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38-2010):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38-2010):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地热供热
  • 城镇供热
  • 行业标准
  • CJJ138-2010
  • 工程技术
  • 供热工程
  • 地热能
  • 建筑工程
  • 暖通空调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78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5981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
字数: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38-2010):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设计基本规定;4地热供热系统;5地热井泵房;6地热供热站;7地热供热管网与末端装置;8地热水供应;9地热系统防腐与防垢;10地热供热系统的监测与控制;11环境保护;12地热回灌;13地热资源的动态监测;14施工与验收;15运行、维护与管理;以及相关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138-2010):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设计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热负荷
3.3 地热利用率

4 地热供热系统
4.1 直接供热系统
4.2 间接供热系统
4.3 调峰系统

5 地热井泵房
5.1 土建
5.2 井泵
5.3 井口装置
5.4 地热流体除砂

6 地热供热站
6.1 土建
6.2 供热站设备
6.3 供热站供配电

7 地热供热管网与末端装置
7.1 地热供热管网
7.2 末端装置

8 地热水供应
9 地热系统防腐与防垢
9.1 一般规定
9.2 防腐措施
9.3 防垢除垢措施

10 地热供热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1 环境保护
12 地热回灌
12.1 一般规定
12.2 系统设计
12.3 系统运行前准备
12.4 系统运行
12.5 系统停灌及回扬
13 地热资源的动态监测
14 施工与验收
15 运行、维护与管理
附录A 非金属管材物理性能
附录B 地热水质全分析报告
附录C 雷兹诺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结垢性判定
附录D 拉申指数的计算方法和结垢性、腐蚀性判定
附录E 回灌系统动态监测数据表
附录F 回灌堵塞的判别及处理措施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精彩书摘

1 节流法:用泵出口阀门来调节输出的流量。此法通过增加阻力来控制流量,效率低,并容易造成水泵的损坏。因此地热井不能用此法作为调节流量的主要手段。
2 用储水装置使井泵间歇运行:此法需要频繁停开井泵,容易造成水泵的损坏。同时,储水装置易进空气,使地热水溶氧增加,加剧对金属设施的腐蚀,相应增加维修量和费用。
3 井口回流法:此法是在井口装置上增加一根回流管,泵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当外界用水量减少时,一部分水通过回流管回流到井内。这种方法节水,但不节电。
4 井泵变频调速:通过改变叶轮转速调节流量,以满足用水量的变化。此方法是节水、节电、延长井泵使用寿命的好方法。
5.2.3 泵管或泵轴的表面都可以涂覆涂料层防腐,但根据涂料的性能,一般以用于70℃以下地热水为宜。适用于泵管的防腐涂料有多种,如底漆用环氧富锌底漆,中层漆用乙种环氧沥青漆,面漆用乙种环氧沥青磁漆的试验效果不错。但是表面处理及施工质量对涂层性能影响很大。表面处理以喷砂效果最佳。施工时,相对湿度应小于65%,温度不得低于固化所要求的温度。
……

前言/序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V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设计基本规定;4地热供热系统;5地热井泵房;6地热供热站;7地热供热管网与末端装置;8地热水供应;9地热系统防腐与防垢;10地热供热系统的监测与控制;11环境保护;12地热回灌;13地热资源的动态监测;14施工与验收;15运行、维护与管理;以及相关附录。

  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天津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天津大学。
《现代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第六版)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 现代建筑中的给水、排水、消防、中水回用及雨水利用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工程实践,全面涵盖生活、生产及特殊用途用水的保障与废水废液的合规排放。 适用读者群: 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暖通空调工程师、注册给水排水工程师、建筑设计院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咨询机构专业人员、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师生、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设备制造商技术人员。 --- 第一部分:设计基础与规范导读 本书作为一本深度聚焦于建筑内部及周边水系统工程的技术手册,其核心内容建立在对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的系统性梳理与深度解读之上。 1.1 规范体系解析与标准引用: 本手册首先对《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5)、《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规范》(GB 50016)以及相关卫生、环保标准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重点阐述了最新规范修订的背景、关键变化点及其对设计原则带来的实质性影响,确保设计人员能够准确把握规范要求的最新尺度。 1.2 水质要求与水源可靠性评估: 详细介绍了城市给水、非传统水源(如再生水、井水)的水质标准、检测指标与预处理要求。书中提供了基于不同地区水质特征的初步处理工艺选择指南,并探讨了水源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包括对市政管网压力波动、季节性水量变化进行量化评估的技术路径。 1.3 水量计算与负荷平衡: 本章深入探讨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特种用水(如医疗、实验室、空调补水)的定额取值、系数选取及计算方法。着重介绍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用水负荷模型,用于更精确地预测高峰用水量,避免过度保守或不足的设计。同时,阐述了如何通过水力平衡计算,确定不同用水单元的优先级别与应急供水方案。 --- 第二部分: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与优化 本部分是手册的主体,详细介绍了压力系统、变频调速、二次供水及热水供应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实现。 2.1 压力与流速控制技术: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建筑(高层、超高层、普通民用建筑)的给水系统分区设置原则。针对减压阀、水锤消除器、稳压罐的选型、安装位置及运行参数设定,提供了大量工程实例数据和计算流程图。重点解析了如何利用新型静音型止回阀和变频恒压设备,有效控制管道内部的噪声和水击现象。 2.2 变频调速供水系统设计: 深入讲解了变频供水设备的选型原则,包括针对不同流量、扬程要求的并联、串联、串并联组合方式。书中提供了多套针对超高层建筑“一拖多”或分区串联供水系统的水力耦合计算模型,确保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时仍能保持高效节能。 2.3 热水供应与循环系统: 提供了集中式、分散式、区域供热式热水系统的技术比较。详细阐述了热水箱(池)的容积计算、保温要求及防腐措施。针对热水循环系统,给出了最小流速的确定依据、循环泵的选型、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节能运行,避免不必要的能耗。 2.4 非传统水源利用: 全面介绍了中水回用(杂排水处理后回用于绿化、冲厕、消防补水)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对不同水质的中水进行深度处理(如MBR、Fenton氧化)的技术路线选择,以及雨水径流系数的确定和水池容积的优化设计,实现水资源的梯级利用。 --- 第三部分:建筑排水与雨水工程 本章关注于建筑内部废水的安全、快速排放,以及场地雨水的综合管理。 3.1 排水系统设计与防负压技术: 系统阐述了横管、立管、排气管的坡度、管径确定方法,特别强调了抗满流设计标准。针对卫生器具排水,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设置通气立管、呼吸管、或采用负压式、真空式排水系统,有效防止管道内出现负压抽吸虹吸现象,保证排水顺畅。 3.2 卫生器具与特殊排水: 提供了各类卫生器具的安装要求、存水弯的有效高度标准。针对医疗机构(X射线室、手术室)、实验室等特殊场所的废水(如含放射性、腐蚀性物质的废水)的专用收集、预处理和排放管线设计规范,强调了防交叉污染和管材的耐腐蚀性选择。 3.3 污水提升与化粪池设计: 详细对比了重力流与机械提升系统的适用条件。对于污水提升泵站,提供了潜水泵的选型、防堵塞设计、以及噪音控制措施。在化粪池设计方面,给出了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和用水量精确计算容积和排泥周期的工程表格。 3.4 场地雨水排放与综合利用: 结合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详细介绍了场地红线内的雨水收集、渗透、滞留和净化设计。包括雨水斗的布置、溢流口的设置、透水铺装的应用,以及利用下凹式绿地(Rain Garden)和植草沟进行初期雨水净化的构造详图和计算参数。 --- 第四部分:消防、灭火与设备集成 本部分集中于建筑消防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给水与排水环节。 4.1 消防供水系统设计: 依据现行消防规范,详细解析了消防水池容积、有效水位、补水速率的确定方法。重点阐述了消防水泵房的布局要求、设备选型(稳压泵、主消防泵、稳压罐)的互联逻辑,以及火灾报警系统与水泵联动控制的可靠性设计。 4.2 室内外消火栓与喷淋系统: 提供了室内消火栓间距、水压、流量的校核方法。针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依据保护等级(轻危险级、中危险级I/II/III级、高危险级)详细列出了配水管网的布局原则、喷头选型、系统充水和排水试验要求。 4.3 消防排水与防污染: 详细规定了消防废水、喷淋泄水、水力试验废水的收集和处理要求,防止消防用水中的污染物排入市政管网或环境,确保消防系统运行安全的同时满足环保要求。 --- 附录与工具 本书附带大量的工程常用数据、技术图例和设计校验工具: 工程水力计算表格: 常用管材(DN/ID、壁厚)的水力参数表、不同材质管道的粗糙度系数参考值。 设备选型校核图表: 各类水泵、水箱、减压阀、隔气密封装置的性能曲线与选型推荐。 标准构造节点图集: 卫生间排水支管接入立管节点、屋面雨水斗构造、屋顶溢流口构造、中水回用系统的关键连接节点详图。 设计计算程序接口说明: 提供了基于专业软件辅助计算的参数输入指南。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工程数据和实用的设计案例为依托,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可操作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工具书,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建筑功能需求和严格的环保及安全标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项目现场奔波的技术人员,我对规范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很多标准写得很好,但在施工现场操作起来却处处碰壁,因为它们往往脱离了现场的实际复杂性和突发状况。这部《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例如,在关于井下设备安装的章节中,它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套管的连接规范,并附带了大量对比图示,直观到可以作为施工队的培训教材。更重要的是,它对极端天气或地质条件下的应急处理措施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建议,虽然只是建议性质,但对于指导一线人员的快速反应至关重要。它似乎能预见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麻烦”,并提前给出了规避或解决的思路,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再去翻阅厚厚的理论文献。这种“以工地为中心”的编写思路,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落地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工程实践的完美融合。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范条文,而是通过设置大量的“注释”和“条文说明”,将冰冷的指令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知识点。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仔细琢磨那些“说明”部分,它们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耳边轻声解释:“为什么这个温度必须控制在某个范围?”、“这个检测手段的可靠性依据是什么?”。这种解读式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尤其是在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引用上,它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测试数据来论证其可行性与局限性,使得读者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理解和应用这些前沿技术。这种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专业教科书,而非一份僵硬的行政文件。

评分

这部规范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严谨的排版和官方的色调,立刻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专业性。我一开始还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毕竟“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听起来就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术语和冗长的条文。然而,当我翻开前言和目录时,那种初步的印象就被打破了。编纂者似乎在力求让技术标准以一种更容易被行业新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虽然内容本身必然是高度专业化的,但从章节的逻辑划分来看,它确实遵循了工程实践的固有流程,从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到最后的验收运行,都有清晰的脉络可循。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上手实际项目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热力平衡计算那一部分,虽然还没完全啃完,但章节间的过渡非常自然,不像有些标准那样生硬地堆砌公式。可以预见,这本书在指导实际操作层面上,会比单纯的理论书籍更有价值。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隐约透露出“为什么需要这么做”的深层逻辑。

评分

我特别关注了与标准实施配套的质量控制和验收环节的描述。地热供热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期的严格把关。这部规范在验收标准上设置了多重关卡,从地层测试数据的比对,到换热设备的热工性能检测,每一步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允许误差范围。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数据记录和归档的要求非常标准化,这为未来系统的维护和评估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很多地方甚至考虑到了后期的定期监测要求,这体现了一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理念。对于项目管理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可量化的质量控制框架,让我们知道如何从合同签订到竣工交付,每一步都要“对标”什么标准才能确保最终成品的优良。它不是教你如何通过验收,而是教你如何做到“验收即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评分

拿到这本标准后,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的强调程度。在地热工程这个领域,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而这本书显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工程指标上。我看到其中关于回灌系统的设计要求部分,描述得极其细致,不仅仅是水量和水温的控制,还涉及到了长期对区域地下水化学平衡影响的评估模型。这表明编写者是站在一个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来审视这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我们这些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工程师来说,这本规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确保我们的项目不仅在短期内满足供热需求,更能在几十年后依然保持生态平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指南”,更像是一份“负责任的工程实践蓝图”。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在很多老旧的技术手册中是看不到的,这无疑提升了整本规范的价值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