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是一种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海洋动物,也是地球上动物界少数现存珍贵的“活化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鲎资源的国家,世界上95%的中国鲎资源分布在我国,可以说,我国是中国鲎真正的故乡。我国的鲎研究一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当今,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海洋环境、沙滩受到污染,加上由于鲎的极大的经济价值,造成对鲎的乱捕滥杀,世界上鲎资源急剧衰竭,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鲎资源的衰竭更是触目惊心。在上世纪70-90年代,在我国广西北海海城,每年鲎的渔获量可达60×10(4)~70x10(4)对,到近年已减少至30×10(4)对。如果这样衰减的速度得不到遏制,再过数年,我国将成为无鲎的国家,中国鲎或许将只能是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学名了。《中国鲎生物学研究》作者自师从原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教授从事鲎研究至今已逾30余载,深知鲎的重要性;感到有责任将多年来的研究工作总结整理成册,以为我国鲎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借鉴,以便后来者进一步加深中国鲎的研究,使我国在世界鲎研究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这是《中国鲎生物学研究》作者的初衷和愿望。《中国鲎生物学研究》的内容除了作者自己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外,也尽量反映我国其他从事鲎研究工作者的成果。书中未能列出文中所有引用文献的出处,有需要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列出的文献中找到相关的出处。
洪水根,男,汉族,福建厦门市人,教授。1967年厦门大学生物学系五年制本科毕业,1978年师从原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教授,攻读细胞生物学研究生学位,1981年毕业,获理科硕士学位。1992-1993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utica College of Syracuse university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历任厦门大学生物学系副主任、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理事、福建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洪水根教授长期从事细胞生物学、海洋动物发育生物学及海洋天然活性物质的开发研究,尤其开展鲎(1aorseshoe crab)生物学研究愈30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学基金12项,发表论文50余篇,1998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获奖者)。主编及参与编写教材、著作《膜分子生物学》、《普通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图谱》、《动物显微技术学》、《简明中国水产养殖百科全书》、《细胞生物学名词》等6部。其中《膜分子生物学》一书1996年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均为一获奖者),另外《普通细胞生物学》荣获1992年全国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福建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在细节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字里行间留白得当,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也为读者在书页边缘做批注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对于深度学习和研究工作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功能性设计。我观察到部分图表和公式的呈现方式非常清晰锐利,没有出现常见的模糊或锯齿现象,这表明在制版过程中对高精度图形的处理非常到位。这种对阅读体验和实用性的双重考量,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成为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工具。它的整体观感是沉稳、可靠且极具学术品位的,让人在翻阅时感受到一种专注和宁静,非常适合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深度思考和知识吸收的场景。
评分从书的序言和致谢部分透露出的氛围来看,这本书的创作过程想必是漫长而艰辛的,充满了对科学探索的执着与热爱。作者的谦逊态度在文字中处处可见,他/她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宣讲”知识,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研究领域。这种叙事风格,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论述变得富有温度和人情味。我尤其留意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和尊重,体现出一种严谨的学术道德,这在很多快餐式的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这份尊重和审慎,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一种强烈的信任感,相信所呈现的观点和数据都经过了最严格的检验与打磨。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将人瞬间拉入一片神秘的海洋深处,与书名所暗示的古老生命形态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排布上的用心,那些精细的手绘插图与高分辨率的照片交错出现,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和吸引力。虽然我对内容本身的专业深度暂无从评判,但仅凭这赏心悦目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就足以让人愿意将其摆在书架上,随时翻阅。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这份知识载体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用料非常扎实,纸张的厚度和质感都达到了专业学术著作的标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干货满满”的踏实感。封面封底的覆膜工艺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防污耐磨,又不会显得过于反光刺眼。书脊的装订技术看起来非常牢固,即使需要经常翻阅查找特定内容,也无需担心书页松散的问题,这对于需要长期参考的工具书或深度阅读材料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对物理属性的重视,远超一般科普读物的制作水准,更接近于精装版的专业参考手册。我确信,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为其内容的权威性增添了一份无声的背书,让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读。
评分我花了些时间浏览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结构安排得非常逻辑化,从基础的形态学描述开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层面,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组织方式,对于跨学科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研究分支之间的联系和脉络,而不是孤立地呈现碎片化的信息。这种宏观的视野让人对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抱有极高的期待。特别是对章节间的过渡处理,感觉非常平滑自然,显示出编撰者在梳理复杂资料时所下的巨大功夫。那种将庞杂信息梳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力,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学术功力,让人不禁想要立刻潜入其中,探索那些隐藏在清晰结构背后的深度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