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蠶絲:錢學森傳》解密錢學森在美20年的人生裏程,首次震撼齣版;
2.《蠶絲:錢學森傳》的獨特在於是以一個美國人的視角來描寫錢學森的一生;
3.1949年,錢學森嚮美國提交瞭加入美國國籍的申請,他當時是處於怎樣的考慮做齣這一決定的?
4. 在他旅居美國的20年中,他是否效忠於美國?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在1950年突然決定返迴中國?美國如何會懷疑他是間諜?錢學森歸國經曆瞭怎樣的麯摺曆程?
5. 自從錢學森1955年迴到中國,就再也沒有踏進美國一步。他對美國的真實感情是怎樣的?
6.錢學森的愛情。錢學森和蔣英兩人相濡以沫走過瞭大半生,當初經曆瞭怎樣的戀愛過程?
7.作者張純如曆時三年,嚮美國國傢檔案局、美國國防部等相關單位搜集瞭大量的曆史絕密資料,查閱瞭相關的大學的檔案、公開齣版物和學術雜誌中的大量文獻記錄,並實地訪問上百位錢學森的同事、師長、學生、鄰居、朋友以及他的兒子錢永剛,采用洗煉而故事性的筆法撰寫而成,譯文流暢,可讀性強,給我們講述瞭這位嚴謹、具科學精神的天纔如史詩般傳奇的一生。
8.本書不僅僅是錢學森個人成長的傳奇史,也是20世紀百年世界史、世界航天發展史、中國航天發展史。
《蠶絲:錢學森傳》講述瞭錢學森旅美二十年、麯摺歸國以及為中國航天事業殫精竭慮的傳奇一生。錢學森是如何從一個清末杭州西子湖畔齣生的錢王後裔一躍成為美國航天業界傑齣的火箭動力專傢,以及如何成為麥卡锡主義的犧牲品而離開美國,從而搖身變為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成為中國的“導彈之父”?這本書都做瞭解答。
張純如,用血肉之軀書寫曆史,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國著名的華裔女作傢、曆史學傢和自由撰稿人。曾擔任美聯社、《芝加哥論壇報》記者。著有《蠶絲──錢學森傳》(1995)、《南京大屠殺》(1997)、《美國華裔史錄》。《南京大屠殺》是首部嚮西方世界介紹南京大屠殺的英文專著,在全世界造成瞭震動,在世界範圍引起瞭極大的凡響,曾經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十周之久,讀書人書評稱贊它為年度最佳書籍之一,至今已經再版十餘次,全球印刷近100萬冊。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於加州蓋洛斯自己的車內以手槍自殺身亡。張純如在一生中共完成三本書,《洛杉磯時報》形容她是“最好的曆史學傢和人權鬥士”,是“在美國成長的華裔青年模範”。
他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天纔,他的工作大大促進瞭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科學的發展。我發現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賦的數學纔智。人們都這樣說,似乎是我發現瞭錢學森,其實,是錢學森發現瞭我。
——美國著名導彈學傢、錢學森的導師馮·卡門
無論在哪裏,他都值五個師。
——美國海軍次長丹·金貝爾
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齣錢學森其右。
——美國火箭專傢剋拉剋
中國的火箭事業始於錢學森。若非錢學森,中國的科技還要落後二十年。我們的太空發展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既是首席科學傢。
——中國科技協會副會長的莊逢甘
錢學森院士作為“兩彈一星”功勛奬章獲得者的“國傢傑齣貢獻科學傢”,即是一位傑齣的科學傢,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始終將個人的前途與祖國的命運聯係在一起。
——路甬祥
在他心裏,國為重,傢為輕,科學重,名利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2007年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錢學森的頒奬詞
前言
1. 杭 州(1911-1914)
2.北 京(1914-1929)
3.上 海(1929-1934)
4.庚子賠款留學生(1934-1935)
5.麻省理工學院(1935-1936)
6.西奧多·馮卡門
7.加州理工學院(1936)
8.敢死隊(1937-1943)
9.噴氣推進試驗室(1943-1945)
10.華盛頓和德國(1945)
11.迴到麻省理工學院(1946-1947)
12.來自中國的召喚(1947)
13.蔣 英
14.上 升(1947-1948)
15.加州理工學院(1949)
16.嫌 疑(1950)
17.逮 捕(1950)
18.調 查(1950)
19.聽證會(1950-1951)
20.等 待(1951-1954)
21.日內瓦會談(1955)
22.“一個世紀悲劇”
23. 英雄般的歡迎
24. 東風導彈
尾聲
來自中國的召喚 錢學森想要落葉歸根的心情不難想象。自他登上傑剋遜總統號郵輪遠赴美國之日起,10年時光已經悄然滑落。對於錢學森來說,與暌違12年之久的老友和傢人重聚是一件充滿驚喜的事,而除此之外,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也令他大吃一驚。 錢學森最想見到的人無疑是他的父親。斯時,錢傢治住在上海租界的一棟公寓中。在此前輾轉幾個城市的顛沛流離中,錢學森的母親染上瞭傷寒並因此去世。種種跡象都顯示,年邁的錢傢治非常孤獨,渴望能夠在獨子的陪伴下度過餘生。如果錢學森接受瞭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的職位,他就可以留在風燭殘年的父親身旁。 迴國後的頭幾周,一切看起來十分順利。錢學森被當成一個小名人一樣加以隆重招待。他走訪瞭3座大城市,在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和清華大學都作瞭演講。他滔滔不絕,妙語如珠,許多當時的聽眾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決定前往美國攻讀工程學。 在演講中,錢學森號召年輕的工程係學生將自己看做科學傢而不是賺大錢的技師。他建議他們不僅修習那些與工程相關的課程,也要學習數學、化學和物理學。錢學森指齣,訓練一名閤格的工程類科學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高中畢業後,可能仍需要7~8年的時間,其中包括在一所好的工科學校至少學習3年,用接下來的3年熟練掌握數學和科學,然後再用1~2年的時間在一位該領域的富有經驗的導師的指點下,專注於一個具體問題。他概述瞭大學博士課程的優點:“教育機構中寬鬆的學術氣氛可以促進思考,而這是獲得智慧的唯一途徑。” 錢學森還強調瞭工程師在推動造福社會的科技創新上的重要作用。他預見到,在醫藥和農業等領域,工程學都將有用武之地。錢學森還指齣,製造像原子彈這樣的殺傷性武器“為民主國傢最終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齣瞭重大貢獻”。錢學森用諾貝爾奬得主哈羅德?尤裏(Harold Urey)的一句話結束自己的演講:“我們要消滅眾生的睏苦和匱乏,帶給他們愉悅和美麗。” 年輕時就到瞭美國並在那裏度過成長歲月的錢學森,有幸遠離瞭國內的紛亂內戰和生活壓力,從而可以不受乾擾地埋首思考復雜的數學和空氣動力學問題,直到將其理解掌握並付諸實踐。這構成瞭他的獨特性。然而,錢學森的演講卻錶明,他已經作好準備,要將自己學到的東西迴饋給祖國。 但是,在整個中國一片低沉的士氣中,這些話未免顯得過於理想主義。戰爭摧毀瞭經濟,令人口銳減,約計300萬~1500萬人在戰亂中喪生。 錢學森想必已經聽說瞭戰時城市裏食物短缺的狀況。學生和教授的津貼和工資趕不上物價的飛漲,一拿到錢就得馬上跑到米鋪,把現金換成大米。在此期間,許多人因為嚴重的營養不良而生病甚至死去。在中國的邊遠省份,情況甚至更加惡劣。為瞭保障士兵的糧食供給,國民黨在戰時嚮農戶徵收苛刻的農業稅,甚至不給他們留下足夠的口糧。在一些地方,男人們不得不賣掉妻子兒女,以樹皮草根為食,甚至發生瞭人吃人的慘劇。 整個國傢還沒有從上一場戰爭中恢復過來,很快便又投身於另一場戰爭中去。日本投降後不久,國民黨和共産黨之間便多次交火。盡管有美國的居間調停,這種衝突仍迅速惡化為內戰。開始時,國民黨軍隊一個接一個地攻下共産黨占領的根據地,但到瞭1947年錢學森歸國之時,情勢已經發生瞭逆轉。 如果此時的錢學森對是否留在中國還心存疑慮的話,國民黨教育部卻替他作齣瞭決定。不知為何,教育部齣爾反爾,拒絕讓錢學森齣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後來給齣的官方原因是,當時的教育部長認為錢學森太年輕,無法勝任此職。但在私下流傳的小道消息裏,原因卻在於教育部的官員對錢學森能否效忠國民黨不夠信任,因此取消瞭對他的任命。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然而,這次中國之行總體上並不令人失望。這年夏天,錢學森與自幼便熟識的一位女歌唱傢談起瞭戀愛。她的名字叫蔣英。 ……
【前言·節選】
《蠶絲——錢學森傳》這本書講述的是錢學森的故事。他已經近50年未履美國一步,在美國,隻有極少數已經垂垂老矣的科學傢還記得他。然而,他對於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卻居功甚偉,在中國,報紙上將他尊稱為“火箭之父”,而在科幻小說作傢阿瑟?剋拉剋(Arthur C. Clarke)的小說《2010:奧德賽 Ⅱ》(2010: OdysseyⅡ)中,他的名字也用來為一艘中國飛船命名。
錢學森何許人也?齣生於1911年的他是教育部一名小官員的獨生子。1935年,作為庚子賠款奬學金獲得者,錢學森首次來到美國。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傑齣空氣動力學傢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門下受教,幫助創建瞭噴氣推進實驗室。在“二戰”期間和之後的一段時間中,盡管身為中國公民,錢學森卻獲準參與美國的機密政府項目。錢學森在流體力學、結構屈伸和工程控製論等方麵的工作為美國先人一步進入太空時代而作齣卓越貢獻。
錢學森的故事猶如史詩,包含瞭本世紀最驚心動魄的技術革命和政治衝突。這其中,有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日本對上海的瘋狂轟炸,在南加州乾枯河榖中進行的美國秘密導彈試驗,誕生於德國集中營工廠裏的V-2火箭,曾關押瞭錢學森的小島,以及他列席的那些中蘇最高級彆會議。
這也是一個關於美國政府如何在可恥的麥卡锡主義盛行的時代犯下最愚蠢錯誤的故事。對共産黨人的搜捕和迫害摧毀瞭美國許多最優秀的科學傢的事業。
這還是一個講述錢學森科學成就和領導纔能的故事。在他的幫助下,美國和中國先後進入瞭太空時代。就在他的有生之年,錢學森將一個“黃包車之國”變成瞭擁有火箭的軍事強國。即使在數十年的內部政治鬥爭中,中國依然奇跡般地造齣瞭原子彈,擁有瞭太空項目。
最後,這亦是一個羞澀、內嚮、天資卓越的科學傢的個人傳奇,他畢生都渴望在和平環境中工作,但卻不斷捲入全球政治的鏇渦中。
錢學森最早的記憶,差不多已經是一個世紀前的事。那是他,一個3歲不到的小男孩,不知和誰一起,站在湖邊,望嚮朦朧的層巒疊嶂,山寺尖塔。10世紀時,吳越王錢疏浚西湖。錢學森正是其後裔。錢氏宗祠坐落於西湖東岸。那是一座灰瓦硃漆白牆的小廟,盤龍照壁守衛著正門。這座宗祠亦由錢所建,經曆瞭幾個世紀的戰亂天災,依然屹立不倒。
這本書讓我對“蠶絲”這個書名有瞭更深的理解。錢學森的一生,正如蠶絲般,經曆瞭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孕育過程,從最初的萌芽,到艱辛的吐絲,再到最終織就齣華美的篇章。書中詳細講述瞭他早年在美國的學習經曆,在那裏他接觸到瞭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也積纍瞭紮實的學術功底,這就像蠶絲在蛻變中的積蓄力量。而迴國後,麵對一窮二白的基礎,他如同蠶兒在睏境中不斷吐絲,用智慧和毅力,一點一點地搭建起中國自己的科研體係。書中所展現的每一次技術突破,每一次理論創新,都仿佛是蠶絲一縷縷地纏繞,最終匯聚成堅韌而強大的力量。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錢學森的科學成就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更對他身上所體現的那種“韌性”和“堅持”有瞭深刻的感悟。這種精神,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生平記錄,而是巧妙地將錢學森的個人經曆與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 interwoven 在一起。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上世紀中葉的中國,感受著國傢的貧弱與人民的渴望,也看到瞭科學傢們投身建設的熱情與執著。書中的許多細節描寫,比如錢學森在海外求學的艱辛,他在迴國途中與傢人分離的痛苦,以及他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如何思考和解決科研難題,都寫得非常生動感人。我尤其被那些關於他內心世界的刻畫所打動,那些關於理想、關於傢國情懷的掙紮與抉擇,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的錢學森。這本書不是簡單的英雄贊歌,而是對一個人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保持獨立思考、堅守信念、並最終成就偉業的深刻探討。它讓我理解到,科學傢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們的智慧,更在於他們身上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和傢國情懷。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乏文學創作的感染力。作者仿佛一位資深的記者,深入挖掘瞭大量的史料,采訪瞭眾多親曆者,將那些塵封的往事一一呈現。書中的一些篇章,讀起來就像一部情節跌宕起伏的史詩,讓人不忍釋捲。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復雜科學概念的解釋,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深奧的理論化繁為簡,讓我這個非專業讀者也能大緻理解錢學森在火箭、導彈等領域所做的開創性工作。同時,書中對人物情感的描繪也十分細膩,無論是錢學森與夫人的深情厚誼,還是他與同事之間的閤作與爭論,都栩栩如生,充滿瞭人性的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人的故事,更是在描繪一個時代的群像,一群為瞭國傢富強而默默奉獻的知識分子的群像,讓我深受啓發。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敘事結構上,采用瞭多綫並進的方式,將錢學森的個人成長、科學研究、以及國傢發展這三條主綫巧妙地交織在一起。這種編排方式,使得讀者在瞭解錢學森個人命運的同時,也能清晰地看到他與時代同頻共振的軌跡。書中對於他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挑戰,比如政治運動的乾擾、學術路綫的爭論,都有著客觀而深刻的描繪。這讓我看到瞭一個科學傢在特殊年代所經曆的掙紮與抉擇,也更加理解瞭他作為一名中國知識分子的不易。書中的一些片段,如同曆史的剪影,生動地再現瞭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和科研環境。我被那些關於他堅持真理、敢於質疑的描寫所深深打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位偉大的科學傢,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在探索獨立自主的科學道路上,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犧牲的史詩。它讓我更加敬佩錢學森,也更加珍視我們今天所擁有的科學基礎。
評分剛拿到《蠶絲:錢學森傳》這本書,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沉甸甸的分量吸引瞭。封麵設計簡潔大氣,泛著淡淡的米白色,仿佛承載著歲月留下的痕跡。我平時對人物傳記類的書籍涉獵不多,但錢學森這個名字,我從小就耳熟能詳,他與“兩彈一星”的緊密聯係,早已在我心中塑造瞭一個偉岸的形象。然而,對於他的人生軌跡,特彆是早年的求學經曆以及迴國後的具體貢獻,我始終感到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位科學巨匠的機會。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希望能從字裏行間,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感受一位傳奇人物的心路曆程,瞭解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留學生,成長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人。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他迴國時所麵臨的重重睏難,以及他如何憑藉非凡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剋服萬難,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這本書不僅是對錢學森一生的梳理,更是對那個時代中國科技發展艱辛曆程的迴顧,值得我細細品味。
評分昨天買今天就收到瞭,給力
評分大概看一下書很好,快遞也快。很滿意!
評分緻敬張純如,緻敬錢學森。希望能盡快讀完
評分著急要,京東自營就是快
評分看著作者去買的,很想瞭解瞭解
評分寫錢學森的,很好看,裏麵也有馮卡門的部分
評分給孩子買的還沒有看,下學期的書嗬嗬
評分敬,導彈之父~
評分孩子學習的好書,能增加課外知道,很好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