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09年)

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0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编
图书标签:
  • 统计年鉴
  • 城乡建设
  • 中国
  • 2009年
  • 数据分析
  • 经济发展
  • 城镇化
  • 基础设施
  • 房地产
  • 人口
  • 区域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3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7320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页数:2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0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2009年城乡建设统计数据编辑。全书共分城市、县城和村镇三个部分。本年鉴的统计范围包括设市的城市地区、县城、村镇。本年鉴数据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全书中英文对照。

目录

年鉴总说明
一、城市部分
2009年城市建设统计概述
1-1-1 全国历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
1-1-2 全国历年城市数量及人口、面积情况
1-1-3 全国历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收入
1-1-4 全国历年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1-1-5 按行业分全国历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1-1-6 按资金来源分全国历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1-1-7 全国历年城市供水情况
1-1-8 全国历年城市节约用水情况
1-1-9 全国历年城市燃气情况
1-1-10 全国历年城市集中供热情况
1-1-11 全国历年城市道路和桥梁情况
1-1-12 全国历年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情况
1-1-13 全国历年城市园林绿化情况
1-1-14 全国历年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情况
1-2-1 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2009年)
1-2-2 全国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2009年)
1-2-3 全国城市维护建设资金(财政性资金)收入(2009年)
1-2-4 全国城市维护建设资金(财政性资金)支出(2009年)
1-2-5 按行业分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1-2-6 按资金来源分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1-2-7 全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施工规模和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2009年)
1-2-8 城市供水(2009年)
1-2-9 城市供水(公共供水)(2009年)
1-2-10 城市供水(自建设施供水)(2009年)
1-2-11 城市节约用水(2009年)
1-2-12 城市人工煤气(2009年)
1-2-13 城市天然气(2009年)
1-2-14 城市液化石油气(2009年)
1-2-15 城市集中供热(2009年)
1-2-16 城市轨道交通(建成)(2009年)
1-2-17 城市轨道交通(在建)(2009年)
1-2-18 城市道路和桥梁(2009年)
1-2-19 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2009年)
1-2-20 城市园林绿化(2009年)
1-2-21 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
1-2-22 城市市容环境卫生(2009年)

二、县城部分
2009年县城建设统计概述
2-1-1 全国历年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水平
2-1-2 全国历年县城数量及人口、面积情况
2-1-3 全国历年县城维护建设资金收入
2-1-4 全国历年县城维护建设资金支出
2-1-5 按行业分全国历年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2-1-6 按资金来源分全国历年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
2-1-7 全国历年县城供水情况
2-1-8 全国历年县城节约用水情况
2-1-9 全国历年县城燃气情况
2-1-10 全国历年县城集中供热情况
2-l-11 全国历年县城道路和桥梁情况
2-1-12 全国历年县城排水和污水处理情况
2-1-13 全国历年县城园林绿化情况
2-1-14 全国历年县城市容环境卫生情况
2-2-1 全国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水平(2009年)
2-2-2 全国县城人口和建设用地(2009年)
2-2-3 全国县城维护建设资金(财政性资金)收入(2009年)
2-2-4 全国县城维护建设资金(财政性资金)支出(2009年)
2-2-5 按行业分全国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09年)
2-2-6 按资金来源分全国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200多年)
2-2-7 全国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施工规模和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2009年)
2-2-8 县城供水(2009年)
2-2-9 县城供水(公共供水)(2009年)
2-2-10 县城供水(自建设施供水)(2009年)
2-2-11 县城节约用水(2009年)
2-2-12 县城人工煤气(2009年)
2-2-13 县城天然气(2009年)
2-2-14 县城液化石油气(2009年)
2-2-15 县城集中供热(2009年)
2-2-16 县城道路和桥梁(2009年)
2-2-17 县城排水和污水处理(2009年)
2-2-18 县城园林绿化(2009年)
2-2-19 县城市容环境卫生(2009年)

三、村镇部分
2009年村镇建设统计概述
3-1-1 建制镇及住宅基本情况
3-1-2 建制镇市政公用设施情况
3-1-3 乡及住宅基本情况
3-1-4 乡市政公用设施情况
3-1-5 村庄基本情况
3-2-1 建制镇市政公用设施水平(2009年)
3-2-2 建制镇基本情况(2009年)
3-2-3 建制镇供水(2009年)
3-2-4 建制镇燃气、供热、道路桥梁及防洪(2009年)
3-2-5 建制镇排水和污水处理(2009年)
3-2-6 建制镇园林绿化及环境卫生(2009年)
3-2-7 建制镇房屋(2009年)
3-2-8 建制镇建设投入(2009年)
3-2-9 乡市政公用设施水平(2009年)
3-2-10 乡基本情况(2009年)
3-2-11 乡供水(2009年)
3-2-12 乡燃气、供热、道路桥梁吸防洪(2009年)
3-2-13 乡排水和污水处理(20-09年)
3-2-14 乡园林绿化及环境卫生(2009年)
3-2-15 乡房屋(2009年)
3-2-16 乡建设投入(2009年)
3-2-17 镇乡级特殊区域市政公用设施水平(2009年)
3-2-18 镇乡级特殊区域基本情况(2009年)
3-2-19 镇乡级特殊区域供水(2009年)
3-2-20 镇乡级特殊区域燃气、供热:道路桥梁及防洪(2009年)
3-2-21 镇乡级特殊区域排水和污水处理(2009年)
3-2-22 镇乡级特殊区域园林绿化及环境卫生(2009年)
3-2-23 镇乡级特殊区域房屋(2009年)
3-2-24 镇乡级特殊区域建设投入(2009年)
3-2-25 村庄人口及面积(2009年)
3-2-26 村庄规划及整治(2009年)
3-2-27 村庄公共设施(一)(2009年)
3-2-28 村庄公共设施(二)(2009年)
3-2-29 村庄房屋-(2009年)
3-2-30 村庄建设投入(2009年)
主要指标解释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业发展报告(2008-2009年度)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回顾和分析了2008年至2009年间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概况、主要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旨在为政府决策者、行业管理者、研究人员以及建筑业相关企业提供一份权威、详实的数据支撑和深度分析报告。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环境与建筑业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首先对2008-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进行了深入剖析。重点关注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对建筑业的冲击与影响。详细分析了国家为应对危机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建筑业拉动作用的机制。 1. 宏观经济形势综述(2008-2009):分析了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CPI/PPI走势,以及不同行业间的经济联动效应。 2. 金融危机对建筑业的传导效应:研究了融资环境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如何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开工率、资金回笼速度及垫资压力。 3. 政府投资拉动分析:详尽梳理了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上的投资结构、资金投向,以及这些投资对稳定建筑业就业和产出的贡献率。 第二部分:建筑业的规模、结构与效率 本章聚焦于行业内部数据的变化和结构性调整。通过详尽的统计数据和趋势分析,描绘出中国建筑业在危机背景下的“体格”变化。 1. 行业规模与产值分析:提供了2008年和2009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新签合同额、房屋新开工面积及竣工面积的详细数据,并对比分析了增长率的变化,特别关注了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原因。 2. 企业规模分布与集中度研究:分析了特级、一级、二级及以下资质企业在总产值和利润中的占比变化。探讨了市场集中度是否在危机中有所提高或分散的现象。 3. 要素投入与生产效率:深入探讨了建筑业在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要素的投入变化,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趋势。重点分析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压力与技术进步的相对滞后性问题。 4. 不同专业领域发展对比:对建筑工程、装修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等主要细分领域的产值贡献率、利润率进行了横向比较,揭示了不同业务板块在经济周期中的抗风险能力差异。 第三部分:房地产市场与建筑业的耦合关系 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建筑业最重要的需求来源。本部分将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变化与建筑业的实际承接情况进行深度关联分析。 1. 房地产开发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分析了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包括2008年开始大力推进的保障房项目)在开发投资中的比例变化。 2. 工程承包模式与风险分担:探讨了总承包、专业分包等承包模式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在市场下行期业主方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风险转移与分配机制。 3. 建筑市场治理与规范化:回顾了国家在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工程价款结算等方面出台的新规,以及这些规范对市场秩序的净化效果。 第四部分:技术进步、质量与安全生产 面对产业升级的长期要求,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技术创新和质量安全管理在2008-2009年度的进展。 1. 建筑业的“走出去”战略进展:梳理了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前身项目)的合同签订情况、项目类型及地域分布,分析了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与教训。 2. 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评估了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对建筑设计、材料选用和施工过程的影响,总结了绿色施工技术(如新型模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试点情况)。 3. 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分析了全国范围内的工程质量事故发生率、伤亡人数等关键指标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及其对事故率的控制效果。 第五部分:建筑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2010年及以后) 基于对过去两年数据的分析,本部分对建筑业的长期发展路径提出了前瞻性思考。 1. 结构调整的迫切性:指出了过度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潜在风险,强调向建筑设计、工程咨询、项目管理等高附加值环节转型的必要性。 2. 人力资源瓶颈:分析了产业工人老龄化、技能结构不匹配以及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对建筑劳动力供给侧带来的深远影响。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探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在行业中的渗透率,预测了其对未来施工管理效率的革命性影响。 本书汇集了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地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具有洞察力的行业全景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让我感觉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官方出版物风格。那种厚重、沉闷的纸张质感,配上大面积的宋体小字,阅读体验简直是一种煎熬。我尝试用它来查找一些关于特定城市群在2009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数据,结果光是翻阅目录和索引就耗费了大量精力,因为索引系统设计得非常不友好,很多关键的分类词汇根本找不到对应的页码。而且,信息的布局也极其不合理,重要的宏观数据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琐碎的、可能只有极少数地方统计局才会关心的微观数据中间,导致重点不突出,检索效率极低。如果这本书的定位是服务于快速决策或快速信息获取的专业人士,那么这种低效的呈现方式无疑是致命的缺陷。它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出版技术来优化信息的可达性和易读性,依然停留在“堆砌信息量”的思维定式中,而不是“优化信息传递”的现代理念。读完几页,我的眼睛就感到非常疲劳,这绝对不是一本能够激发研究兴趣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体力劳动”。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盘算着它能为我提供哪些关于2009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图景。我期待看到详细的市政管网铺设进度、保障性住房的竣工面积、以及城市绿地率的变化趋势等关键指标。结果呢?内容呈现上显得极为保守和滞后。数据的时间节点仿佛停留在上个世纪末期,对于2009年这个正处于经济刺激计划和快速扩张期的年份,它所展示的建设速度和结构变动,明显缺乏应有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更让人费解的是,对于一些至关重要的建设活动,比如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额和实际完成情况,记录得极其简略,仿佛这些内容是敏感信息,不宜公开详述。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城市统计年鉴,这本书在解释数据背后的驱动因素,比如地方政府的规划偏好、资金来源的结构性变化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它只是罗列了“有什么”,却完全没有触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核心问题。这种纯粹的、缺乏背景注释的数字罗列,使得读者无法真正理解2009年中国城乡建设所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机遇,它仅仅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快照,而且这个快照的清晰度也相当有限。

评分

这本所谓的《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09年)》,我本来满怀期待地翻开,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那个特定年份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度剖析,或者至少是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然而,我的体验简直可以用“迷失在数据的海洋,却找不到一块有用的礁石”来形容。首先,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其数据的颗粒度和划分标准。很多核心指标的定义似乎含糊不清,不同章节之间引用的数据口径也存在微妙却致命的差异,这使得交叉验证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比如,关于“城镇化率”的计算,A部分的定义和B部分的明显不一致,这对于一个希望基于此书进行学术研究或政策分析的人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此外,图表的可读性也亟待提高,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堆砌在一起,缺乏必要的视觉引导和对比分析,很多重要的趋势和转折点,如果没有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的统计知识,根本无法被普通读者捕捉到。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未经充分整理和编辑的原始数据仓库,而非一本经过精心编纂的年鉴。对于想要了解2009年城乡建设发展脉络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门槛太高,实用性太低,与其说它是年鉴,不如说它是一份厚重的、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勉强解读的内部参考文件。我甚至怀疑,这些数据的采集和整理是否经历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因为其中一些明显的异常值和逻辑矛盾让人难以信服。

评分

从宏观角度审视,这本书对于理解2009年中国建设领域所面临的体制性、管理性的信息,几乎是无声的。比如,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使用上的具体比例、不同行政级别在基础设施投入上的责任划分、以及规划审批流程的时长统计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建设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管理数据,在这本厚重的统计资料中完全找不到踪影。统计年鉴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揭示“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谁在主导”。然而,本书的内容几乎完全规避了这些具有高度解释力的制度性信息。它只呈现了结果,却像个沉默的记录员,对背后的权力结构、资金流动机制、以及行政效率等深层次问题保持了令人费解的缄默。因此,这本书虽然在某些基础数据上提供了历史快照,但它在提供对2009年中国建设体系的完整、深入的理解方面,是严重不足的,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的简化版,而非一本具有研究深度的年度报告。

评分

让我非常不解的是,作为一本声称涵盖“城乡建设”的年鉴,它对于“农村”层面的建设数据的覆盖力度,与“城市”部分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城市部分的表格数量和详细程度是惊人的,但一旦涉及到乡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改善、或者农村住房的统计,数据立刻变得稀疏、陈旧,甚至很多指标直接用“不适用”或“未统计”来搪塞。2009年,中国正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然而这本书对这一关键领域的记录却如此敷衍了事,让人不得不质疑其统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指导思想的倾向性。它似乎更热衷于展示城市化建设的“成就”和规模,而对广阔农村地区的真实建设状态和需求关注不足。这种数据上的严重失衡,使得这本书在描述“中国城乡建设”这一整体概念时,显得片面且不负责任。它更像是一本《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而不是一本合格的“城乡”年鉴。读者若想从中了解农村基础设施的变迁,恐怕需要另寻他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