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测量规范

工程勘察测量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工程建设常用规范 编
图书标签:
  • 工程测量
  • 勘察
  • 规范
  • 建设工程
  • 测量技术
  • 地质勘察
  • 工程质量
  • 标准规范
  • 施工
  • 地理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1511214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8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程建设常用规范选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88
字数:24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程勘察测量规范》内容准确,突出重点”的原则,参考建设部发布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对工程建设中影响面大、使用面广的标准规范进行筛选整合,汇编成上述“工程建设常用规范选编”。各分册中的标准规范均以“条文+说明”的形式提供,便于读者对照查阅。

目录

土的分类标准GBJ 145—90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 100—2004
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 l03—2004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 57—94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 6—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 87—92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50266—99
城市勘察物探规范CJJ 7—85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GB 50167—92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1999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 76—98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72—2004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 83—9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61—2003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 l43—2004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

精彩书摘

2.3.1 水平角观测所用的经纬仪,应进行严格的检验。对于新购置(无检验资料)的光学经纬仪,应按现行《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全面检验。光学经纬仪系列的分级及基本技术参数应符合附录D的规定。一测区开始作业前应对光学经纬仪进行以下项目的检验:
1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2 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的测定。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
4 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5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6 光学对中器的检验和校正。
光学经纬仪检定周期宜为一年。检验资料应详细记录、计算、整理,装订成册。
2.3.2 水平角观测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检查觇标是否稳固安全,确认其稳固后,方可进行观测。
2 整置仪器,按选点图或概略方向值找到观测方向,辨认照准目标附近的地形特征,以便观测时能顺利找到目标。并检查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的距离应符合本章第2.2.3条第1款的规定。方向观测要选择一个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3 为消除或减弱度盘分划长短周期误差、测微器分划误差及行差的影响,应使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应事先编制观测度盘表,方向观测法度盘位置应按附录E采用。对于电子经纬仪,可不作度盘和测微器的位置分配。
2.3.3 水平角观测均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如果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
水平角观测一般在白天进行。二等点上的全部测回,应在两个以上时间段(上午、下午、夜间各为一个时间段)完成。
每个时间段观测的基本测回数不应多于全部基本测回数的2/3;按全组合测角法观测时,同一角度各测回不得连续观测。二等以下各等级控制点上的全部测回,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2.3.4 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二等三角点亦可按全组合测角法或三方向法观测。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作程序如下:
1 将仪器照准零方向标的,按观测度盘对好度盘和测微器。
2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标的,进行水平度盘测微器读数(重合对径分划线二次)。
3 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精确照准2方向标的,按本条第2款方法进行读数;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依次进行3、4、……、n方向的观测,最后闭合至零方向。
4 纵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1~2周后,精确照准零方向,按本条第2款方法进行读数。
5 逆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按上半测回观测的相反次序依次观测至零方向。
以上操作为一测回。
2.3.5 水平角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接照射,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应超过一格。气泡位置偏离接近一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使。水准气泡居中。有纵轴倾斜传感器校正的电子经纬仪可不受此限。2.3.6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至少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两组共同方向角值之差,不应大于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二倍。分组观测最后结果,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前言/序言


文物考古学导论:探寻人类文明的物质遗存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文物考古学导论。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这门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与发展脉络,更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和实物分析,带领读者领略人类历史演进的壮阔图景。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纯的器物描述,着重探讨物质文化如何反映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宗教信仰乃至宇宙观。 --- 第一部分:考古学的基石与视野 第一章:考古学的定义、范畴与学科地位 本章首先界定了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物质文化遗存的科学。我们将探讨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之间的交叉与区别,明确考古学在重建非文字历史时期的独特价值。内容涵盖考古学的核心概念,如“文化堆积”、“遗址”、“遗物”和“类型学”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考古学的历史演进与理论思潮 从早期的“古董收藏”到十八、十九世纪的科学发轫,再到二十世纪的“新考古学”革命,以及后现代以来的各种理论转向,本章梳理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将重点分析功能主义、过程主义、族群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主流思潮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田野工作的指导意义。特别关注“中程理论”在解释考古学现象中的作用。 第三章:地层学与年代测定技术 科学的年代测定是考古学研究的生命线。本章详细阐述了地层学(Stratigraphy)的基本原理,即“叠覆定律”在考古现场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地层序列构建相对年代框架。随后,深入介绍绝对年代测定技术:碳-14测定法的原理、局限性与校正曲线;热释光(TL)测定用于陶器和烧土的适用性;以及树木年轮(Dendrochronology)的精确校准能力。 --- 第二部分:物质文化的田野实践 第四章:考古调查与遗址的发现 考古遗址的发现是研究的起点。本章系统介绍了现代考古调查的方法,包括地面普查(Surface Survey)的系统布线与记录技术,以及物探技术(Geophysical Survey)的应用。重点解析遥感技术,如航空摄影和激光雷达(LiDAR)在识别被植被或现代建筑覆盖的古代遗迹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第五章:科学的田野发掘:从规划到记录 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具破坏性也最关键的环节。本章详述了发掘的科学流程:从区域选择、网格划分到网格内具体探方的开启。详细说明了三维坐标记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精确记录每一个“出土面”(Context)的物理关系。内容涵盖对建筑基址、墓葬结构和居址灰坑的专业测绘与记录规范。 第六章:考古遗存的整理与报告撰写 发掘之后的整理、修复与分析是转化物质数据为知识的关键步骤。本章讨论了出土陶器、骨骼、金属器和有机物(如种子、木炭)的初步鉴定、清洁和保护方法。强调了考古报告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可重复性原则,包括图表、测绘图和文字描述的规范要求。 --- 第三部分:特定领域的深度解析 第七章:史前聚落与早期农业的考古学 本部分聚焦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通过对旧石器时代工具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中石器时代生活方式的考察,引申至新石器革命——农业的起源与传播。详细分析了早期定居点(如新月沃地、东亚稻作区)的聚落形态、住房结构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探讨早期社会分化的物质证据。 第八章:古代冶金与技术传播 金属工具的出现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本章专门研究铜器、青铜器和铁器的冶炼过程、工艺特征及其地域性差异。通过分析合金成分、铸造痕迹和器物功能,追踪技术知识的传播路径,例如,青铜时代中西方技术交流的考古学证据。 第九章:丧葬习俗与社会等级 墓葬考古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族群关系的最直接窗口。本章剖析了不同文化中丧葬仪式的演变,从简单的土坑墓到宏大的陵寝。通过分析墓室规模、随葬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如玉器、青铜礼器),系统阐释如何构建古代社会的财富分配、社会分层和性别角色模型。 第十章:古代宗教、象征与宇宙观 物质文化常常是抽象信仰的载体。本章探讨了考古学如何解读古代的宗教实践,包括祭祀遗址、神庙遗迹、偶像雕塑和符咒物品。重点分析了壁画、陶文符号乃至天文现象在古代宇宙观构建中的作用,力求揭示古人如何通过物质媒介与“超自然”世界进行沟通。 --- 第四部分:考古学的未来与挑战 第十一章:环境考古学与人地关系 现代考古学越来越重视环境因素。本章介绍孢粉学、古植物学、动物考古学等分支,如何重建特定历史时期的植被、气候和食物结构。分析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水利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强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研究视角。 第十二章: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考古学的伦理责任 考古遗址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对象,更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本章讨论了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包括遗址的就地保护(In-situ Preservation)与异地博物馆陈列之间的平衡。同时,探讨了考古学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伦理挑战,如文化产权、遗址发掘与国家建设的冲突、以及与原住民社区的合作关系。 结论:物质回响中的历史重构 本书总结了考古学研究的本质——通过解读沉默的物质证据,重构人类集体记忆的复杂图景。它不仅仅是过去历史的记录,更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根源的重要路径。 --- 本书特色: 系统性强: 结构严谨,覆盖了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操作的全部核心内容。 案例丰富: 穿插大量来自全球不同文明的考古发现作为例证,拓宽读者视野。 技术前沿: 充分介绍了近二十年来在测年、物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新技术应用。 强调解释: 侧重于“为什么”(Why)而不是仅仅“是什么”(What),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历史解读。 本书适合 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以及对人类文明探索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居然还能流露出一丝沉稳的叙事感,不像某些技术手册那样干巴巴的,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作者似乎非常善于用最精炼的文字去描述最复杂的流程。比如,在描述复杂地形下的控制点布设策略时,它没有堆砌冗长的理论公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描述,引导读者去思考最佳的几何构型选择,这种“场景代入式”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记忆效率。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规范编写小组的作品,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带着后辈们在工地现场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如果能增加一些真实工程案例的图文分析,哪怕只是作为案例摘录放在章节末尾,我相信对提升初级技术人员的实战能力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修订版本迭代速度表示由衷的赞赏。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行业里,能够跟进最新的设备和方法至关重要。我对比了手头几个不同年代的版本,新版在引入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等前沿技术应用规范时,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这些新增的内容并非简单地罗列参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新技术在实际工程复杂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流程和精度评定方法,这才是真正体现一本规范权威性的地方。然而,我感觉在与现行国家标准(如某个特定年代发布的)的兼容性说明上,还可以更明确一些,毕竟在实际项目中,不同层级的标准并行使用时常会引发混淆。如果能在附录中设置一个简洁的对照表,说明哪些地方是新增或取代了旧有条文,相信会极大地方便工程人员的执行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实在令人惊叹,它仿佛是为这个领域的新人准备的入门宝典,同时又为资深专家提供了严谨的参考框架。我翻阅了关于地质报告编制的那几个章节,发现它对数据采集的标准描述得极其细致,从采样工具的选择到数据记录的格式,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导方针,这对于确保后续工程分析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它穿插在正文中的那些“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那些往往是教科书里不会深入提及的“潜规则”,对于实际工作中的风险规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测量技术间的适用性差异时所采取的对比分析手法,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让人能够形成系统的技术认知,而不是孤立地理解某一项技术。总而言之,它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花时间细细品味和消化吸收。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本厚重的书籍抱有一种敬畏甚至畏惧的态度,担心它会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计算模型。然而,当我开始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结构上有着一套非常清晰的层级划分逻辑。从宏观的工程前期准备到微观的成果检验标准,每一步骤都得到了合理的逻辑衔接。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那些必须理解其理论基础才能正确执行的步骤,书中给出了适度的数学推导背景,但又巧妙地将其置于次要位置,确保了不钻牛角尖的读者也能快速上手操作。唯一的不足可能在于,对于跨学科的读者,例如土木工程背景但对精密测量仪器不甚了解的同行来说,对某些仪器的原理介绍部分略显简略,如果能附带一些关键仪器的结构示意图,会使得整体知识体系更加闭合和完整。这本书无疑是工程技术领域必备的案头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散发出一种专业而可靠的气息。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不反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正文段落之间的间距适中,图表和文字的对照清晰明了,即便是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查阅专业资料的人,也能迅速定位到所需的内容。不过,我认为在插图的清晰度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有些复杂的工程剖面图如果能采用更高分辨率的印刷,那对现场操作人员来说无疑会更加方便。整体来看,这本册子的实体感和阅读体验是值得称赞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知识载体的尊重。我期待未来能在其中看到更多采用彩色印刷的现场实景照片,用以辅助理解那些抽象的规范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