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

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建辉 著
图书标签:
  • CMOS模拟电路
  • 模拟集成电路
  • 集成电路设计
  • CMOS
  • 模拟电路分析
  • 电路设计
  • 电子工程
  • 半导体
  • 模拟电路
  • 射频电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135125
版次:2
商品编码:106873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分析了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技术,全书由17章组成。从CMOS器件物理及高阶效应出发,介绍了CMOS模拟集成电路的基础,然后分别介绍了模拟集成电路中的各种电路模块:基本放大器、恒流源电路、差分放大器、运算放大器、基准电压源、开关电容电路、集成电压比较器、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振荡器与锁相环等。另外,还分析了CMOS模拟集成电路的频率响应、稳定性、运算放大器的频率补偿及其反馈电路特性,以及噪声与非线性。

目录

第1章 基本MOS器件物理
1.1 有源器件
1.1.1 MOS管结构与几何参数
1.1.2 MOS管的工作原理及表示符号
1.1.3 MOS管的高频小信号电容
1.1.4 MOS管的电特性
1.1.5 二阶效应
1.1.6 MOS管交流小信号模型
1.1.7 有源电阻
1.2 无源器件
1.2.1 电阻
1.2.2 电容
1.3 短沟道效应
1.3.1 按比例缩小
1.3.2 短沟道效应
1.4 MOS器件模型
第2章 单级放大器
2.1 共源放大器
2.1.1 无源负载共源放大器
2.1.2 有源器件作为负载
2.2 源极跟随器
2.2.1 电阻负载源极跟随器
2.2.2 电流源负载源极跟随器
2.3 共栅放大器
2.4 共源共栅极(级联级)
2.5 折叠式级联
第3章 恒流源电路
3.1 基本电流镜结构
3.2  威尔逊电流源
3.3 共源共栅电流源—高输出阻抗恒流源
3.4 低压共源共栅结构
3.5 高输出阻抗、高输出摆幅的恒流源
3.6 电源抑制电流源
3.6.1 CMOS峰值电流源
3.6.2 恒定跨导电流源
小结
第4章 差分放大器
4.1 概述
4.2 基本差分对
4.2.1 电路结构
4.2.2 差分对的共模输入及输出压摆
4.2.3 差分对的差分工作
4.3 以MOS管作为负载的差分放大器
4.4 CMOS差分放大器
4.4.1 工作原理
4.4.2 电路分析
4.4.3 CMOS差分放大器的主要性能
4.5 模拟乘法器
4.5.1 模拟乘法器设计方法
4.5.2 直接利用双差分结构实现
4.6 吉尔伯特单元
4.6.1 经典吉尔伯特单元
4.6.2 吉尔伯特单元典型应用
第5章 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5.1.1 基本概念
5.1.2 研究方法
5.2 共源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5.2.1 电路的零极点
5.2.2 输入阻抗
5.3 源极跟随器的频率响应
5.3.1 电路的零极点
5.3.2 输入阻抗
5.3.3 输出阻抗
5.4 共栅极——电流缓冲器的频率响应
5.4.1 电路的零极点
5.4.2 输入阻抗
5.5 级联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5.6 CMOS增益级的频率响应
5.7 差分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5.7.1 CMOS全差分对的频率响应
5.7.2 电流镜为负载的差分对的频率响应
第6章 反馈
6.1 基本概念
6.1.1 反馈放大器的方框图及放大倍数的一般表达式
6.1.2 负反馈放大器的类型
6.2 负反馈结构
6.3 负反馈放大器的特性
6.3.1 提高放大器增益的稳定性
6.3.2 对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电阻的影响
6.3.3 带宽调节
6.3.4 减少非线性失真
6.3.5 负载的影响
6.4 反馈网络的噪声效应
6.5 系统的稳定性
6.5.1 单极点系统
6.5.2 多极点系统
第7章 噪声
7.1 概述
7.1.1 噪声的描述方法
7.1.2 相关噪声源与独立噪声源
7.1.3 噪声带宽
7.2 噪声的种类
7.2.1 热噪声
7.2.2 闪烁噪声——1/f噪声
7.2.3 散粒噪声
7.3 电路中噪声的表示方式
7.3.1 噪声源表示法
7.3.2  与 的计算
7.4 单级放大器中的噪声
7.4.1 共源放大器
7.4.2 共栅放大器
7.4.3 共源共栅放大器
7.4.4 源极跟随器
7.4.5 CMOS放大器的噪声
7.5 差分对中的噪声
第8章 运算放大器
8.1 概述
8.1.1 运算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8.1.2 分析运算放大器的一般步骤
8.2 单级运放
8.2.1 全差分单级运算放大器
8.2.2 单端输出运算放大器
8.3 共模反馈
8.3.1 共模电平的检测方法
8.3.2 误差比较技术
8.4 多级运放
8.4.1 两级运放
8.4.2 多级运放
8.5 运放的建立时间TSET
8.5.1 物理意义
8.5.2 单级运放的转换速率
8.5.3 二级运放的转换速率
8.6 增益提高电路
8.6.1 基本增益提高电路
8.6.2 增益提高的级联运放
8.7 轨到轨运算放大器
8.7.1 轨到轨运算放大器输入级
8.7.2 轨到轨输出
8.8 运放中的噪声分析
8.9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流程
小结
第9章 运算放大器的频率补偿
9.1 稳定相位裕度
9.2 频率补偿
9.2.1 单级高增益运放的频率补偿
9.2.2 CMOS多级运放的补偿
第10章 开关电容电路
10.1 概述
10.2 MOS模拟开关
10.2.1 MOS开关管的电阻
10.2.2 MOS管极间电容的影响
10.2.3 衬偏的调制与kT/C噪声
10.3 开关电容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10.3.1 电荷重分配原理
10.3.2 开关电容电路的等效电阻
10.4 开关电容电路模块
10.4.1 采样维持(S/H)
10.4.2 增益放大模块
10.4.3 开关电容积分器
10.4.4 倍乘和单位延迟及积分/加法(或减法)电路
10.4.5 开关电容滤波器
10.4.6 开关电容共模负反馈
10.5 开关电容电路中的非理想效应
10.5.1 开关的非理想效应
10.5.2 电容的不精确
10.5.3 非理想的运算放大器的影响
10.5.4 开关电容电路中的噪声
第11章 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11.1 概述
11.1.1 非线性的定义
11.1.2 非线性的度量方法
11.2 单级放大器的非线性
11.2.1 由于MOS管特性引起的非线性
11.2.2 由放大器传输特性引起的非线性
11.3 差分电路的非线性
11.4 电路中器件引起的非线性
11.4.1 电容的非线性
11.4.2 MOS管作为电阻的非线性
11.5 克服非线性的技术
11.5.1 原理
11.5.2 改善放大器非线性失真的 实际电路
第12章 基准电压源
12.1 基本工作原理
12.1.1 与温度无关的基准
12.1.2 常见的带隙基准电压源的结构
12.2 带隙基准源各个单元的分析
12.2.1 电流镜
12.2.2 运算放大器
12.2.3 温度补偿
12.3 低电压工作的基准电压源
12.3.1 常态阈值器件的低电压基准电压源
12.3.2 结构改进型低电压基准电压源
12.4 以MOS管阈值电压Vth为基准的参考电压源
12.5 亚阈值区的基准电压源
12.6 多组电压源的产生
12.7 带负载能力
第13章 集成电压比较器
13.1 概述
13.1.1 基本概念
13.1.2 电压比较器的主要参数及设计要求
13.1.3 电压比较器的结构
13.2 级联反相器结构
13.2.1 基本反相器结构
13.2.2 典型级联反相结构比较器
13.2.3 快速的级联反相结构比较器
13.3 差分输入运算放大器结构
13.3.1 静态模式
13.3.2 动态工作模式
第14章 D/A、A/D转换器
14.1 概述
14.2 数/模转换(DAC)
14.2.1 工作原理
14.2.2 DAC的主要性能
14.2.3 DAC的种类
14.3 模/数转换电路
14.3.1 工作原理
14.3.2 性能参数
14.3.3 模/数转换器类型
第15章 振荡器与锁相环
15.1 振荡器
15.1.1 概述
15.1.2 LC振荡器
15.1.3 交叉耦合振荡器
15.1.4 科尔皮兹振荡器
15.1.5 负阻振荡器
15.1.6 移相振荡器
15.1.7 环形振荡器
15.1.8 压控振荡器
15.2 锁相环
15.2.1 锁相环结构
15.2.2 锁相环路的性能
15.2.3 锁定状态
15.2.4 频率倍增和合成
15.2.5 电荷泵锁相环
15.2.6 锁相环设计的一般思路
15.2.7 分数锁相环
第16章 版图设计技术
16.1 版图的设计流程
16.2 工艺制约
16.3 工艺设计规则
16.4 布局与布线
16.4.1 MOS管的版图设计
16.4.2 二极管的版图设计
16.4.3 无源器件
16.4.4 布局
16.4.5 布线
16.5 封装
16.5.1 自感
16.5.2 互感
第17章 工程设计
17.1 工程A:运算放大器设计
17.1.1 工程目标
17.1.2 放大器结构的确定
17.1.3 各级放大器参数的确定
17.1.4 仿真验证
17.2 工程B:模/数转换器ADC的设计
17.2.1 目标与设计流程
17.2.2 电路结构
17.2.3 电路设计
17.2.4 总体电路设计与仿真
17.2.5 版图设计及后仿真
17.2.6 芯片测试方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与器件模型 第一章:绪论 1.1 集成电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1.1 半导体工艺的演进 1.1.2 集成电路设计的复杂性 1.1.3 模拟集成电路的独特地位与挑战 1.2 CMOS工艺的优势与发展 1.2.1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原理 1.2.2 CMOS工艺的低功耗特性 1.2.3 CMOS技术在现代集成电路中的应用 1.3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1.3.1 从规格到版图的完整流程 1.3.2 系统级设计与模块级设计 1.3.3 仿真与验证的重要性 1.4 本书的结构与学习指南 1.4.1 内容组织概述 1.4.2 建议的学习路径 1.4.3 参考资料与实践建议 第二章:MOSFET器件模型 2.1 MOSFET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P沟道与N沟道MOSFET 2.1.2 阈值电压与体效应 2.1.3 载流子迁移率与饱和效应 2.2 理想MOSFET模型 2.2.1 截止区、线性区与饱和区 2.2.2 跨导与输出电阻 2.2.3 零衬底偏压下的基本特性 2.3 非理想MOSFET模型 2.3.1 短沟道效应与窄沟道效应 2.3.2 亚阈值导电(弱反型) 2.3.3 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2.3.4 栅氧化层击穿与器件可靠性 2.4 MOSFET的Spice模型 2.4.1 Level 1, Level 2, Level 3 模型 2.4.2 BSIM 模型简介 2.4.3 模型参数的提取与应用 第三章:MOSFET在模拟电路中的应用 3.1 MOSFET作为电阻 3.1.1 饱和区MOSFET作有源负载 3.1.2 线性区MOSFET作固定电阻 3.1.3 伪电阻的特性与局限性 3.2 MOSFET作为开关 3.2.1 数字开关与模拟开关 3.2.2 开关的导通电阻与关断电流 3.2.3 实际开关应用的考量 3.3 MOSFET作为电流源 3.3.1 基本恒流源电路 3.3.2 增加输出电阻的技巧 3.3.3 电流镜的原理与实现 第二部分:基本模拟电路模块 第四章:单级放大器 4.1 共源放大器 4.1.1 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增益、输入/输出阻抗、带宽) 4.1.2 负载的选择(电阻负载、有源负载) 4.1.3 补偿技术与稳定性分析 4.2 共栅放大器 4.2.1 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 4.2.2 提升输出阻抗与电压增益 4.2.3 补偿技术与稳定性分析 4.3 共漏放大器(源跟随器) 4.3.1 结构、工作原理与性能指标 4.3.2 缓冲器应用与阻抗匹配 4.3.3 优缺点分析 4.4 组合放大器 4.4.1 共源-共栅组合(Cascode Amplifier) 4.4.2 提升增益与输出阻抗 4.4.3 信号路径分析与补偿 4.4.4 共源-共漏组合(Common-Source Common-Drain Amplifier) 第五章:多级放大器 5.1 两级放大器 5.1.1 级联的优点与挑战 5.1.2 常见的两级放大器结构(如:共源-共源、共源-共栅) 5.1.3 整体增益、带宽与补偿 5.2 差分放大器 5.2.1 基本差分对结构与工作原理 5.2.2 共模抑制比(CMRR)的重要性 5.2.3 差模增益与共模增益 5.2.4 尾部电流源的影响 5.3 运算放大器(Op-Amp) 5.3.1 运算放大器的理想模型与特性 5.3.2 实际运算放大器的关键参数(增益、带宽、输入/输出阻抗、压摆率、功耗) 5.3.3 运算放大器的频率响应与补偿 5.3.4 补偿技术:极点与零点分析 第六章:电流镜 6.1 基本电流镜 6.1.1 沃德赖尔(Widlar)电流镜 6.1.2 威尔逊(Wilson)电流镜 6.1.3 理想与实际电流镜的比较 6.2 复制精度分析 6.2.1 固有误差来源(沟道长度调制、阈值电压偏差) 6.2.2 提高复制精度的技术(如:使用多管、共栅结构) 6.3 有源负载 6.3.1 在共源放大器中使用电流镜作有源负载 6.3.2 提高增益与减小芯片面积 6.3.3 频率响应的影响 6.4 级联电流镜 6.4.1 提高输出阻抗 6.4.2 串联电流镜(Telescopic Current Mirror) 6.4.3 并联电流镜(Cascode Current Mirror) 第三部分:高级模拟电路设计 第七章:频率响应与补偿 7.1 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7.1.1 极点与零点 7.1.2 Bode图分析 7.1.3 单位增益带宽(UGBW) 7.2 稳定性分析 7.2.1 相裕与增益裕度 7.2.2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7.3 补偿技术 7.3.1 零点补偿(Nulling Resistor Compensation) 7.3.2 极点补偿(Miller Compensation) 7.3.3 级联补偿(Nested Miller Compensation) 7.3.4 补偿在不同放大器结构中的应用 第八章:噪声分析与抑制 8.1 噪声的来源 8.1.1 热噪声(Johnson Noise) 8.1.2 闪烁噪声(Flicker Noise, 1/f Noise) 8.1.3 散粒噪声(Shot Noise) 8.2 噪声模型 8.2.1 MOSFET器件的噪声等效电路 8.2.2 噪声系数(Noise Figure) 8.3 放大器噪声性能分析 8.3.1 输入等效噪声电压和电流 8.3.2 噪声在多级放大器中的传递 8.4 噪声抑制技术 8.4.1 优化器件尺寸 8.4.2 差分结构的应用 8.4.3 低噪声设计的电路配置 第九章:电源抑制比(PSR)与共模抑制比(CMRR) 9.1 电源抑制比(PSR) 9.1.1 电源噪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9.1.2 差分放大器与单端放大器的PSR分析 9.1.3 提高PSR的设计技巧(如:去耦、滤波) 9.2 共模抑制比(CMRR) 9.2.1 共模信号的干扰 9.2.2 差分放大器CMRR的决定因素(尾部电流源的输出阻抗) 9.2.3 提高CMRR的设计方法 第十章:振荡器与锁相环(PLL) 10.1 振荡器基础 10.1.1 振荡器的工作原理(Barkhausen准则) 10.1.2 负反馈与正反馈 10.1.3 振荡器性能指标(相位噪声、启动条件) 10.2 环形振荡器 10.2.1 基本结构与延迟单元 10.2.2 频率与延迟的权衡 10.3 压控振荡器(VCO) 10.3.1 压控谐振器 10.3.2 VCO的调谐范围与线性度 10.4 锁相环(PLL) 10.4.1 PLL的组成部分(PD, LPF, VCO) 10.4.2 PLL的闭环传递函数与稳定性 10.4.3 PLL的应用(频率合成、时钟恢复) 第十一章:数据转换器(ADC/DAC) 11.1 数模转换器(DAC) 11.1.1 DAC的分类与工作原理(R-2R DAC, 充电泵DAC) 11.1.2 DAC的性能指标(分辨率、线性度、转换时间) 11.2 模数转换器(ADC) 11.2.1 ADC的分类与工作原理(逐次逼近ADC, 流水线ADC, Delta-Sigma ADC) 11.2.2 ADC的性能指标(分辨率、采样率、信噪比) 11.2.3 采样保持电路(Sample-and-Hold) 第四部分:设计实践与高级主题 第十二章:低功耗模拟电路设计 12.1 低功耗设计的挑战与策略 12.1.1 功耗的来源(静态功耗与动态功耗) 12.1.2 功耗与性能的权衡 12.2 低功耗放大器设计 12.2.1 亚阈值(Weak Inversion)设计 12.2.2 零静态功耗设计 12.2.3 动态电源管理 12.3 低功耗数据转换器 12.3.1 针对低功耗的ADC/DAC结构 12.3.2 功耗优化技术 第十三章:模拟版图设计与寄生效应 13.1 版图设计原则 13.1.1 器件匹配 13.1.2 屏蔽与隔离 13.1.3 互连线的设计 13.2 寄生效应分析 13.2.1 寄生电阻与电容 13.2.2 寄生耦合(串扰) 13.2.3 寄生效应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13.3 版图的优化 13.3.1 提高匹配精度 13.3.2 减小寄生效应 第十四章:CMOS模拟电路设计自动化工具(EDA) 14.1 设计流程与EDA工具链 14.1.1 概念设计与仿真 14.1.2 版图设计与验证 14.1.3 可制造性设计(DFM) 14.2 常用EDA工具简介 14.2.1 Spice仿真器(HSPICE, Spectre) 14.2.2 版图设计工具(Cadence Virtuoso, Synopsys Custom Compiler) 14.2.3 形式验证与物理验证工具 14.3 参数化模块与IP核 14.3.1 提高设计效率 第十五章:现代CMOS模拟电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15.1 尺寸缩小与技术节点的演进 15.1.1 亚10nm工艺节点的特性 15.1.2 高K介质/金属栅(HKMG)技术 15.1.3 FinFET与GAAFET结构 15.2 信号完整性与功耗密度 15.2.1 互连线电阻与电容的挑战 15.2.2 功耗密度带来的散热问题 15.3 新兴应用领域 15.3.1 物联网(IoT)中的模拟前端 15.3.2 射频(RF)集成电路 15.3.3 生物医学电子 15.4 模拟设计与数字设计的融合 附录 A. MOSFET器件模型详细参数 B. 常用模拟集成电路性能指标速查表 C. 术语表 参考文献 索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的目光落在“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这几个字上时,我的大脑立刻开始构思一个充满细节的知识体系。我预设的这本书,会是一本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模拟电路“灵魂”的著作,它会细致地解析每一个电路单元的工作原理,比如一个简单的共源放大器,我希望能看到其电压增益、输入输出阻抗、带宽等关键参数的推导过程,以及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表现。对于差分放大器,我则期望它能详细讲解共模抑制比(CMRR)的来源及其提高方法,还有其在噪声和失真抑制方面的优势。我也憧憬着关于电流镜设计的部分,能够了解到如何设计出精度高、输出阻抗大的电流源,以及它们在各种偏置电路中的应用。同时,对于反馈网络的分析,我希望看到各种稳定判据(如Nyquist判据、Bode图分析)的详细讲解,以及如何设计出稳定且具有良好动态性能的反馈回路。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某些章节的叙述方式,更像是在勾画一幅宏观的蓝图,让我对其中的细节部分感到有些捉摸不透,好像在描述“有什么”,但“怎么做”的痕迹却不那么明显。

评分

我当初选择“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这本书,是基于一种对“设计”的严谨与系统的追求。我渴望从中获得一套清晰的设计方法论,能够指导我如何从零开始,构建出高质量的模拟电路。例如,在电源管理IC的设计方面,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线性稳压器(LDO)和开关稳压器(Switching Regulator)的不同拓扑结构、设计考量以及稳定性分析。在射频前端设计方面,我希望看到关于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振荡器等模块的详细设计指南,包括阻抗匹配、噪声系数、线性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的优化方法。我也设想书中会包含大量实际的设计案例,并且这些案例能够覆盖不同应用领域,例如音频放大器、滤波器、数据转换器等,并提供详细的设计步骤和仿真结果。此外,对于版图设计中的关键考虑因素,如匹配、对称性、衬底噪声、以及如何进行版图寄生参数的提取与补偿,我也希望能得到深入的讲解。然而,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某些部分的叙述,更多地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让我感觉在具体的操作和工程实践的指导上,还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挖掘的空间,未能完全满足我对于“设计”这一实践性过程的深入探求。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真是有点令人困惑。封面上那个“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的字样,乍一看,我以为这是本非常专业、严谨的学术巨著,肯定少不了各种复杂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证明。我本来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MOSFET工作原理的深入剖析,比如各种非理想效应的精确模型,还有跨导、输出电阻这些关键参数是如何被数学语言严谨地刻画出来。同时,我也想看到设计流程的详尽介绍,从系统级需求分析到晶体管级的具体实现,每一步都应该有清晰的指导和案例。更别提那些经典电路的分析,比如差分放大器、电流镜、各种反馈结构,我希望能看到它们在不同工作点下的详细行为分析,以及如何根据性能指标进行优化。当然,章节安排上也应该循序渐进,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逐步引导读者掌握整个领域。我甚至设想了一些附录,里面会有各种重要的表格和公式汇总,方便我随时查阅。但当我真正拿到这本书,仔细翻阅时,感觉有些东西似乎和我的预期不太一样,尤其是某些部分的论述方式,让我产生了一些疑问,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偏差,还是书的内容本身就存在一些让我感到陌生的地方。

评分

读完这本“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我心中涌起的感受,与其说是一种学术上的满足,不如说是一种对“设计”这个概念本身进行重新审视的体验。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像一本精密的手册,详细列出各种设计规则、公式和流程,教我如何一步步“搭建”出一个性能优越的模拟电路。例如,关于噪声分析,我期待能看到针对不同噪声源(热噪声、闪烁噪声等)的详细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电路拓扑的选择和器件尺寸的优化来降低噪声。在频率响应方面,我也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各种寄生效应(如栅极电容、漏源电容)对电路频率特性的影响,并学会如何进行补偿。而且,书中对版图设计和寄生参数提取的描述,我原本希望能看到更多实际操作的指导,比如如何在EDA工具中进行版图绘制,以及如何通过后仿真来验证设计。然而,书中某些章节的呈现方式,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逻辑和一些抽象的权衡,让我感觉在具体的“如何做”这方面,留下了不少空白。我好像在看一场关于“原则”的辩论,而不是一份“操作指南”,这让我不禁思考,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这些抽象的权衡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电路实现的。

评分

这本书的“CMOS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第2版)”这个名字,给我一种稳重扎实的感觉,仿佛是多年学术沉淀的结晶。我原本期待的是,它能够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涵盖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MOS晶体管模型(比如SPICE模型中的各种参数如何获得和理解),到复杂的模拟模块(如ADC、DAC、PLL)的设计原理和技巧。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实际设计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比如功耗和速度的权衡、工艺偏差的影响、器件的匹配性问题,我期望能找到清晰的解答和行之有效的对策。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仿真工具的深入介绍,比如如何有效地使用Spectre、HSPICE等工具进行电路仿真和调试,以及如何解读仿真结果。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例如低功耗设计、高频设计等,我也期待能有所涉猎,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内容,虽然在概念上有所提及,但在具体实现和细节上的阐述,却显得相对概括,让我觉得在掌握一项具体的设计技能上,似乎还缺少了那么一块拼图。

评分

这套书还是挺好的 没文化 太可怕

评分

老师出的书,讲得比较细致

评分

现在网上的书基本一个价

评分

这套书还是挺好的 没文化 太可怕

评分

挺厚的,内容丰富,可以看一阵子了

评分

老师出的书,讲得比较细致

评分

老师出的书,讲得比较细致

评分

还是看老外的估计比价正宗。

评分

挺厚的,内容丰富,可以看一阵子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