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鲎生物学研究

中国鲎生物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水根 著
图书标签:
  • 生物学
  • 海洋生物
  • 无脊椎动物
  • 动物学
  • 中国海洋
  • 生态学
  • 生理学
  • 遗传学
  • 水产养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3836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12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厦门大学南强丛书(第5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4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鲎是一种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海洋动物,也是地球上动物界少数现存珍贵的“活化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鲎资源的国家,世界上95%的中国鲎资源分布在我国,可以说,我国是中国鲎真正的故乡。我国的鲎研究一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当今,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海洋环境、沙滩受到污染,加上由于鲎的极大的经济价值,造成对鲎的乱捕滥杀,世界上鲎资源急剧衰竭,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鲎资源的衰竭更是触目惊心。在上世纪70-90年代,在我国广西北海海城,每年鲎的渔获量可达60×10(4)~70x10(4)对,到近年已减少至30×10(4)对。如果这样衰减的速度得不到遏制,再过数年,我国将成为无鲎的国家,中国鲎或许将只能是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学名了。《中国鲎生物学研究》作者自师从原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教授从事鲎研究至今已逾30余载,深知鲎的重要性;感到有责任将多年来的研究工作总结整理成册,以为我国鲎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借鉴,以便后来者进一步加深中国鲎的研究,使我国在世界鲎研究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国鲎生物学研究》作者的初衷和愿望。《中国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除了作者自己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外,也尽量反映我国其他从事鲎研究工作者的成果。书中未能列出文中所有引用文献的出处,有需要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列出的文献中找到相关的出处。

作者简介

洪水根,男,汉族,福建厦门市人,教授。1967年厦门大学生物学系五年制本科毕业,1978年师从原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教授,攻读细胞生物学研究生学位,1981年毕业,获理科硕士学位。1992-1993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utica College of Syracuse university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历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副主任、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理事、福建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洪水根教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海洋动物发育生物学及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开发研究,尤其开展鲎(1aorseshoe crab)生物学研究愈30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学基金12项,发表论文50余篇,1998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获奖者)。主编及参与编写教材、著作《膜分子生物学》、《普通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图谱》、《动物显微技术学》、《简明中国水产养殖百科全书》、《细胞生物学名词》等6部。其中《膜分子生物学》一书1996年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均为一获奖者),另外《普通细胞生物学》荣获1992年全国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福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鲎形态学及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鲎的起源
第二节 鲎研究历史简述
一、1956年以前的研究
二、鲎试剂的研究及开发阶段
三、鲎素发现之后
第三节 鲎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
一、鲎是一种珍贵的海洋药用动物
二、鲎是仿生学重要模型动物
三、鲎是实用生态环境指标物种
四、鲎是重要科学研究的材料
五、鲎全身是宝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鲎的外部形态
第一节 鲎的形态特点
第二节 鲎外部形态划分
一、头胸部
二、腹部
三、剑尾
第三节 附肢
一、头胸部的附肢——螯肢和步足
二、腹部的附肢——生殖盖板和鳃书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鲎的内部构造
第一节 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一)前肠
(二)中肠
(三)后肠
二、中肠腺
(一)中肠盲囊
(二)黄色结缔组织
第二节 排泄系统
第三节 循环系统
——血淋巴系统
一、心脏
二、血管
三、血淋巴
(一)血浆
(二)血细胞
第四节 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一)围食管神经节(脑)
(二)腹索
二、交感神经系统
(一)侧交感神经
……

第二篇 鲎发育生物学
第三篇 鲎资源保护
第四篇 鲎的开发利用

精彩书摘

(2)潮汐与潮流
厦门海区潮汐类型属正规半日潮,潮汐周期12~13h,平均潮差3.9 8m,平均最大潮差4.9 5m,平均最小潮差2.8 5m,实测最大潮差6.9 2m,最大可能潮差7.2 m。厦门海区为大潮差区,平均海平面黄零3.3 3m潮流是潮汐所引起的海水水平运动,一般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厦门海区潮流属于半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为往复流,涨潮时流向湾内,落潮时流向湾外。流向受地形制约,因地而异。厦门港湾口一九龙江口海域为东西流向,西港为南北向流,同安湾近于南北向。潮流流速以深槽中轴为最大,向两侧渐小,尤以水道狭窄处为最大,如厦鼓海峡、东渡、嵩屿海峡等处。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如同安湾的澳头一五通断面,涨潮最大流速为1.2节,而局部落潮最大流速则为1.72节,西港火烧屿处最大涨潮流速为1.5节,最大落潮流速高达2.5节。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有利于深水航道保持稳定。
(3)余流与波浪
厦门海域余流流速不大,一般在每秒数厘米至十余厘米之间。厦门外港和九龙江海域余流最大,西港次之,同安湾最小。余流流向受地形影响,各海区自成系统:九龙江口海区表层余流顺江而下向东流,而底层余流则逆江而上向西流;西港海区表层余流紧贴西岸北上,而底层余流则沿主航道南下;同安湾表层余流从湾口北岸流进,沿湾口南岸流出,形成逆时针环流,底层余流沿南岸流出湾外。
厦门海区波浪以风浪为主,出现频率达88%。厦门西港由于风区较短,波高都很小,强浪向NNC-N,最大波高1.3m。次强浪向SSE,最大波高1.2m。平均波高0.2m,平均周期3.4s。同安湾因湾口向南,海域较为开阔,易受外海涌浪和西南风影响,湾内波高一般为1.5m左右,强浪向sSE,最大波高达2.4m。

前言/序言


远古的足迹:生命演化的深层密码 一、 史前海洋的沉默见证者:一种跨越亿万年的生命形式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数亿年的地球生命史,聚焦于地球上最为古老、形态几乎未曾改变的海洋生物——鲎。这种生物,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海洋中繁衍生息,其坚硬的外壳和独特的生理结构,使其成为生命演化历程中一个活着的“化石”。我们深入探讨鲎的起源与扩散,追溯其在寒武纪大爆发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其基本形态的奥秘。本书将详细阐述其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生态位,以及它们如何在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够观察到的物种。 二、 形态学的奇迹:完美的生存结构 鲎的形态结构是自然选择的杰作。本书将细致剖析其外部骨骼、分节的身体结构、复眼与侧眼的工作原理,以及其独特的呼吸系统——书鳃。我们会用大量的实物和模型图解,解释这些结构如何协同作用,使其能够适应潮间带和浅海的复杂环境。重点将放在其“头胸甲”的保护机制,以及尾剑(Telson)在翻身、挖掘和定向中的实际作用。这不是简单的解剖学描述,而是将其功能置于其生活史和生态压力之下进行深入的功能形态学分析。 三、 生理系统的精妙设计:铜基血液的秘密 鲎的生理系统,尤其是其血液系统,是生物医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焦点。本书将系统介绍鲎的循环系统,重点阐述其“蓝色血液”的构成——基于铜离子的血蓝蛋白(Hemocyanin)。我们将详细解析血蓝蛋白在氧气运输中的高效性,以及其独特的凝血机制。这部分内容将深入到分子层面,解释鲎的“鲎试剂”(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LAL)是如何由其细胞衍生而来,以及这种试剂在现代医学中对检测细菌内毒素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揭示这种远古生物对当代人类健康科学的巨大贡献。 四、 行为生态学的观察:潮间带的生存策略 鲎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与环境的博弈。本书将呈现关于其行为生态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将观察它们如何利用潮汐规律进行觅食、繁殖和迁徙。详细记录其在沙滩上产卵的行为,包括雄性个体如何聚集在雌性周围争夺交配机会,以及受精卵在沉积物中度过休眠期的策略。此外,还会探讨其捕食行为,它们如何利用其附属肢体在泥沙中挖掘小型无脊椎动物,并分析其在食物网中的位置,以及它们如何调节底栖生态系统的健康。 五、 繁殖的仪式与发育的轨迹:从幼体到成体的漫长旅程 鲎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本书将详尽描绘其从受精卵到完全成熟所需的漫长时间。我们将聚焦于幼鲎(Hatchlings)的早期发育阶段,它们在离开母体后如何在底层环境中独立生存。重点分析其蜕皮过程——这是一个高风险的生理事件,如何通过周期性的蜕壳实现生长。我们会探讨不同物种之间在繁殖策略上的细微差异,以及环境因素(如水温、盐度)如何影响其性成熟的速率和存活率。 六、 分类学的梳理与地理分布 鲎并非一个单一的物种,而是包含多个现存属种。本书将提供一个清晰的分类学框架,区分大西洋鲎(Limulus polyphemus)与亚洲的马蹄鲎属(Tachypleus spp.)。我们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展示这几种鲎在全球的分布格局,并分析造成不同物种地理隔离的历史地质事件。通过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我们梳理出鲎类在分类树上的确切位置,揭示它们与蜘蛛、昆虫等节肢动物的亲缘关系。 七、 面临的挑战: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作为一种具有极高生物学价值的生物,鲎的生存正面临空前的压力。本书的最后部分,将严肃探讨当前人类活动对鲎种群的影响,包括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用于食用或用作鱼饵,以及对生物医学产业的过度采血。我们将介绍国际上为保护这些古老物种所做的努力,包括对圈养繁殖的研究进展,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既能满足生物医学需求,又不威胁野生种群可持续性的管理模式。这本书呼吁读者尊重这些古老的生命,理解其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在细节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字里行间留白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也为读者在书页边缘做批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对于深度学习和研究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功能性设计。我观察到部分图表和公式的呈现方式非常清晰锐利,没有出现常见的模糊或锯齿现象,这表明在制版过程中对高精度图形的处理非常到位。这种对阅读体验和实用性的双重考量,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成为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工具。它的整体观感是沉稳、可靠且极具学术品位的,让人在翻阅时感受到一种专注和宁静,非常适合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思考和知识吸收的场景。

评分

从书的序言和致谢部分透露出的氛围来看,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想必是漫长而艰辛的,充满了对科学探索的执着与热爱。作者的谦逊态度在文字中处处可见,他/她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宣讲”知识,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研究领域。这种叙事风格,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富有温度和人情味。我尤其留意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和尊重,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道德,这在很多快餐式的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这份尊重和审慎,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一种强烈的信任感,相信所呈现的观点和数据都经过了最严格的检验与打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将人瞬间拉入一片神秘的海洋深处,与书名所暗示的古老生命形态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布上的用心,那些精细的手绘插图与高分辨率的照片交错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吸引力。虽然我对内容本身的专业深度暂无从评判,但仅凭这赏心悦目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就足以让人愿意将其摆在书架上,随时翻阅。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这份知识载体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用料非常扎实,纸张的厚度和质感都达到了专业学术著作的标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踏实感。封面封底的覆膜工艺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防污耐磨,又不会显得过于反光刺眼。书脊的装订技术看起来非常牢固,即使需要经常翻阅查找特定内容,也无需担心书页松散的问题,这对于需要长期参考的工具书或深度阅读材料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物理属性的重视,远超一般科普读物的制作水准,更接近于精装版的专业参考手册。我确信,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为其内容的权威性增添了一份无声的背书,让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读。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浏览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结构安排得非常逻辑化,从基础的形态学描述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组织方式,对于跨学科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研究分支之间的联系和脉络,而不是孤立地呈现碎片化的信息。这种宏观的视野让人对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抱有极高的期待。特别是对章节间的过渡处理,感觉非常平滑自然,显示出编撰者在梳理复杂资料时所下的巨大功夫。那种将庞杂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力,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学术功力,让人不禁想要立刻潜入其中,探索那些隐藏在清晰结构背后的深度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