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度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第51项任务安排制定的。
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具有光纤通信的输电线路应优先采用光纤作为传送继电保护信息的通道”。国内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已大量使用光纤作为纵联保护通道。同时,电力通信网也已形成以光纤通信为主的通信网络。如何综合利用光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被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所关注。本着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系统继电保护动作可靠性的原则,为光纤保护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提供技术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根据国內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在总结实验室测试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查阅国内外技术资料,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后编写完成。
我的书架上向来是人文社科和历史传记的天下,这本《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的出现,简直像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它的排版、它的用词,都充满了冰冷的、不可妥协的工业美学。我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光纤通道的安全机制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对我来说,数据传输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总在那里。这本书的价值,我只能从其“保护信息”这个词汇上进行推测——它一定是对抗潜在灾难的终极防御手册。我无法评论其条款的合理性,也无法判断其实施的难度,但它代表了一种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超越了商业利益和个人偏好,上升到了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的层面。这本书,与其说是读物,不如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宣言,记录了行业对信息时代稳定性的庄严承诺。
评分我有个朋友是做网络维护的,有一次他抱怨工作压力大,说稍微一点疏忽就会造成大面积瘫痪。当时我没太理解那种紧绷感,直到我看到了他办公桌上那本封皮有些磨损的《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反阅读”的书籍。我试着翻阅了其中关于“故障隔离与恢复机制”的部分,那些术语和流程让我望而却步,感觉就像在看一本外星语教材。然而,正是这种难以接近性,凸显了它的专业壁垒和核心重要性。它不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它是用来保护那些价值万亿的数据流动的。这本书的影响力不在于它被多少人阅读,而在于它被多少关键基础设施严格执行。我猜,翻开它的人,看到的不是文字,而是无数条红线,一旦触碰,后果不堪设想。它静静地待在那里,默默地承担着确保信息“永不宕机”的重任。
评分说真的,拿到《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又是哪个机构出的新规矩?”。我更偏爱那些能引发深度哲学思考或者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沉重,或者刘慈欣的宏大叙事。这本书完全属于另一个维度——技术规范的世界。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追求美感和情感共鸣,它的语言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目的是消除歧义,达成唯一的、可执行的理解。我无法评价其内容的优劣,因为评价“技术条件”的标准显然不是“阅读体验”。我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个里程碑,记录了特定技术领域在2010年前后所达到的成熟度。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符号,象征着现代社会复杂系统背后的严谨和秩序,是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数字化生活得以维系的最底层逻辑支撑。
评分这本厚厚的《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光看名字就觉得透着一股浓浓的行业规范味儿。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技术手册,里头塞满了各种缩写和图表,估计只有深谙此道的专业人士才能勉强啃下来。说实话,我更习惯于阅读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或者能激发思考的社科书籍,对这种标准化的文档兴趣不大。然而,当我翻开它,试着去理解其中关于“保护信息”和“通用技术条件”的设定时,一种奇特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然后拍案叫绝的作品,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工具箱,里面规整地摆放着每一个螺丝钉、每一个扳手的作用和规格。我开始想象,在那些数据中心深处,在那些光缆交错的地下管道里,正是这些冷冰冰的条文和参数,默默地支撑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理所当然的“连接”和“安全”。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故事性,而在于它构筑了一个无形却至关重要的基石,确保了信息的生命线不会轻易中断。我猜想,那些在幕后维护网络稳定的人,视它为圭臬,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巨大的连锁反应。
评分最近在整理我的家庭书架,发现角落里吃灰的这本《光纤通道传输保护信息通用技术条件DL/T 364-2010》真是个奇特的收藏品。我承认,我从来没真正坐下来仔细研读过它哪怕一个章节,毕竟我的专业背景离这些高深的电信工程差得太远了。但光是它放在那里,就散发着一种权威感。它不像那些畅销书一样封面花哨,用语夸张,它朴实无华,却代表着一个行业经过无数次测试、争论和修订后达成的共识。我有时会好奇,编写这样一部标准的人们,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他们如何平衡效率与冗余,速度与稳定?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稳定压倒一切”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框架,不同的设备商、不同的运营商各自为政,那整个光纤网络岂不是要乱成一锅粥?它就像是基础设施的“宪法”,约束着所有参与者的行为,确保了宏大系统的和谐运作,尽管我们这些局外人对此知之甚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