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胶纤维工厂设计规范GB50620-2010

粘胶纤维工厂设计规范GB50620-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粘胶纤维
  • 工厂设计
  • 规范
  • GB50620-2010
  • 纺织工程
  • 化学工程
  • 工业设计
  • 安全规范
  • 技术标准
  • 纤维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1580177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513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
字数:9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粘胶纤维工厂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620-2010,自 2011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

目录

1 总 则
2 术 语
3 工艺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工艺
3.3 没计规定
3.4 节水节能
4 艺设备
4.1 一般规定
4.2 设备选择
4.3 设备布置
5 管 道
5.1 一般规定
5.2 管道布置和选材
6 辅助生产设施
6.1 一般规定
6.2 化验室、物理检验室
7 自动控制和仪表
7.1 一般规定
7.2 控制水平
7.3 主要检测控制方案
7.4 控制设备选型原则
7.5 特殊仪表的选择
7.6 仪表安全技术措施
……

前言/序言


现代精细化工园区规划与环境安全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综合指南 本书聚焦于面向21世纪的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精细化工园区。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集成了先进工程理念、严格环境法规和前瞻性风险管控策略的综合性指导方针。 本书摒弃了传统工业设计中侧重单一工艺流程的局限,转而采用系统工程的视角,审视精细化工园区从选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用工程配套、直至废弃物综合处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为化工园区管理者、规划师、设计工程师以及安全环保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框架和技术参考。 --- 第一部分:精细化工园区战略规划与选址优化 本部分着重于宏观层面的战略决策,强调选址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1.1 产业集群与区位选择的经济地理学分析: 探讨精细化工产业的地域集聚效应,分析原料供应、成品运输、人才资源和市场辐射能力对园区选址的决定性影响。内容涵盖了对现有化工基地的空间优化评估模型,以及新兴区域的潜力分析方法。重点阐述了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避免“邻避效应”。 1.2 土地利用效率与空间功能分区: 详细介绍了高效、紧凑型园区的空间布局策略。提出了基于风险等级的缓冲区设计标准(包括人员密集区、敏感生态区),并对不同类别的生产单元(如高毒性、高易燃性、生物技术相关)进行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内容涉及容积率的优化计算、物流动线的规划,确保原料和产品流转的最小化干涉和最大化效率。 1.3 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韧性规划: 纳入了当前工程设计中至关重要的气候风险评估。分析了极端天气(如强降雨、洪水、高温)对化工设施的影响,并提出了提升园区抗灾韧性的具体措施,例如防洪堤坝设计标准、地下管廊的防淹没设计、以及应急电源的冗余配置等。 ---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集成化与标准化 本部分关注支撑园区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力求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 2.1 综合性公用工程系统的集中供应与优化: 详细论述了集中供热(蒸汽)、工业气体(氮气、氧气、氢气)的管网设计与压力调控策略。特别强调了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回收的技术方案,以降低园区的整体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2.2 智慧化水务管理系统(WMS): 介绍了园区级中水回用系统的设计规范,包括分质供水、废水分类收集与预处理的管网设计。讨论了智慧水表和在线监测技术在水资源平衡管理中的应用,目标是实现“近零”新鲜水消耗。 2.3 数字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 涵盖了园区内部物联网(IoT)平台的构建标准,用于实时采集环境、能耗和安全数据。强调了工业控制系统(ICS)的网络安全防护架构,确保数据传输和控制指令的可靠性与机密性。 --- 第三部分:过程安全管理(PSM)的园区化实施 这是本书的核心组成部分,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过程安全体系,超越单个工厂的要求。 3.1 区域性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定量风险评估(QRA): 提出了适用于园区尺度的QRA方法论,不仅评估单个装置的事故后果,更要考虑多个装置间连锁反应(Domino Effect)的概率和影响。内容包括火灾爆炸、有毒物质无组织排放的扩散模型应用。 3.2 园区级应急响应与协同机制: 制定了多厂协同的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详细阐述了共享应急物资(如专业消防力量、医疗救护点、特种设备)的储备标准和调动流程。提出了统一的应急指挥中心(EOC)的设置要求和通信联络协议。 3.3 变更管理(MOC)与工艺安全信息(PSI)的共享平台: 强调在园区内进行跨企业MOC时的信息同步机制。规定了对共享设施(如公用工程、共享危化品仓库)的工艺变更必须经过所有受影响方的联合审批流程,确保安全信息的及时透明度。 --- 第四部分:环境影响最小化与“三废”综合治理 本部分聚焦于精细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源头削减和循环经济。 4.1 工业废水(IW)的集中深度处理技术: 详细分析了针对高浓度、难降解、高盐度精细化工废水的组合工艺路线,包括高级氧化技术(Fenton、臭氧催化)、膜分离技术(MBR、RO)的应用参数和运行维护指南。强调分质预处理是实现集中处理高效化的关键。 4.2 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园区化协同控制: 提出了“收集、回收、焚烧”一体化的VOCs集中处理方案。内容涵盖了不同浓度VOCs气流的优化汇集网络设计,以及高效RTO/RCO(蓄热式热氧化/催化氧化)装置的选型与运行参数控制,以确保区域性达标排放。 4.3 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路径: 探讨了特定副产物(如废催化剂、高盐固废)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路径。介绍了园区内危险废物暂存库的选址、防渗、消防和监控标准,以及与专业处置单位的对接规范。 --- 第五部分:安全设计与设备完整性管理 本部分侧重于工程实施细节,确保设备和管线系统的长期可靠性。 5.1 危险介质管道的敷设与标识规范: 规定了不同风险等级(如剧毒、易燃、高压)管道的隔离距离、穿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要求。详细说明了管道标识(颜色编码、流向箭头)的统一标准,以提高巡检效率和应急识别速度。 5.2 防爆区域划分与电气设备选型: 依据最新的防爆标准,指导园区如何精确划分0区、1区、2区,并对不同等级区域的电气设备(电机、照明、仪表)提出严格的选型、安装和维护要求。 5.3 压力容器与储罐的完整性管理(AIM): 提出了针对园区内关键储罐和反应釜的定期检验、腐蚀监测和剩余寿命评估的技术路线,强调基于风险的检验(RBI)策略的应用。 --- 第六部分:安全运营与人员能力建设 本书强调,先进的设计必须辅以高素质的运营管理才能发挥效用。 6.1 承包商安全管理体系(CSM): 针对园区内涉及多个入驻企业的第三方承包商作业,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培训、作业许可和现场监督制度,重点管控动火、受限空间等高风险作业。 6.2 跨企业工艺操作规程与交界界面管理: 针对公用工程、原料输入/产品输出等涉及多个工厂产权交界点,制定了标准化的操作界面确认清单(Checklist)和交接班记录模板,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操作。 6.3 职业健康与暴露监测: 提出了园区尺度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综合监测方案,包括对特定有毒物质的区域性背景浓度监测和员工个体暴露剂量评估。 --- 第七部分:法规遵从与持续改进机制 本部分总结了园区持续合规运营的保障体系。 7.1 园区环境与安全法规遵从矩阵: 构建了一套动态更新的法规清单,涵盖国家、省级乃至地方性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验收等法规,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主体。 7.2 园区绩效评估与对标管理(Benchmarking): 引入了关键绩效指标(KPIs),如事故率、环境排放强度、能源利用效率等,并提供了国际先进园区的对标数据,指导园区进行持续的自我提升。 7.3 审计、检查与持续改进循环(PDCA): 详细阐述了内部与外部安全环保审计的频次、深度和报告机制,确保问题得到有效闭环整改,推动园区管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本书是精细化工产业迈向“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新阶段的必备参考书,其内容全面覆盖了从概念设计到日常运营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以确保构建出具备世界级安全与环境绩效的现代化化工生产基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朴实,那种经典的工程技术手册的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我翻开目录,立刻被其详尽的章节划分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市场上的畅销书那样追求花哨的排版和轻松的语言,而是直奔主题,充满了各种规范、参数和流程图。作为一名长期在化工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尤其看重这类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的权威性。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设计原则到具体的设备选型、工艺流程控制,再到安全、环保的特殊要求,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入粘胶纤维行业的年轻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和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的指导,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工程学原理,这对于提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废水处理和废气回收的部分,这反映了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很多细节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翻开了一部记载着几十年行业经验与教训的“武功秘籍”。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严谨的定律和可验证的步骤。我尤其关注了关于设备材料选型和腐蚀控制的章节。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强酸、强碱性溶液,材料的耐腐蚀性直接关系到工厂的安全运行周期和维护成本。书中对不同接触介质的推荐材料牌号、焊接规范,以及定期的无损检测要求,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这比单纯参考材料供应商的宣传资料要可靠得多。它体现了一种对长期运营负责任的态度。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刻的行业“复盘”,它把行业内积累的成功经验和踩过的“坑”都系统地梳理出来了。这本书绝对是每一个粘胶纤维设计院、研究院以及大型生产企业技术部门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金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保守,但其内容的“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它所涵盖的范围之广,几乎囊括了粘胶纤维生产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库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体现。例如,在讲述纤维干燥工序时,书中对干燥温度的梯度控制、气流速度的均匀性要求,甚至到烘箱内部的隔热材料选择都有明确的规定和数据支撑。这些看似微小的参数,恰恰是决定最终产品批次稳定性和能耗效率的关键所在。对于我这种负责设备维护和升级的人来说,这些规范是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和评估新购设备性能的基准线。它强迫你跳出日常操作的惯性思维,重新审视每一个环节是否真正达到了最优化的设计状态。读完后,我忍不住拿起了自己工厂的几份老旧设计图纸,发现确实存在一些可以根据新标准进行优化的空间。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手册的字里行间。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不紧不慢地为你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各个模块。我个人对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在纤维生产中的应用特别感兴趣。这本书在涉及这些基础物理过程的部分,引用了大量的计算模型和校核公式,看得出编写团队在数据准确性和工程验证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在描述湿法纺丝过程中的凝固浴配方调整时,它不仅给出了推荐的浓度范围,还详细分析了温度波动对纤维形态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曲线,这种深度分析是很多标准文件中所欠缺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优化现有生产线中稳定性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书中的图表绘制得非常规范,线条清晰,标注详尽,即便是复杂的管道布置图,也能让人快速抓住重点,这是阅读工程技术文献时非常重要的体验,直接影响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轻松愉悦型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化工或化学工程背景知识。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开篇的几章可能有些晦涩难懂,充满了缩写和行业术语。然而,正是这种专业门槛,保证了其内容的纯粹性。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取悦大众,而是为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可执行、可量化的设计框架。我发现,书中对不同类型粘胶纤维(如普通粘胶、高强粘胶、粘胶短纤)的设计差异点,都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区分处理,体现了编写者对行业细分领域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涉及到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的集成设计部分,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工程的视角,指导设计师如何将分散的单元操作整合为一个高效、稳定的整体系统,这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工厂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