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受國傢能源局委托,認真統計瞭同類工程的工程量及指標,核實瞭原有限額設計指標,對大量工程的招投標及結算資料進行瞭分析對比。在此基礎上,采用2007年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發的《電網工程建設預算編製與計算標準》、2007年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發布的《電力建設工程概算定額》 (2006年版)、 《電力建設工程預算定額》 (2006年版)、2007年2月中國電力企業聯閤會發布的《電力建設工程預算定額 第六冊 調試工程》(2006年版)以及2010年設備、材料(北京地區)價格,部分單價采用市場工程量清單參考單價,編製瞭常規送電工程、光通信工程和變電工程的限額設計控製指標、調整指標(2010年水平)及2009~2010年結算性造價指數。它反映瞭2010年的送、變電工程基本建設的較先進造價水平及2009~2010年的造價變化情況,同時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在2009年水平限額設計控製指標的基礎上增加瞭部分調整模塊。2010年水平限額設計在以往基礎上細化瞭技術條件,優化瞭部分工程量,使控製指標更閤理、適用範圍更廣。
本限額設計控製指標適用於220~750kV送變電工程項目。《電網工程限額設計控製指標(2010年水平)》可供電網工程項目投資、設計、管理人員使用、參考。
翻閱這本書,最令我感到驚喜的是其敘事的層次感和邏輯的跳躍性——當然,這裏的“跳躍”是褒義的,指的是它能從一個微觀的元件選型,迅速拔升到對整個區域電網生命周期的宏觀控製。這種敘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指標體係,變得鮮活起來,具備瞭強烈的“係統性思維”導嚮。它沒有沉湎於對既有標準的簡單復述,而是對“指標”背後的“控製哲學”進行瞭深入的挖掘。例如,書中對動態需求預測模型中不確定性因素的權重分配探討,顯示齣作者對前沿運籌學在工程管理中應用的深入研究。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需要這樣控製”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控製的閤理邊界在哪裏”。讀到後麵,我體會到,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2010年設計標準的書,它更像是一份關於工程控製思想演進的裏程碑記錄,為理解後續標準迭代的邏輯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曆史參照點。
評分從排版和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清晰而高效,每一個章節都像是精心搭建的模塊化單元,可以獨立拆解,也可以整體串聯,形成瞭嚴密的邏輯閉環。我個人認為,它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其“前瞻性指標的錨定作用”。盡管標注的是2010年的水平,但它所確立的指標設定邏輯和控製原則,具有極強的穩定性,使得後來的技術升級在參照原有框架時,不至於産生方嚮性的迷失。它為後續的標準更新提供瞭一個穩定的“基準綫”。對於新入行的研究人員來說,它不僅是一部技術規範的集閤,更是一部關於“如何構建一套穩定且可演進的工程控製體係”的教科書。閱讀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那些被奉為圭臬的“標準”,是如何在技術可行性、經濟閤理性與國傢戰略需求這三者的交匯點上,經過反復博弈和科學論證最終被確立下來的,這其中的思想深度,遠超一般技術手冊的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初看起來是那種典型的、一絲不苟的工程文獻風格,充滿瞭專業術語和嚴謹的限定詞,但細品之下,卻能捕捉到一種深刻的“務實主義”精神。它似乎在強調,無論理論模型多麼精妙,最終都要落實到可執行、可審計的工程實踐上。我對其中關於“限額偏差的容忍度與風險對衝”部分的論述印象尤為深刻。作者並未采取一刀切的態度,而是引入瞭基於概率論的風險評估框架來指導指標的彈性設定。這對於常年與現場變更和突發狀況打交道的工程師來說,提供瞭極大的心理安慰和操作空間。它承認瞭工程世界的不完美性,並教會我們如何在不完美中尋求最優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個靜止的“完美答案”,而在於提供一套動態調整的“決策工具箱”,讓讀者能夠根據項目所在地、資金約束和技術成熟度,靈活調配資源,達成既定的工程目標,體現齣極高的工具屬性和實戰價值。
評分閱讀這本大部頭,我清晰地感受到瞭那個時代(2010年前後)中國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所麵臨的特定壓力與機遇。這本書的某些指標設定,明顯帶有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烙印——既要滿足飛速增長的負荷需求,又要控製住日益膨脹的固定資産投資。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在“快速發展”與“精益管理”之間走鋼絲的行業狀態。尤其是在涉及到土地資源和環保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書中對綫路走廊優化和變電站占地麵積控製的探討,顯得尤為迫切和具有前瞻性。那些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在爭取每一寸土地、每一分投資效益的努力。它不像一些純理論書籍那樣飄在空中,而是牢牢紮根於中國國情和具體工程案例的土壤之中,每一條控製綫索的背後,都能想象到實際工程中需要解決的復雜矛盾和妥協藝術。
評分這部著作,初翻開時,便被那種深邃而嚴謹的學術氣息所攫住。它像是一部冶金學巨著,細緻入微地剖析瞭電力係統規劃與建設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尤其是在項目決策與資源配置的交叉點上,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我注意到書中對“限額”這一核心概念的界定,絕非簡單的數值堆砌,而是融閤瞭宏觀經濟形勢、技術發展趨勢以及國傢能源戰略的復雜考量。它似乎在嚮讀者傳達一個信息:工程設計不僅僅是滿足技術規範,更是一種資源優化配置的藝術。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高層決策會議室,那些關於投資迴報率、可靠性冗餘度以及未來電網升級潛力的爭論,都通過精煉的文字得以呈現。特彆是對不同電壓等級網絡在不同發展階段下,指標設定的差異化處理,顯示齣作者團隊深厚的實踐經驗和對行業脈絡的精準把握。它不是一本速查手冊,而更像是一本需要反復咀嚼、對照實踐反復印證的案頭必備參考書,對於那些緻力於提升設計經濟性與前瞻性的工程師而言,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智力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