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1捲)(1978-1988年)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1捲)(1978-1988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馬剋 著,吳誌宏 譯
圖書標籤:
  • 赫爾佐格
  • 德梅隆
  • 建築
  • 建築設計
  • 法國建築
  • 現代建築
  • 建築師
  • 建築理論
  • 作品集
  • 20世紀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11442
版次:1
商品編碼:10555624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48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套全集為普利茨剋奬得主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作品全收錄,是建築學專業人員必備的學習參考資料。捲次按年代劃分,目前共有四捲。 本捲由編者對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十年的設計進行綜述開篇;接下來是這期間重要設計作品的全麵介紹,從項目委托到設計方案探討,到最後建造竣工,同時輔以大量的草圖、綫圖和照片;圖量豐富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1捲)(1978-1988年)》的特點之一,另一大特點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1捲)(1978-1988年)》還編錄瞭兩位大師的重要言論和著述,理論性頗強;附錄部分有1978~1988年期間所有作品的年錶和簡要項目介紹,二位大師參展和獲奬情況及其他。

目錄

導言
後浪漫世界的建築——赫爾佐格與德梅隆
1978~1988年的設計
1978~1988年的建築與方案
No.3 集市廣場設計方案,瑞士巴塞爾
No.5 藍屋,瑞士巴塞爾附近的奧伯韋爾
No.7/37 穆赫纍坦赫的室內和室外遊泳池,瑞士裏恩
No.14 弗雷攝影工作室,德國魏爾一萊茵
No.17 石屋,意大利塔沃萊
No.22 獸醫住宅,瑞士達格默爾塞倫
No.23 劇院,瑞士瓦萊州維斯普小鎮
No.25 射手大街公寓,瑞士巴塞爾
No.27 膠閤闆住宅,瑞士巴塞爾附近的伯特明根
No.28 樂高巡迴展覽
No.29 分隔牆處的公寓,瑞士巴塞爾
No.31 施維特商住公寓,瑞士巴塞爾
No.34 藝術品收藏傢住宅,瑞士泰維爾
No.35 E,D,E,N,亭,伊甸園飯店,瑞士萊茵費爾登
No.38 利可樂倉儲建築,瑞士勞芬
No.40 綜閤博物館,奧地利維也納集閤廣場
No.43 先鋒大街住宅項目,奧地利維也納一阿斯本
No.44 施沃茲公園公寓和退休住宅,瑞士巴塞爾
No.46 山德士技術發展中心,瑞士巴塞爾
No.47 “建築思維形式”展,瑞士巴塞爾建築博物館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論述
建築的特殊重力
自然中隱匿的幾何學
雅剋·赫爾佐格和西奧多拉·菲捨爾的對話
附錄
作品年錶
展覽與獲奬
參考文獻
生平介紹
圖片緻謝

前言/序言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創性視野與早期探索(1978-1988) 在建築的浩瀚星空中,有一些名字如同耀眼的星辰,它們不僅定義瞭一個時代,更以其獨特的思考方式和對材料、形式、空間的深刻理解,重新塑造瞭我們對建築可能性的認知。雅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與皮埃爾·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這對來自瑞士的建築師組閤,無疑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最具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他們的作品以其驚人的原創性、對材料的精妙運用以及對場所精神的敏銳捕捉而聞名於世。 本書《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1捲)(1978-1988年)》是對這對傳奇組閤在職業生涯早期——從1978年到1988年這十年間的開創性作品的一次全麵梳理與深度解讀。這十年,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奠定其獨特建築語言、探索設計邊界、並在國際建築界嶄露頭角的關鍵時期。它不僅僅是一本作品集,更是理解他們日後一係列標誌性建築背後的思想脈絡、設計策略以及對建築本質的持續追問的珍貴入口。 早期探索:從物質性到感知性的飛躍 1978年,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在瑞士巴塞爾成立瞭自己的工作室。彼時,建築界正經曆著後現代主義的喧囂,但這對年輕的搭檔卻選擇瞭一條更為內斂、更為注重本質的探索之路。他們的早期作品,雖然規模可能不如後來的巨型項目,但其思想的深度和設計的精準度,已經顯露齣非凡的潛力。 本書收錄的作品,清晰地展示瞭他們如何從對建築材料本身的物質性展開研究,並逐步將其轉化為一種深刻的感知體驗。他們不滿足於材料的傳統運用,而是通過創新的組閤、加工方式,賦予材料全新的生命力。例如,他們對混凝土的粗糙肌理、對木材的自然紋理、對金屬的反射光澤的探索,都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考量,更是為瞭觸及觀者的感官,激發觀者的情感。 在這一時期,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開始大膽地挑戰建築的“顯而易見”。他們常常從一個看似平凡的場地、一個日常的建築類型齣發,通過細微但極具顛覆性的乾預,挖掘齣隱藏在其之下的潛能。這種“去錶象化”的設計方法,使得他們的建築在簡潔的外錶下,蘊藏著豐富的層次和深刻的意義。 對“場所”的敬意與重塑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的建築,從未脫離其所處的“場所”。“場所”在他們的設計哲學中,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更包含瞭曆史、文化、氣候、社會等諸多維度。本書中的項目,生動地展現瞭他們如何敏感地捕捉並迴應場所的特質。 他們不屑於將普適性的設計模闆強加於任何地方,而是緻力於創造與特定場所深度對話的作品。這種對話,有時是通過尊重和延續場所的現有肌理,有時則是通過引入鮮明的對比和張力,來激發人們對場所的全新認知。他們對“痕跡”的關注,對舊有建築的敬意,以及對新舊材料和形式的巧妙並置,都體現瞭他們對場所曆史性和連續性的深刻理解。 在《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1捲)(1978-1988年)》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如何為瑞士的鄉村小鎮設計住宅,如何在城市環境中規劃公共空間,如何處理工業遺址的再生。每一個項目,都如同一次對特定場所精神的深入田野調查,並最終以建築的形式,給齣瞭一份充滿智慧和詩意的答捲。 形式的解放與功能的重構 在形式上,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自由度和實驗性。他們不拘泥於任何既定的風格流派,而是根據項目本身的特性和設計目標,來探索最適宜的形式語言。本書中的作品,從嚴謹的幾何體塊到富有雕塑感的形態,展現瞭他們形式探索的多樣性。 然而,他們的形式探索並非為瞭形式而形式,而是緊密圍繞著功能和空間體驗展開。他們擅長通過對空間流綫的精心設計,引導人們的活動路徑,並創造齣齣人意料的空間體驗。同時,他們也常常將功能的需求轉化為形式的驅動力,使得建築的結構和形態,都成為其功能錶達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書中的項目,揭示瞭他們如何通過對空間的劃分、對光綫的引入、對視綫的控製,來塑造建築內部和外部的感知。他們對“空”與“實”的精妙處理,對“內”與“外”的模糊界定,都使得他們的空間具有瞭非凡的活力和感染力。 材料的革命與技術的創新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最令人稱道的特質之一,便是他們對材料的獨特理解和精妙運用。他們將材料視為建築的靈魂,並通過各種實驗性的手法,發掘齣材料的潛力。在本書的早期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如何挑戰材料的傳統認知,如何通過新的組閤和處理方式,賦予材料全新的特性。 例如,他們對混凝土的運用,不僅僅是簡單的澆築,而是通過對模闆、錶麵肌理的精細控製,使其呈現齣前所未有的質感和錶現力。他們對玻璃的運用,也超越瞭簡單的透明性,而是通過不同類型的玻璃、不同的處理方式,來調節光綫、控製視綫、並營造齣豐富的視覺效果。 本書的詳細圖紙、模型照片和項目分析,將帶我們深入瞭解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在材料和技術方麵的每一次創新嘗試。他們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工藝的嚴謹態度,以及對新興技術的敏銳洞察,都為他們後來的輝煌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對建築邊界的持續拓展 1978年至1988年,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在國際建築舞颱上逐漸展露頭角的十年。他們以一連串的優秀作品,贏得瞭同行和評論界的廣泛贊譽。本書中的項目,正是他們不斷挑戰建築的邊界,不斷拓展建築可能性的最好證明。 他們不僅在住宅、公共建築等傳統領域有所建樹,也開始涉足藝術展覽空間、工業建築等更具實驗性的項目。這些項目,都展現瞭他們對不同建築類型和尺度的駕馭能力,以及他們跨界融閤的創新精神。 《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全集(第1捲)(1978-1988年)》不僅僅是一本記錄建築作品的書,它更是一份關於創造力、關於思考、關於建築師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理解世界、介入世界、並最終改變世界的鮮活案例。閱讀本書,我們不僅能欣賞到傑齣的建築設計,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靈感,思考建築的未來,以及我們作為個體,如何與我們所處的環境建立更深層、更有意義的聯係。這十年,是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建築生涯的序章,但其深邃的思想和創新的精神,已經為他們日後成為建築史上的重要裏程碑,埋下瞭最堅實、最有力的種子。

用戶評價

評分

初讀這捲關於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創作初期(1978至1988年)的記錄,我立刻被他們那種近乎偏執的、對地域性和材料性的執著所吸引。那個階段的作品,遠沒有後來那種國際大都市的宏大敘事感,反而充滿瞭瑞士本土的剋製與深思。那些關於木材、石頭和混凝土的運用,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對話——他們似乎在詢問材料本身的“性格”和“記憶”。比如對傳統農捨結構的解構與重塑,那種對鄉村建築邏輯的抽象提煉,精準而犀利,顯示齣他們初期的理論根基是多麼的紮實。文字部分的分析,雖然專業,但敘述的口吻卻充滿瞭一種冷靜的激情,它引導著讀者去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尺度關係和光照角度。讀完對某幾個早期住宅項目的剖析,我感覺自己對“傢”這個概念的理解都加深瞭一層,它不再是簡單的居住場所,而是一個與自然環境、曆史文脈緊密耦閤的復雜係統。這十年,是他們思想的“土壤期”,每一頁都浸潤著對建築本體的深度挖掘。

評分

坦白講,閱讀這本年代跨度集結的作品時,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時空錯位感。想象一下,在八十年代的瑞士,麵對著尚未被充分數字化的建築圖紙,他們是如何進行如此前衛的構思的?這批作品所透露齣的那種對細節的執念,放在今天這個追求快速迭代和標準化設計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創新往往源於對既有語境的深刻理解和耐心的打磨,而非一味地追求新奇的幾何形式。書中的文字對當時歐洲建築思潮的背景交代得非常到位,使得我們能將這些作品放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脈絡下去審視——他們是如何在後現代主義的餘暉中,開闢齣一條屬於自己的、更具物質性和場所感的道路的。這種對“在地性”的深刻迴應,貫穿始終,讓每一個項目都像是從其基地土壤中自然生長齣來的一樣,充滿瞭生命力。

評分

對於像我這樣,習慣於在閱讀中尋找某種哲學隱喻的愛好者來說,這批早期作品的呈現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案例研究。那個年代,赫爾佐格與德梅隆似乎還沒有被過多的市場需求和媒體聚光燈所裹挾,他們的設計語言顯得異常純粹,帶著一種近乎“反建築”的姿態。這種姿態體現在他們對傳統形式的戲仿與顛覆上,尤其是在對邊界、圍閤感以及光綫過濾的精妙處理上。那些關於立麵處理的描述,讀起來簡直像是在品味一首結構嚴謹的現代詩歌。他們如何用最少的元素,製造齣最大的空間張力?如何讓建築的“皮膚”成為錶達場所精神的關鍵?這本書的編輯非常聰明地將早期手稿和項目草圖穿插其中,這些手稿的粗糲感,與最終落成作品的光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清晰地勾勒齣從概念萌芽到最終實現的艱辛曆程。這不僅僅是曆史記錄,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思考”的建築方法論的生動教材。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硬殼的質感,沉甸甸的壓手感,光是把它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建築哲學與曆史厚度。內頁的紙張選擇也頗為講究,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不僅保護瞭眼睛,更營造齣一種穿越時空的沉靜感。尤其是那些早期項目的黑白照片,顆粒感十足,光影對比強烈,仿佛能直接觸摸到那個年代的空氣和泥土的氣息。排版布局上,設計師顯然深諳留白之道,讓那些綫條圖和平麵圖得以呼吸,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淹沒。我特彆欣賞它在圖文平衡上所下的功夫,文字的敘述性與圖像的直觀性達到瞭完美的和諧。翻閱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迴顧。這不僅僅是一本建築圖錄,它更像是一件可供把玩的藝術品,細節之處無不彰顯著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早期那種對材料的原始敬畏與對空間本質的純粹探索。對於任何一個珍視實體書媒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存在感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展示瞭他們巔峰時期的作品,更在於它忠實記錄瞭兩位建築大師從學徒到大師的“形成期”。在1978到1988這十年間,他們的作品尚未形成日後那種標誌性的、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皮膚”概念,但那種對結構邏輯的清晰梳理,對體量組閤的純粹推敲,已經顯現齣日後巨大的潛力。閱讀這些早期實踐,就像是在觀察一棵樹的年輪,每一圈都記錄著一次關鍵的生長和適應。我尤其關注瞭那些尚未被廣泛提及的小型公共項目和私人委托,這些“試驗田”往往更能暴露建築師的真實意圖和技術短闆,而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是抱著一種嚴謹的研究態度,而非簡單的“作品集錦”心態來呈現的。這使得整本書的學術可信度和閱讀的深度都大大提升瞭,對於想要深入理解赫爾佐格與德梅隆設計 DNA 的人來說,這是無可替代的案頭工具書。

評分

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暫時還沒發現缺點哦!

評分

其實看的就是方案如何逐步呈現的,以前關注的平立剖的詳細現在也淡瞭

評分

這套書算是物美價廉吧 裏麵的印刷有點一般

評分

書的內容不錯,紙張不好,裝訂特差,剛來就開膠瞭

評分

其實看的就是方案如何逐步呈現的,以前關注的平立剖的詳細現在也淡瞭

評分

書非常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這套書算是物美價廉吧 裏麵的印刷有點一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