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

巨流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齊邦媛 著
圖書標籤:
  • 現實主義
  • 曆史小說
  • 農村生活
  • 階級鬥爭
  • 土地改革
  • 中國近現代史
  • 社會變革
  • 農民生活
  • 時代變遷
  • 文學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5561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6778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8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近年來讀到的為數不多的好書。有時候文字很好,但故事非常一般,而這本恰恰是既有故事又有文字,非常難得。尤其是前半段作者對自己在大陸期間童年、青年時期讀書生活的迴憶,非常生動又耐人尋味,可以看到大時代中精英群體的典型的心路曆程。不過後半段在颱灣教書育人的部分,故事性就欠缺一點。不過自傳體的文字畢竟不是小說,年過八十的筆觸,是有格外不同的溫和內斂,清晰透徹。這世上原來曾經有過這樣的中國,曾經有過這樣有骨氣,有纔華的中國知識分子。南開中學的校長、作者的父親、流亡大學的師生,雖相隔六十多年,也為曾有這樣的同胞而自豪。
從另一個角度看抗戰、看內戰,第yi次試圖體會退守颱灣的人的心。
我們這些人,是沒有資格對日本說“寬恕”的。我們未曾親身受害,何談寬恕。這樣恬淡的老人筆觸裏都掩不住恨意,意外,但是認同。

內容簡介

《巨流河》是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傢族記憶史;《巨流河》是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一部颱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巨流河》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颱灣南端恒春的“啞口海”結束……
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睏凍於此,從此開始瞭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作者簡介

  齊邦媛,一九二四年生,遼寜鐵嶺人。
  國立武漢大學外文係畢業,一九四七年來颱灣。
  一九六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
  一九六九年齣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係係主任,
  一九八八年從颱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颱大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齣版文學評論多種,
  對引介西方文學到颱灣,將颱灣代錶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精彩書評

  齊邦嬡這個人,就是一個真字。她是颱灣文學的守護天使。
  ——白先勇

  沉重的史詩,齊老師卻能雲淡風輕寫齣,展現文學的驚人之美。
  ——蔣勛

  與齊先生一起迴顧她的似水年華……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王德威

目錄


第一章 歌聲中的故鄉
第二章 血淚流離——八年抗戰
第三章 “中國不亡,有我!”——南開中學
第四章 三江匯流處——大學生涯
第五章 勝利——虛空,一切的虛空
第六章 風雨颱灣
第七章 心靈的後裔
第八章 開拓與改革的一九七○年代
第九章 颱大文學院的迴廊
第十章 颱灣、文學、我們
第十一章 印證今生——從巨流河到啞口海
後記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齊邦媛先生與《巨流河》
齊邦媛紀事
《巨流河》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我生於一九二四年元宵節,在傢鄉遼寜,這時經常是攝氏零下二三十甚至四十度的天氣。我母親在懷孕期間生病,所以我是個先天不足的嬰兒。齣生後體弱多病,快滿周歲時,有一天高燒不退,氣若遊絲,馬上就要斷氣的樣子。我母親坐在東北引用竈火餘溫的炕上抱著我不肯放。一位來傢裏過節的親戚對她說:“這個丫頭已經死瞭,差不多沒氣瞭,你抱著她乾什麼?把她放開吧!”我母親就是不放,一直哭。那時已過瞭午夜,我祖母說:“好,叫一個長工,騎馬到鎮上,找個能騎馬的大夫,看能不能救迴這丫頭的命!”這個長工到瞭大概是十華裏外的鎮上,居然找到一位醫生,能騎馬,也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深夜到我們村莊裏來。他進瞭莊院,我這條命就撿迴來瞭。母親抱著不肯鬆手的“死”孩子,變成一個活孩子,一生充滿生命力。
  在那個時代,初生嬰兒的死亡率據統計是百分之四十左右,我那樣的生命很像風中的一盞小油燈,母親的嗬護,還有命中這些“貴人”圍成燈罩似地為它擋風,使它不緻熄滅。
  不久,這位醫生又到我們村莊來醫病。母親抱我去看他,說:“這孩子是您救迴來的,她爸爸在德國念書,還沒有給她取名字,您給她取個名字,紀念這個緣分吧!”這位醫生為我取名“邦媛”,在我生命之初,給瞭我雙重的祝福。
  我長大後知道此名源齣《詩經·君子偕老》:“子之清揚,揚且之顔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前幾年有位讀者寄給我一頁影印自宋朝範成大《明湖文集》的文章,居然有一段:“齊邦媛,賢德女子……”我竟然與數百年前的賢德女子同名同姓,何等榮幸又惶恐!在新世界的傢庭與事業間掙紮奮鬥半生的我,時常想起山村故鄉的那位醫生,真希望他知道,我曾努力,不辜負他在那個女子命如草芥的時代所給我的慷慨祝福。
  我的幼年是個無父的世界。兩歲時曾驚鴻一瞥看到父親,風雪夜歸,淩晨又重上逃亡之路。隔瞭一天,我祖母、母親帶著哥哥和我,逃到一個比我們村莊還小的小村子裏的親戚傢躲瞭一些時日,因為張作霖的軍隊在搜捕參加郭鬆齡兵變的齊世英,要把他一傢都抓瞭殺掉。而我在那兒卻每到天黑就哭喊:“我要迴傢!我要迴傢!”使得她們加倍睏苦,又怕連纍彆人,隻好迴傢,聽天由命。
  鐵嶺齊傢,在十八世紀初由山西徐溝縣(現並入太原市)到奉天(瀋陽)任職文官開始到落戶,到我父親是第八代。莊院位於範傢屯西邊的小西山,距離中東鐵路的亂石山站大約五裏,傢産約有四百坰(東北話讀作“天”)田地(一坰約十畝),在當地算是中等大戶。
  我祖父齊鵬大,共有四兄弟。少年時,他不願在鄉下守著傢産做“莊稼人”,跑去讀軍校,齣身保定老速成學堂。之後在張作霖的奉軍.裏由營長做起,又從團長升為旅長,二十多年對張大帥忠心耿耿。我父親是他的獨子,留學德國迴傢,滿腦子救國救民的新思想,竟參加郭鬆齡反張作霖的革命行動,從天津揮兵齣山海關到兵敗,隻有一個月。那時我祖父駐防河北保定,並不知情,奉軍上下認為張大帥一定會殺我祖父,誰知他居然對部下說:“父一輩,子一輩,不要算那個賬,齊鵬大跟我這麼多年,對我沒有二心。他兒子渾蛋,留洋念書念糊塗瞭,但是不要殺他爸爸。”後來我祖父在一次小戰役中受瞭輕傷,染瞭風寒而死,去世時隻有五十歲。張作霖齣身草莽,但是他有那一代草莽英雄的豪壯與義氣,不與日本人妥協,在皇姑屯火車上被日本人埋伏炸死,結束瞭傳奇式的軍閥時代,留下東北那麼大的局麵;其子張學良繼承名號、權勢及財富,但是沒有智慧和尊嚴,東北自主強盛的希望也永未實現。
  我的祖母張從周是滿族人,十八歲由鄰村嫁來齊傢,生瞭一子兩女,祖父從軍之初她隨夫駐防各地,後來因為傢産需人照料而迴鄉定居。祖父母的莊院是祖母獨自撐持的傢,由她與我母親,這兩個長年守望的寂寞女人,帶著三個幼兒、二十多個長工,春耕鞦收過日子。我跟著哥哥滿山遍野地跑,去拔小西山的棒槌草、後院的小黃瓜、黑漿果……鼕天到結冰的小河上打滑溜,至今印象清晰。祖母是位雍容大度、溫和仁厚的人,對我母親——她獨生子的媳婦,充滿瞭同情與憐惜。但是在那個時代,她也是由媳婦熬成婆的,她知道哪些規矩不能改變,所以雖然她對媳婦好,絕不找麻煩,對媳婦說話聲音也很柔和,但規矩還是規矩,雖然傢裏有許多長工與傭人,但公婆吃飯時,媳婦必須在旁垂手侍立,這是“有地位人傢”的樣子。祖母對我最為憐惜,命也是她救的,後來我到北平西山療養院,害她流瞭許多眼淚,至今我仍愧疚地記得。
  爺爺迴傢是件大事,那年代官威很大,門口站著四個盒子炮(衛兵)。衣食講究很多,稍不閤他標準就發脾氣,全傢都似屏息活著,直到他返駐防地纔敢喘氣。我父親說祖父也頗有新思想,但太權威,沒有人敢和他辯論。我齣生不久,爺爺由駐防地迴傢,看瞭一眼炕上棉被包著的小嬰兒,他威風凜凜地在大廳上坐下說:“把那個貓崽子丫頭給我拿來看看!”不知是什麼原因,那個不必“抱”的不足五斤重的嬰兒竟激發瞭他強烈的保護天性,他下令:“誰也不許欺負我這個孫女!”(尤其是我哥哥,他那壯碩的長孫)那雖是個重男輕女的時代,齊傢人口少,每個孩子都寶貴,這道軍令使我在傢中地位大增。
  祖父在軍中,四十“壽誕”的禮物是一個二十歲嬌弱清秀的侍妾。他移防或者去打仗的時候就把她送迴老傢。不久,她染肺病死瞭,我祖母很照顧她,把她新生的男孩(取名齊世豪)帶大,這個小叔叔和我同年,常常一起玩,經常受我哥哥和堂哥們的戲弄。小叔在我祖母嗬護中長大,華北淪入日軍手中後,他高中畢業被徵參軍,有一天穿著日軍製服在一個鄉鎮巷內,被中國的反日地下工作者由背後槍殺。
……

前言/序言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她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寜百姓的母親河。啞口海位於颱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據說洶湧海浪衝擊到此,聲消音滅。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並未遠去的時代,關於兩代人從巨流河落到啞口海的故事。
  二十世紀,是埋藏巨大悲傷的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猶太人寫他們悲傷的故事,至今已數百本。日本人因為自己的侵略行為惹來瞭兩枚原子彈,也寫個不休。中國人自二十世紀開始即苦難交纏,八年抗日戰爭中,數百萬人殉國,數韆萬人流離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國者的鮮血,流亡者的熱淚,漸漸將全被湮沒與遺忘瞭。
  我在那場戰爭中長大成人,心靈上刻滿彈痕。六十年來,何曾為自己生身的故鄉和為她奮戰的人寫過一篇血淚記錄?
  一九四七年我大學畢業,在上海收到一張用毛筆寫在宣紙上的“颱灣大學臨時聘書”來外文係任助教。當時原以為是一個可以繼續讀書的工作,因在海外而添瞭些許魅力。兩年後,一九四九年底,我父親由重慶乘最後一班飛機來到颱灣的情景令我驚駭莫名;一直相信“有中國就有我”的他,挫敗、憔悴,坐在我們那用甘蔗闆隔間的鐵路宿捨裏,一言不發,不久即因肺炎被送往醫院。在傢人、師生眼中,他一直是穩若泰山的大岩石,如今巨岩崩塌,墜落,漂流,我五十一歲的父親從“巨流河”被衝到“啞口海”。
  六十年來在颱灣,我讀書、教書、寫評論文章為他人作品鼓掌喝彩,卻無一字一句寫我心中念念不忘的當年事——郭鬆齡在東北傢鄉為厚植國力反抗軍閥的兵諫行動;抗日戰爭初起,二十九軍浴血守華北,犧牲之壯烈;南京大屠殺,國都化為鬼蜮的悲痛;保衛大武漢時,民心覺醒,誓做決不投降的中國人之慷慨激昂;奪迴颱兒莊的激勵;萬眾一心,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慶,絕處求生的盼望;漫長歲月中,天上地下,在四川、滇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戰士的容顔,堅毅如在眼前,那一張張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戰報、文告、號外,在我心中依然墨跡淋灕未乾。那是一個我引以為榮,真正存在過的,最有骨氣的中國!
  半世紀以來,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戰爭紀念館低迴流連,尋求他們以身殉國的意義;珍珠港海水下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沉船,愛丁堡巨岩上鐵鑄的陣亡者名單,正門口隻寫著:LestyeForget!(勿忘!)——是怎樣的民族纔能忘記這樣的曆史呢?
  為瞭長期抗戰,在大火焚燒之中奔往重慶那些人刻骨銘心的國仇傢恨,那些在極端悲憤中為守護尊嚴而殉身的人;來颱初期,單純潔淨地為建設颱灣而獻身、紮根,不計個人榮辱的人。許多年過去瞭,他們的身影與聲音伴隨我由青壯,中年,一起步入老年,而我仍在蹉跎,逃避,直到幾乎已經太遲的時候。我驚覺,不能不說齣故事就離開。
  此書能完成,首先要感謝學術翻譯名傢、“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單德興先生的信心與堅持。多年前,他計劃做一係列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在颱灣發展的訪談,邀我參加。我認為自己並不知全貌,可談較少,半生以來,想談的多是來颱灣以前的事。他認為治學和人生原是不可分的,又再度熱誠邀訪。遂自二○○二年鞦天起,與原擬訪問我談女陛處境的趙綺娜教授一起訪問我十七次。不料,訪談開始不久,德興的母親、我的丈夫前後住進加護病房。那一段時期,我思想渙散,無法思考訪談大綱與布局,也無法做所需資料的準備,所談多是臨時記憶,主題不斷隨記憶而轉移。爾後,我花瞭一年時間,挾著數百頁記錄稿奔走在醫院、傢庭,甚至到美國“萬裏就養”的生活裏。晨昏獨坐時,我試著將散漫口語改成通順可讀的文字,但每試必精疲力竭;大至時光布局,小至思考幽微之處,口述常不能述及百分之一。我幾度罷筆,甚至信心全失,但它卻分分秒秒懸在我心上,不容我安歇。
  直到二○○五年初春,我似那尋覓築巢的燕子,在桃園山巒間找到瞭這間書房,日升月落,身心得以舒展安放,勇敢地從改寫到重寫。在這漫長的五年間,德興從訪談者成為真心關切的朋友,安慰,鼓勵,支持。不僅是點燃火炬的人,也是陪跑者。世間有這樣無法迴報的友情,隻能用他虔信的佛教說法,是善緣,但緣分二字之外,我仍有不盡的感謝。
  當我下定決心重寫,拿齣紙和筆時,一生思考的方式也迴來瞭。提綱挈領寫齣一二章時,我已年滿八十,第二次因病被送進醫院,齣院後對自己繼續寫下去的信心更少,有一種“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心境。這時,接到颱大中文係李惠綿教授的電話,說她的新書《用手走路的人》要齣版瞭。
  惠綿是我“錯過瞭卻跑不瞭”.的學生。她念研究所時原應上我的“高級英文”課,因需做重大的脊椎側彎矯正手術而錯過瞭。第二年她迴校上課,換我遭遇車禍,一年未能迴到教室。但她常常隨原來那班同學,駛著輪椅到醫院看我,甚至爬上三層樓梯到傢裏看我。對於她,我有一份患難相知的深情。她奮鬥不懈,終於修得學位、留校任教,如今已是中國戲麯錶演理論專傢,我甚感欣慰。二○○六年她在與趙國瑞老師邀集的一場春酒宴上,看到我不用計算機純手工寫齣三十多頁文稿,感到十分驚喜。惠綿說,她要幫我整理口述記錄的全部大綱,要幫助我繼續寫下去。
  在這場春酒之後十天左右,簡□的一封信好像從天上掉下來,到瞭我的書房。她說看瞭我的初稿,聽惠綿說我正在孤軍奮戰,“需兵力支持。若您不棄,我很願效綿薄之力,讓這書早日完成”。這樣誠意的信由簡□這樣的作傢寫來,隻能說是天兵天將降臨。收到她的信,我在屋裏走過來踱過去,不知如何能壓得住進發的歡呼。
  簡姨是颱灣中生代優異的散文作傢之一,齣版《水問》《女兒紅》等十餘本散文集,多篇被采作中學國文教材,受年輕學子喜愛。她纔思豐沛,觀察敏銳,在她筆下的颱灣本土文化,繽紛多彩,自成一個情韻優美、人情馨暖的社會。
  這兩位聰慧的小友,成瞭我的超級援軍。從此,她們聯手用瞭許多心思,以各種語氣催促我寫下去;逼重瞭怕我高齡難挨,輕瞭怕我逃避拖延。錶麵上打哈哈,語氣裏全是焦急。漸漸地,她們由援軍升為督軍。簡□在她美國之行報平安的信中,居然問我:“您大學畢業瞭沒?”——她臨走的時候,我仍徘徊在第五章抗戰勝利與學潮的睏苦中。
  她想象不到的是,這一問助我走齣睏境。跨過瞭大學畢業那一步,我的生命被切成兩半,二十三歲的我被迫開始瞭下半生;前半生的歌哭歲月,因傢國劇變,在我生身的土地上已片痕難尋瞭。而後半生,獻身於棲息之地颱灣,似是再世為人,卻是穩定真實的六十年。
  將我的手稿輸入電腦,容忍我不停地增補、刪減的黃碧儀,事實上是我的第一位讀者。她曾問我:“您父親是個讀書人,為什麼會跑去搞革命?”大哉斯言!這樣的問題由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提齣,彆具意義,仿佛那些遠去卻未安息的亡靈也都等著這一問!
  感謝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以“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這樣切中我心的評論,為此書做真正的導讀。他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傢,兼蓄曆史眼界與文學胸襟,對我所寫的時代和傢鄉有深刻的瞭解,也因此能見人所未見,點明這是一本“惆悵之書”。書中人物有許多也是他生命中的人物,自幼耳聞目睹,他知道他們打過的每一場仗,跑過的每一條艱難路,知道他們所秉持的理想和聖潔的人性光輝,決不能粗陋地以成敗定英雄。感謝他鼓勵我,迴應時代暴虐和曆史無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學書寫超越政治成敗的人與事。
  書寫前,我曾跟著父母的靈魂作瞭一趟返鄉之旅,獨自坐在大連海岸,望嚮我紮根的島嶼。迴到颱灣,在這間人生最後的書房,寫下這一生的故事。即使身體的疲勞如霜雪重壓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盡燈枯,我由故鄉的追憶迤邐而下,一筆一畫寫到最後一章,印證今生,將自己的一生畫成一個完整的圓環。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將化成灰燼,留下這本書,為來自“巨流河”的兩代人做個見證。
  齊邦媛
  二○一○年七月颱灣桃園
《山河舊事:歲月長歌》 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流水賬式的編年史,也不是一部刻意抒情的散文集。它試圖以一種更為溫厚、更為內在的筆觸,勾勒齣二十世紀中葉至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廣袤大地上一戶尋常人傢的遷徙、紮根與生生不息的生命圖景。作者並非以宏大的敘事駕馭曆史的洪流,而是選取瞭幾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幾個重要的人物,將他們的個人命運與時代變遷巧妙地織就。 故事的開端,將我們帶入一個飽經風霜的年代。在北方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黃土高原的粗糲與寂寥,塑造瞭第一代人物堅韌而樸素的性格。他們經曆瞭土地的變革,經曆瞭遷徙的艱難,為瞭生存,為瞭一個更安穩的傢園,背井離鄉,懷揣著對未來的渺茫希望,踏上瞭南下的路途。這並非浪漫的遠行,而是充滿艱辛與不確定性的跋涉,每一次的停留,每一次的重新起步,都凝聚著對土地的眷戀與對未知的恐懼。 主人公的童年,是在南方一個新興的小鎮度過的。這裏的生活節奏與北方截然不同,濕潤的空氣,連綿的青山,以及市井的喧囂,共同構成瞭他最初的記憶。他跟著祖父在油漆作坊裏學習手藝,聽著老人講述過去的故事,那些泛黃的相片,那些磨損的物件,都承載著傢族過往的印記。他目睹瞭小鎮的日新月異,看著曾經的泥濘小路變成瞭寬闊的馬路,看著低矮的平房變成瞭高聳的樓宇。然而,在這些外在的變化之下,他更關注的是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悄然改變的人心,是那些不變的親情與鄉愁。 隨著年齡的增長,主人公開始獨立地探索世界。他進入瞭大學,接觸瞭更廣闊的思想,也遇見瞭形形色色的人。他經曆瞭青春的迷惘與衝動,嘗到瞭初戀的甜蜜與苦澀。這個時期的描寫,將著重於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所麵臨的選擇與睏惑,以及如何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定位。作者不迴避年輕人可能遭遇的挫摺與失落,但更強調的是他們身上所蘊含的韌性與對未來的不懈追求。 本書的核心,並非聚焦於某一個戲劇性的事件,而是描繪一種“在平凡中見偉大”的生命力量。我們會看到,主人公的母親,一位勤勞而隱忍的女性,如何在傢庭的重擔下,用她的溫柔與堅韌支撐起一片天。我們會看到,主人公的父親,一位沉默寡言卻內心善良的長者,如何在生活的壓力下,用他的擔當為傢人遮風擋雨。他們的故事,是那個時代無數普通人的縮影,他們的生活,構成瞭中國社會最堅實的根基。 故事的推進,也伴隨著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遷。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許多傢庭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瞭新的挑戰。主人公的傢族,也在時代的浪潮中,經曆瞭事業的起伏,傢庭的重組。他親曆瞭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型,看到瞭貧富差距的拉大,也感受到瞭社會結構的重塑。這些宏大的背景,並非獨立存在,而是通過主人公及其傢人的生活軌跡,以一種更為具象、更為人性化的方式呈現齣來。 在描繪個體命運的同時,本書也試圖捕捉時代留下的獨特氣息。例如,八十年代的青春激昂,九十年代的迷茫與躁動,以及新世紀初的浮躁與希望,都將以細膩的筆觸呈現。作者會描寫一些具有時代標誌性的場景:集市上的吆喝聲,工廠裏的機器轟鳴,大學課堂裏的辯論,甚至是流行音樂的鏇律,都將成為串聯起個體記憶的綫索。 本書的敘事結構並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交叉敘事的技巧。在講述主人公經曆的同時,也會適時穿插傢庭中其他成員的故事,以及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聯係。這種結構上的“散點式”推進,旨在營造一種更為真實的生活質感,讓讀者感受到生命的豐富與生命的重量。 作者力求在文字上做到樸實無華,卻又不失情感的張力。避免使用過於華麗的辭藻,而是用最平實的語言,去描繪最真摯的情感。比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簡短的對話,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本書不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於內心的刻畫,以及人物之間微妙的情感互動。 《山河舊事:歲月長歌》並非一部曆史的教科書,也不是一部社會學的研究報告。它更像是一幅用文字繪製的油畫,描繪的是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身影,是他們如何在歲月的長河中,用他們的愛、他們的痛、他們的堅持,譜寫齣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歌。它關注的是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細節,是那些在風雨飄搖中依舊閃耀的人性光輝。 最終,本書想要傳達的,是一種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傢庭的珍視,以及對於曆史的敬畏。它提醒我們,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不應忘記來時的路,不應忘記那些默默奉獻的祖輩,更不應忘記人與人之間最淳樸的情感連接。主人公的成長,也象徵著一代人對過去的反思,對當下的體悟,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他最終選擇迴歸,去傳承那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去理解“傢”的真正含義,去感受生命最深沉的力量。 這並非一個關於成功的故事,也不是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它是一個關於“活著”的故事,一個關於“經曆”的故事,一個關於“成為自己”的故事。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或許會在主人公的經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會勾起自己塵封的記憶,或許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思考。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引發讀者對於自身生命、對於傢族傳承、對於時代變遷的共鳴與迴味。它是一麯獻給普通人的歲月長歌,一首在山河舊事中緩緩流淌的生命贊歌。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追求情節麯摺的讀者,我更看重的是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鳴。而這本書,在情感的細膩程度上,達到瞭一個近乎令人窒息的高度。它沒有刻意煽情,但人物在命運麵前的掙紮、在愛與責任之間的徘徊,卻像細密的針腳,一點點縫進瞭讀者的心坎裏。尤其是那些關於“失去”與“銘記”的主題,被描繪得如此真實,讓人不禁聯想到自己生命中那些無法挽迴的瞬間。作者似乎深諳人性的幽微之處,筆下的人物絕非扁平的符號,而是充滿矛盾和缺憾的鮮活個體。他們會犯錯,會軟弱,但同時也爆發齣驚人的韌性和光輝。這種真實感,是建立在對生活深刻觀察的基礎之上的,絕非憑空捏造。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對話,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堅守”二字的理解。

評分

這部作品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史詩情懷,但其高明之處在於,它並未讓宏大的曆史背景淹沒瞭個人的命運。相反,曆史成為瞭熔爐,不斷錘煉著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求生的靈魂。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時間跨度上的高超技巧,過去、現在與某種預示的未來,在文字中交織纏繞,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時間感”。書中對特定場景的描摹,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無論是北方鼕日的蕭瑟,還是特定年代裏物質的匱乏與精神的豐盈,都刻畫得入骨三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當時的環境,那種代入感極強。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體驗,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深處那些被時間磨平的棱角,以及那些永不磨滅的人性光輝。它讓我對“傳承”二字的重量有瞭更切實的體會。

評分

這本小說實在讓人欲罷不能,仿佛被拉進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世界。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每一個轉身、每一次猶豫,都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真實感。故事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時而波瀾壯闊,如同一場曆史的洪流,將個體命運裹挾其中,令人感慨萬韆;時而又迴歸到日常生活的瑣碎和溫情,那些傢長裏短、柴米油鹽的描寫,反而更顯齣生活的厚重與不易。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環境和氛圍的營造,那種特有的時代氣息,那種混閤著希望與絕望的復雜情緒,撲麵而來,讓人身臨其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旅程,很多關於人性、選擇和堅持的思考,都因此被觸動,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對過往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期許。這種層次感和深度,是很多當代小說難以企及的,值得細細品味,反復迴味。

評分

初捧此書,以為會是一部講述傢族興衰的傳統史詩,然而它呈現給我的,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敘事手法極為靈活,時而穿插著旁觀者的冷峻視角,時而又切換到主角內心深處最隱秘的獨白,這種跳躍感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為故事增添瞭一種迷離的、多維度的魅力。情節的鋪陳猶如一張巨大的網,看似鬆散,實則處處暗藏機鋒,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最終都會在關鍵時刻發揮齣決定性的作用。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那種樸素而又蘊含哲理的錶達,如同從舊時光中打撈齣來的珍寶,帶著歲月的溫潤和力量。讀起來,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妙的措辭。它探討的議題是宏大的,但落腳點卻始終堅實地紮根於個體經驗的土壤之上,讀罷,心中湧起一股對逝去年代的復雜情愫——既有痛惜,亦有敬意。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次閱讀體驗,那便是“震撼”。這種震撼並非來自於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源於一種磅礴的生命力和對存在意義的深刻追問。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神性的洞察力,能夠穿透錶象,直達人性的核心。書中對“根係”和“遠行”的辯證關係探討得尤為精彩,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將這種復雜性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閱讀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凝練的,許多句子初看平淡無奇,細品之下卻蘊含著韆鈞之力,如同平靜湖麵下暗湧的激流。這種文字的張力,使得整部作品的格調高遠而又接地氣,既有對理想的追求,又不失對現實的深刻反思。對於那些渴望從文學中汲取力量、探尋生命深度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精神補劑。它值得被反復閱讀和研究。

評分

剛收到孩子已經迫不急待的看,很好的書,小假期老師要求看,的確勵誌,快遞員也真心不錯!

評分

書很不錯,就是摔得有點變形,包裝很髒,不過內容沒什麼問題,而且這次打摺確實很便宜,就不計較瞭。

評分

瀏覽京東的書城,看到有推薦的書,都會仔細瞧瞧,覺得喜歡的,就會買來囤著?謝謝京東快遞哥!辛苦你啦!

評分

語文老師力薦作品,希望孩子能夠從中學到知識

評分

另一個視角看曆史。值得一看,特彆好看,淚目。

評分

多快好省包裝完整物流超快,很滿意,感謝京東商城和快遞小哥的服務

評分

物流很快,包裝很認真,毫無破損。推薦。

評分

300-150-50活動好價,抓住活動囤些書看,生活慢下來,給心靈充電。

評分

不錯,正在悅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