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

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光纤通道
  • 传输保护
  • DL/T 364-2010
  • 通信技术
  • 电力通信
  • 技术标准
  • 信息传输
  • 网络安全
  • 行业标准
  • 通用技术条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4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
字数: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度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第51项任务安排制定的。
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具有光纤通信的输电线路应优先采用光纤作为传送继电保护信息的通道”。国内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已大量使用光纤作为纵联保护通道。同时,电力通信网也已形成以光纤通信为主的通信网络。如何综合利用光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被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所关注。本着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系统继电保护动作可靠性的原则,为光纤保护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根据国內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在总结实验室测试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后编写完成。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传输继电保护信息的光纤通道技术要求
6 对采用光纤通道传输信息的继电保护设备的技术要求
7 继电保护与光纤通信网的接口技术要求
8 继电保护装置与通信终端设备的连接技术要求
9 光纤通道配置原则
10 光纤通道的测试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相关基本概念
附录B(资料性附录) 继电保护装置与通信终端设备的连接实施方案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通道配置方案
附录D(资料性附录) 光纤通道测试报告

前言/序言


面向智能电网的新一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系统阐述了新一代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关键理论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深入浅出,旨在为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维护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工程师提供一份全面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 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新能源接入比例的持续攀升,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并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配电网的复杂化、主动化,传统的基于工频平衡原理的继电保护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本章首先深入分析了智能电网的典型拓扑结构及其对保护系统的动态特性、实时性、可靠性与选择性提出的更高要求。重点讨论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光伏)接入后电网暂态过程的显著变化,特别是系统短路电流的幅值和衰减特性的改变对电流型保护的冲击。同时,对基于同步量测(PMU)的宽带保护和基于过程总线(Process Bus)的数字化变电站保护的架构演进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后续章节的技术深入奠定基础。 第二章 继电保护的数字化与标准化进程 本章详细介绍了IEC 61850系列标准在构建现代、一体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剖析了IEC 61850-9-2(采集信号转换)和IEC 61850-8-1(SV/GOOSE报文)的具体技术细节,阐述了如何实现电流、电压等模拟量的数字化采样、网络化传输以及保护装置的配置与互操作性。特别关注了时间同步(如PTP/IEEE 1588)在确保广域保护和差动保护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性。此外,本章还梳理了国内电力行业在继电保护设备和系统层面遵循的最新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为工程实施提供合规性指导。 第三章 新型短路与故障诊断技术 针对传统保护在新能源接入后可能出现的误动或拒动问题,本章深入研究了几种前沿的故障诊断技术。首先,详细阐述了基于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EMD)等信号处理方法的暂态分量提取技术,如何有效分离故障暂态分量与新能源注入引起的非周期性分量,以提高故障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其次,重点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的故障识别算法在保护系统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对大量故障录波数据进行训练,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更快速、更鲁棒地判断故障类型、位置和性质,尤其适用于复杂故障和非对称故障的识别。 第四章 输电线路的先进纵向和横向保护 本章聚焦于特高压和长距离输电线路保护的最新发展。在纵向保护方面,系统论述了基于精确阻抗测量的阻抗保护的改进措施,包括对接地阻抗和系统参数变化进行自适应补偿的方法。在横向保护方面,深入剖析了基于量测单元(PMU)的先进纵联保护技术,特别是广域差动保护(WADP)和基于同步相量比较的区域阻抗保护(SPA)。本章提供了详细的数学模型推导和仿真结果,展示了这些新型保护方案在应对高阻抗接地故障、线路串联电容补偿等复杂情况下的优越性能。 第五章 配电网的保护与自愈策略 随着配电网向主动化和微电网方向发展,保护逻辑必须从传统的被动保护转向主动故障隔离与系统重构。本章着重介绍了配电网中的故障定位技术,包括基于电压暂降和电流突变的先进定位算法。核心内容围绕故障自愈(FDIR)系统展开,阐述了如何集成先进的配电自动化终端(FTU/DTU)与保护装置,实现故障区段的快速隔离、电源的自动倒换以及系统拓扑的动态调整。此外,还探讨了在分布式电源接入下,配电网反向潮流对传统过流保护设值的影响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第六章 继电保护的仿真、测试与可靠性评估 保护装置的可靠性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本章系统介绍了继电保护装置从研发到投运的全生命周期测试流程。详细阐述了基于实时数字仿真平台(如RTDS/OPAL-RT)的硬件在环(HIL)测试方法,以及如何模拟电磁暂态过程和通信延迟,对数字化保护的逻辑和性能进行严格验证。此外,本章还介绍了保护系统的故障录波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概率论和可靠性工程学原理,对复杂保护组态的整体可靠性指标进行量化评估,指导运维决策。 第七章 宽带与非工频保护的新技术探索 本章展望了超越传统工频保护范围的前沿技术。重点研究了在直流系统、柔性直流(HVDC)以及包含大容量储能系统的并网点,如何利用宽带(高频)故障信息进行保护。讨论了基于高频暂态过电压或电流脉冲的故障识别技术,这些技术对电磁暂态过程的敏感度更高,能有效应对直流故障和快速开关操作。同时,对基于新型传感器技术(如光纤电流传感器、磁通门传感器)的非侵入式保护方案的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 全书紧密结合智能电网的工程实践,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并重,是电力保护领域专业人员提升技能、把握技术前沿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书架上向来是人文社科和历史传记的天下,这本《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的出现,简直像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它的排版、它的用词,都充满了冰冷的、不可妥协的工业美学。我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光纤通道的安全机制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对我来说,数据传输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总在那里。这本书的价值,我只能从其“保护信息”这个词汇上进行推测——它一定是对抗潜在灾难的终极防御手册。我无法评论其条款的合理性,也无法判断其实施的难度,但它代表了一种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商业利益和个人偏好,上升到了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的层面。这本书,与其说是读物,不如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宣言,记录了行业对信息时代稳定性的庄严承诺。

评分

我有个朋友是做网络维护的,有一次他抱怨工作压力大,说稍微一点疏忽就会造成大面积瘫痪。当时我没太理解那种紧绷感,直到我看到了他办公桌上那本封皮有些磨损的《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反阅读”的书籍。我试着翻阅了其中关于“故障隔离与恢复机制”的部分,那些术语和流程让我望而却步,感觉就像在看一本外星语教材。然而,正是这种难以接近性,凸显了它的专业壁垒和核心重要性。它不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它是用来保护那些价值万亿的数据流动的。这本书的影响力不在于它被多少人阅读,而在于它被多少关键基础设施严格执行。我猜,翻开它的人,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无数条红线,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它静静地待在那里,默默地承担着确保信息“永不宕机”的重任。

评分

说真的,拿到《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哪个机构出的新规矩?”。我更偏爱那些能引发深度哲学思考或者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沉重,或者刘慈欣的宏大叙事。这本书完全属于另一个维度——技术规范的世界。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追求美感和情感共鸣,它的语言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目的是消除歧义,达成唯一的、可执行的理解。我无法评价其内容的优劣,因为评价“技术条件”的标准显然不是“阅读体验”。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个里程碑,记录了特定技术领域在2010年前后所达到的成熟度。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符号,象征着现代社会复杂系统背后的严谨和秩序,是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数字化生活得以维系的最底层逻辑支撑。

评分

这本厚厚的《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光看名字就觉得透着一股浓浓的行业规范味儿。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技术手册,里头塞满了各种缩写和图表,估计只有深谙此道的专业人士才能勉强啃下来。说实话,我更习惯于阅读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或者能激发思考的社科书籍,对这种标准化的文档兴趣不大。然而,当我翻开它,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保护信息”和“通用技术条件”的设定时,一种奇特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拍案叫绝的作品,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箱,里面规整地摆放着每一个螺丝钉、每一个扳手的作用和规格。我开始想象,在那些数据中心深处,在那些光缆交错的地下管道里,正是这些冷冰冰的条文和参数,默默地支撑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当然的“连接”和“安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故事性,而在于它构筑了一个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基石,确保了信息的生命线不会轻易中断。我猜想,那些在幕后维护网络稳定的人,视它为圭臬,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巨大的连锁反应。

评分

最近在整理我的家庭书架,发现角落里吃灰的这本《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真是个奇特的收藏品。我承认,我从来没真正坐下来仔细研读过它哪怕一个章节,毕竟我的专业背景离这些高深的电信工程差得太远了。但光是它放在那里,就散发着一种权威感。它不像那些畅销书一样封面花哨,用语夸张,它朴实无华,却代表着一个行业经过无数次测试、争论和修订后达成的共识。我有时会好奇,编写这样一部标准的人们,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平衡效率与冗余,速度与稳定?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稳定压倒一切”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框架,不同的设备商、不同的运营商各自为政,那整个光纤网络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它就像是基础设施的“宪法”,约束着所有参与者的行为,确保了宏大系统的和谐运作,尽管我们这些局外人对此知之甚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