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繁體版)》是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人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釋義淨撰。義淨本姓張,字文明,唐代齊州(治所在曆城,今山東濟南市)山莊人。生於太宗貞觀九年(635),卒於玄宗先天二年(7]3)。張氏祖籍範陽(今河北涿縣),義淨的高祖曾做過東齊郡守,大概因此後代遂居齊州。義淨自幼齣傢。高宗鹹亨二年(671),他三十七歲時,從廣州取海路赴印度求法。鹹亨四年(673)二月到達東印度耽摩立底國。其後在印度周遊佛教聖跡,在那爛陀學習十年。武後垂拱元年(685)離開那爛陀,仍取海路束歸,又在南海一帶滯留將近十年,於證聖元年(695)五月抵達洛陽。從此在洛陽與長安兩地翻譯佛經,直到去世。
評分 評分《放光般若經》讓弟子送迴,自己未歸,後在此地去世。(《高僧傳》捲四)法顯等十人先後西行求法,隻有他一人在完成參訪印度佛教聖地並且抄寫梵文經典後從海路迴到中國,又參與翻譯佛經。
評分中外交通史籍叢刊的愛好者應該不多
評分《清朝柔遠記》比較係統地記述瞭清代光緒以前的中外關係,特彆是歐洲列強的侵華活動,反映瞭清代統治者軟弱無能和盲目自大的心理狀態。《清朝柔遠記》共分十二捲,其中前十八捲為正編,是以編年體形式敘述清代順治元年至同治十三年二百多年間中外交涉的曆史,以及清朝同邊疆少數民族關係的若乾史事,後兩捲附編,包括《瀛海各國統考》、《蠡測卮言》、《沿海形勢略》、《還海全國》、《沿海興國》、《三島分國》等。《清朝柔遠記》是十九世紀下半年繼夏變的《中西紀事》之後齣現的又一部全麵記述清代中外關係曆史的著作。
評分中華書局齣品的,內容有保障,質量一直都一樣。
評分非常喜歡,值得大傢一讀。
評分纔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僞造的性質斷實。清華簡 西伯勘黎《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範》、《無逸》。這些都屬於記言散文。
評分關於清代邊疆地區及鄰國的書籍,很有曆史藉鑒意義,對曆史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