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909-1994,一位中国教师的个人史。
从旧私塾、改良私塾到新式小学堂的演变,从民国幼稚园的创建到中小学旅行教改,展现中国教育百年之沧桑巨变。
内容简介
我的父亲戴自俺,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他却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清末民初,从上到下曾经都非常重视师范教育,这让父亲那样的贫困子弟能够走出农村,来到省会贵阳读书。辛亥革命以后,贵州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状态,贵州学子益发为自己家乡的贫穷、愚昧、落后痛心。父亲有幸结交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步行走出贵州,辗转来到南京,进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学校。有幸师从陶行知先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晓庄同学里,他是从一开始就不戴“有色眼镜”,从而能够客观、如实地认识这位老师,也就能够自觉实践老师教育思想,像老师那样终身以大众教育为己任的人之一。
人们常说:“从一滴水可以看一个大千世界”,父亲一生的经历只是“一滴水”,但这滴水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世纪里中国教育的变迁,也反映出整个中国的变迁。个人总是渺小的,何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写父亲只是一个“切入点”;时代才是伟大的,浓墨还得落在那个不平凡的时代上。
作者简介
戴问天,195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此后一直任教于地质部西安地质学院(2000年改建为长安大学)。其间1982—1984年在联邦德国格廷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专业论著之外在报刊上发表过多篇科技、文化方面的文章。出版有《格廷根大学》(“世界著名学府”丛书之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和《为什么是英语》(东方出版社2003年出版)。
目录
引子
1. 山路崎岖
1.1 我们的家乡
1.2 私塾九年
1.3 从新式小学堂到贵州省立师范
1.4 贵师生活
1.5 走出贵州
2. 在晓庄
2.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2 从“长期参观”到考入晓庄
2.3 晓庄岁月
2.4 许身幼教
2.5 绝处逢“生”
2.6 南国社晓庄“播种”之行
2.7 晓庄被封
2.8 “得遇明师早闻道”
3. 把晓庄的种子播向四方”
3.1 从儿童的队伍里来
3.2 教师生活速写
3.3 “小孩自动教小孩”
3.4 “大树底下,小树是不好生长的”
3.5 编辑《晓庄丛书》
3.6 山海工学团
3.7 再遇良师
3.8 在“一二·九运动”中“火线入党”
3.9 终身大事
4. 国难之路
4.1 黄麓的一课
……
5. 贵阳五年
6. 欣喜与惶惑
7. 《东方红》唱遍大江南北
8. 但得夕阳无限好,不待扬鞭自奋蹄
精彩书摘
祖母是附近村子后坝的人,娘家姓杨,她之上还有一个姐姐,父母为她起名“招弟”,寄予的期望不言而喻。她果然招来一个弟弟(起名树清),这让家人非常高兴。但毕竟家境清寒,尽管是男孩也没能让他读书。不过父亲这个舅舅虽然不识字却也精明能干,我的祖父去世以后,他经常过来帮助照应一切。我的祖母生了六个儿子,依次起名为福安、平安、治安、吉安、久安和艾安,还有一个女儿,起名春萱。女儿起名不依“宗谱”,大概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一种表现。不过重男轻女的事直到今天在姓“社”而不姓“资”、更不姓“封”的新中国仍然屡见不鲜,又怎能苛求于清末民初的农民呢?我的祖母为娘家“招”来一个弟弟,又为戴家生了六个儿子,而且个个长大成人,“功莫大焉”,家里家外也就格外受到尊重。祖父四岁时曾祖父就去世了,曾祖母含辛茹苦把戴家这根“独苗”哺养长大,现在有了六个孙儿,尽管财不旺但丁旺,乡里人讲迷信,都说她“积德有福”。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家容易发生的婆媳矛盾在我们家并没有出现。父亲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虽不富裕但很和谐的家庭里,这对他开朗、乐观性格的形成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丁旺”的最大受益者还不是“积德有福”的祖母,而是我父亲。由于兄弟众多,家里劳动力强,他才有可能不下地劳作而人塾读书。他能够走出农村,在感谢父母之外,还得感谢五位兄弟和姐姐,尤其是两位哥哥。附带说说,村里“财旺”的是一个熊家,早年曾经用钱捐过一个“武举”,算是有了“功名”。熊家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每年收租谷四五百石(每石十斗,每斗约36斤)。
父亲出生于清宣统元年.(乙酉,公元1909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1915年春(五岁半)进入私塾,正式开始“读书”。但在那之前他已经随父母兄长学了一些生活知识,还有简单的农业知识,.不妨算作他在家庭里接受的“学前教育”。对于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这应该是有代表性的。由于家里男丁多,劳动力强,父亲儿时家境尚可,要用毛泽东农村阶级分析的办法来分析,过的大概可算一种“上中农”生活。一日三餐,一稀两干,而且稀饭总是煮得很稠,筷子插上不倒。
……
父亲的脚印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父亲的脚印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