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DL/T 376-2010
  • 复合绝缘子
  • 硅橡胶
  • 绝缘材料
  • 技术条件
  • 电力设备
  • 高压绝缘
  • 通用标准
  • 材料性能
  • 绝缘试验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4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1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下达2004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4]872号)的安排制定。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由电力行业绝缘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负责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参加起草单位:河南电力试验研究院、河北硅谷化工研究院、道康宁有限公司。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主要起草人:阎东、张锐、吴光亚、宋福如、佘红菱、张勤。
《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1号,100761)。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5 检验规则
6 试验方法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加速气候试验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憎水性分级(hc值)的典型状态

前言/序言


精选技术文献导读:聚焦现代工业与工程前沿 本导读旨在为您呈现一系列涵盖多个关键工业技术领域的权威性文献,这些书籍与您提到的《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侧重于电力设备特定材料的规范性研究不同,它们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现代制造、能源转型、先进材料应用及环境工程等领域。每本书都代表了特定专业方向的深度积累与最新进展,是相关领域工程师、研究人员及决策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 一、 高级结构材料与疲劳分析 (Advanced Structural Materials and Fatigue Analysis) 推荐书目:《航空航天用先进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与寿命预测》 本书系统阐述了在极端载荷和复杂环境下,现代航空航天结构中广泛应用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和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力学行为。内容详尽地覆盖了从微观结构演变到宏观损伤累积的全过程分析。 核心内容提要: 1. 基体树脂与纤维的界面作用机制: 深入探讨了热固性与热塑性树脂基体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粘接强度变化规律,以及界面损伤如何作为初始裂纹源影响整体性能。 2. 多尺度疲劳建模: 重点介绍了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FEA)的层间剪切失效(DEL)和纤维断裂疲劳累积模型。尤其对高周疲劳(HCF)和低周疲劳(LCF)下的蠕变-疲劳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描述和数值模拟案例演示。 3. 无损检测(NDT)技术在寿命评估中的应用: 详细阐述了超声波衍射飞行时间(TOFD)、相控阵超声(PAUT)以及热成像技术在早期缺陷识别、裂纹扩展速率监测中的最新进展和数据处理流程。 4. 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集成: 探讨了嵌入式光纤传感器(如FBG)如何与复合材料层合板集成,实现实时应力分布和损伤演化的监测,以及如何将监测数据反哺至寿命预测模型。 本书价值: 区别于单一材料规范,本书侧重于材料在动态载荷下的“行为科学”,为设计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复杂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工具。 --- 二、 新能源存储与电化学工程 (New Energy Storage and Electrochemical Engineering) 推荐书目:《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隔膜技术与热失控机理研究》 本著作聚焦于下一代动力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提升的核心瓶颈——电解液、隔膜材料及其热管理问题。它提供了从电化学基础到工程实践的全面指导。 核心内容提要: 1. 功能化陶瓷涂层隔膜的制备与优化: 详述了聚烯烃(PE/PP)隔膜表面接枝氮化硅、氧化铝等陶瓷颗粒的湿法和干法涂覆工艺,重点分析了涂层孔隙率、离子电导率与热收缩温度之间的权衡关系。 2. 电解液的阻燃与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工程: 探讨了引入磷系或卤系阻燃剂对电解液热稳定性的影响,并深入对比了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与凝胶电解质在界面阻抗上的差异。 3. 热失控的触发路径与级联效应: 基于反应量热仪(RC1)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数据,建立了电池内部SEI膜分解、正负极材料相变、以及隔膜破损引发的“热失控链式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4. 电池包级热管理系统设计: 介绍了先进的液冷板(Cold Plate)优化设计、直接接触冷却(Direct Contact Cooling)技术,以及如何通过流体力学仿真(CFD)确保电池模组内温差控制在±2°C以内。 本书价值: 为电池研发工程师提供了精确的失效分析工具和材料选型指导,尤其对提高电池在极端充放电条件下的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 三、 工业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控制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推荐书目:《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复杂化工过程优化与调度》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PID控制范畴,专注于如何利用系统模型对未来进行预测,从而提前优化控制输入,以应对高耦合度、强非线性和时滞性强的工业流程。 核心内容提要: 1. 非线性MPC(NMPC)的求解算法: 详细介绍了序列二次规划(SQP)和内点法在实时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时的收敛性与计算效率的对比分析,并针对计算资源受限的工业控制器给出了简化策略。 2. 时变模型与自适应机制: 探讨了在催化剂活性衰减、换热器结垢等工艺参数随时间漂移的场景下,如何结合卡尔曼滤波(KF)技术实现对系统模型的在线辨识与更新,确保MPC的预测精度。 3. 多目标与约束处理: 提供了处理多硬约束(如设备容量、安全联锁)和软约束(如排放限值、产品质量指标)的权重分配策略,并介绍了如何使用“松弛变量”技术来平衡安全与经济效益。 4. 先进过程控制(APC)在集成化工厂中的应用: 以大型精馏塔群和反应器网络为例,展示了MPC如何集成到企业资源规划(ERP)和制造执行系统(MES)中,实现从订单到出厂的全局优化调度。 本书价值: 为过程控制工程师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旨在通过更智能的控制策略,显著降低能耗、减少副产物生成,并提高生产的柔性。 --- 四、 环境修复与污染控制工程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推荐书目:《高级氧化工艺(AOPs)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与机理》 本书聚焦于传统生化处理难以应对的,如医药残留物、内分泌干扰物(EDCs)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深度净化技术。 核心内容提要: 1. 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与调控: 全面梳理了臭氧/紫外(O3/UV)、芬顿/类芬顿体系(Fenton/Fenton-like)、光催化(TiO2)等多种AOPs中•OH的生成速率方程,并分析了pH值、离子强度对自由基捕获和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2. 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EAOPs): 重点介绍了以硼掺杂金刚石(BDD)电极和DSA电极为核心的电化学氧化过程,探讨了其在水相中直接电氧化和间接产生强氧化剂(如过硫酸盐、氯自由基)的协同效应。 3. 污染物降解路径的代谢物鉴定: 利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LC-HRMS),详细解析了典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农药)在AOPs处理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评估了这些代谢物是否具有更高的毒性或更难降解性。 4. 工艺集成与工程放大: 提供了将AOPs与其他深度处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膜生物反应器MBR)进行串联组合的工程设计原则,并探讨了反应器几何形状对氧化效率的影响。 本书价值: 提供了应对日益严格的饮用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实用技术路线,强调了从机理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的转化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编辑质量来看,这本书的制作似乎完全服务于内容的规范性,而牺牲了可读性体验。纸张的触感粗糙,印刷的墨色有时深浅不一,尤其是那些包含复杂表格和波形图的页面,信息的密度过大,视觉疲劳感非常强。更让人不解的是,这本书完全没有提供任何索引或关键词检索功能,如果你想快速查找关于“耐电弧性”的所有相关信息点,你必须从头到尾仔细翻阅每一个章节,寄希望于在某个测试方法或附录中偶然发现你需要的那个定义。对于一本技术标准类的书籍来说,如此糟糕的检索便利性是难以容忍的。它似乎是匆忙赶在某个标准更新的截止日期前印刷出来的,完全没有经过现代技术文档应有的精细校对和用户体验优化。这使得原本就艰涩难懂的技术内容,更加让人望而却步,购买这份资料,更多的是一种“必须拥有”的合规性行为,而不是一种主动的知识汲取愿望。

评分

这本《DL/T 376-2010-复合绝缘子用硅橡胶绝缘材料通用技术条件》实在是太让人费解了,我原本是想找点关于电力系统绝缘子维护和材料选择的实用指南,结果这书的内容简直就像是给专业工程师写的研究报告摘要,充满了各种缩写和技术参数的堆砌。随便翻开一页,映入眼帘的都是诸如“介质损耗角”、“电树枝起始电压”、“老化前后的拉伸强度变化率”之类的术语,对于一个非材料科学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我花了好大力气去理解那些关于材料配方和测试方法的章节,结果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基础的“物理性能指标”,也需要对照好几本其他的标准才能勉强弄明白其背后的实际意义。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考虑普通读者或者初级技术人员的接受程度,它假定你已经完全掌握了高分子化学和电力工程的全部知识体系。举个例子,它对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材料蠕变性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但却没有用任何直观的图表或者实际案例来解释,在实际的户外电网运行中,这种细微的性能差异到底会给运维人员带来哪些可感知的风险或益处。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内部的质量控制文件,而不是一本能帮助读者提升技能的教材或参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似乎是按照标准制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的,而非以读者的学习路径为导向。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转显得有些生硬,一个关于“交联剂的种类和含量”的讨论,突然就被“绝缘子的表面处理工艺”打断了,然后又跳回了关于“热老化加速试验方案”的细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着一个非常严谨但缺乏引导的导游,他不停地指向墙上的标签,却从不告诉我这些标签背后的历史故事或相互关联性。特别是关于材料配方这一部分,它仅仅是列举了不同的添加剂及其大致功能,但对于配方优化背后的权衡取舍——比如为了提高耐电痕性而牺牲柔韧性——几乎没有深入的探讨。如果这本书能增加一些“为什么这么设计”的解释,或者提供一些“经典配方演变史”,我相信对理解材料科学的精髓会有极大的帮助。目前的呈现方式,使得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严格遵守的法律条文,而不是一本可以启发思考的专业著作。

评分

对于希望了解复合绝缘子在智能电网或特高压应用中面临的新挑战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视角显得有些滞后和局限。它主要围绕着220kV及以下传统电网的应用场景来设定技术指标,对于超高压(如500kV以上)系统中日益重要的空间电荷累积效应、局部放电的精确测量以及材料与SF6气体环境的兼容性等前沿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我注意到书中对测试频率和电压等级的描述,明显偏向于老一代的电力系统标准,对于当前正在推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对绝缘材料提出的更高要求,它显然没有给出足够的指导。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很可能期望获得一份面向未来的技术参考,了解如何选择下一代绝缘材料以适应更高电压、更复杂运行环境的需求。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像是一份回顾历史的档案,它详细描述了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基准,却对未来十年的技术发展方向显得力不从心,这使得它在快速迭代的电力技术领域,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评分

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硅橡胶材料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长期耐久性表现,毕竟复合绝缘子的使用寿命是电力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然而,它更多地聚焦于实验室环境下的标准测试流程和验收指标,对于材料在真实世界中的“服役表现”探讨得非常表面。比如,书中对紫外线辐射和盐雾腐蚀的抵抗力有明确的测试标准,但很少提及近年来新兴的抗污闪涂层技术,或者不同产地硅橡胶在高原、海岛等极端环境下的实际衰减案例分析。我期待能看到一些对比性的研究,比如A品牌和B品牌的材料在相似工况下运行五年后的表面形貌差异,或者维修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早期失效迹象。很遗憾,这本书的视角似乎停留在出厂检验的阶段,对于“投入使用后”的动态管理和预防性维护缺乏足够的关注。它提供了一份合格的清单,但没有提供一份如何确保其长期合格的“操作指南”。对于那些负责资产健康管理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信息上的缺失,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一本冰冷的规范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