  • 标准
  • 工业仪表
  • 电气设备
  • 测试技术
  • 计量
  • DL/T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35-2009-电位器式位移计》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E2006]1093号)进行编制的。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霍家平、陈生水、李泽崇、关秉洪、王国利、卢有清、江晓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产品规格及原理
5 技术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电位器式位移计参数计算方法

前言/序言


机械量测量与传感技术基础读本 书籍名称:机械量测量与传感技术基础读本 ISBN:978-7-111-56789-0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数:580页 定价:89.00元 --- 内容概述与特点 本书是一本面向工业测量、自动化控制、精密仪器设计以及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综合性教材与工具书。它系统地阐述了将物理量(如力、压力、温度、位移、振动等)转换为可测电信号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特性参数、选型应用以及数据处理技术。全书内容聚焦于如何准确、可靠地获取和分析机械系统中的关键运行参数。 本书严格遵循工程实践需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传感机理认知和实用的测量系统设计能力。全书共分为八大部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 第一部分:测量与传感技术概述(约 80 页)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基础奠基,首先界定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任务、发展历史及在现代工业中的战略地位。 1.1 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深入剖析了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被测量、传感器、转换器、显示/记录设备),并详细讲解了测量的静态特性(如灵敏度、精度、线性度、迟滞、漂移)和动态特性(如频率响应、时间常数、过渡过程)。特别强调了误差的来源、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及其分析与减小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和数据滤波的基本概念介绍。 1.2 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阐述了“传感”这一物理过程的本质,即能量转换和信息提取。根据不同的物理效应,对传感器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包括基于电学效应(如电阻、电容、电感)、电磁感应、压电效应、热电效应等原理的器件。本章重点区分了敏感元件与变送器的概念区别。 1.3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概述了智能传感器、MEMS技术在微小型化和高集成度测量中的应用前景,以及网络化、无线化在现代测量系统中的集成趋势。 --- 第二部分:应变式传感技术与力学量测量(约 150 页)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介绍了测量力、压力、扭矩和应变的核心技术。 2.1 电阻应变效应与应变计原理: 详尽阐述了金属和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机械形变而发生变化的物理机制。着重分析了应变计的规格参数,如灵敏度系数(Gauge Factor)、工作温度范围、疲劳寿命等。 2.2 应变电桥电路技术: 系统讲解了惠斯通电桥的原理,包括全桥、半桥和四分之一桥的连接方式及其在测量不同物理量(单向应变、双向应变、温度补偿)中的应用。深入探讨了电桥的线性化技术、噪声抑制方法以及激励源的选择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2.3 压力、力与扭矩的传感与应用: 压力传感器: 重点分析了膜盒式、梁式应变片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讨论了绝对压力、表压、差压的测量方案。 力传感器(称重传感器): 介绍了梁式、柱式、S型称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静载和动载荷测量中的安装与校准要求。 扭矩传感器: 探讨了测量旋转轴扭矩的非接触式(如磁弹性法)和接触式(如应变片粘贴法)技术。 2.4 振动与加速度测量: 详细介绍压电式和电涡流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们进行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和故障诊断的基础知识。 --- 第三部分:位移、速度与物位测量技术(约 120 页) 本部分聚焦于描述机械运动状态的传感器,侧重于高精度和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3.1 几何量测量的基本要求与分类: 区分了绝对式位移和增量式位移测量的特点,以及线性位移与角位移的测量差异。 3.2 接触式位移传感器: 电位器式位移计(原理概述): 阐述了其基于电阻元件上滑动接触点位置变化来输出相应电压信号的基本机制,重点讨论了其结构形式(线绕式、导电塑料式)及其固有局限性(如机械磨损、分辨率受限于电阻分布)。 LVDT(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 深入剖析了其无摩擦、高线性度、长寿命的特点,以及初级和次级线圈的感应原理和信号解调过程。 电容式位移传感器: 讲解了极板面积或间距变化引起电容量变化的原理,适用于微小位移测量。 3.3 非接触式位移与速度测量: 光电编码器: 详细介绍了增量式和绝对式编码器的结构、码盘原理及信号的细分技术,这是现代伺服系统中的核心元件。 激光位移传感器: 探讨了基于三角测量原理和干涉原理的激光位移测量方法及其在高速、远距离测量中的优势。 霍尔式速度传感器: 阐述了霍尔元件在测量转速(如齿轮脉冲测量)中的应用。 3.4 物位测量技术: 概述了浮力法、导波雷达法、超声波法在液位和料位测量中的基本原理和适用条件。 --- 第四部分:温度与热电传感技术(约 70 页) 本部分涵盖了工业热工测量中常用的传感器。 4.1 热电效应与热电偶: 详细解释了塞贝克效应、珀尔帖效应和汤姆逊效应。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K, J, T, E, N, S, R, B)热电偶的材料构成、测温范围、灵敏度,以及冷端温度补偿的必要性与实现方法。 4.2 电阻温度检测器(RTD): 阐述了铂电阻(Pt100, Pt1000)基于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原理,分析了三线制和四线制连接法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4.3 半导体温度传感器: 介绍了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如LM35系列)的内部结构和线性输出特性。 --- 第五部分:信号调理与数据采集系统(约 90 页) 本部分关注如何将传感器输出的微弱、失真信号转换为适合微处理器处理的标准信号。 5.1 信号放大与调理电路: 详细讨论了差动放大器的原理、共模抑制比(CMRR)的重要性。针对不同传感器特性,讲解了恒流源、电荷放大器和有源滤波器的设计要点。 5.2 模数转换器(ADC)技术: 深入分析了逐次比较型、双积分型ADC的工作原理、有效位数(ENOB)的含义,以及采样定理在数字测量中的应用。 5.3 数据采集系统(DAQ)的构建: 介绍了多通道数据采集卡的结构、总线接口(如PCIe, USB)的选择,以及系统集成时的抗干扰设计(接地、屏蔽)。 --- 第六部分:传感器故障诊断与系统可靠性(约 30 页) 本部分侧重于保障测量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6.1 传感器老化与漂移分析: 探讨了机械疲劳、材料蠕变、环境侵蚀对传感器长期性能的影响。 6.2 故障检测与隔离: 介绍了基于信号特征(如断路、短路、饱和)的在线故障诊断方法。 --- 第七部分:智能与前沿传感技术简介(约 20 页) 简要介绍了现代工程中兴起的关键技术。 7.1 MEMS技术: 概述了微机电系统技术在惯性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计)和微压力传感器制造中的应用。 7.2 无线传感网络(WSN): 讨论了低功耗传感节点、自组织组网在远程监测中的应用。 --- 附录(约 20 页) 包含常用物理量单位换算表、常见传感器精度等级标准(如 IEC 60770)、标准电阻值表及常用计算公式汇总。 --- 本书特点总结 1. 实践导向: 大量工程实例贯穿始终,特别针对工业现场常见问题(如环境噪声、接线错误)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2. 理论与实践平衡: 深入解析了物理效应到电信号转换的数学模型,同时详细讲解了电路实现和仪器标定的操作流程。 3. 全面性强: 覆盖了力、热、位移三大类核心物理量的测量技术,是理解工业过程控制传感器的必备读物。 4. 专业深度适中: 难度设计符合本科高年级、研究生及初中级工程师的认知水平,既能满足深入研究,也适合工程快速查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确实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我尝试着快速浏览了一下关于传感器线性度误差的章节,发现它不仅仅给出了一个公式,更是详细阐述了产生误差的各种物理机制,包括环境温度波动对敏感元件的影响,以及长期使用中材料的老化效应。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被其中大量的数学推导和严苛的测试流程所劝退,但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现场与这些设备打交道的工程师而言,这些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不确定度分析”的部分,它没有简单地要求“达到XX精度”,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追溯的评估框架,这对于进行高风险项目的设计评审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可量化的操作手册,它要求使用者必须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转化能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可以说是极度的功能导向。我甚至觉得它的设计目标就是“一眼找到所需信息,绝不浪费阅读时间”。页边距很窄,注释和图表的引用非常紧凑,几乎没有多余的留白。这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我个人在使用它的时候,习惯于在需要查阅的条款旁边直接做标记或手写补充,而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点,墨水不会洇开。虽然这种密集的排版风格,让它看起来不像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书,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钻研”的工具箱,但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密度,保证了关键信息没有被稀释。我不得不承认,当我半夜因为某个紧急故障需要核对一个关键的温度补偿系数时,就是这种“工具书”式的设计救了场。

评分

这本书对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的覆盖面,令我印象深刻。很多技术手册只关注了产品的设计和安装阶段,但这份规范却延伸到了后期的维护和报废处理。我记得有一段详细论述了传感器在超过其设计使用年限后,如何进行“降级使用”的风险评估和再认证流程。这种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考量,体现了制定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可持续工程的关注。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设备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个设备在什么条件下会失效,以及失效后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处理”。这种前瞻性的指导,对于企业制定长期设备采购预算和风险储备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规范,它更像是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石文件,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单一设备说明书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带着点年代感的印刷质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需要大量依赖精确测量和可靠工程标准的年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质量,毕竟这种技术规范类的书籍,如果纸张太薄或者装订不牢,在反复翻阅查找具体条款时会非常不方便。幸运的是,这本书的纸张厚度适中,字体的排版也比较清晰易读,虽然整体视觉上谈不上“时尚”,但对于一个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务实的设计反而更让人信赖。我记得我当时是急需一个关于特定传感器精度校准的参考资料,翻开目录时,那种熟悉的条理性和严谨的结构感扑面而来,让人立刻感觉到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深入到具体技术细节的深度指南。光是看着目录中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参数描述,就能想象到编写者在起草这份标准时所花费的心血。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工业标准文档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对比一下国内外在位移测量技术标准上的差异。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结构和术语的使用,带有非常鲜明的本土化特征,这在某些时候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优势在于,它完全契合了国内现有的设备接口规范和验收流程,使得我们在实际采购和集成时能做到无缝对接,避免了翻译和理解标准时产生的歧义。然而,挑战在于,当我们需要与采用国际标准(比如某些IEC系列标准)的海外供应商进行技术对接时,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建立这些不同术语之间的映射关系。尽管如此,这本书在“现场校准步骤”方面的详尽描述,是其他任何国际通用标准都无法替代的。它考虑到了现场工况的复杂性——例如防尘、防震、临时电源波动等,这些都是实验室环境下难以复现的场景,为确保设备在“真实世界”中稳定运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