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

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海文 著
图书标签:
  • 中共党史
  • 党史研究
  • 历史人物
  • 重大事件
  • 政治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分析
  • 转折点
  • 中共历史
  • 政治事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关村图书大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19353
商品编码:106669279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

原价:46.00元

作者:李海文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5319353

字数:

页码:4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有些是第一次发表。有些是独家史料披露。有些话题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开了个头。有些枯燥有些很生动,还有些,以个人背景、经历和观察,触及特定历史时段的细微处。

呈现历史关键点中那些人与事,人与事态的交互作用,是本书编选思路。不怕挂一漏万,也真不拘一格,意在补过往之阙,解当下之惑,借历史之鉴以为未来。

内容提要


本书从作者李海文从事党史研究30余年来写的数百文章中,精编28篇(含附录)而成。时间跨度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涉及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华国锋、彭真、张浩、师哲、江青、聂元梓……涉及事件:反王明斗争、解决张国焘问题、国共第二次合作密谈、出兵朝鲜、越南停战谈判、“文革”第一张大字报、农村包产到户……

目录


作者介绍


李海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生平小组副组长、组长、周恩来研究组副组长、《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中共党史资料》主编。出版专著:《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整理人),《周恩来年谱》(1898-1948,副主编),《世纪对话——忆法制奠定人彭真》(合著),《张浩传》(合著)等。主编《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之路》《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等。

文摘


毛泽东从未向华国锋谈过“腥风血雨”中接班
叶剑英转述毛泽东的一段话出处何在?
胡绳前辈在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百周年诞辰文章《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中这样写道:

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几个月,社会上传出了他的一段谈话。这时,“文化大革命”似乎已经临近尾声,但谁也不知道局势将如何发展。据说那年6月13日毛主席讲的这段话,说的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后事。他是这样说的:“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了吧?”这段话中最重要的是说:“我一生办了两件事。”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国政权。他说:“对这件事,持异议的人甚少。只有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个海岛收回罢了。”(这是指台湾)然后他讲第二件事:“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看来毛主席那时确实在病榻上对少数几个人讲过这样一段话。记录是否绝对准确,固然很难说,但恐怕是八九不离十吧。《胡绳全书》第3卷(上),第196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绳的话表现出历史学家的严谨,没有讲得那么确定。
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就讲得更多些:

这一年,毛泽东在他的住所召见华国锋等,又一次谈到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话叫‘盖棺论定’,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论定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毛泽东这番话,充分表现出他的复杂心态。他把“文化大革命”列为自己一生当中做的“两件大事”之一,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重。明知对这场“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而他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怎么交这个班?毛泽东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毛泽东传》这样写的根据是什么呢?书中特别注明参见叶剑英1977年3月22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记录。叶剑英的这个讲话,是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的,但是听到、看到的人比较少。
叶剑英不止一次讲这一番话。1976年8月15日向熊向晖讲过,1977年3月22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过,1979年夏在六所,叶剑英向起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讲话的写作班子也讲过。当时我所在的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有不少同志参加了这个写作班子,聆听了叶剑英讲话。那时,“文化大革命”刚结束3年,大家经常讨论“文化大革命”,总结教训,研究成因、过程及结束。叶剑英所转述毛泽东的这段话当天就在机关传开了,引起大家心灵的震动和共鸣。首先是惊愕,毛泽东这样看重“文化大革命”!那还能否定“文化大革命”吗?毛泽东预料到在“血雨腥风”中交班?那他为什么不自己解决“四人帮”?华国锋是不是听了这些才下决心粉碎“四人帮”的?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样估计的?一连串的问题。那时思想活跃,气氛宽松,大家议论纷纷,各持己见,直抒胸臆,争论不休,人人激动,场面热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人建议这段话就选入毛泽东选集或全集。研究历史,出选集、全集都要有文字依据,或是手稿、或是讲话记录稿,当时就查毛泽东这段话是否有原始文字记录。因为要出版毛泽东选集、全集,从全国各地集中了大量资料,直接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拿到许多档案。但就是没有查到这段话的任何原始文字材料。胡绳当时任毛泽东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他完全了解这个情况。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既没有全文引用这段话,也没有指出毛泽东是向谁讲的,只是含糊地说:“看来毛主席那时确实在病榻上对少数几个人讲过这样一段话。记录是否绝对准确,固然很难说,但恐怕是八九不离十吧。”
而逄先知、金冲及是1980年到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对此情况并不知情。
1979年夏在六所,叶剑英向起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讲话的写作班子讲的这段话,也没有用在他的公开讲话中。但是事隔不久,邓力群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引用了这段话。邓力群的讲话广为传播,很快理论界、新闻界都知道了叶剑英传达的毛泽东的这段讲话,成为研究毛泽东晚年思想、心态一个重要的史料,广为引用。
“血雨腥风”中交班的含意是什么?
这段话之所以引起强烈的震动,一个是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另一个是关于在“血雨腥风”中交班。胡绳专门为此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另一篇是《对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的说明》,可见他对此段话之重视。在研究毛泽东生平思想的著作中、在研究“文革”的著作中这段话常常被引用。1991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时,胡乔木曾经建议把毛主席的这段话引用上。
对这段话应如何理解呢?胡绳回忆:

1991年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时,胡乔木同志曾经建议把毛主席的这段话引用上,证明毛主席到最后对“文化大革命”失去了信心。但因为这本书的篇幅有限,如果引用这段话,还得多说些话,所以没有引用。现在我在这文章中引了,也算实现乔木同志的一个嘱咐。不过,这里也没有引用全。毛主席说,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说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根据这两句话也许还不足以证明他这时候对“文化大革命”已经失去信心了。实际上他下面还有几句话。他说:“这两件事(包括第一件事,第一件事他说台湾还没有收回)都没有做完。这笔遗产将移交到下一代去了。和平移交不行,看来要在动荡中移交了,搞不好就要血雨腥风”。这反映了毛主席在逝世前三个月,身体很坏,心情很伤感。自然规律使他生命不能再延长一些,精力更充沛一些,要不然,他恐怕要重新考虑这些问题。《胡绳全书》第3卷(上),第205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1993年在《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中,胡绳写道:

毛主席在那时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显然已不是那么绝对自信。但是他的看法和历史的定评,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对毛主席所说的两件事,历史的定评是:前一件事是改变中国的悲惨的、痛苦的命运,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胜利。后一件事却是巨大的错误和巨大的失败。
毛泽东把“文化大革命”当做他一生中所做的两件大事中的一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件事确实极为浓重地带有他个人的印记。但是后人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不能同意他自己所作的这个概括,不能同意把他的后半生概括为“文化大革命”这个巨大的错误。
毛泽东的前半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达到了完全的胜利。他的后半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却没有能够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虽然在他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并且造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但是历史不能忘记他首创进行这种探索的伟大功绩。
综合本文的论述,毛泽东一生是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要战胜如此强大的敌人,中国革命不能沿袭别国的模式,而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独特的道路。毛泽东敢于和能够抵制从国际来的错误的影响,找到并坚持唯一能使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才使他能够完成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是在以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努力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是这种探索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毛泽东没有能够亲眼看到这种探索开花结果,但是在他的学生手里,能够抗拒任何风霜的花和果实已在中国的大地上繁茂地生长起来。
《毛泽东传》的作者则认为:“毛泽东这番话,充分表现出他的复杂心态。他把‘文化大革命’列为自己一生当中做的‘两件大事’之一,显然是不适当的,也不符合实际。但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重。明知对这场‘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而他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怎么交这个班?毛泽东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那么,毛泽东是什么时候讲的这段话?
胡绳认为:“毛主席临终前不久,讲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讲话的时间是6月13日,不知怎么,错写成4月30日,应该改正。”
毛泽东研究专家陈晋是1993年播放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的撰稿之一,此电视片说这段话是毛泽东6月25日讲的。
这两位权威人士的讲法不同。我们期待《毛泽东年谱》的出版,对此能有更权威的结论。
那么,毛泽东是向谁讲的这段话?
这段话,是由叶剑英讲出来的,他不止一次讲这个话。可是没有一个人讲这个话是毛主席对叶剑英讲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的《毛泽东传》,认为是向华国锋等讲的。1993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中说毛泽东向华国锋、王海容讲的。
毛泽东是不是向华国锋讲过这个话?1993年12月播放电视专题片《毛泽东》时,一天晚上我到华国锋家里。华国锋伯伯郑重其事地称呼我为:“海文同志”,他从来都称我海文,这次加上“同志”两字,格外地严肃和郑重。听他这么叫我,我心中一惊,仔细听他讲下文。他说:“毛主席从来没有向我讲过这段话。电视里讲的是错的。”
2007年我得知中央文献研究室即将出版1949—1976年的《毛泽东年谱》,为了不再以讹传讹,特地向正在主持编写工作的熊华源讲了这件事。他很重视,向室领导逄先知报告。中央文献研究室为此特别向华国锋的秘书询问此事,曹万贵秘书的回答十分肯定,毛泽东从未向华国锋讲过此事。据汪东兴回忆说,毛泽东多次向他讲过这个话,不知确否,尚待进一步求证、研究。

[附记]本文在本书首次发表。

序言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 书籍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宏大议题——气候变化及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复杂关联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科学报告汇编,而是一部融合了前沿科学研究、经济学理论、社会学洞察与国际政治分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它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环境学者、商界领袖以及所有关心人类未来福祉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与紧迫性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根基。我们从基础的气候学原理讲起,详细阐述了温室气体效应的机制、地球能量平衡的失调,以及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为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和土地利用变化)如何成为驱动全球变暖的主导因素。 1.1 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与模型预测: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现代气候模型(GCMs)的构建原理、不确定性来源及其在预测未来情景中的作用。书中详细分析了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历次评估报告中的关键发现,包括海平面上升的加速、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如热浪、特大暴雨和长期干旱)的统计学证据。我们尤其关注了“临界点”(Tipping Points)理论,例如西南极冰盖的不可逆融化和亚马逊雨林的萨凡纳化风险,强调了气候系统反馈机制的潜在危险。 1.2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生物多样性危机: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直接威胁。本节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物种分布的迁移、珊瑚礁的白化死亡、森林火灾的新常态,以及海洋酸化对食物链底层的生物(如浮游生物)的冲击。书中强调,气候变化并非孤立的环境问题,而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加速器,两者相互交织,共同削弱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多维挑战与路径依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从纯粹的环境科学转向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探讨气候危机如何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产生深刻的冲突或协同效应。 2.1 能源转型:从化石燃料到零碳未来: 能源系统是气候变化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本章详尽分析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紧迫性与复杂性。我们不回避技术挑战——如储能技术的瓶颈、电网的现代化需求以及关键矿物供应链的重构。同时,本书也评估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先进核能)的成本下降曲线、政策激励措施以及其在全球能源安全中的战略地位。特别地,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的成熟度和规模化应用前景。 2.2 气候正义与公平转型: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本节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南方国家、弱势社区和土著居民不成比例的影响。书中详细讨论了“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即在淘汰高碳产业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工人的就业权利、社区的经济稳定以及避免新的社会不平等加剧。这部分内容借鉴了国际人权法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2.3 适应性战略与气候韧性建设: 鉴于部分气候变化影响已不可避免,本书投入大量篇幅讨论“适应”(Adaptation)策略的必要性。这包括城市规划中的海堤建设、耐旱作物品种的研发、早期预警系统的优化,以及气候移民的管理。书中强调,适应措施必须与发展规划深度融合,而非孤立的工程项目,并分析了气候风险融资(Climate Risk Financing)机制的不足与潜力。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政策创新与经济转型 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问题,需要跨国界的合作与治理创新。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政策工具、国际协议的演变以及新兴的市场机制。 3.1 国际气候治理的演进与困境: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本书梳理了国际气候谈判的历史脉络,分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张力,以及各国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执行力度。特别关注了发达国家对气候融资的承诺履行情况,以及全球南方国家在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 3.2 市场机制与绿色金融的崛起: 本章探讨了经济学工具在驱动脱碳进程中的作用。我们详细分析了碳定价机制(碳税与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设计优劣、实施效果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同时,本书深入剖析了绿色金融的最新趋势,包括可持续投资(ESG)、气候风险披露标准的强制化,以及如何引导万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流向低碳基础设施。 3.3 技术创新与行为变革的协同作用: 真正的系统性转变需要技术突破与社会行为的同步。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颠覆性技术(如绿色氢能、合成燃料、先进生物技术)的前景,并强调了教育、媒体宣传和公民参与在塑造可持续消费模式、提高气候素养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呼吁一种基于合作、创新和长期主义的新的全球范式。 总结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提供了一个复杂问题的全景图。它清晰地表明,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当代经济、社会和政治体系的结构性风险。本书以严谨的分析和务实的视角,论证了立即、大规模的系统性变革是实现一个更安全、更公平和更具韧性的未来唯一途径。它不仅是理解危机所需的工具书,更是激励行动的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同时又带有一丝故事性的吸引力。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史料解读,或者提出一些不同于主流观点的分析。在研究中共党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争议性的事件和人物,而对这些“拐点”的深入挖掘,往往能够揭示出历史更深层次的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运用扎实的史料,通过对具体人物的生平、思想以及他们在关键时刻的言行举止的分析,来阐释这些“拐点”的形成机制和历史意义。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或者从新的角度审视那些被广泛讨论的事件,那么它将对我们理解中共党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一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读。书名《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传递出的信息是,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耐心和思考。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种“解构”和“重塑”历史的视角。很多时候,历史的叙述会趋于定型,但真正的历史研究,应该不断地对既有结论进行审视和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那些构成“拐点”的关键决策是如何产生的,那些人物在做出这些决策时所面临的压力、诱惑和考量是什么。能否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摹,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微妙互动?这种对历史过程的深入探究,才是我真正所期待的。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它所承诺的“人物与事件”的结合所吸引。历史往往被简化为一系列事件的罗列,但真正让历史鲜活起来的,是那些在事件中起伏跌宕的人物。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这一点,让我相信它会聚焦于那些在中共党史的关键转折点上,那些做出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我期待它能够剥去历史事件的表象,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世界,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权衡、他们的失误与成功。是否能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让我们更加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决策?是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而不是冰冷的年代记?我相信,一个好的历史叙事,不仅要讲述“发生了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而对人物的深入剖析,正是实现后者不可或缺的一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沉甸甸的质感让人一看就觉得内容扎实。书名《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本身就带着一种悬念和深度,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总想深入了解其中的细节和人物的命运。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史料堆砌,更侧重于分析那些“拐点”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关键人物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复杂情感和深邃思想。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会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或许能发现新的解读和理解。这种期待感,让我在拿到书的那一刻,就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沉浸其中。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细节有着严苛追求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历史肌理的作品抱有极高的期待。《中共党史拐点中的人物与事件》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拐点”的定义和阐释。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关键的节点,一些微小的变动,却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而这些“拐点”,往往是由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事件中,基于特定的决策而产生的。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梳理这些“拐点”的成因、过程以及影响,并且深入剖析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那些人物的动机、性格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那么它将会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史学著作。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化的叙事,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并且能够从中汲取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