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标准汇编:金属热处理卷(上)

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标准汇编:金属热处理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三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制造
  • 金属热处理
  • 加工工艺
  • 标准汇编
  • 工业工程
  • 机械工程
  • 材料科学
  • 技术标准
  • 生产制造
  • 金属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2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0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4
字数:1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工业标准是组织产儡生产、交货和验收的技术依据,是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技术保障,是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广和应用标准化技术,认真贯彻实施标准,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控制产品制造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至关重要,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规模经济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先进的制造加工工艺是造就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机械加工工艺的保障。为推进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标准的贯彻实施,满足广大读者对标准文本的需求,我社对机械制造工艺最新标准文本按专业、类别进行了系统汇编,组织出版了《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标准汇编》系列若干卷,《金属热处理卷》是其中的一卷。
本卷收集了截至2008年底以前批准发布的现行标准145个。其中,国家标准94个,机械行业标准51个。分上、中、下三册出版。上册内容为热处理基础,安全、环保、能耗,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中册内容为工艺方法,常用钢产品;下册内容为质量检验及评定,热处理工艺材料。
鉴于所收录标准的发布年代不尽相同,本卷对标准中所涉及到的有关量和单位的表示方法未做改动。本卷收集的国家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GB或GB/T),年号用四位数字表示。由于其中部分国家标准是在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标准的正文仍保留原样,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的“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机械行业标准的属性与年号类同。

目录

热处理基础
GB/T 7232—-1999 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 8121—2002 热处理工艺材料术语
GB/T 12603—2005 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
GB/T 13324—2006 热处理设备术语
JB/T 8419 1996 热处理工艺材料分类及代号
JB/T 8555—1997 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样上的表示方法
JB/T 9208—1999 可控气氛分类及代号

安全、能耗、环保
GB 5959.1—2005 电热装置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5959.4—2008 电热装置的安全 第4部分:对电阻加热装置的特殊要求
GB/T 10201—2008 热处理合理用电导则
GB/T 15318—1994 工业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方法
GB 15735—2004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
GB/T 17358—1998 热处理生产电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
GB/Z 18718—2002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GB/T 19944—2005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
GB/T 21736—2008 节能热处理燃烧加热设备技术条件
JB/T 5073—1991 热处理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JB/T 6047—1992 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方法
JB/T 7519—1994 热处理盐浴(钡盐、硝盐)有害固体废物分析方法
JB 8434—1996 热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JB/T 9052—1999 热处理盐浴有害固体废物污染管理的一般规定
JB/T 50154—1999 热处理炉能耗分等
JB/T 50162—1999 热处理箱式、台车式电阻炉能耗分等
JB/T 50163—1999 热处理井式电阻炉能耗分等
JB/T 50164—1999 热处理电热浴炉能耗分等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
GB/T 228—2002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229—2007 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0.1—2004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
GB/T 230.2~2002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A、B、C、D、E、F、G、H、K、N、T标尺)的检验与校准
GB/T 230.3~2002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A、B、C、D、E.F、G、H、K、N、T标尺)的标定
GB/T 231.1~2002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231.2—2002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
GB/T 231.3—2002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 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GB/T 1172~1999 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
GB/T 4340.1 1999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4340.2—1999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 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
GB/T 4340.3—1999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GB/T 4341—2001 金属肖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7314—2005 金属材料室温压缩试验方法
GB/T 12778—2008 金属夏比冲击断口测定方法
GB/T 13239—2006 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17394—1998 金属里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17600.1—1998 钢的伸长率换算 第1部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GB/T 17600一1998 钢的伸长率换算第2部分:奥氏体钢
GB/T 18449.1—2001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18449.2—2001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
GB/T 18449.3—2001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

前言/序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科学与成形工艺精要 本书聚焦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材料科学基础与先进成形工艺,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技术参考。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详实,紧密结合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与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工程材料的结构、性能与选择(约500字) 本部分是理解后续所有加工制造的基础,系统阐述了构成现代机械工业的几大核心材料体系。 第一章 工程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深入解析了金属的晶体结构、晶界、缺陷(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如何直接影响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与塑性。详细讨论了固溶体、相变等基本冶金学概念。重点介绍了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的微观机理,包括位错的运动与加工硬化现象。此外,还涵盖了非金属材料(如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及其在特殊应用环境下的性能优势与局限性。 第二章 钢铁材料的家族谱系与应用 钢铁作为工业的支柱材料,在本章得到详尽论述。首先,详细剖析了碳钢(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的性能特点、组织转变与应用场景。随后,系统介绍了合金钢的分类,包括低合金钢、高强度低合金钢(HSLA)、工具钢(如高速钢、冷/热作模具钢)以及不锈钢(奥氏体、铁素体、马氏体、沉淀硬化型)。对各类钢材的化学成分、典型用途和采购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强调了杂质元素(如S、P)对性能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本章重点介绍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等有色金属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应用。对铝合金(如2系、5系、6系、7系)的强化机制(固溶强化、沉淀强化、加工硬化、晶粒细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铜合金部分,侧重于黄铜、青铜的加工性能与导电、导热特性。钛合金的耐腐蚀性、高比强度特性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应用案例被单独列出进行详述。 第四章 新型工程材料简介 简要介绍了几类面向未来的材料,包括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CFRP)的力学性能表征方法,以及先进结构陶瓷和特种功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磁性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初步加工挑战。 第二部分:现代机械加工与成形基础(约550字) 本部分从工艺学角度,系统讲解了如何将材料转化为所需零部件的切削加工和塑性成形两大类基础技术。 第五章 切削加工基础理论 详细阐述了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力学模型,包括切削力、切削效率和热源的产生。重点分析了刀具材料(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刀具)的性能要求、涂层技术(TiN, TiAlN等)及其对刀具寿命的影响。对切削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深)与表面质量、刀具磨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建模分析。 第六章 主要机械加工工艺 系统介绍了车削、铣削、钻削、镗削等经典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适用范围及典型工装夹具的选择原则。针对磨削加工,区分了普通磨料(棕刚玉、白刚玉)和超硬磨料(立方氮化硼CBN、金刚石)的应用差异,并阐述了磨削烧伤的识别与预防。对于复杂曲面加工,引入了数控加工(CNC)的基本概念和坐标系定义。 第七章 铸造工艺与缺陷控制 铸造是复杂零件制造的常用方法。本章详细介绍了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和熔模精密铸造的工艺流程。重点分析了铸件缺陷的类型(如气孔、缩松、夹渣)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工艺参数(如浇注温度、冒口设置、砂型排气)优化方案,确保铸件的内部质量。 第八章 塑性成形基础 塑性成形主要包括锻造和冲压。锻压工艺部分,区分了自由锻、模锻和胎模锻的适用性,强调了锻造比对材料内部组织和性能的改善作用。冲压工艺部分,详细阐述了拉伸、弯曲、剪切、冲孔等基本工序的工艺窗口、凸凹模设计原则及间隙的确定,并探讨了板材的回弹现象及其补偿方法。 第三部分:先进制造技术与质量控制(约450字) 本部分关注当前制造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增材制造和表面工程对产品性能的提升作用。 第九章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概述 作为颠覆性的制造技术,本书介绍了选择性激光烧结/熔化(SLS/SLM)、熔丝熔融沉积(FDM)等主流增材制造工艺的原理。重点分析了增材制造在复杂几何形状制造方面的优势,并讨论了其在金属零件制造中面临的残余应力、孔隙率控制以及后处理(如热等静压HIP)的必要性。 第十章 表面工程技术 零件的表面性能往往决定了其使用寿命。本章涵盖了表面强化和表面改性技术。深入解析了渗碳、渗氮等热化学处理方法(此处不涉及热处理中的淬火回火,仅关注表面化学成分的改变)。同时,详细介绍了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涂层的制备工艺,以及激光熔覆技术在修复和功能涂层应用中的前景。 第十一章 制造过程中的测量与控制 强调了现代制造对高精度测量的依赖。介绍了传统的卡尺、千分尺的使用,重点讲解了三坐标测量机(CMM)的工作原理、误差补偿和测量程序编程。此外,还引入了光学测量技术(如激光扫描)和在线过程监控技术在提高制造一致性方面的应用。 总结: 本书内容覆盖了从原材料的微观结构理解到最终零部件的精密成形与表面质量控制的全流程,是一部面向工程实践的综合性技术手册。其目的在于弥合材料科学理论与实际机械加工操作之间的鸿沟,为工程师提供可靠的技术决策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传统的机械蓝和白,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内容的专业和严谨。我是在准备一个关于特种合金热处理的项目时,抱着“查漏补缺”的心态翻开这本《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标准汇编:金属热处理卷(上)》的。最初的预期是,这大概又是一本堆砌着密密麻麻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工具书”,或许在实际操作中参考价值有限,更多是作为一种规范性的参考资料存放于书架一角。然而,随着我对前几章内容的深入阅读,尤其是关于淬火冷却介质选择和回火组织控制那几节,我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编者显然没有将内容仅仅停留在条文的罗列上,而是试图将那些冰冷的标准背后所蕴含的工艺逻辑和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也梳理出来。比如,书中对不同加热速率对奥氏体晶粒度影响的描述,就结合了实际生产中常见的炉温控制偏差来进行案例分析,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标准条款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知识吸收效率。对于一个需要频繁接触热处理工艺验证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资料,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案头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坦白说,算不上奢华,略微偏黄的纸张在强光下阅读确实需要一点适应时间,但这也是许多专业技术书籍为了控制成本、保证内容优先的常见取舍。我主要关注的是目录结构的逻辑性。从基础的热力学预备知识讲起,到各类加热、保温、冷却工艺的详细规程,再到最终的检验与评定,整个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具有极强的线性递进感。我尤其欣赏它在“缺陷分析与预防”这一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建立了一个基于“工艺参数-微观结构-宏观性能”的三角关系模型来剖析常见的开裂、变形、硬度不均等问题。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技术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教会我们如何系统地排查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经验主义的“碰运气”来解决突发状况。这种系统性论述,远比零散的故障排除手册来得更可靠、更具普适性。

评分

对于一个对热处理领域了解尚浅的初学者而言,直接上手阅读这本汇编,可能会感到一定的难度和挫败感。它不是那种“即插即用”的入门指南,它更像是一部需要配合大学教材或专业培训才能完全消化的深度参考资料。书中的术语密度非常高,大量的缩写和特定的行业代号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顺畅阅读。不过,恰恰是这种“高门槛”,也保证了其内容的专业深度。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渗碳深度控制”那一章节,书中详尽地列举了碳浓度曲线与不同淬火介质速度下的冷却曲线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并且引用了多个跨国标准中对此问题的不同倾向性处理方法。这种对比分析,虽然对新手可能略显烧脑,但对于追求极致工艺稳定性和产品一致性的老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种在不同标准体系下进行工艺优化的理论基石。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更偏爱那些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流程图和实物照片的现代技术手册,对于这种标题略显“老派”的汇编类书籍,一开始是带着一丝丝的敬畏和疏离感的。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像许多旧版教材一样,缺乏对近十年内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更新,尤其是在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传统的热处理工艺(比如某些盐浴处理)的介绍可能会显得有些过时。然而,当我翻到关于高频感应加热和激光淬火的章节时,我感到有些惊喜。虽然侧重点依然是基于成熟标准体系的构建,但编者在介绍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对“现代替代技术”的综述性描述,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引导读者去思考传统工艺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对马氏体转变温度的预测模型和实验验证部分的阐述,它并非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细致地讨论了影响这些参数的微观结构因素,这种对底层科学的坚持,使得这本书即使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时,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评分

整体而言,这部《金属热处理卷(上)》展现出一种沉稳、务实的气质。它没有过分追求花哨的排版或前沿的炒作,而是专注于将现行和历史悠久的金属热处理标准进行一次全面、系统且深入的梳理和解读。我发现,许多过去工作中模糊不清的工艺参数边界,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明确的界定和推荐的范围。特别是针对一些特定材料(比如高强度低合金钢和某些工具钢)的“分级热处理”方案,书中所提供的表格数据详尽到令人惊叹,几乎覆盖了所有常规的炉型和处理批次规模。与其说它是一本“汇编”,不如说它是一份沉淀了几代工程师集体智慧的“工艺哲学指南”。它更适合那些已经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现在正致力于优化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追求工艺极限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本书在手边,就如同拥有了一个随时可以查阅的、权威的工艺仲裁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