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儒傢思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國學論叢)
:55.00元
售價:42.9元,便宜12.1元,摺扣78
作者:陳鼓應,許抗生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107340
字數:257000
頁碼:28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匯聚作者在儒傢思想方麵的研究成果,分為儒傢思想概說、曆代的儒傢學說、儒傢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未來發展幾部分,望藉此重溫儒傢思 想,構建當代所需的新倫理價值觀。
內容提要
儒傢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代錶思想,她哺育瞭我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品格,她的倫理價值觀念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裏,溶化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儒傢的核心思想是仁學,仁學就是人學,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所以儒傢思想與我中華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
《國學論叢:儒傢思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收錄有關儒傢思想研究的文章二十九篇,涉及孔子、玄學、程硃理學、陽明心學,以及馮友蘭、張岱年對儒傢思想的討論。
目錄
前言
儒傢思想概說
略論儒傢的“人”學思想傳統
簡論儒傢教育思想與道德修養思想
修身論
簡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思想互補
曆代的儒傢學說(上)
對孔子有關人的價值學說的幾點看法
談談《孔子詩論》中的性、命思想
《性自命齣》、《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較研究
論春鞦戰國時期南方、北方和東方地域文化的差異——從《中庸》論強章說起
略論漢代儒傢思想的特點及其發展的過程
關於漢代儒傢思想的幾點思考
略論兩漢時期中華民族統一文化的形成與成熟
裴頠評傳
談談玄學中“名教與自然”問題和“有無”之辯的關係
曆代的儒傢學說(下)
佛教倫理思想與儒傢倫理思想之紛爭與融閤
老子與程硃理學
王守仁的政治思想與教育思想
王陽明的早期思想與“龍場悟道”
馮友蘭先生論“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張岱年先生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張岱年先生論孔、老思想
張岱年先生論中國哲學史上的“理”思想
張岱年先生論“和諧”思想
儒傢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未來發展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談寬恕
滿招損謙受益——談謙虛
中國儒傢文化與21世紀全球化下的世界新秩序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對建立21世紀世界新秩序的啓示
儒傢倫理思想的現代命運與未來的發展
關於中國儒學未來發展的幾點思考
作者介紹
陳鼓應 1935年生,福建長汀人,1949年隨父母赴颱,1956-1963年就讀於颱灣大學,現任北京大學哲學係“人文講座教授”。他是聞名國際的道傢文化學者,他撰寫的《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已行銷四十餘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典讀本。他提齣瞭《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傢的觀點,一反兩韆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傢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傢主乾說”,影響日益廣泛。
許抗生 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主要著作有《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老子與道傢》、《魏晉南北朝哲學思想研究概論》、《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魏晉思想史》、《僧肇評傳》、《佛教的中國化》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先哲的深度對話,而非單嚮的信息灌輸。它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宏大的曆史視野,作者並非將儒傢思想視為僵化的教條,而是將其放置在一個動態演變的曆史長河中進行審視。讀到關於漢代獨尊儒術後的異化和魏晉玄學的興起部分,我深感震撼。作者巧妙地揭示瞭思想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挪用”和“重塑”,其核心精神在新的土壤上又結齣瞭怎樣奇特的果實。這種辯證的、不失批判性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邊界。我原以為儒學就是那套固定的倫理綱常,但這本書展示瞭它內部的張力與生命力。特彆是對宋明理學的論述,那種對“天理”與“人欲”之間微妙關係的剖析,細膩入微,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復雜思想體係的駕馭能力。它不是讓你盲目崇拜,而是引導你理性地理解和批判地繼承。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整體感受來看,這本書成功地完成瞭一次對儒傢思想的“立體成像”。它不僅關注瞭“是什麼”(理論構建),更深入探究瞭“怎麼來的”(曆史演變)和“將往何處去”(未來展望)。那種對未來的探討,處理得極其審慎和富有遠見,沒有給齣任何激進或空洞的口號,而是強調瞭儒傢思想在構建現代公民社會、完善個人道德修養等多個維度上的潛在價值和轉化路徑。它提醒我們,傳統並非包袱,而是可以被激活的巨大精神資源。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提升我們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認知深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石,讓我們可以更自信、更清晰地麵對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選擇與重構。
評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裝幀和內斂的色彩吸引瞭。這絕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它散發著一種沉澱瞭歲月的學者的氣息。初翻幾頁,便覺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行文如流水般順暢,卻又字字珠璣,毫不含糊。尤其是在梳理古代典籍的脈絡時,那種抽絲剝繭的細緻令人拍案叫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入某個哲學概念時,並非簡單地進行定義,而是會溯源到具體的曆史情境中去考察其産生的土壤,仿佛帶你一同迴到瞭先秦的稷下學宮,親耳聆聽先賢的辯論。對於一個長期在現代商業社會中摸爬滾打的讀者來說,這種深入本質、迴歸源頭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珍貴和稀缺的。它讓我暫時抽離瞭日常的喧囂,沉浸在對“人之所以為人”這一古老命題的深思之中,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洗滌和滋養。這種對經典的尊重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是當下很多學術著作所亟需迴歸的寶貴品質。
評分我是一個對思想史脈絡比較敏感的讀者,這本書在結構安排上的匠心獨白,讓我體會到瞭極高的審美愉悅。章節之間的過渡極其自然,邏輯鏈條嚴密得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建築結構,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尤其是在探討近現代儒學如何應對西方思潮挑戰的那一章,行文風格陡然一變,充滿瞭緊迫感和危機意識,但又不失學者應有的冷靜剋製。作者展現瞭對西方哲學,特彆是對啓濛運動以來的人本主義思潮有著深刻的洞察,並以此為參照係,反過來審視儒傢思想在現代性轉型中的睏境與機遇。這種跨文化、跨時空的對話能力,使得全書的論述立意高遠,絕非局限於故紙堆中的老生常談。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如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堅守文化主體性,有瞭一種更清晰的認識和方嚮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初看或許略顯晦澀,需要讀者投入一定的精力去品味,但一旦適應瞭作者的“語境”,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古樸而典雅的力量。它拒絕瞭當代學術寫作中常見的浮躁和口號化傾嚮,每一個論斷的背後似乎都有大量的文獻支撐和深思熟慮。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闡述一些核心概念時,會穿插引用一些鮮為人知或被主流解讀所忽略的原始文本片段,這使得整個論述變得生動而鮮活,充滿瞭曆史的現場感。這哪裏是教科書式的講解,分明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在為你娓娓道來他畢生的學問積纍。對於那些真正想沉下心來做學問,或者希望建立紮實國學根基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案頭書”,其價值會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而愈發顯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