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147-2009-电力高处作业防坠器

DL/T 1147-2009-电力高处作业防坠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DL/T 1147-2009
  • 电力高处作业
  • 防坠器
  • 安全规范
  • 标准
  • 电力行业
  • 高空作业
  • 安全防护
  • 技术标准
  • 设备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1147-2009-电力高处作业防坠器》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的安排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委托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衢州电力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良、李瑞、方旭初、余虹云、张学东、金红、蒋丽娟。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试验方法及验收规则
6 标志、包装及运输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防坠器试验布置图

精彩书摘

  4.4.3.2 导向轮等宜采用增强ABS塑料(丙烯腈一丁烯一苯乙烯)或PBTP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材料。
  4.4.4 绳索式防坠器
  壳体、连接环、连接板、卡钳板、拨片等部件宜采用屈服强度不低于245MPa的整锻或整轧材料,并符合GB/T 699、GB/T 700、GB/T 1591的相关规定;也可采用屈服强度不低于250MPa的锻铝材料,并符合GB/T 3190的相关规定。
  4.4.5 连接器
  扣体、闸门、锁套等部件宜采用屈服强度不低于300MPa的锻铝材料,并符合GB/T 3190的相关规定;也可采用屈服强度不低于300MPa的材料,并符合GB/T 700、GB/T 1591的相关规定。连接器应采用整锻方式制造。
  4.5 性能
  4.5.1 基本要求
  4.5.1.1 防坠器及附件的使用环境温度应适用:-35℃~+50℃。
  4.5.1.2 防坠器及附件额定制动载荷为120kg,额定工作载荷为100kg。
  4.5.1.3 防坠器在不小于15kN的静载荷作用下保持5min,应无肉眼可见的变形损坏,能正常安装或拆卸;整体破断力应不小于22kN。
  ……

前言/序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7年行业标准修订、制定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7〕1415号)的安排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委托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华电器材检测研究所、衢州电力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良、李瑞、方旭初、余虹云、张学东、金红、蒋丽娟。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国家电网公司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修订版 2023 编著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输变电工程公司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88-0856-X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电网公司为规范和指导其下属单位及相关承包商在进行电力系统高处作业时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而组织编写的一部综合性技术规范性文件。该规范全面覆盖了电力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输电线路、变电站、发电厂房、配电网架空线路等)在建设、运行、维护、检修等生命周期中涉及所有高空作业环节的安全要求。 本书深刻认识到电力行业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和高风险性,着力于构建一套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安全技术体系,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高处坠落导致的工伤事故,确保人身安全和作业质量。 核心内容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总则与术语定义 本章阐述了规范制定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以及电力高处作业中涉及的关键术语的准确定义,如“高处作业”、“临边防护”、“登高工具”、“个人防护装备(PPE)”等,为后续章节的理解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依法合规的强制性要求。 二、 组织与安全管理 详细规定了高处作业的组织管理流程。这包括作业审批制度(作业许可证的申请、审批、签发与收回流程)、作业班组的配置与人员资质要求、安全技术交底的执行标准与记录规范。同时,对高处作业的风险辨识与评估(JSA/JHA)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要求作业前必须完成作业区域的危险源识别,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章节中还强调了安全监督员的设置、职责和巡检频率。 三、 作业环境与临边防护 本部分是高处作业安全的核心基础。它对不同高度、不同类型作业面的防护要求进行了细化规定: 1. 脚手架与工作平台: 规定了各类脚手架(型钢、碗扣式、移动式)的搭设、验收标准、荷载要求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检查维护规范。特别关注了受力点、连墙件的设置密度和固定方式。 2. 洞口与通道防护: 详细说明了楼板洞口、电缆井口、设备检修口等必须设置的固定式或临时式防护栏杆、盖板的尺寸、强度和警示标识要求。 3. 临边防护: 针对无固定防护设施的屋顶、平台边缘,规定了防护栏杆(包括踢脚板、中间栏杆、顶杆)的最小高度、材料规格和抗冲击能力。同时,对使用安全网等柔性防护设施的安装角度和张紧度提出了具体参数。 四、 登高与通道作业技术 本章聚焦于人员如何安全地到达和离开工作位置: 1. 梯具使用: 区分固定梯、A字梯和伸缩梯的使用规范。明确了梯子长度与作业面的关系(“四比一原则”)、放置角度要求、连接固定方式以及使用时的人员行为限制。 2. 垂直攀爬作业: 针对塔杆、设备烟囱等垂直结构,规定了爬升装置(如爬梯、提升器)的安装、检查要求,以及作业人员在攀爬过程中应如何使用防坠落系统。 3. 通道设计: 对变电站内及厂区内临时或永久性的通道、马道、走道提出了坡度、防滑、宽度和扶手设置的标准。 五、 个人防护装备(PPE)与防坠落系统 这是针对个体保护的详细技术指南,重点在于正确选择、佩戴和维护防坠落装备: 1. 安全带(全身式安全带): 详细区分了全身式安全带、双挂点安全带、缓冲绳等装备的适用场景。规定了安全带的检验周期(包括外观检查和定期静载试验)、使用寿命以及发现损伤后的报废标准。 2. 连接件与锚点: 强调了连接件(如速差自控器、能量吸收器、锁扣)的质量认证要求。对锚点(固定点)的强度进行了量化计算,规定了不同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上的锚固方法和最小抗拉力要求。 3. 安全绳系统的设置: 阐述了水平救生系统(水平导向绳)和垂直导向系统的设计、安装与张紧技术,特别是在带电作业区或存在弧光风险区域的特殊要求。 六、 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 本章为预防事故后的快速响应提供了操作指南: 1. 高处坠落应急预案: 制定了针对性的救援方案,明确了现场指挥、医疗救护、通讯联络的职责分配。 2. 悬挂伤害的预防与急救: 详细介绍了高处坠落被救下后,人员可能因安全带持续束缚导致的“悬挂创伤”(吊带综合征)的识别症状、紧急处理措施及快速转移至医疗点的流程。 3. 事故报告与调查: 规定了事故发生后的现场保护、信息上报层级和初步调查的要求。 --- 本书特点: 技术集成度高: 整合了国家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规范》以及电力行业相关标准,确保规范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现场实景照片、剖面图和流程图,直观展示了合格与不合格的安全设施对比,便于一线人员理解和执行。 可操作性强: 多数条款采用“必须(Shall)”或“应(Should)”的语言结构,辅以具体的参数和检查表,便于现场工程师和安全员进行检查和验收。 针对性强: 尤其细化了对特高压、超高压站及复杂构架设备(如特高压角塔、GIS站房)的高处作业安全要求,满足新一代电力基础设施的作业需求。 适用对象: 国家电网公司各级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检修、监理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一线作业班组负责人及所有参与电力高处作业的人员。同时,也是相关安全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的重要参考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组织结构堪称典范,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完全杜绝了那种章节间跳跃和内容重复的弊病。从基础的个人防护装备(PPE)标准介绍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系统性安全管理流程,再到最后的应急响应与事故调查,每一步的衔接都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顺滑而精确。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知识点回顾与自测”环节,虽然不是正式的习题集,但它以一种启发性的提问方式,强迫读者停下来反思刚刚学到的核心要点。这种内嵌式的学习闭环设计,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持久性和深度记忆,而不是读完就忘的“速食”知识。对于我这种需要系统性学习新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张已经铺设好的轨道,指引我高效地抵达目的地,完全不必担心迷失在庞杂的技术细节之中。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现场教学。作者在阐述理论基础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纯粹的学术语言,而是大量融入了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案例分析。比如,对于某个特定工况下的安全系数计算,书中不仅给出了精确的公式推导,紧接着就用一个发生在高耸铁塔上的实际案例来佐证,细致到连当时的风速、环境温度等外在条件都有详细记录。这种“理论+实践”的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吸收效率。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风险识别矩阵”那一部分,它将那些抽象的安全隐患,具体化成了可操作的检查清单,让人感觉到安全规范不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拿在手中的工具。每一次阅读,似乎都能闻到高空作业时空气中特有的干燥和金属的味道,代入感极强,让人不得不重视每一个微小的操作细节。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所传递出的一种对“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这种人文关怀渗透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远超出一本普通技术规范所能达到的深度。它不仅仅在教你如何符合最低安全要求,更是在培养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感。在描述一起多年前发生的坠落事故分析时,作者的文字虽然客观冷静,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逝去生命的惋惜和对生命安全极端重要性的强调,非常震撼人心。这种深刻的职业伦理教育,是任何单纯的技术参数堆砌都无法比拟的。它让读者明白,我们所操作的每一个螺栓、拉紧的每一根绳索,背后都系着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否。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比单纯学会一项技能要重要得多。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准确性和引用来源的权威性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通读其中关于锚点设置和生命线张力的计算部分时,我特意去核对了几个关键的行业标准编号,发现书中引用的数据和规范名称无一差错,这体现了编著者对行业规范的深入理解和严谨态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深谙工程实践的复杂性,不仅仅照搬标准,还对标准条文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冲突和取舍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例如,在处理跨越不同施工方的安全标准兼容性问题时,书中提供了一个基于风险等级的优先排序框架,这个框架的实用价值远超标准的字面要求。这表明作者的视角不仅停留在“是什么”,更深入到了“怎么办”的层面,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作为操作指南的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清晰有力的白色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专业性和严肃性。触摸上去,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哑光,让人在阅读时心情会更加平静。尤其是内页的排版,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集度,又避免了视觉疲劳。很多技术手册的内页总是显得拥挤不堪,但这本书却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图文并茂的布局让人在理解复杂概念时,能够快速找到视觉辅助,这对于需要经常翻阅查阅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我反复翻动查找特定章节,也没有发现任何松动的迹象,看得出来在制作工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外在的物理形态上,就已经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建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和期待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时常把它摆在案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