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受国家能源局委托,认真统计了同类工程的工程量及指标,核实了原有限额设计指标,对大量工程的招投标及结算资料进行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采用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标准》、2007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 (2006年版)、 《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 (2006年版)、2007年2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 第六册 调试工程》(2006年版)以及2010年设备、材料(北京地区)价格,部分单价采用市场工程量清单参考单价,编制了常规送电工程、光通信工程和变电工程的限额设计控制指标、调整指标(2010年水平)及2009~2010年结算性造价指数。它反映了2010年的送、变电工程基本建设的较先进造价水平及2009~2010年的造价变化情况,同时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2009年水平限额设计控制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调整模块。2010年水平限额设计在以往基础上细化了技术条件,优化了部分工程量,使控制指标更合理、适用范围更广。
本限额设计控制指标适用于220~750kV送变电工程项目。《电网工程限额设计控制指标(2010年水平)》可供电网工程项目投资、设计、管理人员使用、参考。
阅读这本大部头,我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2010年前后)中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特定压力与机遇。这本书的某些指标设定,明显带有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既要满足飞速增长的负荷需求,又要控制住日益膨胀的固定资产投资。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在“快速发展”与“精益管理”之间走钢丝的行业状态。尤其是在涉及到土地资源和环保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书中对线路走廊优化和变电站占地面积控制的探讨,显得尤为迫切和具有前瞻性。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工程师在争取每一寸土地、每一分投资效益的努力。它不像一些纯理论书籍那样飘在空中,而是牢牢扎根于中国国情和具体工程案例的土壤之中,每一条控制线索的背后,都能想象到实际工程中需要解决的复杂矛盾和妥协艺术。
评分这部著作,初翻开时,便被那种深邃而严谨的学术气息所攫住。它像是一部冶金学巨著,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电力系统规划与建设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在项目决策与资源配置的交叉点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我注意到书中对“限额”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绝非简单的数值堆砌,而是融合了宏观经济形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复杂考量。它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个信息:工程设计不仅仅是满足技术规范,更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艺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层决策会议室,那些关于投资回报率、可靠性冗余度以及未来电网升级潜力的争论,都通过精炼的文字得以呈现。特别是对不同电压等级网络在不同发展阶段下,指标设定的差异化处理,显示出作者团队深厚的实践经验和对行业脉络的精准把握。它不是一本速查手册,而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对照实践反复印证的案头必备参考书,对于那些致力于提升设计经济性与前瞻性的工程师而言,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智力财富。
评分翻阅这本书,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叙事的层次感和逻辑的跳跃性——当然,这里的“跳跃”是褒义的,指的是它能从一个微观的元件选型,迅速拔升到对整个区域电网生命周期的宏观控制。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指标体系,变得鲜活起来,具备了强烈的“系统性思维”导向。它没有沉湎于对既有标准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指标”背后的“控制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例如,书中对动态需求预测模型中不确定性因素的权重分配探讨,显示出作者对前沿运筹学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深入研究。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需要这样控制”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控制的合理边界在哪里”。读到后面,我体会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2010年设计标准的书,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工程控制思想演进的里程碑记录,为理解后续标准迭代的逻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参照点。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起来是那种典型的、一丝不苟的工程文献风格,充满了专业术语和严谨的限定词,但细品之下,却能捕捉到一种深刻的“务实主义”精神。它似乎在强调,无论理论模型多么精妙,最终都要落实到可执行、可审计的工程实践上。我对其中关于“限额偏差的容忍度与风险对冲”部分的论述印象尤为深刻。作者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而是引入了基于概率论的风险评估框架来指导指标的弹性设定。这对于常年与现场变更和突发状况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心理安慰和操作空间。它承认了工程世界的不完美性,并教会我们如何在不完美中寻求最优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静止的“完美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动态调整的“决策工具箱”,让读者能够根据项目所在地、资金约束和技术成熟度,灵活调配资源,达成既定的工程目标,体现出极高的工具属性和实战价值。
评分从排版和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清晰而高效,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搭建的模块化单元,可以独立拆解,也可以整体串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闭环。我个人认为,它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其“前瞻性指标的锚定作用”。尽管标注的是2010年的水平,但它所确立的指标设定逻辑和控制原则,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使得后来的技术升级在参照原有框架时,不至于产生方向性的迷失。它为后续的标准更新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准线”。对于新入行的研究人员来说,它不仅是一部技术规范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一套稳定且可演进的工程控制体系”的教科书。阅读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标准”,是如何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国家战略需求这三者的交汇点上,经过反复博弈和科学论证最终被确立下来的,这其中的思想深度,远超一般技术手册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