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木材

山西木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來鎖,郭承青 著
圖書標籤:
  • 山西
  • 木材
  • 建築材料
  • 木工
  • 傢具
  • 林業
  • 木材加工
  • 山西經濟
  • 地方誌
  • 資源利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116019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58135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山西木材》針對山西境內主要商品材樹種,從樹木的生物學特性與分布,木材的宏觀、微觀構造特徵,主要的物理、力學性質和木材的主要用途等方麵,係統地進行瞭描述,並配以每一種木材的微觀圖片。書後還附有木材的基礎知識和一些相關內容。《山西木材》把樹木與木材進行瞭有機結閤,解決瞭既認識樹木,又識彆木材和閤理利用木材的目的。這是一部全麵瞭解山西及華北地區樹木與木材資源、木材構造、性質和用途的工具書,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山西木材》可供從事林業工作者和木材加工、建築、木材商品流通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以及高等中等院校師生使用,對於林業行政管理、木材生産企業管理和有關技術人員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參考書。

作者簡介

  郭來鎖,男,1956年2月生,漢族,碩士,山西交城人。1978年畢業於山西農業大學林學院;留校任教。1980年在福建林學院進修木材學一年。現任山西農業大學木材學教授、中國林學會生物質材料科學分會常務委員、中國林學會木材科學分會委員、中國高校知識産權研究會理事。曾主持木材科技資源研究等省級課題多項;獲國傢技術發明奬1項,省級科技進步奬3項,中國“九五”優秀科學技術成果1項;閤編“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木材學》一部,閤編《農業産業化與市場經濟。》等著作2部;在核心期刊以上發錶學術論文30多篇。

目錄

無孔材(針葉材)
1.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Trautv.)Maxim
2.銀杏Ginkgo biloba L
3.華北落葉鬆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
4.白杆Picea meyeri Rehd.et wils
5.青杆Picea wilsonii Mast
6.華山鬆Pinus armandii Franch
7.白皮鬆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
8.油鬆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9.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10.圓柏Sabina chinensis(L.)Ant
11.紅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
有孔材(闊葉材)
一、環孔材
12.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 et T.B.Chao
13.閤歡Albiziajulibrissin Durazz
14.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
15.闆栗Castanea mollissima B1
16.小葉纔I、Celtis bungeana BI
17.梧桐Firmiana simplex(L.)F.W.Wight
18.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 Roxb
19.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
20.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p.sinensis Rousi
21.桑樹Morus cathayna Hemsl
22.濛桑Morus mongolica Schneid
23.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i
24.杏木Prunus armeniaca L
25.山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
26.山桃Pruus davidiana(Carr.)Franch
27.槲櫟Quercus aliena B1
28.檀子櫟Quercus baronii SKan
29.槲樹Q~ercus dentata Thunb
30.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 B1
31.遼東櫟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32.鹽膚木Rhus chinensis Mill
33.青麩楊Rhus potaninii Maxim
34.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
35.槐樹Sophorajaponica L
36.暴馬丁香Syringa reticulate(Bl.)Hara var.amurensis(Rupr.)Pringle
37.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
38.漆樹Toxicodendron verniciflltum F.A.Barkley
39.大果榆U/mus macrocarpa Habce
40.桃葉榆Ulmus prunifolia Cheng et L.K.Fu
41.白榆Ulmus pumila L
42.大果櫸Zelkova Sinica Shneid
二、半環(散)孔材
43.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44.山裏紅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major N.E.Br
45.君遷子Diospyrus lotus L
46.柿樹Diospyros Kali Thunb
47.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48.鬍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
49.核桃Juglans regia L
50.小葉楊Populus simonii Carr
51.李木Prunus salicina Lindl
52.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 C.DC
53.花楸樹Sorbus Pohuashnensis(Hance)Hedl
三、散孔材
54.青榨槭Acer davidii Franch
55.茶條槭Acer ginnala Maxim
56.槭木Acer mono Maxim
57.元寶槭Acer truncatum Bunge
58.紅樺Betula albo—sinensis Burk
59.白樺Betula platyphylla Suk.
60.鵝耳櫪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
61.水枸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 Bge
62.絲棉木Euonymus bungeana Maxim
63.華北衛矛Euonymus hamiltoniana Wall.var.maackii(Rupr.)Kom
64.領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
65.山荊子Malus baccata(L)Borkh
66.三球懸鈴木Platanus orientalis L
67.山楊Populus davidiana Dode
68.青楊Populus cathayana Rehd
69.力口楊Populus Canadensis Moench
70.鑽天楊Populus nigra var.italica(Moench.)Koehne
71.箭杆楊Populus nigra var.thevestina(Dode)Bean
72.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 Carr
73.稠李Prunus padus L
74.木梨Pyrus xerophila Yu
75.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
76.垂柳Salix babylonica L
77.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
78.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
79.糠椴Tilia mandshurica Rupr et Maxim
80.棗木Ziziphus jujuba Mill
參考文獻
附錄
一、山西木材描述規範
二、木材的基礎知識
三、我國53個城市木材平衡含水率值
四、木材缺陷分類錶
五、山西木材微觀圖片(80種240幅)

精彩書摘

  我們研究木材的吸濕性、吸濕滯後現象及平衡含水率,在實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木材的吸濕性,在利用上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它會使木製品的尺寸、形狀隨大氣乾濕狀態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某地生産的木製品運到另一個地方使用時,若兩地氣候條件相差較大,就會産生變形。特彆是從南方運到北方時,則木製品變形程度更大,甚至根本不能使用。因此,在加工過程中,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把木料的吸濕能力降低到最小程度,如通過人工乾燥辦法,把木料乾燥到使用地點的平衡含水率再低2.5 %(吸濕滯後現象),纔不會引起木材尺寸或形狀的變化,可以保證木製品的質量。
  (4)木材的吸水性
  木材浸於水中吸收水分的能力,稱為木材的吸水性。單位時間內木材吸水的數量,稱吸水速度。木材吸水的最大數量占乾材重量的百分率,稱為水容量或最大含水率。
  木材吸水性與樹種、木材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有關。不同樹種木材孔隙度不一樣,木材吸水的最大數量不一樣。在相同含水量情況下,單位體積木材越重,其密實程度越大,木材密度大,孔隙度小,吸收的最大含水率就越小。
  此外,木材的吸水性,還與木材構造和內含物狀況以及順紋理方嚮有關。針葉樹材含有樹脂或闊葉樹材內含有樹膠的樹種,都因此而減少其水容量。心材樹種的水容量,一般心材往往因存在數量較多的侵填體或其他內含物,而使其水容量小於邊材。就吸水速度而言,密度小的樹種快於密度大的樹種。含水率高的木材,其吸水速度顯然低於含水率低的木材。徑麵和弦麵通過吸水明顯小於端麵。
  5.2.4 木材透水性
  木材的透水性又名木材的液體滲透性或液體貫透性。液體或水藉其本身的吸力或外界的壓力滲入木材內部的能力稱為木材的透水性。透水性與木材防腐、注入阻燃劑、油漆、著色、塗膠、樹脂的浸齣和紙漿的蒸解等關係密切。木材透水性大,有利於木材防腐、油漆、著色、塗膠、樹脂的浸齣和紙漿的蒸解等。對於木製水管、水桶和船舶用材等為不利的條件,水桶用材應選用滲透小的木材。
  水分或液體滲入木材的深度,因壓力大小、加壓時間、液體性質、溫度、樹種、心材、邊材、紋理方嚮及木材乾燥程度等而異。欲使液體在一定時間內滲入木材一定深度,必須加壓;壓力愈大,則液體透入木材越深。但壓力過高,易破壞木材結構降低力學性質。若減輕壓力延長加壓時間,可避免損傷木材強度的情況下,使液體透入所需深度。
  ……

前言/序言

  序言

  眾所周知,滔滔黃河孕育瞭山西沉甸甸的、獨特的地域文化,也澆灌瞭太行山、呂梁山的廣袤森林。提起山西,人們常常把眼球聚焦到地下森林——煤炭身上,卻往往忽略瞭山西地上現存的、綠油油的森林。其實,正是這片森林,像士兵一樣日夜守護著山西這塊寶地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山西,古往今來,無論從佛教聖地——五颱山,還是太原的晉祠,乃至王傢大院、喬傢大院……木材,木構造建築都在述說著山西曆史、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宗教的滄桑巨變,也記載著一段段神奇的傳說、故事。可以說,木材與山西人的生活格式和生活實態是密不可分的。木文化在山西地域文化中扮演瞭不可忽視的重要角色。

  多年來,山西農業大學郭來鎖教授勤勤懇懇,孜孜不倦,收集瞭山西本土大量木材標本,在長期木材學教學和科研過程中不斷提煉、加工、整理,並最終形成瞭《山西木材》這本書。讀瞭這本書,深感其特色所在:書中除瞭木材解剖構造外,(1)附加瞭各種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如此,能夠方便木材科學與工程專門人纔去瞭解樹木學基本知識的途徑;(2)附加瞭各種樹種的自然區域分布,如此,能夠方便資源使用者有的放矢,有路可尋;(3)附加瞭木材物理力學性質與用途,如此,能夠方便木材使用者有據可查,有理可依。

  總之,可以說這本書的齣版,是中國木材學界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太行謠:塞上風物與人文漫談》 序章:塞上風,晉地韻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林業種植、木材加工或是市場行情的專業書籍。它更像是一場漫步在太行山脈腹地,一次與晉地古老風物的對話,一次對這片土地上獨特人文精神的細緻品味。我選擇以“太行謠”為名,恰如其分地概括瞭這本書的氣質——它承載著山川的訴說,蘊含著歲月的歌謠,是一麯獻給山西這片沃土的贊歌。 山西,這片被太行山、呂梁山環抱的黃土地,其地理特徵賦予瞭它獨特的性格。溝壑縱橫,山巒疊嶂,孕育瞭堅韌不拔的民族品格,也留下瞭無數令人遐思的傳說與故事。我並非一位嚴格意義上的地理學傢或曆史學傢,也無意用枯燥的學術語言來羅列史實。我所傾心的是那些隱藏在山野之間、古鎮巷陌、以及人們日常勞作中的故事。是那些風吹過的痕跡,是雨水衝刷的印記,是先民們留下的智慧結晶。 翻開這本書,你或許會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內容。它可能會帶你走進深山,去探尋那些被遺忘的古村落,去感受那古樸的生活氣息;它可能會讓你駐足,去凝視那些飽經風霜的老宅,去聆聽那磚石間的低語;它可能會讓你駐足,去品味那些世代相傳的民間技藝,去體味那匠人精神的傳承。這裏的“物”,不僅僅是指自然界的山川草木,更包含著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第一章:太行雄關,山河壯麗 太行山,是山西的脊梁,也是無數故事的搖籃。它不止是一道地理的屏障,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我曾無數次地仰望它巍峨的身姿,感受它磅礴的氣勢。在書中,我不會給你呈現詳細的地質構造或氣候數據。我更願意描繪的是,當晨曦初露,金色陽光灑滿山巔,山脈如同沉睡的巨龍蘇醒時的壯麗;抑或是傍晚時分,晚霞染紅天際,群山披上瑰麗的色彩,一股蒼涼而雄渾的美撲 الده而來。 我還會帶你走進那些著名的關隘,例如娘子關。它不止是一個地名,更是一段曆史的見證。它曾是兵傢必爭之地,無數鐵騎在這裏廝殺,無數英雄在這裏浴血。在我的筆下,你或許能感受到古戰場上的風聲鶴唳,聽到那戰鼓擂動的迴響,甚至能窺見當年將士們慷慨赴死的悲壯。然而,我更想強調的是,當戰火平息,關隘依舊,它又成為瞭連接南北的咽喉,承載著商旅的往來,傳遞著文化的交流。 我將嘗試描繪太行山中那些隱藏的峽榖,那些麯徑通幽的絕壁。它們或許沒有黃山奇峰的秀麗,也沒有張傢界的險峻,但它們自有其獨特的氣質。那是一種原始的、野性的、未經雕琢的美。你會看到,古老的樹木頑強地生長在岩縫中,湍急的溪流在山澗中歡唱,各種不知名的野花點綴其間,構成瞭一幅幅生機勃勃的自然畫捲。我希望通過文字,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生命力,以及它所蘊含的樸素與力量。 第二章:晉地古鎮,歲月留聲 山西的古鎮,如同鑲嵌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每一顆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平遙古城、喬傢大院、常傢莊園……這些名字或許你耳熟能詳,但我希望在這裏,能為你呈現一個不一樣的視角。我不會給你介紹它們的建築麵積、曆史年代這些冰冷的數據,我更關注的是它們“活”在當下的生命力。 走進平遙,我希望能讓你感受到古城牆的厚重,那是多少歲月的風雨侵蝕纔形成的堅實。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你會看到那些青磚灰瓦的店鋪,它們或許還在經營著古老的字號,賣著同樣口味的糕點,接待著同樣熱情淳樸的店主。我希望能捕捉到那種時間仿佛靜止的瞬間,讓古老的市井氣息撲麵而來。你會聽到,吆喝聲、叫賣聲、孩童的嬉笑聲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鮮活的生活圖景。 在喬傢大院,我關注的不僅僅是那宏偉的建築群,更是那些傢族的故事。那些牆院裏的規矩,那些擺設中的寓意,那些雕刻中的期望。我希望能讓你體會到,在一個以傢族為核心的社會結構中,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傳承。我希望通過對細節的描繪,讓你感受到那種深厚的傢族文化,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 我還會提及一些可能不那麼齣名,但同樣充滿魅力的古鎮。比如那些隱藏在山溝裏的村落,它們或許沒有精美的雕梁畫棟,但它們的土牆、木門、院落都散發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在這樣的地方,我會嘗試記錄下當地居民的日常,他們的勞作,他們的閑談,他們的鄰裏情誼。這些細微之處,恰恰是這片土地最真實、最動人的寫照。 第三章:晉商精神,百年傳承 晉商,是中國商業史上一個輝煌的篇章。但“晉商”二字,絕不僅僅是指那些富甲一方的商人,它更代錶著一種精神,一種價值觀,一種對商業的理解和實踐。在本書中,我無意去分析晉商的商業帝國是如何建立的,我更想探討的是,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他們走過風雨,創造輝煌。 我會從一些細微之處入手。比如,晉商對於誠信的堅守。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一個“信”字,是多少財富的保障,多少聲譽的基石。我可能會通過一些民間流傳的故事,來展現晉商如何將誠信融入到每一個商業環節,如何贏得客戶的信任,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齣。 還有晉商的“義”。這種“義”不僅僅是江湖上的兄弟情誼,更是在商業活動中的一種閤作精神,一種對閤作夥伴的尊重,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我希望能描繪齣,晉商是如何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兼顧道義,如何在商海中保持一種正直的品格。 書中,我還會提及晉商的“變”。在時代變遷中,晉商能夠審時度勢,勇於創新,不斷調整經營策略,這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智慧。我希望能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展現晉商的這種靈活性和前瞻性。 我希望,通過對晉商精神的探尋,能夠讓讀者理解,為什麼這片土地上能夠走齣如此傑齣的商人,也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對當今商業社會有益的啓示。這並非是對過去的迴溯,而是對一種優秀品質的緻敬與傳承。 第四章:民間技藝,匠心獨運 山西的民間技藝,是這片土地上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們或許不如工業化生産的産品那樣精美,但它們蘊含著匠人的心血,傾注著歲月的智慧,充滿瞭人情味。 我會帶你走進那些手工作坊,去看看傳統的剪紙是如何剪齣精美的圖案,它們又承載著怎樣的寓意;去看看皮影戲是如何被操縱得栩栩如生,它們又講述著怎樣的故事;去看看當地的刺綉是如何一針一綫綉齣錦綉華章,它們又體現著怎樣的審美情趣。 我尤其關注的是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技藝。比如,一些地方特有的建築工藝,如何用最簡單的材料建造齣堅固耐用的房屋;一些特殊的農耕工具,如何巧妙地設計齣提高效率;一些傳統的烹飪方法,如何用最樸素的食材做齣最地道的美味。 在描繪這些技藝時,我更注重的是“人”。是那些世代相傳的匠人,是他們日復一日的重復與打磨,是將一種技藝傳承下去的執著。我希望能通過對這些人的訪談和描繪,讓你感受到那種“慢”的藝術,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那種“匠心”的力量。 在現代社會,很多傳統技藝麵臨著失傳的危險。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喚起大傢對這些民間瑰寶的關注,讓更多的人瞭解它們,欣賞它們,甚至去傳承它們。這不僅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更是對人類創造力的一種緻敬。 第五章:鄉土情結,晉地風味 “風味”,是一個很奇妙的詞。它包含瞭食物的味道,也包含瞭地域的氣息,更包含瞭人們的情感。山西的“風味”,是獨特的,是無法復製的。 我不會給你提供一份詳細的菜譜,但我會嘗試用文字來描繪那些令人垂涎的晉地美食。那碗樸實無華的刀削麵,那香氣四溢的過油肉,那軟糯可口的蓧麵捲捲,以及那些在特定季節纔能品嘗到的時令小吃。我會試圖去捕捉它們入口時的口感,它們獨特的香氣,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和記憶。 更重要的是,我會將食物與人聯係起來。比如,一碗麵的背後,可能是母親溫暖的雙手;一道菜的製作,可能是幾代人傳承下來的秘方。我希望能讓你感受到,食物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載體,是傢庭的紐帶,是地域文化的象徵。 除瞭食物,我還會描繪山西的民俗風情。那些熱鬧非凡的廟會,那些古老而隆重的婚禮,那些淳樸而熱情的待客之道。我希望能讓你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價值觀,他們的情感世界。 我也想提及山西人的性格。他們可能不善言辭,但他們真誠而耿直;他們可能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但他們樂觀而堅韌;他們可能有著深厚的鄉土情結,對傢鄉有著無法割捨的依戀。 結語:山河為證,風物長存 《太行謠》並非一本一蹴而就的著作,它是我對山西這片土地長久以來觀察、體驗和思考的結晶。我希望能用我的文字,為你打開一扇瞭解山西的窗口,讓你看到它不僅僅有煤炭、有曆史,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獨特的風土人情,有令人動容的生命力。 我希望這本書能引發你的思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風景,更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精神力量。它是一麯獻給山西的贊歌,也是一次對中國北方大地的深情迴眸。願這“太行謠”,能伴隨你,一起感受晉地的韻味,體味塞上的風情。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山西木材》的過程,體驗感是極其割裂的。前半部分,作者試圖構建一個非常學術化的框架,引用瞭大量的經濟學模型和環境科學的術語,讀起來需要反復查閱注釋,頗具門檻。我費瞭好大力氣纔理清瞭作者對於“林地承包權流轉”與“市場化定價”之間的關係論述。然而,當翻到中段,風格突然來瞭個急轉彎,開始講述改革開放初期,山西個體木材商販的艱辛創業史。這部分內容相對生動,有那麼幾處對話引用,讓人仿佛能聽到當年市場上的叫賣聲。可這些生動的片段,就像是沙漠中的幾口清泉,齣現的次數少得可憐,很快又被大段關於“國傢林業‘十三五’規劃”的理論闡述所淹沒。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後者這種基於人性的、帶有地域特色的故事,而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論述。全書的結構安排似乎沒有一個清晰的主綫來貫穿“木材”這一核心元素,而是將各種不相乾的宏大敘事強行塞到瞭一起,最終給讀者的感受是:這本書更像是研究山西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副産品,而‘木材’隻是一個被選中的、用來說明經濟趨勢的載體罷瞭。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有韻味的,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讓人聯想到山野的氣息,但內容上的跳躍性實在讓人措手不及。我本來是想找一本關於地方特色工藝木材的書籍,比如椴木雕刻或者特定硬木的紋理特徵,畢竟山西的曆史底蘊深厚,總該有些獨特的木材文化沉澱下來吧?結果,書裏的大部分章節都在探討能源結構調整背景下的産業升級,木材似乎隻是被當作一個引子,用來引齣更宏大的‘綠色發展’議題。書中反復齣現的短語是“生態優先”,這無疑是當代發展的基調,無可厚非。但當你期待看到一棵樹如何從山坡上被運下來,經過鋸木廠的轟鳴,最終成為一件傢具的細節時,這本書直接跳到瞭木材産品的齣口貿易數據分析,這種閱讀體驗就像是看一部電影,正看到主角麵臨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鏡頭突然切到瞭股市的實時走勢圖,讓人心頭一緊,然後就再也沒給那個主角鏡頭。我甚至開始懷疑作者是否真正深入過山西的林區,那些描繪的場景,更像是基於官方報告和二手資料的整理,缺乏第一手的、帶著泥土芬芳的真實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緩慢,而且信息密度似乎被刻意稀釋瞭。每一章的觀點都要用好幾頁的篇幅來反復論證,讀者需要有極大的耐心纔能讀完。我嘗試從中尋找一些關於山西特有樹種的植物學描述,比如它們生長在哪些特定的海拔高度,對土壤有什麼偏好,或者它們在當地傳說中的象徵意義。這些能讓一個地方特産“活起來”的細節,在這本書裏幾乎找不到。相反,它花瞭大量筆墨去描述政府部門在推動‘可持續發展’中所做的各項會議和文件精神。雖然我們理解政策導嚮的重要性,但書籍畢竟是提供給普通讀者閱讀的,它應該在政策的冰冷外殼下,挖掘齣一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每一次我以為要深入到木材本身的物理屬性時,作者又會立刻將視角拉迴到更高層麵的經濟分析,這種反復的抽離感,讓人很難沉浸其中。最終的感覺是,我讀完瞭一份關於山西木材産業發展規劃的官方摘要,而不是一本真正探討‘山西木材’這個具體對象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名叫《山西木材》,坦白講,我抱著一種復雜的心情翻開它的扉頁的。初衷是想瞭解一下這片土地上,木材産業的曆史脈絡與現狀,畢竟,對於一個深耕於建築材料領域的人來說,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是至關重要的。然而,閱讀的過程卻像是在迷霧中穿行,你期待找到清晰的指引,卻發現更多的是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陳述,以及對區域發展戰略的宏觀解讀。比如,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分析“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本地原材料市場帶來的衝擊,這種分析固然重要,具備一定的學術價值,但對於我這種想瞭解具體哪種樹種在哪些山脈被采伐、加工工藝的演變、以及市場價格波動的實操型讀者來說,顯得有些隔靴搔癢。我更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哪怕是某個縣鎮的林業閤作社如何在環保高壓下成功轉型的故事,或者某個老木匠講述他手中的工具如何隨著時代進步而更新換代。書中的數據圖錶很多,但很多時候,那些圖錶似乎更像是為瞭支撐某個理論框架而存在的,而不是直接服務於對“山西木材”這一核心主題的具象描繪。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山西的經濟轉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但對於那片土地上真實的木頭、那些砍伐的汗水,以及木材商販的日常博弈,依然感到模糊不清,如同隔著一層磨砂玻璃在觀察一個本應鮮活的主題。

評分

坦白講,我買這本書是想找一些關於山西傳統建築中木構件用料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老院子裏那些精美的梁枋結構,它們所用的木材種類、榫卯的力學原理,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知識點。我期望看到一些細緻的圖解,或者至少是對地方古建築材料的詳盡考證。然而,這本書的關注點似乎完全集中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議程上。書中對林業的討論,總是圍繞著如何提高畝産、如何引進先進的機械化采伐技術、如何應對國際貿易壁壘。這些信息對於一個林業技術人員來說或許有參考價值,但對於一個癡迷於文化遺産保護和傳統工藝的讀者來說,卻顯得索然無味。書裏提到木材的‘附加值’,但這種附加值更多的是指金融投資和期貨交易,而不是指匠人通過精湛技藝賦予材料的藝術價值。讀完全書,我依然不知道山西最耐腐蝕的古建用木是哪一種,更彆提它們的産地和曆史上的重要應用案例瞭。這像是一本關於食物的書,卻隻談論瞭農業補貼政策,而完全忽略瞭烹飪和味道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