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广东统计年鉴(2006)》是一部反映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资料性年刊,书中收录了全省、各市、县、区2005年大量统计数据以及1978年以来各个主要时期的一些主要统计数据。
《年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第二部分,统计资料。具体分为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综合,国民经济核算,人口,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固定资产投资,能源生产与消费,财政、银行和保险,物价,人民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国内贸易,对外经济,旅游,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福利、环境和其他,经济地带主要指标,城市主要指标,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等22部分。此外,《年鉴》附录部分还汇编部份省(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泛珠三角九省主要指标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主要统计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概述
PART ONEOUTLINE
2005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Statistical Communique of Guangdong Province on the 2005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uelopmentby Guangdong Provinci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05年广东经济运行情况及2006年前景展望
Guangdong's Economic Performance fn 2005 and Its Prospect for 2006
勇当排头兵再谱新篇章——“十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述
Guangdong Writes a New Chapter as a Frontrunner-General Survev of Guangdong's Social and Economic Deuelopment for the Tenth Fiue-Year Plan Period
高成本时代广东发展道路选择
Chorces of Guongdong's Deuelopmentfn the Era of High Cost
集聚与扩散:基本规律定输赢——厂东区域发展差距综合评价报告
Group and Spread: Basic Law Is the Principle of Winner or Loser-A Report on Comprehensive Eualuation of Deuelopment Gap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of Guangdong
第二部分 统计资料
PART TWOSTATISTICS
一、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
Admuustrative Divisions and Natural Resources
简要说明
Brief Introduction
1-1 行政区划(2005年)
Divisrons of Administratiue Areas (2005)
1-2 自然资源(2005年)
Natural Resources (2005)
1-3 各地区年平均气温
Auerage Temperature of Various Regions
1-4 各地区年降雨量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Various Regions
1-5 各地区年日照时数
Annual Sunshine Hours of Various Regions
1-6 各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2000-2005年)
Land Area and Population Density by City (2000-2005)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Explanatory Notes on Main Statistical Indicators
二、综合
General Survey
简要说明
Brief Introduction
2-1 各部门机构数
Grassroots Units in Various Sectors
2-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Principal Aggregate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ir Related Indices and Growth Rates
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Structural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Proportion of Main Indicators o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to the Whole Nation
2-5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分月变化情况(2005年,累计绝对数)
Changes of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by Month (2005, accumulative figures in value terms)
2-6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分月变化情况(2005年,比上年同期增长%)
Changes of 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by Month
(2005, compare with same period fn preceding year%)
2-7 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数(2004-2005年)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Corporate Units and Establishments (2004 - 2005)
2-8各市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数(2004-2005年)
Comparison of Number of Corporate Units and Establishments and
Employed Persons by City( 2004-2005)
2-9 各类法人单位及从业人数(2005年)
Number of Corporate Units and Employed Persons by Type (2005)
2-10 各市分类法人单位及从业人数(2005年)
Number of Corporate Units and Employed Persons by City (2005)
2-11 各市按行业分法人单位数(2005年)
……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卷) 聚焦全国宏观经济脉络与社会发展全景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卷)》是一部全面、系统、翔实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及历史上重要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大型统计资料汇编。本书由国家统计局主持编纂,汇集了中央各部委、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的统计数据,是研究和分析中国国情国力的权威性参考工具书。 本书严格遵循国家统计制度和口径,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它不仅提供了2004年度的最新数据,更纳入了建国以来重要历史年份(如1952年、1957年、1965年、1978年、1985年、1990年、2000年等)的同期数据,便于读者进行跨年度、跨时期的对比分析。 结构与核心内容概述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卷)》共设二十多个大的统计章节,数据覆盖面极广,旨在从宏观到微观,立体呈现中国经济社会的运行状态。 第一部分:综合与国民经济核算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础和框架,提供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 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三次产业构成、人均GDP、积累率、指数体系等。特别详细列出了1978年以来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和价格指数变动情况,清晰展示了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的轨迹。 国民经济核算: 提供了国家及各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摘要数据(通常是特定年份的更新数据),以及对GDP核算方法的说明。展示了经济运行的部门结构和相互联系。 财政与金融: 包含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情况、税收结构、国债发行情况、货币供应量(M0、M1、M2)、银行存贷款余额、保险业发展指标等。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第二部分:人口、劳动力与人民生活 这部分数据关注人口结构、就业状况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情况,是社会发展研究的关键。 人口与计划生育: 提供了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城乡人口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等详细信息。 劳动就业与工资: 涵盖了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同行业就业人员数量、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水平(按地区和行业划分)、劳动生产率的测算等。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和收入分配格局。 人民生活水平: 重点展示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包括恩格尔系数变化、居民住房面积、耐用消费品(如家电、汽车)的拥有量,反映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第三部分:工业、建筑业与能源 工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工业部门的规模、结构和效率。 工业企业概况: 按行业(门类和中类)划分,提供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数、从业人员、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等关键指标。特别是强调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其他经济类型的对比数据。 工业经济效益: 包含了工业企业的产成品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用于衡量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能源生产与消费: 提供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主要能源的生产量、消费量以及进出口情况。重点关注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单位GDP能耗的变化趋势。 建筑业: 建筑业企业的总产值、从业人数、房屋竣工面积、工程承包合同额等数据,反映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态势。 第四部分:农业、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这部分数据勾勒出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和基础产业的稳定情况。 农业生产: 涵盖了农林牧渔业的产值构成,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畜牧业的肉、蛋、奶产量,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利化水平等。 国内贸易: 统计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情况,按行业(批发、零售、餐饮等)划分的商业企业数据,反映了国内市场的活跃程度。 对外经济贸易: 提供了海关统计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贸易差额,以及按主要国家和地区划分的进出口结构。同时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实际到位金额、合同利用外资额、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数据。 第五部分:科技、教育与文化 着重展示了社会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数据。 科学技术: 统计了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科研机构数量等。 教育事业: 提供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专任教师数量,以及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反映了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 文化、体育与卫生: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和从业人员,体育运动的普及情况,以及医疗机构(医院、卫生院)的数量、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第六部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概况: 提供了全国城市数量、建成区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的普及率。 环境保护: 包含了工业污染源排放量(SO2、COD等)、城市污水处理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情况,体现了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附录与说明 年鉴的最后部分包含了重要数据来源单位的列表、统计指标的定义和解释,以及重要的历史数据对比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卷中的数据是国家统计局根据最新的经济普查结果和统计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和修订,因此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总结 《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卷)》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量化侧写。对于宏观经济研究者、产业政策制定者、金融分析师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全貌的学者和投资者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库。它提供了多维度、多层面的数据支撑,帮助读者把握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脉搏和结构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