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结构陶瓷研究浅论

高温结构陶瓷研究浅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景坤 等 著
图书标签:
  • 高温陶瓷
  • 结构陶瓷
  • 材料科学
  • 陶瓷材料
  • 高温材料
  • 工程陶瓷
  • 陶瓷研究
  • 材料工程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结构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07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6359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温结构陶瓷研究浅论》以先进结构陶瓷研究的思路为主题,重点针对陶瓷材料的脆性问题进行阐述。第1章介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第2—7章则围绕陶瓷材料的脆性问题的缘由,寻求其缓解途径和介绍有效的改善材料性能的途径。第8—10章则介绍当前先进结构陶瓷的发展热点——纳米陶瓷、透明陶瓷和陶瓷材料的结构与功能一体化。
  《高温结构陶瓷研究浅论》可供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的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阅。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先进结构陶瓷
1.2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
1.2.1 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史的五个里程碑
1.2.2 中国陶瓷三大技术的突破
1.3 中国陶瓷对世界的影响
1.4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古陶瓷
1.5 中国先进陶瓷的研究
1.5.1 中国先进陶瓷研究概况
1.5.2 先进陶瓷的分类
参考文献
第2章 先进结构陶瓷的性能特征
2.1 陶瓷材料的特性
2.1.1 高硬度、高强度
2.1.2 耐磨损、耐腐蚀、耐高温
2.2 无水冷陶瓷发动机材料及其部件的研制
2.2.1 无水冷陶瓷发动机的台架试验和行车试验
2.2.2 陶瓷绝热涡轮复合式发动机
2.3 高温结构陶瓷的发展
2.3.1 氮化硅陶瓷
2.3.2 碳化硅陶瓷
2.3.3 氧化锆陶瓷
2.3.4 半透明氧化铝陶瓷
参考文献
第3章 陶瓷材料的脆性
3.1 陶瓷材料在外力下的形变和断裂
3.1.1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
3.1.2 陶瓷材料的脆性断裂
3.2 陶瓷材料产生脆性断裂的原因
3.2.1 陶瓷材料的键型
3.2.2 陶瓷材料的理论强度
3.3 陶瓷的显微结构与脆性的关系
3.4 陶瓷脆性的可改善性
3.4.1 相变增韧
3.4.2 裂纹偏转
3.4.3 裂纹弯曲
3.4.4 裂纹桥联
3.4.5 纤维(或晶须)与微颗粒增韧
3.4.6 残余应力增韧
参考文献
第4章 陶瓷的强化与增韧
4.1 陶瓷补强的主要机理
4.1.1 异质颗粒对基体晶界的钉扎作用
4.1.2 基体晶粒中位错网的形成
4.1.3 异质相对基体晶界的强化作用
4.1.4 材料表面压应力层的形成
4.2 氧化锆的相变增韧
4.2.1 氧化锆的相变机制和规律
4.2.2 三种不同形式的氧化锆陶瓷
4.2.3 氧化锆的增韧机理
4.2.4 氧化锆相变增韧的影响因素
4.3 多种增韧机理的协同效应
4.4 层状复合材料
4.4.1 层状复合思想
4.4.2 层状复合材料的韧化机制
4.4.3 层状复合陶瓷断裂韧性的影响因素
4.4.4 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章 陶瓷材料的设计
5.1 陶瓷材料设计的提出
5.2 复相陶瓷的设计
5.2.1 基体—晶界颗粒相复相陶瓷
5.2.2 微晶玻璃基复合材料
5.2.3 玻璃晶界相的设计
5.2.4 可相变的四方相氧化锆含量的调整
5.3 功能梯度材料
5.4 添加物分布的均匀性问题
5.4.1 核壳结构
5.4.2 晶内第二相颗粒
5.4.3 金属—陶瓷复合粉体
5.4.4 碳纳米管(CNTs)
5.4.5 CNTs/莫来石复合粉体
参考文献
第6章 陶瓷的烧结
6.1 陶瓷烧结的基本问题
6.2 陶瓷的低温烧结
6.2.1 纳米陶瓷粉体的烧结
6.2.2 氧化铝陶瓷的活化烧结
6.2.3 第二相引入的陶瓷低温烧结
6.3 低成本制备Mg,Y稳定氧化锆陶瓷
参考文献
第7章 陶瓷基复合材料
7.1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概念
7.2 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范例
7.2.1 碳纤维补强石英复合材料
7.2.2 碳纤维补强氮化硅复合材料
7.2.3 碳/碳复合材料
7.2.4 碳纤维,碳化硅(Cf/SiC)复合材料
7.2.5 碳化硅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SiCf,CMCs)
7.3 晶须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7.3.1 SiC/Al203复合材料
7.3.2 SiCw/Si3N4复合材料
7.4 碳纳米管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7.5 颗粒弥散型陶瓷基复合材料
7.5.1 Ni/Al203复合材料
7.5.2 SiCD/Si3N4复合材料
7.6 纳米陶瓷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8章 纳米陶瓷
8.1 纳米陶瓷的定义及特有的纳米效应
8.1.1 纳米材料及其基本效应
8.1.2 纳米陶瓷的定义与特性
8.1.3 制备纳米陶瓷的影响因素
8.2 纳米陶瓷的制备
8.2.1 纳米粉体的合成
8.2.2 纳米粉体的团聚与污染
8.2.3 纳米陶瓷素坯的成型
8.2.4 纳米陶瓷的烧结
8.3 纳米陶瓷的性能
8.3.1 纳米陶瓷的力学性能
8.3.2 纳米陶瓷的超塑性
8.3.3 纳米陶瓷的热性能
8.3.4 纳米陶瓷的其他性能
8.4 纳米陶瓷的应用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9章 透明陶瓷
9.1 简述
9.2 激光陶瓷
9.2.1 透明陶瓷作为激光增益介质的可能性
9.2.2 激光陶瓷的发展历史
9.2.3 激光陶瓷的优势
9.2.4 激光陶瓷的制备与性能
9.2.5 激光陶瓷的展望
9.3 闪烁陶瓷
9.3.1 Ce:YAG透明陶瓷
9.3.2 CeLuAG透明陶瓷
9.3.3 PrLuAG透明陶瓷
9.3.4 CeLu2SiO5透明陶瓷
9.4 上转换发光
9.4.1 YAG基上转换发光透明陶瓷
9.4.2 倍半氧化物基上转换发光透明陶瓷
9.5 窗口用透明陶瓷
9.5.1 A1203透明陶瓷
9.5.2 Z102透明陶瓷
9.5.3 MgO透明陶瓷
9.5.4 MgAl204透明陶瓷
9.5.5 A1N透明陶瓷
9.5.6 A10N透明陶瓷
9.5.7 SiAlON透明陶瓷
参考文献
第10章 陶瓷的结构与功能一体化
10.1 CNTs/SiO2复合材料
10.1.1 CNTs/SiO2复合材料的研究思路
10.1.2 直接混合法制备CNTs/SiO2复合材料
10.1.3 溶胶.凝胶法制备CNTs/SiO2复合材料
10.1.4 CNTs/SiO2层状吸波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10.1.5 CNTs/Si02复合材料的光限辐性能
10.2 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10.2.1 金属陶瓷的研究思路
10.2.2 A12O3/Co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10.2.3 SiC/Cu金属陶瓷复合材料
10.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材料科学前沿:高性能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材料科学领域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方向——高性能复合材料。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设计理论及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能源储存、生物医学工程等关键领域的最新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第一章 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与分类 本章首先回顾了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引出现代材料科学的核心——复合材料。我们将从微观层面剖析复合材料的构成要素,包括基体材料(如聚合物、金属、陶瓷)和增强体材料(如纤维、颗粒、薄片),并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增强体的形貌、尺寸和排列方式如何直接影响材料的宏观性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复合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等,并分析各类复合材料的优势与局限性。此外,本章还将初步介绍复合材料在界面设计上的重要性,指出界面是连接基体与增强体的关键,其性质直接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行为。 第二章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调控 本章聚焦于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精细调控其宏观性能。我们将深入研究增强体的体积分数、长径比、取向以及基体材料的微观结构(如晶粒尺寸、相分布)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如强度、刚度、韧性、疲劳寿命)的影响。通过分析应力传递机制、裂纹扩展路径等,揭示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热学性能(如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电学性能(如导电性、介电性)、耐腐蚀性等其他关键性能的微观调控策略,为材料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章 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理论与仿真模拟 本章旨在介绍当前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我们将从理论层面讲解基于连续介质力学、Micromechanics(微力学)和Macromechanics(宏力学)的复合材料性能预测模型,包括泊松比、泊松比效应、界面传递等关键概念。针对不同应用需求,介绍如何运用多尺度建模和仿真技术(如有限元分析)来优化材料成分、结构和界面设计,从而实现性能的最优化。本章还将触及一些前沿的设计思路,如仿生设计、自愈合复合材料设计等,展现材料设计的无限可能。 第四章 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高效、可控的制备工艺是实现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当前主流的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包括: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FRP):如手糊成型、真空辅助树脂灌注(VARI)、自动纤维铺放(AFP)、缠绕成型等,并分析不同工艺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如粉末冶金法、扩散连接法、液相浸渗法等,重点关注基体与增强体的冶金相容性问题。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如气相沉积法、液相烧结法、熔融渗透法等,强调高温下的反应和相变控制。 同时,本章还将探讨新型制备技术,如3D打印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挑战与解决方案。 第五章 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航空航天工业是高性能复合材料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本章将重点介绍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如机翼、机身、尾翼)、发动机部件、航天器结构(如火箭箭体、卫星外壳)等方面的应用案例。我们将分析复合材料如何通过减轻结构重量、提高强度和刚度,从而降低燃油消耗、提高飞行性能。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如高温、高压、辐射)的应用挑战以及相关的可靠性研究。 第六章 复合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变革 汽车工业正经历着由复合材料带来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在轻量化和提升安全性方面。本章将详细阐述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底盘、发动机罩、内外饰件等部位的应用。通过减轻车身重量,复合材料有助于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排放,并提升操控性能。同时,复合材料在碰撞吸能、结构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对于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至关重要。本章还将探讨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如电池包外壳、充电桩)中的新兴应用。 第七章 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突破 能源领域是复合材料大显身手的另一个重要舞台。本章将聚焦复合材料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太阳能电池板结构件、储能设备(如高压气瓶、电池隔膜)、热交换器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复合材料如何通过优异的力学性能、耐候性、耐腐蚀性,在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延长设备寿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用于氢能储存的先进复合材料储氢罐技术。 第八章 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创新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对材料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包括生物相容性、力学匹配性以及可降解性等。本章将介绍复合材料在人工骨骼、人工关节、药物缓释载体、组织工程支架等方面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关注生物活性陶瓷与生物相容性聚合物的复合,以及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复合材料在医用植入物、诊断设备等领域的最新进展。 第九章 复合材料的可靠性与寿命预测 复合材料的可靠性和寿命预测是保障其安全应用的关键。本章将系统介绍复合材料的损伤机制,如基体开裂、纤维断裂、界面脱粘等,并分析这些损伤如何随时间和载荷累积。我们将讲解用于评估复合材料长期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寿命预测模型,包括疲劳寿命预测、环境老化评估等。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无损检测技术在复合材料损伤监测和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第十章 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书最后展望了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将探讨智能复合材料(如自监测、自修复、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如集结构与能源功能于一体)等前沿领域。同时,本章也将分析复合材料在可持续性、可回收性、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前瞻性的视野和深入的启发。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汽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研究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著作,帮助读者深刻理解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科学内涵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对材料性能的描述,更在于它所揭示的材料与技术之间的深刻联系。作者在探讨不同类型高温结构陶瓷(如氧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等)的特性时,总是将它们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我被作者在介绍氧化铝陶瓷时所描述的优异耐高温性和化学稳定性所折服,了解到它在高温炉衬、坩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作者也指出氧化铝陶瓷在高温下的脆性问题,并介绍了如何通过添加稀土氧化物等方式来改善其韧性。而对于碳化硅陶瓷,作者则详细阐述了其极高的硬度、耐磨性和优异的热震稳定性,使其成为切割工具、耐磨件的理想选择。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复合材料的研究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作者深入剖析了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是如何通过引入增强纤维(如碳纤维、碳化硅纤维)来克服传统陶瓷脆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在航空发动机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我对作者在描述CMC材料在高温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时所使用的“韧性之盾”的比喻深有感触,仿佛看到陶瓷的坚固与纤维的柔韧完美结合,抵御着严峻的考验。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那朴实无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有沉静的字体,仿佛预示着内容的正统与深刻。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我便沉浸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由各种精密而坚韧的材料构筑的宏伟殿堂。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高温结构陶瓷的广阔应用前景,从航空航天领域那令人惊叹的耐高温部件,到能源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隔热和承载构件,再到生物医学领域那些对生物相容性和耐久性有着极高要求的植入物,无不展现出这种材料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对作者在描述航空发动机叶片如何承受极端高温和高压时所用的生动比喻印象深刻,仿佛亲眼看到那流线型的陶瓷叶片在熊熊烈火中稳健旋转,支撑着飞机的腾空而起。这种材料之所以能够担当重任,离不开其在微观结构上展现出的非凡之处。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晶粒、晶界、孔隙等微观特征对宏观性能的影响,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微观结构来实现材料的强化和韧化。我被作者对陶瓷晶界强化机制的细致讲解所深深吸引,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晶界结构如何影响裂纹的扩展路径,从而决定了材料的整体强度和断裂韧性。同时,书中对烧结过程的详细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理解到温度、时间和气氛等因素如何微妙地影响陶瓷的致密化程度和最终的显微组织,这其中蕴含着精妙的工艺学问。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化身为一名材料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穿梭,观察着不同合成方法对陶瓷性能产生的微妙影响。书中对于陶瓷制备技术的探讨,从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到更具前景的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作者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势、劣势以及在特定材料制备中的适用性。例如,在介绍溶胶-凝胶法时,作者生动地描述了通过精确控制前驱体溶液的pH值、温度和时间,如何获得均匀的纳米级前驱体凝胶,并进而烧结出具有高度均匀微观结构的陶瓷。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材料制备的精妙之处。我也被书中关于陶瓷力学性能表征方法的论述所吸引,了解了如何通过拉伸试验、弯曲试验、断裂韧性测试等手段,全面评估陶瓷材料的强度、硬度和抗裂纹扩展能力。作者在解释加载速率、测试温度等因素对力学性能测量结果的影响时,采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使得枯燥的测试原理变得易于理解。读到关于陶瓷疲劳失效机理的部分,我更是感到震撼,了解到在重复加载的应力作用下,微小的裂纹是如何逐渐扩展,最终导致材料的突然失效,这对于理解陶瓷在实际服役环境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讨论实际应用案例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并非简单地列举应用场景,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某种特定类型的高温结构陶瓷能够胜任某项任务,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在介绍陶瓷在核反应堆中的应用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优异的中子吸收性能、耐辐照能力和高温稳定性,使其成为反应堆芯结构材料的理想选择。同时,作者也并未回避其固有的脆性问题,并探讨了通过复合设计来提高其抗冲击性能。读到关于陶瓷在高温传感器和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时,我更是惊叹于其能够承受严酷环境,保证信号稳定传输的能力。作者在描述陶瓷绝缘层如何在高温下保持其电学性能时,用了“静默的守护者”来形容,形象地展现了它们在背后默默支撑着关键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这种对材料与实际工程需求之间复杂关系的细致分析,让这本书充满了工程实践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对材料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不懈探索精神的赞美。作者在叙述高温结构陶瓷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艰难历程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辛勤付出的敬意。我被作者在描述早期研究者如何克服种种技术难题,一点点揭开陶瓷材料神秘面纱时的细节所打动,仿佛看到他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科技进步的渴望,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实验和思考。书中对于材料设计理念的演变,从早期依赖经验到如今注重机理分析和计算模拟,更是展现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足迹。这种对科学精神的赞美,让我不仅对高温结构陶瓷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对整个材料科学领域充满了敬畏之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材料的突破,都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不懈的努力。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叙述。作者在讲解高温结构陶瓷的失效机理时,采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类比。例如,在解释应力腐蚀开裂时,作者将陶瓷比作一个极其脆弱但又极其坚韧的战士,当它长时间暴露在腐蚀性环境中,微小的“伤口”会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整体的崩溃,即使表面看起来仍然完好。这种比喻让我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图像,理解了陶瓷材料在高温、腐蚀等复杂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书中对于热膨胀系数失配如何导致陶瓷开裂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作者用房屋在寒暑变化中膨胀收缩而可能产生的裂缝来类比,生动地解释了在温度剧烈变化的条件下,陶瓷内部不同组分之间由于膨胀系数的差异而产生的内应力,最终可能导致材料的破坏。我甚至能想象出,在快速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陶瓷内部仿佛在经历一场无声的拉锯战,稍有不慎便会分崩离析。这种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具象化的能力,使得复杂的陶瓷力学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评分

这本书在对某一特定材料的深入挖掘中,往往能够带出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的科学知识。例如,在讨论陶瓷的烧结过程时,作者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热力学、动力学等基本物理化学原理,而这些原理又是理解许多材料加工过程的基础。我被作者在解释陶瓷颗粒在高温下如何通过表面扩散、体积扩散等机制发生迁移和结合时所使用的类比所吸引,仿佛看到微小的陶瓷颗粒在高温的“熔炉”中跳跃、碰撞,最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书中对陶瓷晶界原子排列、能量等微观概念的介绍,也让我联想到固态物理学和晶体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材料科学的范畴,更能拓宽读者的科学视野。甚至在描述陶瓷在高温下的氧化和还原反应时,作者还会触及到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等概念,让读者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对材料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精辟阐述。作者在讲解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来优化陶瓷的性能时,并非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一步步思考。例如,在讨论如何提高陶瓷的断裂韧性时,作者首先分析了导致脆性断裂的微观机制,然后提出可能的设计思路,比如引入第二相颗粒、构建梯度结构等,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这些思路的可行性。这种“从问题出发,分析原因,提出方案,验证效果”的研究路径,对于任何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甚至能想象出,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如何如同侦探一般,通过各种精密仪器和实验手段,一点点揭开材料失效的奥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书中对材料性能预测模型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强大力量,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来指导实验,加速新材料的开发进程。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的“性格”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高温结构陶瓷的独特“脾气”。它坚韧无比,能够抵御火焰的炙烤和压力的蹂躏,但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丝微小的裂纹而瞬间崩塌,显得有些“刚烈”。作者在描述陶瓷的脆性时,用了“一触即碎”的比喻,然而在描述其高温下的坚固时,又用了“磐石般”来形容,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我对这种材料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陶瓷在极端温度下的变形行为的描述,也充满了哲学意味。它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沉默的抵抗”,在巨大的压力下,它可能不会像金属那样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而是选择以一种更加决绝的方式来应对。我甚至能感受到,当陶瓷在高温下承受巨大的应力时,它内部的微观结构正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较量”,每一次微小的调整,都在为维持整体的稳定性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展现出了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视角。作者在回顾高温结构陶瓷的发展历程时,清晰地勾勒出了从早期简单应用到如今高性能、多功能材料的演变轨迹。我尤其被作者在描述早期陶瓷材料的局限性时所流露出的感慨所打动,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因为易碎、加工困难等原因,在许多关键应用中受限。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的热情。书中对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的描绘,充满了希望和活力,仿佛看到一代代研究者在材料科学的圣殿中不断攀登。我尤其对作者在讨论纳米晶陶瓷的制备及其优势时所表现出的兴奋之情印象深刻,了解到通过控制晶粒尺寸在纳米尺度,可以显著提高陶瓷的强度、硬度和韧性,甚至展现出一些全新的性能。这种对前沿研究成果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对未来材料科学发展趋势的预言。

评分

3.1.2 陶瓷材料的脆性断裂

评分

卓木强巴激动道:“可是,獒科犬属,确实是犬属中最大的种属,狗四尺为獒,本来‘獒’字的汉意便是体大善斗的狗,德国猎牧犬,丹麦犬,瑞士的圣伯纳犬,它们是世界公认的体格最大的犬类,但体内都有獒的血统。所以,在獒中产生体格特别庞大的个体并不奇怪。”

评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全面深化的改革与开放,“全面”这个词很重要。“全面”不光是经济体制,包括政治体制、行政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文化体制,都要进行改革。这次我们以公正为核心重构改革话语,真正面对的是分配问题和权力问题,而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改革领域。所以这次任务更艰巨。

评分

4.4.4 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评分

参考文献

评分

3.1.1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形变

评分

3.2 陶瓷材料产生脆性断裂的原因

评分

1.4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古陶瓷

评分

4.1.1 异质颗粒对基体晶界的钉扎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