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斗匠心定经纬

墨斗匠心定经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树英著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工艺
  • 匠人精神
  • 墨斗
  • 木工
  • 建筑
  • 测量
  • 经纬
  • 传统文化
  • 手工艺
  • 技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7947
商品编码:10626278839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作  者:朱树英 著 定  价:68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页  数:361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1897947 序言
“功夫在诗外”也适用律师办案
前言
界定专业律师的内涵标志以及从司法实践看律师不断提升三种能力的重要性
【案例1】以司法价值判断取向理论说服人民法院改判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的建设工程纠纷案
【案例2】情侣路边终“分手”?——没有资质施工单位被裁定“先予执行”中途撤场案
【案例3】1439万元违约金由企业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所决定?——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采纳专家证人朱树英意见二审依法改判案
【案例4】二审法院判定“按撤诉处理”为何被改判??——庭审达35次、集司法程序之大成的亿元工程款大案?
【案例5】漏了被告的判决书终将成为一纸空文?——中建某局某公司准确确定被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改判案
【案例6】解决拖欠工程款的前提是确定真正的发包人?——中建某局公司确定真正的发包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案
【案例7】一波三折的“通天”仲裁案?——常州仲裁委员会的案件何以由人民法院审定??
【案例8】司法鉴定的“整体顶升迫降方案”?——是缺陷整改,还是结构破坏?
【案例9】已流失26?500万元工程进度款是如何保住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支持以房屋折抵工程进度款优先受偿案
【案例10】当事人的审计报告不是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人民法院不支持当事人结算后再进行事后审计的二审案
【案例11】国内使用国际通用的FIDIC(菲迪克)合同文本有效?——首例工程项目全文采用菲迪克合同文本引起的诉讼案?
【案例12】约定争议评审的前置程序何以解决操作性??——湖北省首例采用FIDIC即菲迪克合同条件引起的仲裁案?
【案例13】一案反索赔成功1800万美元?——拖欠一个月工程进度款引发2800万美元争议的涉外工程索赔国内演绎
【案例14】中国建筑业追欠索赔案?——1993年:国内某建设公司当年起诉并追回工程欠款1400万元、索赔成功600万元?
【案例15】工程签证文件未移交合同管理人员不得调动?——从废纸麻袋捡回的签证文件决定3638万元胜诉案?
【案例16】3032万元买了一根上吊绳?——两次上诉人民法院被维持原判的武汉某建筑企业工期逾期巨额索赔案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疑难杂症一案一方,专家箴言一字一珠,风险防范一点一滴
保驾护航一心一意,传道授业一板一眼,共谋发展一带一路。
作者精心挑选自己代理过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疑难案例,通过对每个案例专业的解析研判,将办案思路和执业技巧分享给读者,希望读者有触类旁通的豁达感受。
朱树英 著 朱树英,1949年5月生,江苏吴县人。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主任、不错合伙人。本科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任上海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常委,中华律师协会建设工程与房地产业务委员会主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兼法律事务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上海、北京、武汉、厦门、济南、台州、苏州、常州、渭南九城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以及中国靠前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建设专业仲裁员。被聘担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法学客座教授。先后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东方大律师”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好建设者、很好律师称号。 序言

“功夫在诗外”也适用律师办案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鲜明地表达了陆游作为一位诗人的写作主张:向生活学诗,向社会学诗。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无论是写诗、作画,还是裁判、办案,不都是这个理吗?熟法条、知法理;庭上能说,庭下会想,这无疑就是律师入门所学的“诗”。那么,诗外的功夫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跟随朱树英的思绪走进一个个匪夷所思、动人听闻的“大案”、“名案”,去感悟他的“真功夫”。
在律师界,有人说“朱树英”现象是不可复制的,因为他是带着“专业”去读法律、做律师的;也有人说,朱树英有个超强大脑,他对行业实际情况真实了解,对专业法律理解异常透彻,法庭上反应极为迅速,对案件的分析判断极其精准。在法律界,虽然“朱树英著”的书往往是一版再版。但不少读者却反映:在阅读朱树英的专著时,不仅对其中的代理案件以及取得的成功充满了敬佩之情,更想进一步知等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的图书《墨斗匠心定经纬》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模板化痕迹。 --- 图书名称:浮光掠影: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 作者:陈予安 出版社:鸿儒文苑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字数:约45万字 --- 内容简介 《浮光掠影: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诗》并非一部宏大的政治编年史,而是一部聚焦于世纪之交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知识群体在剧烈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内心挣扎、思想嬗变与生命抉择的精微肖像集。本书追溯了那一代知识分子,从传统儒家教育体系中走脱而出,如何以血肉之躯承载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担,并在新旧思想的洪流中寻找个体安身立命之所的精神航程。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精神的迁徙”。在西方思想的猛烈冲击与本土文化自信的摇摇欲坠之间,知识分子们的精神图景呈现出多重矛盾性与深刻的内在张力。陈予安教授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细腻的文学笔触,穿透了历史的迷雾,还原了那些在书斋、讲堂、革命熔炉乃至流亡海外的角落中,知识个体所经历的迷茫、幻灭与最终的觉醒。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这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第一部:旧梦的黄昏与西风的初叩(1890s-1910s) 本部分重点描摹了科举制度瓦解后,第一批留学生和新式知识精英群体的诞生。他们怀揣着“格物致知”的理想踏出国门,初尝西学之光,却也早早感受到了文化冲突的尖锐。我们细致考察了梁启超对“新民”的呼唤如何从报纸笔端深入人心,以及对康德、杜威等西方哲学思潮的初期接受过程中的误读与重构。此处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第一次危机:当“士”的传统角色被“知识分子”的现代概念取代时,他们如何定位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陈教授通过大量私人信札和日记材料,揭示了早年知识分子在面对“中国何去何从”这一终极命题时的焦虑底色。 第二部:白话的呐喊与理性的困境(1910s-1920s) 五四运动不仅是政治的觉醒,更是知识界内部自我审视的剧烈震荡。本篇深入剖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如何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心中构建起一个以理性至上为核心的乌托邦。然而,这种激进的理性主义很快遇到了本土现实的壁垒。书中详述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国粹的存废之争)上产生的巨大分歧,从胡适的渐进改良到鲁迅的深刻批判,展现了思想光谱的张裂。同时,对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观察,使得“知识救国”的信心受到严峻考验,理性之光开始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幽暗。 第三部:山河破碎中的学术坚守与行动抉择(1930s-1940s)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进入了最为悲壮的阶段。本书没有侧重于宏大的抗战叙事,而是聚焦于“内向的撤退”与“外向的坚守”之间的拉锯战。一方面,内迁的大学和文人团体,如何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下,维持了中国学术研究的火种,如西南联大的“刚毅坚卓”精神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在国共两党的政治动员下,面临着“是拿起笔还是拿起枪”的艰难抉择。陈予安细致对比了留学归来的技术官僚、受西方自由主义熏陶的学者以及受到马克思主义深刻感召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面前,各自如何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换。此部分特别关注了女性知识分子群体,如林徽因、丁玲等,在特定历史情境下对性别角色与国家角色的双重超越。 第四部:意识形态的重塑与个体经验的消融(1940s末-1950s初) 随着解放战争的尾声,中国知识界的思想版图迎来了决定性的重构。本书以冷静的笔触描述了“思想改造运动”对知识分子心理结构的冲击。这不仅仅是政治立场的转变,更是长期以来所珍视的个人独立思考、学术自由观念被集体主义话语系统全面覆盖的过程。陈教授通过分析知识分子们撰写的检讨书、学习笔记以及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剖析了“自我批判”的深层心理机制——如何在外部压力与内在的求生欲之间,达成了某种痛苦的、表面的统一。这部分揭示了知识分子如何从“启蒙者”的角色,被动地转型为“建设者”的辅助力量,以及他们内心深处那份挥之不去的“失语感”。 第五部:记忆的碎片与精神的回响 在全书的结尾,作者回归到对个体命运的沉思。他认为,虽然宏大的历史叙事要求统一的声音,但知识分子个体在历史的间隙中留下的那些未被官方记录、甚至被自我销毁的私人文本,才是理解那个时代“心跳”的关键。本书搜集了大量零散的回忆录片段、被禁诗歌的残章,试图勾勒出这些“精神流浪者”最终的精神归宿——无论他们是选择了服膺、沉默还是远走高飞,他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构成了中国现代文明最复杂、最值得后人深思的底色。 本书特色: 微观叙事,宏大关怀: 避免大而无当的理论阐述,专注于对关键人物(如王国维、陈寅恪、冯友兰等在特定阶段的选择)思想轨迹的细致解剖。 史料的深度挖掘: 运用了大量一手档案、未刊信件和海外华人图书馆的珍稀文本,支撑起对知识分子内心活动的推演。 思想的张力呈现: 重点展现了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精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界内部的激烈碰撞与融合,而非简单的继承或颠覆。 《浮光掠影》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近代中国“人”的复杂性的窗口。它探讨的不仅是思想的演变,更是知识人如何在风暴中坚守、妥协、甚至迷失的永恒命题。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不太擅长去理解那些深奥的学术理论,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他似乎很懂得如何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描述某个古代建筑的建造过程时,作者并没有枯燥地堆砌技术术语,而是通过还原当时工匠们的工作场景,甚至加入一些假设性的对话,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那一砖一瓦的堆砌,感受到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场景,将文学的意境与技术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着实令我眼前一亮。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古代的“匠心”是否也包含了一种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这种“定经纬”的过程,是否也是在构建一种秩序美和和谐美?我期待着作者能进一步挖掘这种精神层面的联系。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逻辑所吸引。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资深的领域探索者,他对于“墨斗匠心”的理解,远非停留在表面的手工技艺。我感觉到,他试图在这本书中构建一个更为宏大的图景,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工匠技艺,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乃至宇宙观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甚至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古籍名录,这使得他的论证显得尤为扎实可信。读到某个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古代的士大夫,在审视着国家的制度建设,他手中的“经纬”不仅是土地的划分,更是礼法的制定,而“匠心”则体现在对这些制度的细致打磨和对公平正义的坚守。这种将技术操作上升到精神层面和国家治理层面的视角,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也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正在思考,作者是否会在后续的章节中,进一步阐述这种“匠心”精神如何渗透到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洞察力和宏观的视野。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古代工艺的书,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触及到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似乎在用“墨斗匠心”这个概念,去解读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我惊讶地发现,书中对“经纬”的理解,不仅涵盖了地理、建筑,甚至延伸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我开始理解,古代的“匠心”并非仅仅是手艺人的精湛技艺,更是一种将个体智慧融入集体秩序,用严谨的态度去构建和维护社会运转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仿佛看到,在古代中国,从宏大的国家规划到细微的民间生活,都弥漫着一种对“度”与“量”的尊重,对“规”与“矩”的遵循。这种将技术、哲学、社会秩序融为一体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全新的认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在后续章节中,进一步阐述这种“匠心”精神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作用,又是如何塑造了今日中国的独特面貌。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享受,它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浮躁的心灵。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去做一件事情,更不用说追求那种极致的完美了。而“墨斗匠心定经纬”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着一种沉静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失去了那份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对技艺本身的敬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展现的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于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而逐渐淡去的技艺和智慧的珍视。他并没有一味地赞美古人,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去挖掘那些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东西。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呼唤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对于“慢”和“深”的重新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读物,让更多的人重新审视“匠心”的价值。

评分

“墨斗匠心定经纬”这个书名,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扑面而来。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满是期待。我一直对古代中国的一些传统技艺和智慧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东西,蕴含着我们现代人常常忽略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题目恰恰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好奇。我设想,它可能会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开古代匠人们是如何凭借着手中的墨斗、尺规,以及他们那份精益求精的“匠心”,去丈量、去规划,最终建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器具,甚至是如何在社会运行的“经纬”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我尤其好奇“定经纬”这个说法,它究竟是指物理上的空间定位,还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秩序和人生准则?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古代的大型工程是如何从设计到施工,一步步完成的?或者会探讨一些古代的度量衡制度,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罗列知识,更能让我感受到那种古人面对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耐心和对完美的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