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口述史读本》收集国内外题材与风格各异的口述史经典研究范例,以及研究者的经验体会,展现口述史实践中诸多关键环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为初涉口述历史的读者了解口述史学科和从事口述史实践,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内容简介
《口述史读本》精选国内外有关文章近20篇,旨在尽可能系统和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口述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有鉴于口述史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口述史读本》特别注意收集国内国外题材与风格各异的口述史经典研究范例,以及研究者的经验体会,展现口述史实践中诸多关键环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以期为初涉口述历史的读者了解口述史学科和从事口述史实践,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作者简介
定宜庄,满族,北京市人,1948年出生。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专业为清史、满族史。著有《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合著)等。有关口述史的著作有《最后的记忆: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与《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上下)及多篇探讨口述史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
汪润,满族,北京市人,1980年出生。先后从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获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实习研究员,专业为清史、社会史。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学术史与基本理论
口述史
语言、记忆与认同:口述记录与历史生产
口述史学基本理论与当代美国口述史学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谁的历史: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
美国人类学协会伦理律令
台湾口述史的回顾与展望:兼谈个人的访谈经验
呼唤中国口述史学腾飞
第三部分 经典案例研究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序言
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
口述史与《艰难时代》
1929—1972年:在中国搞科研,在美国搞教学
附《李方桂先生口述史》序言
威县义和团活动调查记
附 口述史三题——怎样采集和解读
“什么不会随风消逝”:《尼萨》创作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妇女个人改变的自述
一场大火改变了我的一生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口述史料中的性别形象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马长寿先生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与上述路、程二位先生的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运用了文献与口述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同样是深入的成一家之言的学术研究,而不是简单的采写记录。但作为受到过民族学与史学两个学科训练的学者,马先生的研究比前者更具民族史的特色,他的口述史作业方法,也明显更接近于民族学的田野工作。在中国大陆,民族史作为一个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有长足发展,且始终与民族学紧密结合。具体地说,它既是传统史学吸纳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结果,也是民族学家为“本土化”进行努力的一个方向。马长寿先生这部书,正是老一辈学者中将二者的相互借鉴、相互融通做得最出色的典范之一。该书从今天的学术发展水平来看,仍然是上乘之作,且与今天的历史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民族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两大史学发展趋势暗合。在中国口述史的学术史中,马先生和他的作品,无疑具有开拓地位。
口述史与民族学的田野作业有同有不同,正如口述史学与如今方兴未艾的历史人类学也有同有异一样,二者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也各有自己的学科规范,但相互间的借鉴与互补导致二者间的密不可分。有些学者也采取既做口述,又对被访者身处的环境进行参与观察的形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只不过有些人类学家不肯承认这属于口述史范畴而已。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专业的学术机构和学者开始大量参与到口述史的工作中来。不过,口述史在中国的发展,始终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是沿着一条单一的路径,即先有部分学者将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介绍进来,并指导国内学者从事实践的方式而展开。事实恰好相反,中国大陆为数颇多从事口述史学实践的学者和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都是由这些学者直接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与经验并应用于国内实践的产物,更有一些,则是受到台湾学界口述史的影响,因而出现一部分人致力于介绍和探讨理论、另一部分人一头扎进实地访谈,二者几乎互不相干的局面。不过,这倒反而使口述史的发展呈现一种“多源多流”的多元化特征,是近年来口述史学在我国学界显示出蓬勃生机的重要因素。
……
前言/序言
好的,为您创作一份关于《口述史读本》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内容丰富,且不包含任何对原书内容的具体提及,旨在提供一个关于该领域研究方法、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的全面概述。 --- 历史的低语与时代的侧影:一部探寻人类记忆与集体叙事的读本 书籍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口述历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知识载体以及社会实践的综合性导读。它并非旨在记录某一段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如何记录历史”以及“谁有权利讲述历史”这一核心命题。通过对口述史学领域经典理论的梳理、研究范式的演变梳理,以及对田野调查实践的细致剖析,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理解人类个体记忆如何转化为集体叙事、个体经验如何映射时代变迁的理论与操作框架。 第一部分:口述历史的理论基石与学科定位 本部分着重于界定口述历史(Oral History)的学科边界及其在传统史学中的独特地位。我们探讨了口述史学如何从一种辅助性的史料收集手段,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自身方法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1. 历史书写的重构:从“大写历史”到“小人物的侧影” 传统历史叙事往往聚焦于政治精英、重大战役或宏观经济政策,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导致了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经验被边缘化。本书详细阐述了口述史如何挑战这种单一叙事,转而关注普通民众、边缘群体(如工人阶级、移民、女性群体、少数族裔)的日常经验、情感世界与非正式知识体系。我们分析了这种转向对历史“真相”概念的冲击——即“真相”并非是单一且客观的既定事实,而是由多重视角交织而成的主观建构。 2. 记忆的本体论与局限性 记忆是口述史的原材料,但记忆本身是流动的、易变的,并且受到时间、创伤、社会规范和个人身份的深刻影响。本章深入探讨了记忆的心理学基础,区分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审视了“遗忘”在历史建构中的作用,探讨了受访者的回忆如何被“重写”或“过滤”,以及研究者应如何审慎地处理这些具有高度个人色彩的文本。这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高度的批判性意识,认识到每一次访谈记录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心理机制。 3. 跨学科的对话:历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 口述史的生命力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性。本书梳理了它与社会学中“生活史”研究、人类学中的“民族志”方法论之间的交叉点。我们探讨了如何借鉴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技巧来深化访谈的深度,以及如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工具来分析访谈中呈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这种融合使得口述史不仅是“记录过去”,更是“理解当下”的有力工具。 第二部分:口述史的研究范式与田野实践 本部分转向操作层面,为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实践者提供了详尽的方法论指导,涵盖了项目设计、访谈技巧、档案管理和最终的成果呈现。 1. 项目设计与伦理框架 一次成功的口述史项目始于清晰的界定。本书强调了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目标群体和制定时间规划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们详细讨论了口述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伦理规范。这包括知情同意的获取(不仅仅是书面签名,更包含对录音用途的充分告知)、保护受访者隐私的必要措施,以及如何处理涉及敏感或创伤性内容的伦理困境。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是研究质量的生命线。 2. 深度访谈的技术与艺术 访谈是口述史的核心技术。本书将访谈过程视为一种动态的、互动的、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我们细致解析了不同类型的访谈技巧:从结构化访谈到非结构化、叙事性主导的“闲聊式”访谈。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声音的语调”、“沉默的时长”以及“非语言线索”来获取文本之外的信息。同时,我们强调了如何引导受访者进入深度回忆状态,避免“引导性提问”对记忆的污染,确保叙事的自然流畅性。 3. 录音、转录与档案管理 在数字时代,技术对口述史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本章详细介绍了从高质量的音频/视频采集、到精确转录的流程管理。我们探讨了转录中的挑战——如何处理方言、俚语、重复和遗漏,以及如何创建有效的索引和元数据,确保口述资料库的长期可访问性和研究价值。标准的档案管理规范是确保口述历史遗产得以保存的关键环节。 第三部分:叙事建构、公共呈现与历史的未来 口述历史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被如何运用和传播上。本部分关注口述材料如何被转化为可供公众理解和使用的历史产品。 1. 从原始资料到历史叙事 研究者在处理大量原始访谈文本时,需要进行复杂的编辑和解释工作。本书讨论了研究者在组织和编排口述材料时所面临的“编辑权”问题。如何选择哪些片段、如何组织时间线,以及如何通过叙事技巧将碎片化的记忆整合为一个具有逻辑和情感力量的整体,是本部分关注的重点。这涉及到研究者自身“声音”的定位:是作为隐形的组织者,还是作为对话的参与者? 2. 公共领域的拓展:多媒体与公共史学 口述历史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学术专著。本书探讨了口述史在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中的广泛应用,包括博物馆展览、纪录片制作、社区历史项目以及数字人文平台。我们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如何增强口述材料的冲击力与可及性,以及在这些公共呈现中,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的理解需求。 3. 口述史的批判性反思与前沿展望 最后,本书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收尾。口述史并非万能良药,它有其内在的政治性、局限性与潜在的误用风险。我们呼吁研究者持续反思其权力结构,关注那些依旧“沉默”的声音——那些因恐惧、缺乏机会或社会结构性排斥而未能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展望未来,口述史将如何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等新技术结合,以探索更广阔的记忆图景,是本领域持续探索的方向。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指南,引导读者理解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深刻的人类学和史学实践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普通历史爱好者,参与到这场对人类经验的细致聆听与审慎记录的事业中。历史不只存在于卷宗之中,更流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记忆里,等待着被唤醒和珍视。 --- (字数统计:约 155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