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密特朗夫人回忆录》呈现了达妮埃尔真实曲折、激情丰赡的一生——从侥幸出生直至以八十三岁高龄依然为公益事业游走列国……
她,放弃养尊处优的“第一夫人”生活,不甘于做一个仅供观赏的靓丽花瓶,义无反顾投身于社会活动中,满腔热情地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为实现社会公正贡献力量……
她,一个你所不知道的达妮埃尔·密特朗。
“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充当从来没有人倾听的那些人的代言人。”——达妮埃尔·密特朗《密特朗夫人回忆录》
内容简介
“突然,母亲似乎想跑开,父亲一把抓住了她的胳膊。她挣扎着甩开他的手,疯了似的向桥跑去。她想跳进杜朗斯河吗?她太不幸了,想一死了之。”
达妮埃尔·密特朗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作者达妮埃尔·密特朗继承自己的家族传统,横跨三个共和国,勇敢地参加了反纳粹的斗争。她是“共和国轻骑兵”中的一员,政治热情旺盛,坚决要求政教分离,抵抗德国的侵略,反对左倾社会主义。
这位非同寻常的法国前第一夫人,还是一位富于激情的作者。在呈现自己一生的同时,作者还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回忆了她的祖国的命运。其激情感性的语言,不乏讽刺与嘲笑,让厚重的历史飞扬出鲜明的达妮埃尔色彩。
作者简介
达妮埃尔·密特朗(Danielle Mitterrand 1924-2011),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的夫人,17岁参加法国抵抗德国纳粹的运动,担任地下交通员,在此期间认识密特朗,并于1944年与之结婚。在成为第一夫人前后,达妮埃尔致力于国际政治事务和社会公益,积极倡导世界和平与团结,为防治艾滋病而奔走,为促进水源保护、土地的合理使用和教育平等而呼吁。1986年起,她担任法国自由基金会主席,关心第三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撰写和出版了九本时政类著作,其中包括《面包发酵粉》《交换生活》和《一字一句》。
罗国林,著名文学翻译家,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法国语言文学教学二十余年,后又在广东花城出版社做文学编辑近二十年,业余做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成果颇丰。出版有《包法利夫人》《娜娜》《波斯信札》《纪德散文选》《波伏瓦回忆录 第一卷:端方淑女》《爱娃·庇隆传》等译著二十余种。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充当从来没有人倾听的那些人的代言人。
——达妮埃尔·密特朗《密特朗夫人回忆录》
目录
第一部分 忠于祖辈
第一章 让娜·拉维涅
第二章 共和国的重建
第三章 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第四章 从煤油灯到月球
第五章 无政府主义者
第六章 安托万·古兹
第七章 我的故乡城市凡尔登时期
第八章 那么,我是谁?
第九章 迪南中学
第十章 学校的火灾
第十一章 神奇的花园
第十二章 所有人都是左派
第二部分 前途未卜的少女时期
第十三章 一个如此无耻的人
第十四章 无耻与战争
第十五章 在学校院子里练正步走
第十六章 法国人失去冷静
第十七章 两个被俘的士兵
第十八章 弗朗索瓦开始参加抵抗运动
第十九章 世俗教育的长处
第二十章 盖世太保来到家里
第二十一章 在抵抗运动的路上
第二十二章 樱桃时节
第二十三章 解放的战斗
第二十四章 婚礼花束的火绒草
第三部分 第四共和国
第二十五章 将军与移居国外者归国
第二十六章 半圆会场和“异端分子”
第二十七章 非洲之行
第二十八章 弗朗索瓦:妨碍戴高乐派的人
第二十九章 阿尔及利亚战争
第四部分 这持续了二十三年
第三十章 一场很奇怪的火灾
第三十一章 秉承天意的人!
第三十二章 我理解你,不过
第三十三章 安定的法国的根基
第三十四章 拉奇:力量的较量
第三十五章 左派联盟的动人故事
第三十六章 比耶夫尔街
第三十七章 一个大有希望的共同纲领
第三十八章 会见卡斯特罗
第三十九章 左派联盟的破裂
第四十章 够了!
第五部分 我们发生了什么事
第四十一章 1981年5月10日
第四十二章 先贤祠和玫瑰花
第四十三章 总统夫人的函件
第四十四章 人类世界的启蒙
第四十五章 所谓坎昆演说
第四十六章 在尼加拉瓜的会见
第四十七章 大版图
第四十八章 瓜分世界
第四十九章 给抗衡势力位置
第五十章 致库尔德人的信
第五十一章 执政的左派的工作环境
第五十二章 在橡树和橄榄树的遮蔽下
第五十三章 财富的新标志
附录
让·缪尼埃的证言
雅克·贝内关于全国战俘联盟(后并入全国战俘及被放逐者委员会)的笔记
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参议院评论“观象台事件”的讲话
坎昆南北高峰会议前夕(1981年10月20日)的墨西哥演说
精彩书摘
1924年5月的一天傍晚。只消一个失去理智的举动就……我哥哥罗杰·古兹讲述道:“晚餐一片沉默,充满被压抑住的风暴,母亲把痛苦憋在心里。晚饭后照例是散步,他们一反往常的习惯,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往下朝杜朗斯河走去,穿过一座金属桥。两个人争论的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激烈,动作都带着怒气,最后甚至带着威胁了。突然,母亲似乎想跑开,父亲一把抓住了她的胳膊。她挣扎着甩开他的手,疯了似的向桥跑去。她想跳进杜朗斯河吗?她太不幸了,想一死了之。”
罗杰,你怎么能这样谈论我们的父母呢?这简直不可思议,我觉得。我知道他们是非常融洽、非常安适、非常相爱的,任何孩子都希望和他们亲热。你却编造了一个故事,你这个乳臭未干的11岁男孩子!大概是你觉得每天过得太安稳了,需要点刺激吧。
然而那个“帕拉”确实存在啊,确切地说,她有着金色头发,脸上有雀斑,两条胳膊肉乎乎的,就像我哥哥描述的那样。如果她真勾引了作为中学校长的我父亲,使校长那深深爱他的妻子--我母亲心灵遭受折磨呢?我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是在几十年之后。我哥哥泄露的隐情令我困惑至极,禁不住问母亲事情的原委。
“这件事不要再提,”母亲回答我,“我原谅了,但永远不会忘记。”至于有罪过的那一位,在去世的当天晚上,还向他一生中唯一的妻子请求宽恕,把至死一直啃啮着他的心灵的唯一内疚--这是他私人日记里的说法--带进了坟墓:“这事发生在1924年2月13日。”
可是,如果我算得不错,5月的那一天,即悲剧发生的日子,我也在那里。我不就是那年10月出生的吗?因此,我应该也曾经经过那座桥,经过桥栏杆坏了的那一边,经过昂布兰那一段在狭窄的两岸间滚滚奔腾的杜朗斯河吧?昂布兰位于上阿尔卑斯,太阳每年有三百天照耀着那里。
只消一个绝望的动作就完蛋了。那个怀着我的年轻女人多么痛苦啊,她被自己所爱的男人背叛了,而这个男人又没有办法劝导她。我的故事本来到我母亲那致命的一跳就该结束了。目睹她要跳的一个小男孩--就是六十年后讲述的这个人--当时给吓呆了。
而如今,我的拯救本能苏醒了。我喜欢想是我挽救了那局面。母亲体内怀着的生命火花,一心想要发光发热,表示希望经历上天给她规定的命运。
我同时明白了,为什么父亲直到死都异常钟爱我。
阖家离开了昂布兰。获准调到默兹省的凡尔登之后,我父母重新得到了安宁。在一个美丽的秋夜,我进入了他们的生活。那是在他们凭职务在布维尼埃中学分配到的套房的卧室里,他们迎接了我,发狂般珍爱这个小女孩,向她敞开怀抱,而心里充满憧憬和打算。因此,我生下来是根系勃艮第的洛林人。
整个一生,我也是分别比我大十岁和十二岁的两个哥哥的小妹妹,得到他们的爱和保护,是他们的活玩具,但有时也令他们生气,因为我喜怒无常。他们的青春期和新生的爱情,与看护“小不点儿”已不相容了,而学业使他们脱离了家庭之茧。我像一个独生女儿,在“兄长们”漫不经心的目光下生活。成年之后,我们重逢并相互认了出来,而没有丝毫诧异。
我们真是同一块木头雕刻出来的。
……
前言/序言
我被俘之后,先被拘禁在塞内加尔步兵团的一个营地,后被拘禁在东部的一个兵营里,那里集中拘押“违纪士兵”(惩戒营的士兵)。这之后不久,我又被送到沙勒州图林根的一个“灵巧工人”突击队里。这个突击队附属于鲁道斯塔特附近的IXC战俘集中营。突击队里包括一些知识分子、教员、神甫,从事“轻巧”的工作,主要是养护道路、搞清洁卫生、捆秫秸和干草等。不过干的活“轻巧”,给的食物也少。为了改善伙食,我们只好想门路。
我头一回接触弗朗索瓦·密特朗,就是在那里,在图林根的这个突击队里。我很快认出了他和担任翻译的贝尔纳·菲尼夫特。1940年的那个秋天,弗朗索瓦(在谈到刚刚取消的预定对英国海岸的进攻时)对我们说:“局势并非不可挽回。既然希特勒没有对英国发动进攻,他就将输掉这场战争。”我们没有听到“6月18日的号召”,但是我们听到了弗朗索瓦·密特朗的话(他在1940年10月份从卡塞尔附近的IXA战俘集中营来到了这里)。
一天傍晚,我们回到所住的彩陶厂时,他对我说:“我明天就逃出去。我需要你的帮助。”他要求我把他准备好的平民衣服带过来藏好。如果遇到搜查,要保护它们完好无损。
在突击队里,我是杂役队长,保管着队里的那条船。1941年3月份某天下午开始的时候,天色阴沉。看样子要下雪。在这样的天气不可能有人逃走,德国人也许这样想。弗朗索瓦进来,脱掉身上的衣服,换上平民服装:一条高尔夫球裤,一件长雨衣。他去找勒克莱尔神甫(锡乌勒河畔圣普尔森的本堂神甫),后者也选择逃走,也穿上了平民服装。
我把他们两个分别送到铁丝网围栏旁,他们钻过去之后,就跳到坡下的一条铁路上。我头上顶了一件宽袖长外套,遮挡已开始飘落的雪花。弗朗索瓦·密特朗头一个走,钻过铁丝网,就消失在斜坡的下面。然后轮到勒克莱尔神甫了……可是我们不得不折回来,因为他忘了带“他的证件”。我顶着宽袖长外套重新开始。神甫也消失在斜坡之下了。我回到木棚里,把他们的衣服藏在干草堆里。
必须尽可能长时间地隐瞒我们这两位同志逃走这件事。当突击队返回彩陶厂时,为了扰乱哨兵按每排三个清点人数,我用脚绊了一个名叫特韦诺的大汉一下,使他摔倒在队伍中间。哨兵们哈哈大笑,忘了清点人数。在宿舍里,我们把每人一份的面包片和香肠,放在弗朗索瓦和勒克莱尔神甫的床上。9点钟点名,哨兵终于发现有两个人不见了,才慌忙进行搜捕,但那两个人已经逃走八个钟头了。
老实说,我遭到狠狠的一顿痛骂。为了惩罚我,他们让我双脚踩在粪便里,用一个小桶和一把铁锹,把一个化粪池掏干净……
二十至二十五天后,据悉两名逃跑者又被抓住了。我呢,被送到“奴隶”市场上。每天图林根的村民们都到这个市场上来寻找无偿的劳动力。这天早上,我被一个纳粹农民选中了。他带我去他的农舍时,对我解释说,我们的奴隶身份“将持续一千年”……
这个纳粹农民有妻子和孩子,孩子是个小女孩,方言爱称为玛尔戈蒂娅。由于我使这个孩子避免了一次车祸,所以很快就得到她母亲的感激。这位母亲是个漂亮女人,比她那个坏蛋丈夫年轻得多。那家伙是个野蛮人,粗暴地对待牲口。我因为夺过了这家伙准备打一头牲口的棍子,被送回了鲁道斯达德战俘集中营,关进了单人牢房。
1941年7月14日,德国人组织一场足球赛。两个战俘离开看台去小便,越过了白线,白线那边就是围墙了。他们被角塔的哨兵开枪打倒了。我们停止了比赛,去救两个人之中似乎还活着的那个。一个战俘抢到了我前头,我从背后看见他搀扶起那个战俘。等我走近时,他回过头来说:“这是弗朗索瓦·密特朗。他回到鲁道斯达德来了,在IXC战俘集中营。”
(弗朗索瓦·密特朗和让·缪尼埃的命运使这两个人不久就分开了。)
让·缪尼埃谋求“志愿劳动者”的身份,希望能调到卡赛尔。“因为,”他说,“这座城市有一趟直达巴黎的火车……”他在鲁道斯达德还待了一段时间,然后才像他所希望的那样去了卡赛尔。
1941年11月28日星期天,弗朗索瓦第二次逃跑,是与两个同志一块跑的。那两个同志一个立刻被抓住了,另一个失踪了。弗朗索瓦成功地逃到了梅斯。在那里他以为在一家旅店(塞西利亚旅店)找到了避难所,却被逮捕了。他先被监禁在查理三世要塞,然后被监禁在布莱过境集中营,等待被转移到德国或被占领的波兰。1941年12月10日,他第三次逃跑。这次成功了。
史诗的回响:跨越世纪的文明侧影 一本关于失落国度、帝国兴衰与人类不朽精神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人物的私人回忆,而是一部探寻人类文明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演变、冲突与重生的史诗级画卷。它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数个伟大文明的兴衰轨迹,从远古的哲思之光到近代的工业浪潮,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 第一部分:黄昏与黎明——文明的起源与初啼 本卷聚焦于人类社会形态的早期构建,探讨了最早的城市国家如何在美索不达米亚的河流之畔诞生。作者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学罗列,而是通过对楔形文字残片和宏伟神庙遗址的深入解读,重构了早期祭司阶层、法律体系乃至宇宙观的形成过程。我们得以窥见,在尼罗河畔,对永恒的追求如何塑造了法老的绝对权力,以及金字塔所承载的,不仅仅是陵寝,更是对秩序与不朽的信仰。 随后,叙事转向了爱琴海的文明。这里没有被固化为单一的王权,取而代之的是航海贸易的活力与城邦间微妙的平衡。通过对克里特岛线性文字B的复原性解读,我们得以重温米诺斯宫廷的色彩斑斓与精致艺术,以及迈锡尼战士的荣耀与局限。这种对早期地中海文明的考察,旨在揭示“治理”这一概念是如何从神授权力,逐渐向契约与公民意识萌芽的艰难过渡。 第二部分:铁蹄与哲思——古典时代的辉煌与裂变 古典时代是本书着墨最重的部分之一。作者以极大的笔力,描绘了希腊城邦的勃勃生机。这不是一本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简单记录,而是深入探讨了雅典民主的内在矛盾——它如何孕育了苏格拉底式的质疑精神,又如何在权力巅峰时走向集体非理性。书中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的分析,旨在说明思想的创造力是如何与城邦的政治实践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其命运的。 与此同时,罗马帝国的崛起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罗马的伟大不在于其哲学的原创性,而在于其工程的实用性、法律的普适性以及军事的组织力。本书详尽分析了罗马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这种结构性的权力集中,在带来空前稳定的同时,也为内部腐朽埋下了伏笔。书中的精彩段落描述了边境戍卒的日常生活与元老院内的权谋交织,展现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如何通过灌溉系统、道路网络和统一的法典,实现对不同民族的有效管理,直至其内部张力的最终爆发。 第三部分:信仰的疆域与知识的重建 随着古典世界的衰落,本书转向了中世纪的漫长转型期。这不是一个“黑暗时代”的简单标签,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过渡期。作者着重分析了宗教信仰如何成为重塑社会结构的核心力量。在西方,修道院不仅是虔诚的中心,更是保存古典知识的孤岛,也是早期大学思想萌芽的温床。 叙事线索随后延伸至东方。我们得以深入伊斯兰黄金时代璀璨的文化成就。从巴格达的智慧宫到科尔多瓦的清真寺,阿拉伯学者们在代数、医学和天文学上的突破,如何成为连接古代遗产与未来欧洲文艺复兴的桥梁。这种跨文化视野,有力地反驳了孤立看待历史进程的倾向,强调了知识传播的本质。 第四部分:重塑世界——探索、革命与工业的阴影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近代早期的剧变。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航海技术的胜利,更是欧洲世界观的彻底颠覆。它带来了财富的重新分配,引发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换,同时也揭开了殖民主义的残酷序幕。作者冷静地剖析了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如何以“文明化”的名义,推行强制性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沿袭至今。 随后,叙事聚焦于启蒙运动及其引发的政治革命。洛克、卢梭的理论如何被华盛顿和罗伯斯庇尔付诸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导致了对“自由”与“秩序”的重新定义。本书的分析深入到工业革命的底层逻辑:蒸汽机如何不仅仅改变了生产效率,更彻底重塑了人与时间、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我们目睹了城市化的急速扩张、工人阶级的诞生,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些都为二十世纪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结语:永恒的循环与未竟的探索 全书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历史结论或预言。它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展示了权力、信仰、技术和环境如何在不同时期相互塑造。每一段辉煌的背后都潜藏着衰败的因子,每一次革命的胜利都带来了新的结构性挑战。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以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我们自身的时代——我们所珍视的秩序是否也正在走向不可避免的转型,而我们所依赖的技术,又将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的含义。这是一部关于“变”的永恒考察,关于人类在时间之河中留下印记的复杂、美丽而又令人心碎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