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佛学与文化论集(第三辑)
:90.00元
作者:释大愿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802548534
字数:360000
页码:3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由释大愿主编的《佛学与文化论集(第3辑)》为关于佛教、佛学与文化的论文集,收入学术论文近四十篇,分做四个专题:佛学理论与中国佛学史、宗教文化与当代社会、中外哲学与文化、和谐世界与文化融合。其中既有对佛学理论、佛教历史传播的研究,也有关于当前佛教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的探讨。
内容提要
目录
佛学理论与中国佛学史
玄奘对因明学的发展
“佛法不可说”的哲学解读
四会阮梁二佛探析:基于光绪《四会县志》考察
唐代周边区域来华医僧的籍生地与驻锡地研究
论耶律楚材的“三教合一”思想
古代求法僧异域语文学习之内容考述
蒙元时期佛道四次辩论真相的探寻
——兼论蒙元时期宗教政策制定的原则
神迹与史实之间
——惠皎《高僧传》叙事意图探析
宗教文化与当代社会
建设社区佛教,践行人间佛教理念
——佛教入世不分都市与山林
边陲建筑之明珠——沧源广允佛寺
马来西亚的四会人及他们的阮梁圣佛信仰考察
现代性视域下的寺庙文化理论研究
信仰造就良民
——从印度“劳模”穆拉里师傅看宗教信仰对印度
普通民众的影响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宗教政策创新
浅论岭南文化特质及新时期发展方向
六年风雨路无尽古村情
——浅谈广东古村落保护工作
净土信仰的当代意义
中外哲学与文化
明清时期汉籍伊斯兰哲学思想的阐释
论王岱舆对回儒佛三教报应思想的探讨
杨慈湖心学工夫论的道德困境
——以“不起意”工夫为中心
梁漱溟比较中西文化与哲学的思维路径
论《明儒学案》的道统论话语建构
作为柏拉图洞穴火光隐喻而存在的隐喻
中华武术本来其实不是什么
武术的文化解说
印度文献典籍中的未亡人
甘地与亨廷顿宗教政治观比较
论宗教中“道德信仰”之树立
——以康德的“道德宗教”为例
中印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宗教对民族性格形成的作用
——以印度教民族性格的形成为例
和谐世界与文化融合
从大文化的角度看东西方文化在东南亚的冲突与
融合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和谐概念模型刍议
弘扬儒家“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介绍
大愿法师,1971年9月出生于湖南益阳,自1990年8月起,先后于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南台寺宝昙大和尚座下得戒、香港宝林寺圣一大和尚座下得法。1991年9月进入福建佛学院学习,期间亲近当代高僧清定上师。之后诸方参学、讲法,曾任广东南华寺佛学院教务长。
大愿法师现任广东四会六祖禅寺等多家寺院方丈,兼任暨南大学中印文化研究所顾问兼研究员、广东省禅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茂名市佛教协会会长、政协委员、广东省肇庆市人大代表、湖南怀化市佛教协会会长,荣获广东四会市荣誉市民称号。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对这本“论集”有些敬而远之,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构建复杂的理论框架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现代社会现象作为比照,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例如,书中将当代信息过载与佛教的“杂念”问题进行类比,探讨了“专注力”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令人耳目一新。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对佛教伦理在当代公共议题中的潜在价值进行了谨慎的挖掘。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框架,引导我们思考如何用更具同理心和长远眼光的视角去面对环境危机、社会公平等问题。这种既植根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姿态,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学术探讨,更像是一份富有建设性的社会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处理“文化挪用”和“身份认同”时的那种历史的纵深感。作者没有将佛教简单地视为一种外来的、需要被“本土化”的教条,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它在中国土壤上与其他本土信仰体系(如道教、民间信仰)之间那种复杂而长期的“共生”与“竞争”关系。书中对“神祇谱系”的重构和分析,展现了一种极其细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探讨了权力结构和经济基础如何影响了宗教符号的流转和意义的生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坚守证据和逻辑的专业精神,既不粉饰太平,也不进行不必要的猎奇式解读。这本书无疑为那些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宗教史的严肃读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和启发性的文本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具有辨识度,带着一股老派学者的沉稳和优雅,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学术上的“仪式感”。虽然主题聚焦于高深的义理辨析,但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每篇文章的结构都像一座精心搭建的建筑,开篇设问,中段层层递进地铺陈论据,最后收束于一个精炼而富有张力的结论。其中关于“觉悟的世俗化”这一论题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将“解脱”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彼岸状态,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人际往来中实践佛教的智慧。这种对“在世出世”的平衡状态的探讨,使得书中的内容即便是对于佛学初阶读者,也能感受到强烈的代入感和启发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从来不是脱离生活的空谈。
评分这本汇集了当代佛学研究者深刻洞见的文集,真是一股清流。尤其是其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与佛教“缘起性空”思想的精妙对接,让我这个长期在儒释之间徘徊的读者茅塞顿开。作者并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将两者强行拉郎配的窠臼,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二者在认识论和实践层面的微妙契合与张力。书中对宋明理学中“心学”的批判性继承部分尤为精彩,它没有停留在对朱熹或王阳明的简单肯定或否定上,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语境中,探讨了在不同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这些思想内核是如何被不断地重新诠释和挪用的。读完后,我感觉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又多了一层维度,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哲思,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关怀,非常推荐给对中国思想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编排和论述逻辑,给我的感觉是极其“克制”却又“深刻”。它没有一味追求那种宏大叙事下的惊世骇俗之论,反而将目光聚焦于一些极小的切口,比如佛教仪式在特定地方社群中的变迁,或者某个经典在不同朝代译本之间的细微差别。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生死观”的探讨。作者没有落入那种过度唯美化的描述,而是冷静地梳理了佛教如何处理世俗的恐惧与执着,以及这种处理方式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和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书中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看得出作者下了番苦功去挖掘那些被主流研究忽略的边角料。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土,最终发现那些被掩埋的、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细节。这本书更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咂,体会那种“慢阅读”带来的智力上的满足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