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标准汇编

纳米技术标准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五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纳米技术
  • 标准
  • 汇编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计量
  • 规范
  • 技术指南
  • 工业标准
  • 纳米材料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8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70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62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纳米技术标准汇编》是为满足生产企业、监督检验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各级使用单位的需要所整理出版的。书中收集了截至2007年12月底批准、发布的纳米国家标准以及与纳米技术密切相关的其他标准共27项,具体包括分析电镜(AEM/EDS)纳米薄标样通用规范、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分析方法、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交流磁性能测试方法、纳米级长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通则、波谱法定性点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导则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一、基础标准
GB/T 17507-1998 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 生物薄标样通用技术条件
GB/T 18735-2002 分析电镜(AEM/EDS)纳米薄标样通用规范
GB/T 19619-2004 纳米材料术语

二、产品标准
GB/T 19315-2003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带材
GB/T 19588-2004 纳米镍粉
GB/T 19589-2004 纳米氧化锌
GB/T 19590-2004 超微细碳酸钙
GB/T 19591-2004 纳米二氧化钛

三、试验方法标准
GB/T 6524-2003 金属粉末 粒度分布的测量 重力沉降光透法
GB/T 10722-2003 炭黑 总表面积和外表面积的测定 氮吸附法
GB 11847-1989 二氧化铀粉末比表面积测定 多点BET法
GB/T 12334-2001 金属和其他非有机覆盖层 关于厚度测量的定义和一般规则
GB/T 13221-2004 纳米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 X射线小角散射法
GB/T 13390-1992 金属粉末比表面积的测定 氮吸附法
GB/T 18873-2002 生物薄试样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定量分析通则
GB/T 18907-2002 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分析方法
GB/T 19077.1-2003 粒度分析 激光衍射法
GB/T 19346-2003 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交流磁性能测试方法
GB/T 19587-2004 气体吸附BET法测定固态物质比表面积
GB/T 19627-2005 粒度分析 光子相关光谱法
GB/T 19921-2005 硅抛光片表面颗粒测试方法
GB/T 19922-2005 硅片局部平整度非接触式标准测试方法
GB/T 20099-2006 样品制备 粉末在液体中的分散方法
GB/T 20170.1-2006 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稀土化合物粒度分布的测定
GB/T 20170.2-2006 稀土金属及其化合物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稀土化合物比表面积的测定
GB/T 20307-2006 纳米级长度的扫描电镜测量方法通则
GB/T 20725-2006 波谱法定性点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导则

前言/序言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战略重塑:数据驱动的决策框架与实施路径 本书聚焦于当前商业环境中日益紧迫的数字化转型浪潮,旨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以及技术领导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可操作的决策框架与实施指南。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数据资产、重塑业务流程、并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每一家渴望保持活力的组织必须面对的核心议题。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理解挑战—构建框架—精细实施—评估优化”的逻辑主线,深入剖析了当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十大核心困境,并提供相应的结构化解决方案。我们摒弃了对具体技术工具的浅尝辄止,而是将重点放在战略协同、组织文化重塑与价值实现的闭环管理上。 --- 第一部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基石与挑战认知(第1章至第3章) 第1章:新范式下的竞争格局重绘:理解“数字化滞后”的隐性成本 本章首先界定了“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升级”的本质区别,强调前者是对商业模式、价值链以及客户交互方式的根本性重塑,而非单纯的信息化投入。我们通过对过去十年间行业颠覆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了“渐进式优化陷阱”——即企业沉溺于局部效率提升,却忽视了市场底层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所带来的战略性风险。详细讨论了数据孤岛、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s)的沉重负担,以及组织内部对变革的天然抵触心理如何成为转型最大的“隐形资产负债表”负项。 第2章:从愿景到蓝图:构建跨职能的转型领导力模型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绝非IT部门的独角戏。本章着力于构建一个“全景式领导力矩阵”。这包括定义清晰的、可量化的转型愿景(Vision Statement),并将其分解为可执行的战略目标(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s)。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一个由C-Level高管牵头、跨越市场、运营、财务和研发部门的“转型治理委员会”(Transformation Governance Board)。重点分析了“混合型领导者”——那些既懂业务痛点又精通技术赋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转型初期如何发挥关键的桥梁作用。 第3章:数据资产化:从原始数据到决策智能的价值链构建 本章是全书的数据驱动核心。我们不讨论数据库的选型,而是聚焦于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的战略层面。内容涵盖了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元数据管理体系(Metadata Management),以及保障数据质量(Data Quality)的流程机制。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讨了如何将海量的、异构的数据转化为可预测的商业智能(BI)和规范化的机器学习模型输入。详细阐述了“数据伦理”与“隐私合规”在构建企业数据信誉中的不可或缺性。 --- 第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的重塑与敏捷化(第4章至第6章) 第4章:客户体验(CX)的极致化:超个性化与全渠道整合 数字化转型的最终体现是客户体验的革命性提升。本章深入研究了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预测性服务”而非“反应式服务”的转变。内容包括:构建统一的客户视图(Single Customer View, SCV),利用实时数据流优化客户旅程地图(Customer Journey Mapping),以及在设计、制造、交付和售后服务等各个触点嵌入反馈循环机制。强调了如何平衡自动化(Efficiency)与人情味(Empathy)在数字交互中的微妙关系。 第5章:运营韧性与供应链的智能化重构 面对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章提出了“数字孪生驱动的运营韧性框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物联网(IoT)数据、区块链技术(在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方面的应用),以及高级预测分析,构建一个自适应(Adaptive)的供应链体系。讨论了从“库存拉动”向“需求预测驱动的敏捷制造”转型的具体步骤,以及如何利用流程挖掘(Process Mining)技术识别和消除运营中的“暗流”瓶颈。 第6章:组织敏捷性的文化与结构设计 技术只是工具,组织文化才是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的科层制(Hierarchical)结构向更扁平化、以价值流为导向的“网络化组织”(Networked Organization)转变。内容包括:如何推广“小步快跑、快速失败、快速学习”的敏捷开发理念至非技术部门;如何设计激励机制以奖励跨职能协作而非内部竞争;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技能重塑计划(Reskilling Programs)确保人力资本跟上技术步伐。 --- 第三部分:赋能技术栈的选择与价值实现(第7章至第9章) 第7章:云原生战略与弹性IT架构的选择艺术 本书不推崇“一切上云”,而是主张“基于业务价值的云策略”。本章分析了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环境下的成本效益模型(TCO Analysis)。核心内容在于如何设计一个具备高可用性、高伸缩性(Scalability)的云原生(Cloud-Native)架构,以及如何将遗留系统进行安全、低风险的“模块化拆分与现代化”(Strangler Fig Pattern)。同时,讨论了DevOps/GitOps实践在加速价值交付中的关键作用。 第8章:人工智能(AI)的落地与治理: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化部署 AI是转型的催化剂,但其应用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商业逻辑之上。本章探讨了企业级AI战略的制定流程,包括识别高价值的“可被AI解决”的问题、建立可靠的训练数据集、以及选择合适的部署模式(边缘计算 vs. 云端)。更重要的是,本章详细论述了“AI可解释性”(XAI)和模型漂移监控的重要性,确保自动化决策符合商业规范且可审计。 第9章:衡量与可持续性:转型投资回报率(ROI)的科学评估 转型投资巨大,回报周期往往较长。本章提供了一套“多维度转型绩效评估体系”,它超越了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估维度包括:客户满意度提升的百分比、新产品上市时间(TTM)的缩短率、内部流程的自动化渗透率,以及员工的数字素养提升指数。同时,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持续的“投资组合管理”机制,动态调整资源分配,确保资源始终流向产生最高边际价值的转型举措。 --- 第四部分:风险管控与未来展望(第10章) 第10章:风险免疫力构建:网络安全与变革管理的前瞻视角 在高度互联的数字世界中,网络安全不再是IT部门的边缘功能,而是核心业务风险。本章探讨了如何将“安全左移”(Shift-Left Security)融入整个开发和运营生命周期。此外,总结了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在确保转型成果持久化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持续沟通、建立变革拥护者网络,以及将“学习文化”植入企业DNA,确保组织在下一次技术浪潮来临时,依然具备快速响应和自我重构的能力。 结论:从“转型”到“常态化进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将“数字化转型”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而非一个有明确终点的项目。只有将数据驱动的决策、敏捷的组织结构和前瞻性的技术应用融为一体,企业才能真正构建起抵御未来不确定性的核心“免疫力”。 ---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是那些不满足于现状,寻求通过系统性的战略变革,在数字经济中抢占先机的企业领导者和变革推动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理工科书籍特有的、带着一丝严谨和冷峻气息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不是什么消遣读物。我是在一个技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的,当时正为手头一个材料科学的项目焦头烂额,急需一些关于微观结构控制的规范性资料。翻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厚厚的章节目录,密密麻麻的缩写和编号,像是某种只有内部人士才能理解的密码。内容本身,正如书名所暗示的,是一系列条文和技术指标的堆砌,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别提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了。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螺丝刀、扳手和游标卡尺,你需要什么,就得自己动手去查找和校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大致摸清了如何定位到与薄膜沉积相关的几个关键标准。坦白说,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阅读体验堪称煎熬,每一个术语都需要查阅上下文或者外部资料来辅助理解,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确保实验结果具备可重复性和行业兼容性的工程师来说,这种“晦涩”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代表着业界的共识和底线。这本书似乎并不在乎读者的感受,它只关心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名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计算领域的科研人员,我最初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不大。我更喜欢阅读那些探讨新颖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论文。然而,在准备一次国际专利申请时,我被要求提供纳米器件制程中关键参数的“行业公认范围”,这时,《纳米技术标准汇编》才真正登场。它不像教科书那样为你梳理知识体系,而是直接给你答案——但这个答案往往以非常精确且枯燥的数值形式出现。比如,在关于光刻胶厚度控制的章节里,标准给出了一个极其狭窄的公差带,远远超出了我日常实验中能轻易达成的水平。这种对比让我意识到了理论与量产之间的鸿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工业可行性”的量尺。它几乎没有讨论任何实验失败的案例,或者如何优化实验流程的技巧,它只是冷酷地设定了目标。因此,如果你期望从中学习到如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小麻烦,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它只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会告诉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以及“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就是对“功能至上”原则的极致体现。没有任何彩图,没有艺术性的留白,甚至连字体选择都带着一种上世纪八十年代技术手册的风格,黑白分明,信息密度被压缩到了极致。我是在一个跨学科合作项目启动会上,被项目组的负责人要求必须人手一本的。他强调,我们所有的设计和报告都必须引用其中的某个特定编号的标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互操作性。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查阅”和“引用”的。我注意到,书中的交叉引用系统设计得非常复杂,一个标准往往会指向另外几十个相关的测试规范或安全指南,形成一张巨大的标准网络。如果不是我之前对这些领域有所涉猎,光是理解这些引用关系就得花费大量时间。这本书更像是工程实施阶段的“圣经”,是检验一切设计是否合格的最终仲裁者,对于理论探索者而言,它提供的指导价值相对有限,它关注的是“已验证”的实践,而非“尚未证明”的创新。

评分

我借阅这本书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是被我的导师“半强迫”的。他坚持认为,任何一个进入纳米领域的学生,都必须对行业的标准化体系有敬畏之心。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是一部活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全球在微观尺度上达成共识的过程。它不像一本持续更新的电子数据库,而是固定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快照”,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我发现,书中有一些标准似乎已经过时或被更新的版本取代,但它们依然被保留下来,这使得翻阅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次溯源调查,了解某个特定技术是如何一步步被规范化的。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材料纯度检测的那一章,里面的描述非常强调痕量杂质的检测限值,这对于我们做高精度传感器的团队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简洁,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比喻或类比,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条款,不容许任何歧义。它成功地将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用最保守、最严谨的方式固定下来,尽管这使得阅读体验略显枯燥,但其作为行业基石的地位无可替代。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纳米技术标准汇编》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沉重”。不是说它物理上有多重,而是那种知识的密度和广度压得人喘不过气。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串联起纳米科学发展脉络的综述性读物,可以帮我建立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然而,翻开后发现,它几乎完全由技术规范、测试方法、术语定义和性能评估准则构成,组织结构更接近于一个法律条文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它的结构是扁平化的,各个章节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推导关系,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索引,依赖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去建立联系。例如,关于量子点表征的那部分,列举了不下十种光谱分析的标准流程,每一种流程的细微差别都精确到了温度控制的误差范围,这对于刚接触这领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过于细碎和劝退的。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纳米材料毒性评估的前沿讨论,但很快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倾向于“如何安全、一致地制造和测量”,而非“这些东西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它是一份严肃的行业操作手册,而不是一本启发思考的科普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