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谈龙集

周作人自编集:谈龙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作人 著
图书标签:
  • 周作人
  • 谈龙集
  • 杂文
  • 散文
  • 文学
  • 文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
  • 随笔
  • 龙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06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95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7
字数:11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胡适说,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鲁迅评价,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一。“周作人自编集”是周作人生前自己编定或写作的文集,共37种,是作者散文创作中的精华。所以,要了解周作人,了解他的思想,必从周作人自编集入手。

内容简介

《谈龙集》收录五十篇,涉及方面很多,如文艺批评,文学家的纪念,中外民歌,日本古史及小诗,希腊神话及小诗,猥亵歌谣,翻译问题,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作者此后的随笔创作,均与《谈龙集》关系更为密切。
周作人的文章很多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常读常新,例如《文学谈》说:“在中国,有产与无产者两个阶级俨然存在,但是,说也奇怪,这只是经济状况之不同,其思想却是统一的,即都是怀抱着同一的资产阶级思想。”又如《竹林的故事序》中,“其实这一部分未始不足以代表全体:一个失恋的姑娘之沉默的受苦未必比蓬发薰香,着小蛮靴,胸前挂鸡心宝石的女郎因为相思而长吁短叹,寻死觅活,为不悲哀,或没有意思。”这可以看作“人的文学”精神的一个注脚。

目录


文艺批评杂话
地方与文艺
三个文学家的记念
诗人席烈的百年忌
森鸥外博士
有岛武郎
自己的园地旧序
竹林的故事序
发须爪序
扬鞭集序
海外民歌译序
潮州畲歌集序
江阴船歌序
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
希腊神话引言
初夜权序言
猥亵的歌谣
关于市本
谈目连戏
香园
违碍字样
上海气
答芸深先生
文学谈
希腊的小诗
希腊的小诗二
一 赠所欢
二 戏译柏拉图诗
三 读本拔萃
四 古诗
五 希腊情诗六首
日本的讽刺诗
忆的装订
为悭比斯讼冤
关于夜神
一 毋庸忏悔
二 痴人说“夜”
谈谈谈诗经
关于希腊人之哀歌
象牙与羊脚骨
读性的崇拜
摆伦句
旧约与恋爱诗
个性的文学
安得森的十之九
爱的成年
一部英国文选
巡礼行记
吕坤的演小儿语
读童谣大观
读各省童谣集
《谈龙集》:周作人笔下的雅致生活与文化沉思 《谈龙集》并非一本叙述跌宕起伏故事的书,它更像是周作人先生闲适散淡的生活片段汇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是作者在文字间流淌出的,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对古今文化的不倦探寻,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阅读《谈龙集》,如同走进一位性情温和的长者书房,在那古朴雅致的空间里,空气中弥漫着旧书的墨香,窗外传来隐约的鸟鸣,而长者则娓娓道来,引你走进他内心深处的世界。 周作人在《谈龙集》中,以其特有的“闲适”笔调,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图景。这些图景并非宏大叙事的舞台,而是聚焦于寻常巷陌,寻常物件,寻常人事。或许是早晨窗外一声清脆的鸟鸣,勾起了他对自然万物的感悟;或许是一碗平凡的面条,被他品出了人间至味;又或许是街角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在字里行间被赋予了别样的风情。他善于从日常琐碎中发现美,体味生活的情趣,并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哲思。 在他的笔下,那些被现代人匆忙遗忘的细节,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例如,他对“看花”的描述,不仅仅是眼睛看到花朵的颜色与形态,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他会细致地观察花瓣的纹理,感受微风拂过时花叶的摇曳,甚至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这种对微观世界的敏感与投入,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仿佛读者也能身临其境,一同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谈龙集》的核心魅力,还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温情回溯。周作人先生学养深厚,浸淫于古典文献,但他并非将这些视为高高在上的圣殿,而是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化为一种生命体验。他会在谈论一篇古文时,联想到当下的生活情境;会在品味一件古物时,追溯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义。他对民间习俗、地方传说、戏曲小说,乃至日常服饰、饮食器具,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 他笔下的“龙”,并非神话传说中威风凛凛的图腾,而是融入了民间智慧与生活哲学的象征。通过对“龙”的各种形态、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进行探讨,周作人展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他能够从看似平凡的民间故事中,挖掘出深邃的文化内涵,从琐碎的习俗中,体悟人性的百态。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温故而知新”,既是对民族根源的尊重,也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 《谈龙集》的文字风格,堪称一绝。周作人先生的语言,以其“闲”、“雅”、“真”而著称。他的文字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也不刻意营造煽情的氛围,而是如同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流淌。他善于运用平实而又精准的词汇,将复杂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句式多为短句,节奏明快,读来毫不费力,却又意味深长。这种“闲适”的文字风格,恰恰体现了他本人“闲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在《谈龙集》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不疾不徐”的人生节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被各种信息和欲望裹挟,而周作人的文字,则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们焦躁的心灵。他提醒我们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他笔下的“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一种不受外物束缚的自主选择。他可以通过一场雨,一片叶,一次闲聊,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谈龙集》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在于其对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的强调。周作人先生一生追求精神的独立,不随波逐流,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在《谈龙集》中,这种精神贯穿始终。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这些想法与主流观点不尽相同。他笔下的“我”,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感受和判断的灵魂。 他对于“知识”的看法,也并非一味地追求权威和结论,而是强调学习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他反对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倡灵活的、富于创造性的探索。这种对个体精神价值的肯定,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从而活出真实的自我。 《谈龙集》并非一部“应景”之作,也非“说教”之书。它更像是一份心灵的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走进周作人先生的内心世界,分享他的生活感悟、文化情怀与精神追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发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生活细节,原来如此美好;那些被遗忘的传统文化,原来如此迷人;而最重要的是,读者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从中获得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总而言之,《谈龙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温和的笔调、深厚的学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雅致的生活画卷,一次次令人心动的文化回溯,以及对个体精神自由的真挚呼唤。它不是让你“知道”什么,而是让你“感受”什么;不是让你“认同”什么,而是让你“思考”什么。在繁忙的生活之余,翻开《谈龙集》,无疑是一次身心的洗礼,一次精神的滋养,一次与伟岸灵魂的默契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谈龙集》,就被周作人先生那股特有的“谈”劲儿吸引了。这不是那种高屋建瓴、掷地有声的议论,而是像一位老友坐在你对面,不紧不慢地聊着天,从鸡毛蒜皮的琐事,聊到家国大事,再到人生哲思。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温润如玉的从容,和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他谈论寻常事物,比如一只碗,一株草,却能从中窥见人生的况味,社会的变迁。这种将琐碎化为精致,将日常提升到艺术的笔法,着实令人赞叹。我尤其喜欢他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字斟句酌的表达方式。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式,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既精准地传达了意思,又不失文字本身的韵味。读他的书,仿佛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觉得平淡,但越品越觉得醇厚,回味无穷。书中的字句,不似现代一些文章那样追求炫技和煽情,而是回归到文字最本真的力量,去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朴素的魅力,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谈龙集》是一本让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书。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抽出时间,静下心来读读周作人先生的文章,仿佛就能暂时忘却烦恼,回归内心的宁静。他的文字,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他谈论的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那些平凡的美好,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他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自然的喜爱,对于人生的感悟,都以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喜欢他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以及那种温文尔雅的风格。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却能以最平实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读他的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老者对话,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理解,娓娓道来,让你受益匪浅。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的指南,它教我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如何去与自己相处,与世界相处。

评分

《谈龙集》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周作人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下相去甚远,但他笔下的许多思考,许多感悟,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他对于文化传统,对于知识分子的命运,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探讨,都充满了前瞻性和深刻性。读他的书,我常常会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他的文字,不是空洞的理论,也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根植于生活,根植于现实的思考。他用一种温和而理性的方式,去剖析社会现象,去揭示人性的复杂。这种剖析,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理解。我喜欢他那种不带偏见的视角,以及那种包容一切的胸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对世界的认知也更加深刻了。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

每次重读《谈龙集》,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这大概是好书的魅力所在吧。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力量。他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叙事,也没有去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用最真诚的笔触,去记录他所观察到的世界,去表达他所思考的思想。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倾诉,是一种平等对话的交流。他仿佛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的笔下,即便是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也能被赋予生命,被赋予意义。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文化的尊重,对于人性的理解,都渗透在字里行间。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方式,常常在读完一篇文章后,会去揣摩他话语背后的深意。这种阅读的乐趣,就像是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既挑战着我的思维,又给予我丰厚的回报。

评分

《谈龙集》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静谧和沉思。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好好地审视自己,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周作人先生的文字,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他笔下的世界,是安静的,是充满细节的,也是耐人寻味的。他对于自然风物,对于民俗人情的描绘,细致入微,充满了温情。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古朴宁静的年代,感受着那些细微的美好。他谈论的那些看似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议题,其实蕴含着永恒的智慧。他对人性的洞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都显得那么透彻,那么深刻。这种深刻,不是用激烈的言辞来表达,而是通过平实的叙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会停下来,默默地思考,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许多感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迷茫,也照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作人搬回北京,以稿费维持生计。1966年被红卫兵抄家,1967年病逝。

评分

周先生在序言中很谦虚地说自己不想做叶公,谈的不过是“假龙”。这是把谈艺比作谈龙,谈龙周先生固然不在行(也没人在行),但说到谈艺,周先生却是地地道道的行家了。

评分

后来,多得朋友襄助,加上民国时还是讲法律的,他也遇到一个好律师,改判10年,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北,周作人因此也就出狱,蹲了三年没来由的大牢,而此后,他的半生都背负着汉奸的名号,及至文×革,虽然已经垂垂老矣,还是不能善终,被折磨致死,这样看来,真不如像鲁迅那样,早点撒手人间来得痛快。

评分

印刷,装帧,用纸。都不错。希望价格再低一些

评分

一些人认为周作人是汉奸,一些人则不这么认为。周作人与其兄鲁迅关系不和,二者价值取向不同。一生著作颇丰,共有集子50余种,如《知堂文集》、《周作人书信》、《知堂回忆录》、《药堂杂文》等。文学专著有:《新文学的源流》、《欧洲文学史》等。译作有:《现代日本小说集》、《乌克兰民间故事集》、《陀螺》、《黄蔷薇》、《现代小说译丛》等。建国后的著作有:《鲁迅的故事》、《鲁迅的青少年时代》、《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等。《周作人散文全集》共600多万字,收录了周作人全部散文作品及部分日记、诗歌、书信、序跋、译文,涵盖了《周作人文类编》和《周作人自编文集》的全部内容,并有超过1/3的集外文和未刊稿为首次出土面世,对全面了解周作人及其作品有极大助益。全集采用编年体形式,辑录了周作人1898至1966年的作品,所有文章均一一考订发表时间、发表刊物、所用署名等,同时注明集内文、集外文和未刊稿,并配有与索引卷相对应的编号;索引卷60余万字,分全集篇目索引、主题分类索引、人名索引、书名索引、篇名及报刊名索引、自编文集篇目索引等,为读者及研究者查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帮助。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新文化运动中更发表影响深远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启蒙主义理论文章。

评分

真是一本好书,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京东的价格真是没比了,

评分

非常好的书籍,推荐了!

评分

这是些五花八门、互不搭界的东西,有鼓动员的委任书和犹太诗人的纪念像,有列宁的金属浮雕头像和织在没有光泽的绸缎上的迈蒙尼德绣像,而且两人的像并放在一起。第六次党代会决议汇编中夹着一绺女人的发丝,而在党的传单的页边密密麻麻、歪歪扭扭地写满了犹太古诗。几页《雅歌》竟然和几发左轮枪子弹搁在一起。

评分

《茶香室三钞》卷五女人三护一条云:&"唐沙门慧苑《华严经音义》卷四云:女人志弱,故藉三护,幼小父母护,适人夫婿护,老迈儿子护。案儒书所谓三从,佛书谓之三护。&"曲园先生谓三护即三从,形迹虽似,精神却实甚不同。印度女子的地位在社会上本甚低微,未必能比中国更好,在宗教上被视为秽恶,读有些佛教经传,几乎疑心最澈底的憎女家是在这里了。但是佛教的慈悲的精神有时把她们当做人类来看,对于人或物又总想怎么去利济他,那么其时便很不同,三护可以算作一个例。这里所谓护正是出于慈悲,是利他的,《庄子》里述尧的话,嘉孺子而哀妇人,可说是同一气息,此外我竟有点想不起来了。中国的三从出于《仪礼》,本是规定妇人的义务,一面即是男子的权利,所以从男人的立场说这是利己的,与印度的正是对蹠的态度。我常觉得中国的儒家是一种化合物,根本的成分只有道家与法家,二者调合乃成为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