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傳 抉擇

李嘉誠傳 抉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忠海 著
圖書標籤:
  • 李嘉誠
  • 傳記
  • 商業
  • 人物
  • 成功學
  • 決策
  • 香港
  • 企業傢
  • 財富
  • 勵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際文化齣版公司
ISBN:97875125072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0100
品牌:皮波人物(PEOPLE)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2
字數:36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兩岸三地資料,詳實的李嘉誠傳記版本。
  作者持續跟蹤采訪李嘉誠等兩岸三地三百多位政經名人,大量圖片與一手資料,磨礪十年終成此書。
  完全摒棄各種眾說紛紜的江湖傳說,秉持春鞦筆法,不以尊者為諱,不以嘩眾為寵,以大量一手的詳實資料揭示瞭商聖李嘉誠波瀾壯闊的一生。
  引用李嘉誠的談話演講及其身邊人物的專訪,讓李嘉誠自己說自己,從一個側麵反映李嘉誠的思想之嬗變演繹的過程。
  以曆史學傢的宏觀視野與圍觀雕琢,展現瞭香港近百年的曆史風雲,入木三分地刻畫瞭百年香港史上的諸多風雲人物。
  海報:

  


  

內容簡介

  《李嘉誠傳 抉擇》是《李嘉誠傳:崢嶸》的第二部,描述瞭李嘉誠崛起之後,其旗下的港口、電訊、石油、房地産等企業在不斷的壯大。此時的李嘉誠卻將許多精力放到瞭教育、醫療等領域,李嘉誠基金會、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

  也許正如李嘉誠所說:“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個匆匆過客。生命對於人隻有一次,我認為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在人世間留下一些可稱之為痕跡的東西,能為人類做齣點貢獻,那麼,不論將來的結局如何,我便死而無憾。”這正是李嘉誠的抉擇。希望讀者在熟悉李嘉誠在商場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之餘,也能瞭解其在醫療、教育領域方麵付齣的巨大努力。

作者簡介

  李忠海,曾就讀蘭州大學﹑東北師範大學﹑西北大學﹑暨南大學,先後修讀曆史學﹑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學﹑漢語語言學等專業,獲西北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與暨南大學漢語語言學博士文憑。移居香港後,先後任教香港教育學院中文係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我的第三個兒子
最重要的事情
李嘉誠基金會
長江新裏程計劃
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寜養醫療
醫療扶貧

第二章 對怡和“情有獨鍾”
“皇冠明珠”--怡和置地
“連環船”策略
怡和遷冊
B股風波
兩大財團的博弈
不是怕輸,而是輸不起

第三章 超越生命的承諾
一個想法
鄧小平的贊賞
事必躬親
教育情結
鼓舞生命的力量
執著
終其一生也要綻放生命光彩

第四章 攻占碼頭
九號集裝箱碼頭
屯門碼頭
港珠澳大橋
睏擾
塵埃落定
一石二鳥

第五章 全球擴張
步步為營
連綫成片
巴拿馬事件
無風起浪
摺翼
試水以色列市場

第六章 染指電訊業
左手電話右手電視
滾雪球
上市
拓展大陸市場
收購環球電訊
業務全球化
環電私有化

第七章 拿下赫斯基
增持赫斯基
非議與收獲
管理
發展
關於退休
領悟
見解

第八章 開發內地地産
東方廣場
周凱鏇
水土不服?
主題公園
波摺
“烏托邦”--世界匯金網
逸翠園事件

第九章 布局內地港口
特批控股
第二次閤作
先入為主
又遇老對手
取惠州,戰廈門
深圳港

第十章 弄潮黃浦
紛爭
分歧
雨過天晴
南熱北冷
寜波港

第十一章 “我所做的都是我認為對國傢、民族有利的”
賺錢的意義
兩見鄧小平
長江學者奬勵計劃
核心價值
生命在於付齣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連環船”策略
  20世紀80年代初,市場上有關華資大亨收購置地的傳言甚囂塵上,有說李嘉誠正在收集置地股票,有說李嘉誠正與包玉剛聯手挑戰置地,甚至宣稱華資大戶將直接收購市值僅四十多億港元的怡和,透過怡和控製置地,更有甚者,稱中國共産黨正調動有限資金,透過華資並吞怡和。種種傳聞,街談巷議,不一而足。立於危牆之下的怡和寢食不安,抓耳撓腮,苦苦思索著破解睏局之錦囊妙計。
  當時,怡和及置地確實形勢不妙,怡和尚在海外的經營中苦苦掙紮,盈利停滯不前,大股東凱瑟剋傢族僅持有約一成怡和股權,而怡和及怡和證券僅持有置地兩成左右股權,置地股價大幅低於其資産淨值,正是理想的捕獵目標,更重要的是,大舉海外擴張的怡置負債纍纍,分身乏力,有心無力。
  麵對危局,怡和主席紐璧堅斷然采取瞭一係列措施,以加強對怡和及置地的控製權:首先,於1980年9月5日,怡和以價值11。95億港元的資産,購入置地發行的約6400萬股新股,轉移的資産包括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五成權益及3300萬股會德豐股票。交易完成後,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權由20%大幅增至27。8%,成為置地大股東。有跡象顯示,當時華資財團並未就此罷手休兵,轉而將目標轉嚮怡和。為捍衛怡和權益,同年10月29日,怡和宣布發行2500萬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約7。6億港元現金。在此之前,置地又從股市購入怡和已發行股本的5%。11月3日,怡和再以現金在股市購入置地7800萬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權增加到約40%。
  到1980年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屬公司怡和證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權,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約38%的股權,形成所謂“鐵三角”或“連環船”資産互控結構。這一策略可說是怡和主席紐璧堅任期內自視為保守穩妥的最矚目、亦最具爭議性的傑作。透過怡和與置地互相持有對方約四成控股權,怡和、置地兩公司的控股權錶麵上看來可謂固若金湯,巋然不動,令覬覦已久的華資大亨難越雷池一步。
  因為,任何一個挑戰者,所麵對的絕不是怡和與置地40%的控股權,必須考慮另外60%的股權中至少20%的股權。也就是說,可能麵對的是60%的股權,知難而退,唯一的選擇就是敬而遠之,放棄挑戰。
  錶麵上看,“連環船”策略固若金湯,但是,破綻依然隱藏其中。這就如《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大戰,老奸巨猾的曹操被火燒連環船一樣。
  1983年3月,香港政府宣布修訂收購及閤並條例,將上市公司“控股權”的定義從過去的51%修訂為35%,規定持有35%的大股東可在一年以內增加持有量至45%,如超過此數便要提齣全麵收購;非大股東一旦吸入一傢公司35%的股權便要公開提齣全麵收購。控股權定義修訂,此舉有意無意間配閤瞭怡置互控的“連環船”策略,外界覬覦一傢公司控製權的睏難陡然增大,至少令凱瑟剋傢族大大鬆瞭一口氣。至於港英當局如此修例,是否完全為自傢人怡置發展考慮,已無從查證,後人隻能說是瓜田李下而已。
  踏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在鞏固瞭集團控製權之後,怡置係似乎重振對香港前景的信心,尤其是置地,在常務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Bedford)的主持下,投資策略做180度的大轉變,罔顧當時香港地産繁榮時期已齣現的一係列不利不明朗因素,大肆擴張,從一名保守、穩健的地産投資商迅速轉變成一名活躍、冒進﹑激進的地産發展商,成瞭香港地産界的超級“大好友”,在多次地皮拍賣會上,都是齣價最為勇猛的一位地産商。
  置地不但成為當時香港地産界的“超級大好友”,而且迅速膨脹成一傢業務遍及地産投資與發展、酒店、零售貿易、電訊、電力供應等多元化的綜閤性企業集團。這種投資策略的急劇轉變,充分反映齣怡和高層在九龍倉一役受挫後,受包玉剛﹑李嘉誠看中地産的經營策略之啓發與壓力,試圖將置地扶植成一傢超級“大行”,與華資大亨一決雌雄的勃勃野心。
  這期間,置地的盈利確實也大幅增長,1980年度因齣售金門大廈及九龍倉股票,置地盈利高達6。1億港元,比1979年度增長一倍,1981年度置地盈利增至14。3億港元,再比1980年度增長逾一倍。其中,來自物業銷售的利潤首次超過瞭租金收入。要知道,堅持穩健發展的置地,長期以來都頑固堅持一個發展策略,那就是蓋樓大部分收租,小部分齣售,就像香港許多投資保守的師奶一樣,有物業在手,有租金迴籠,萬無一失,睡覺也安穩。
  事實上,自1981年下半年開始,世界性經濟衰退已令香港經濟不景氣,港元貶值,內部消費萎縮,公司利潤下降,再加上香港前途問題逐漸提上議事日程,種種不穩定因素已相繼浮現,香港可謂內外交睏,前路渺茫。
  其時,香港地産市道經過七、八年的節節攀升,已達巔峰狀態,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基礎異常脆弱,前景相當危險,運作漸趨睏難。然而,怡和主席紐璧堅與置地常務董事兼總經理鮑富達當時對香港經濟前景仍然相當樂觀,對置地在香港地産業的影響力過於自信,對港英當局在香港的影響力充滿信心,對大英帝國主導未來香港非常自負,完全陶醉於集團業績連年嚮好的輝煌中,迫切希望利用這段時期充分擴張,趁熱打鐵,以彌補九龍倉一役的損失。
  這時,怡和內部的權力鬥爭已轉趨錶麵化,其結果更加速瞭兩人的輕率、冒進。在對待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問題上,紐、鮑近乎天真地相信有機會透過續約方式解決香港前途問題,至少北京會不得不做齣讓步,接受英國人的主權換治權的模式,這種近似賭博式的政治心態導緻瞭置地日後的嚴重財政危機。其實,英國玩政治,如同小孩擺傢傢,不裂也會顛,哪裏是共産黨的對手,從怡置兩位大班的如此天真幼稚,就可以看齣其中之端倪。
  當時,《信報》資深股評傢思聰就曾警告,置地盲目擴張的危險性,一旦中英雙方會談不理想,置地擴張政策的後果便可想而知。
  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挾馬爾維納斯群島一役大勝之餘威,趾高氣揚地踏上瞭北京之旅,天真地提齣瞭以主權換治權的建議,遭到鄧小平毫不留情的嚴詞拒絕。稍後,中國政府即斷然宣布將在1997年如期收迴香港主權。這一係列消息傳至香港,早已疲憊不堪的股市、樓市應聲下跌。
  香港前景山重水復,茫然若失。此時此刻,甚至無人敢問路在何方?麵對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怡置大班目瞪口呆,舉止無措,怎麼辦?
  1988年,置地首次齣現高達15。83億港元的巨額虧損(包括齣售物業虧損、聯營公司虧損及利息支付),該年度置地除稅後盈利僅1。68億港元,比1982年度的8。14億港元大幅減少八成。總債務則急增至150。7億港元,其中長期債務133。53億港元,短期債務23。17億港元,債務比率(藉貸總額與總資産的比值)從1982年的26%急升到1983年的56%,置地成為香港最大的負債公司,地王轉瞬之間變為“債王”。
  在這風雨變幻莫測的政治敏感歲月,精明的李嘉誠再度錶現齣過人的智慧與膽識,一方麵對政治現實錶現齣慣有的冷靜與沉默。另一方麵,繼續發揮其人棄我取的傳統策略,暗中大肆收購廉價物業資産。即便是在非要錶白的場閤,李嘉誠也是套話接著官話,不偏不倚,堅持長和係根在香港,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
  正如置地在1983年度業績報告書中所說:無論是1983年,還是1984年,對置地來說,都是一個睏難的年度。這時,怡和與置地互控的“連環船”策略,其弊端已完全暴露:怡置互控對方四成股權,不但導緻大量資金被凍結、債颱高築、削弱瞭整個集團運用資金的能力,而且在地産、股市低潮中形成互相拖纍的局麵。最重要的是,互相牽製,難以分身;左右為難,欲罷不得;瞻前顧後,應變睏難。1983年置地嚴重虧損,令怡和業績亦大幅倒退,純利劇減八成。怡和與置地均處於危城苦守的睏局,風雨飄搖,叫苦不迭。
  ……

前言/序言


《時代弄潮:中國企業傢群像》 序言 在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無數企業傢如璀璨星辰,點亮瞭時代的夜空。他們或白手起傢,或銳意革新,以非凡的智慧、過人的膽識和不懈的奮鬥,引領瞭中國經濟的騰飛,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是市場經濟的建設者,更是民族復興的貢獻者。《時代弄潮:中國企業傢群像》正是這樣一部旨在描繪這些傑齣人物群像的著作,它不拘泥於單一視角的敘事,而是試圖從一個更宏觀、更廣闊的視角,展現中國企業傢精神的多元圖景。 本書並非對某一位具體企業傢的個人傳記,而是聚焦於一群在中國經濟發展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企業傢們。這些人物,來自不同的行業,擁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經曆過不同的挑戰,但他們共同的特質在於,敢於夢想,勇於實踐,並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不斷調整,最終成就一番事業。他們是中國經濟發展活力的直接體現,是市場經濟體製建立和完善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 第一部分:創業的洪流——時代的召喚與個人的覺醒 在改革開放初期,一股巨大的時代浪潮席捲而來。封閉的大門被推開,市場經濟的種子開始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播撒。這片土地上,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和無數的機遇,但也充滿瞭未知與風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批有遠見、有魄力的人開始嶄露頭角。 這一部分的敘事,將帶領讀者迴顧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我們會看到,許多企業傢並非齣生於優越的傢庭,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在國傢政策的指引和市場需求的牽引下,發現瞭自己創業的潛力。他們可能是在傢鄉的小作坊裏,抓住瞭第一個商機;可能是在某個政策改革的節點上,果斷轉型;也可能是在引進外資、技術交流的過程中,看到瞭新的發展方嚮。 本書將重點刻畫這些創業者在起步階段所麵臨的普遍睏境:資金的匱乏、技術的落後、管理的經驗不足、政策的解讀與適應等等。然而,正是這些挑戰,磨礪瞭他們的意誌,激發瞭他們的創造力。我們不會迴避他們曾經的艱難,而是要展現他們如何憑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如何在摸索中前進,如何從零開始,逐步構建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例如,我們會探討那些在紡織、輕工業領域起步的企業傢,他們如何滿足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如何從簡單的加工製造走嚮品牌建設;我們會審視那些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敏銳捕捉到對外開放機遇的企業傢,他們如何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甚至成為“走齣去”的先行者。 這部分的內容,將通過對多位不同類型企業傢的案例分析,來展現創業初期的“洪流”景象。我們將看到,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是對個人潛能的極緻發揮,以及對風險的審慎計算和大膽承擔。他們的故事,是對“敢闖敢試”精神的最好注解。 第二部分:轉型的陣痛與擴張的野心——在風浪中搏擊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環境日趨復雜,競爭也愈發激烈。企業在取得初步成功後,往往會麵臨新的挑戰:如何從低成本、粗放式的增長模式中轉型,如何在高科技、高附加值領域取得突破,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甚至如何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擴張。 這一部分將深入探討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我們會分析,為什麼許多曾經輝煌的企業,在麵對新的技術變革或市場格局變化時,會陷入睏境。這可能涉及到企業自身固步自封,未能及時進行技術升級和産品創新;也可能涉及到管理模式的僵化,無法適應更高效、更靈活的現代企業製度;還可能涉及到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遲鈍,錯失瞭重要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本書也將展現企業傢們在麵對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擴張野心”。這種野心並非貪婪的膨脹,而是一種追求更大發展空間、更強競爭力的內在驅動力。我們會看到,一些企業傢是如何通過兼並重組、戰略投資等方式,快速擴大企業規模,拓展業務版圖。他們如何在高科技産業興起時,不惜投入巨資進行研發,搶占技術製高點;他們如何在新興消費領域,精準捕捉消費者需求,推齣顛覆性的産品和服務。 本部分還將聚焦於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探索。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業傢,在本土市場取得成功後,便開始將目光投嚮海外。他們如何剋服文化差異、法律法規、貿易壁壘等睏難,成功地將中國品牌推嚮世界舞颱。他們的國際化戰略,既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為中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貢獻瞭力量。 我們將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在轉型與擴張過程中的成敗案例,來揭示企業傢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所需要具備的戰略眼光、決策魄力以及風險控製能力。他們的故事,是對“變則通,通則久”的生動詮釋。 第三部分:社會責任與時代擔當——超越利潤的追求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成功的光環之外,企業傢們也開始麵臨更深層次的思考:企業的價值究竟是什麼?除瞭盈利,他們還能為社會做齣怎樣的貢獻?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如何踐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如何以實際行動迴饋社會,成為許多優秀企業傢新的追求。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企業傢們在“社會責任”方麵的擔當。這不再僅僅是簡單的慈善捐助,而是將企業的發展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將企業的經營理念融入到推動社會進步的方方麵麵。 我們會探討,一些企業傢是如何積極響應國傢戰略,將企業資源投入到國傢重點發展的領域,例如新能源、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等,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他們如何在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方麵做齣錶率,將綠色理念融入企業運營,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此外,本書還將關注企業傢在扶貧濟睏、教育支持、文化傳承等方麵的貢獻。他們如何通過創立公益基金、支持教育事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迴饋社會。這些行動,不僅體現瞭企業傢的人文關懷,也彰顯瞭中國企業傢的時代擔當。 我們還將審視,在突發事件麵前,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危機等,企業傢們所展現齣的力量。他們如何迅速響應,慷慨解囊,調動企業資源,為抗擊疫情、災後重建等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的行動,成為瞭社會溫暖與力量的凝聚。 這一部分的敘事,將超越單純的商業故事,去展現企業傢們作為社會公民的角色,他們如何以實際行動,詮釋“企業公民”的內涵,並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他們的故事,是對“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深刻踐行。 結語 《時代弄潮:中國企業傢群像》並非一部簡單的成功學教程,而是一部關於中國經濟發展史的生動注腳,一麯獻給中國企業傢精神的贊歌。它所描繪的,是一群在時代浪潮中搏擊的弄潮兒,他們用智慧、汗水和堅持,書寫瞭屬於自己的傳奇,也共同譜寫瞭中國經濟發展的壯麗篇章。 本書希望通過呈現這些鮮活的人物群像,讓讀者深入理解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感受中國企業傢群體所展現齣的堅韌、創新與擔當。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商業的傳奇,更是中國社會進步的縮影,是對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 閱讀本書,我們不僅能從中汲取創業的智慧和前行的力量,更能深刻理解,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中,每一個個體如何能夠匯聚成磅礴的力量,推動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這些企業傢,他們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的故事,永不落幕。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李嘉誠傳 抉擇》,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商業大事件和時代的變遷。我一直對李嘉誠先生在商業領域所展現齣的過人遠見和非凡魄力感到由衷的欽佩。這本書的書名,讓我意識到,任何偉大的成就,都離不開一次又一次艱難而正確的抉擇。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深入挖掘李嘉誠先生在不同時期,麵對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時,是如何做齣那些至關重要的決定的。是怎樣的分析能力,讓他能夠洞察未來的趨勢?是怎樣的勇氣,讓他敢於在彆人不敢涉足的領域大膽嘗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能深入剖析這些“抉擇”背後的邏輯和思考,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李嘉誠先生的商業哲學和人生智慧。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本關於如何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穩健前行的指南,我期待在閱讀中獲得啓發。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白手起傢,最終建立龐大商業帝國的人物充滿敬意,而李嘉誠先生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這本書的書名《抉擇》二字,直擊核心,我知道,人生往往就是由無數個選擇組成的,關鍵在於如何做齣最優的選擇。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李嘉誠先生在商業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重大決策的解讀。是怎樣的思考邏輯,怎樣的信息搜集,怎樣的風險評估,讓他在關鍵時刻做齣瞭那些影響深遠的決定?是怎樣的魄力,讓他敢於在彆人猶豫不決時,果斷齣擊?這種“抉擇”的力量,不僅僅體現在商業戰場上,想必也貫穿瞭他的個人生活。我很想知道,在麵對人生中的重大轉摺點時,他又是如何權衡利弊,做齣取捨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瞭解一位商業巨頭的生平,更是一次學習如何做齣明智人生選擇的實踐課。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學到一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提升自己在麵對人生睏境時的判斷力和勇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一種沉穩而有力量的風格,讓我在第一時間就對這位傳奇人物産生瞭好奇。雖然還沒開始細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考證上的嚴謹和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捕捉。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李嘉誠先生早年創業的那些故事,那些從零開始,一點點積纍財富和經驗的經曆,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給予普通人以啓發。我想,他的成功絕非偶然,必然是無數次艱難抉擇、堅持不懈的汗水與智慧的結晶。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閱讀一本關於“抉擇”的書,本身就是一種對內心寜靜的追求。我計劃在周末的午後,泡上一杯茶,靜靜地品味這本書,想象著那個時代的大背景,感受著一位巨人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憑藉著他的遠見卓識和過人膽識,一次次抓住機遇,規避風險,最終成就瞭他的商業帝國。這本書的厚重感,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可能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的百科全書,我迫不及待地想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己的認知維度。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直觀地傳遞瞭它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抉擇”。而“李嘉誠傳”這個前綴,更是將這抽象的“抉擇”具象化,指嚮瞭一位在全球商界都享有盛譽的人物。我一直對那些具有戰略眼光和決斷力的企業傢非常著迷,他們的成功之道,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想,這本書一定能夠深入剖析李嘉誠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商業領域所做齣的關鍵性抉擇,以及這些抉擇背後的考量和影響。尤其讓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這些復雜的商業決策,以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在信息不對稱、風險巨大的商業環境中,一位頂尖的企業傢是如何煉就敏銳的洞察力,如何在眾多的可能性中,選擇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傳記,更是一部關於商業智慧和人生哲學的深刻解讀。

評分

作為一名對商業發展史和人物傳記情有獨鍾的讀者,我一直認為,瞭解一位成功人士的成長軌跡,最關鍵的在於抓住那些決定性的“轉摺點”。而《抉擇》這個書名,恰恰點明瞭這本書的獨特視角。我猜想,這本書會詳盡地敘述李嘉誠先生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是如何權衡利弊、審時度勢,最終做齣那些具有深遠影響的決策的。這些決策,可能涵蓋瞭他的創業初期、事業擴張的關鍵時期,甚至是麵對挑戰和危機的時刻。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他不為人知的思考過程,感受到他在巨大的壓力下如何保持冷靜,以及那些看似平常的選擇背後,所蘊含的非凡智慧。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部記錄李嘉誠先生生平的文字,更是一份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齣最優選擇的寶貴經驗總結,我期待能從中汲取到一些觸動心靈的力量。

評分

書的印製還可以,但是內容一般,沒有實質性的內容,缺乏再讀的吸引力。

評分

東西還不錯買過很多次

評分

不錯,強力推薦。讀書在於自己。多讀書不在於積纍知識,而在於培養能力

評分

好 不錯 要仔細研讀

評分

還沒讀呢 放在那裏屯著

評分

挺好的,印刷不錯

評分

華人之光,人比人氣死人,皮毛真的都比不上

評分

到現在還沒有看,從包裝來看,比較正規!希望不會讓我失望

評分

名人傳記學習進步不斷進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