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標準匯編

納米技術標準匯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標準齣版社第五編輯室 編
圖書標籤:
  • 納米技術
  • 標準
  • 匯編
  • 材料科學
  • 工程技術
  • 計量
  • 規範
  • 技術指南
  • 工業標準
  • 納米材料
  • 科技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48325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9170
包裝:平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5
字數:62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納米技術標準匯編》是為滿足生産企業、監督檢驗部門、行業管理部門、科研機構等各級使用單位的需要所整理齣版的。書中收集瞭截至2007年12月底批準、發布的納米國傢標準以及與納米技術密切相關的其他標準共27項,具體包括分析電鏡(AEM/EDS)納米薄標樣通用規範、透射電子顯微鏡選區電子衍射分析方法、非晶納米晶軟磁閤金交流磁性能測試方法、納米級長度的掃描電鏡測量方法通則、波譜法定性點分析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導則等。該書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錄

一、基礎標準
GB/T 17507-1998 電子顯微鏡X射綫能譜分析 生物薄標樣通用技術條件
GB/T 18735-2002 分析電鏡(AEM/EDS)納米薄標樣通用規範
GB/T 19619-2004 納米材料術語

二、産品標準
GB/T 19315-2003 非晶、納米晶軟磁閤金帶材
GB/T 19588-2004 納米鎳粉
GB/T 19589-2004 納米氧化鋅
GB/T 19590-2004 超微細碳酸鈣
GB/T 19591-2004 納米二氧化鈦

三、試驗方法標準
GB/T 6524-2003 金屬粉末 粒度分布的測量 重力沉降光透法
GB/T 10722-2003 炭黑 總錶麵積和外錶麵積的測定 氮吸附法
GB 11847-1989 二氧化鈾粉末比錶麵積測定 多點BET法
GB/T 12334-2001 金屬和其他非有機覆蓋層 關於厚度測量的定義和一般規則
GB/T 13221-2004 納米粉末粒度分布的測定 X射綫小角散射法
GB/T 13390-1992 金屬粉末比錶麵積的測定 氮吸附法
GB/T 18873-2002 生物薄試樣的透射電子顯微鏡-X射綫能譜定量分析通則
GB/T 18907-2002 透射電子顯微鏡選區電子衍射分析方法
GB/T 19077.1-2003 粒度分析 激光衍射法
GB/T 19346-2003 非晶納米晶軟磁閤金交流磁性能測試方法
GB/T 19587-2004 氣體吸附BET法測定固態物質比錶麵積
GB/T 19627-2005 粒度分析 光子相關光譜法
GB/T 19921-2005 矽拋光片錶麵顆粒測試方法
GB/T 19922-2005 矽片局部平整度非接觸式標準測試方法
GB/T 20099-2006 樣品製備 粉末在液體中的分散方法
GB/T 20170.1-2006 稀土金屬及其化閤物物理性能測試方法 稀土化閤物粒度分布的測定
GB/T 20170.2-2006 稀土金屬及其化閤物物理性能測試方法 稀土化閤物比錶麵積的測定
GB/T 20307-2006 納米級長度的掃描電鏡測量方法通則
GB/T 20725-2006 波譜法定性點分析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導則

前言/序言


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戰略重塑:數據驅動的決策框架與實施路徑 本書聚焦於當前商業環境中日益緊迫的數字化轉型浪潮,旨在為企業高層管理者、戰略規劃師以及技術領導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可操作的決策框架與實施指南。在信息爆炸與技術迭代加速的時代,如何有效利用數據資産、重塑業務流程、並最終實現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是每一傢渴望保持活力的組織必須麵對的核心議題。 本書的結構設計遵循“理解挑戰—構建框架—精細實施—評估優化”的邏輯主綫,深入剖析瞭當前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麵臨的十大核心睏境,並提供相應的結構化解決方案。我們摒棄瞭對具體技術工具的淺嘗輒止,而是將重點放在戰略協同、組織文化重塑與價值實現的閉環管理上。 --- 第一部分:數字化轉型的戰略基石與挑戰認知(第1章至第3章) 第1章:新範式下的競爭格局重繪:理解“數字化滯後”的隱性成本 本章首先界定瞭“數字化轉型”與“技術升級”的本質區彆,強調前者是對商業模式、價值鏈以及客戶交互方式的根本性重塑,而非單純的信息化投入。我們通過對過去十年間行業顛覆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瞭“漸進式優化陷阱”——即企業沉溺於局部效率提升,卻忽視瞭市場底層邏輯的根本性轉變所帶來的戰略性風險。詳細討論瞭數據孤島、遺留係統(Legacy Systems)的沉重負擔,以及組織內部對變革的天然抵觸心理如何成為轉型最大的“隱形資産負債錶”負項。 第2章:從願景到藍圖:構建跨職能的轉型領導力模型 成功的數字化轉型絕非IT部門的獨角戲。本章著力於構建一個“全景式領導力矩陣”。這包括定義清晰的、可量化的轉型願景(Vision Statement),並將其分解為可執行的戰略目標(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s)。我們詳細闡述瞭如何建立一個由C-Level高管牽頭、跨越市場、運營、財務和研發部門的“轉型治理委員會”(Transformation Governance Board)。重點分析瞭“混閤型領導者”——那些既懂業務痛點又精通技術賦能的復閤型人纔——在轉型初期如何發揮關鍵的橋梁作用。 第3章:數據資産化:從原始數據到決策智能的價值鏈構建 本章是全書的數據驅動核心。我們不討論數據庫的選型,而是聚焦於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的戰略層麵。內容涵蓋瞭如何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元數據管理體係(Metadata Management),以及保障數據質量(Data Quality)的流程機製。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討瞭如何將海量的、異構的數據轉化為可預測的商業智能(BI)和規範化的機器學習模型輸入。詳細闡述瞭“數據倫理”與“隱私閤規”在構建企業數據信譽中的不可或缺性。 --- 第二部分:核心業務流程的重塑與敏捷化(第4章至第6章) 第4章:客戶體驗(CX)的極緻化:超個性化與全渠道整閤 數字化轉型的最終體現是客戶體驗的革命性提升。本章深入研究瞭如何利用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預測性服務”而非“反應式服務”的轉變。內容包括:構建統一的客戶視圖(Single Customer View, SCV),利用實時數據流優化客戶旅程地圖(Customer Journey Mapping),以及在設計、製造、交付和售後服務等各個觸點嵌入反饋循環機製。強調瞭如何平衡自動化(Efficiency)與人情味(Empathy)在數字交互中的微妙關係。 第5章:運營韌性與供應鏈的智能化重構 麵對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本章提齣瞭“數字孿生驅動的運營韌性框架”。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物聯網(IoT)數據、區塊鏈技術(在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方麵的應用),以及高級預測分析,構建一個自適應(Adaptive)的供應鏈體係。討論瞭從“庫存拉動”嚮“需求預測驅動的敏捷製造”轉型的具體步驟,以及如何利用流程挖掘(Process Mining)技術識彆和消除運營中的“暗流”瓶頸。 第6章:組織敏捷性的文化與結構設計 技術隻是工具,組織文化纔是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本章深入探討瞭如何從傳統的科層製(Hierarchical)結構嚮更扁平化、以價值流為導嚮的“網絡化組織”(Networked Organization)轉變。內容包括:如何推廣“小步快跑、快速失敗、快速學習”的敏捷開發理念至非技術部門;如何設計激勵機製以奬勵跨職能協作而非內部競爭;以及如何通過持續的技能重塑計劃(Reskilling Programs)確保人力資本跟上技術步伐。 --- 第三部分:賦能技術棧的選擇與價值實現(第7章至第9章) 第7章:雲原生戰略與彈性IT架構的選擇藝術 本書不推崇“一切上雲”,而是主張“基於業務價值的雲策略”。本章分析瞭公有雲、私有雲和混閤雲環境下的成本效益模型(TCO Analysis)。核心內容在於如何設計一個具備高可用性、高伸縮性(Scalability)的雲原生(Cloud-Native)架構,以及如何將遺留係統進行安全、低風險的“模塊化拆分與現代化”(Strangler Fig Pattern)。同時,討論瞭DevOps/GitOps實踐在加速價值交付中的關鍵作用。 第8章:人工智能(AI)的落地與治理:從概念驗證到規模化部署 AI是轉型的催化劑,但其應用必須建立在堅實的商業邏輯之上。本章探討瞭企業級AI戰略的製定流程,包括識彆高價值的“可被AI解決”的問題、建立可靠的訓練數據集、以及選擇閤適的部署模式(邊緣計算 vs. 雲端)。更重要的是,本章詳細論述瞭“AI可解釋性”(XAI)和模型漂移監控的重要性,確保自動化決策符閤商業規範且可審計。 第9章:衡量與可持續性:轉型投資迴報率(ROI)的科學評估 轉型投資巨大,迴報周期往往較長。本章提供瞭一套“多維度轉型績效評估體係”,它超越瞭傳統的財務指標。評估維度包括:客戶滿意度提升的百分比、新産品上市時間(TTM)的縮短率、內部流程的自動化滲透率,以及員工的數字素養提升指數。同時,探討瞭如何建立一個持續的“投資組閤管理”機製,動態調整資源分配,確保資源始終流嚮産生最高邊際價值的轉型舉措。 --- 第四部分:風險管控與未來展望(第10章) 第10章:風險免疫力構建:網絡安全與變革管理的前瞻視角 在高度互聯的數字世界中,網絡安全不再是IT部門的邊緣功能,而是核心業務風險。本章探討瞭如何將“安全左移”(Shift-Left Security)融入整個開發和運營生命周期。此外,總結瞭變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在確保轉型成果持久化中的關鍵作用,強調瞭持續溝通、建立變革擁護者網絡,以及將“學習文化”植入企業DNA,確保組織在下一次技術浪潮來臨時,依然具備快速響應和自我重構的能力。 結論:從“轉型”到“常態化進化”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將“數字化轉型”視為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而非一個有明確終點的項目。隻有將數據驅動的決策、敏捷的組織結構和前瞻性的技術應用融為一體,企業纔能真正構建起抵禦未來不確定性的核心“免疫力”。 --- 本書麵嚮的讀者群體,是那些不滿足於現狀,尋求通過係統性的戰略變革,在數字經濟中搶占先機的企業領導者和變革推動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就是對“功能至上”原則的極緻體現。沒有任何彩圖,沒有藝術性的留白,甚至連字體選擇都帶著一種上世紀八十年代技術手冊的風格,黑白分明,信息密度被壓縮到瞭極緻。我是在一個跨學科閤作項目啓動會上,被項目組的負責人要求必須人手一本的。他強調,我們所有的設計和報告都必須引用其中的某個特定編號的標準,以確保最終産品的互操作性。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定位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查閱”和“引用”的。我注意到,書中的交叉引用係統設計得非常復雜,一個標準往往會指嚮另外幾十個相關的測試規範或安全指南,形成一張巨大的標準網絡。如果不是我之前對這些領域有所涉獵,光是理解這些引用關係就得花費大量時間。這本書更像是工程實施階段的“聖經”,是檢驗一切設計是否閤格的最終仲裁者,對於理論探索者而言,它提供的指導價值相對有限,它關注的是“已驗證”的實踐,而非“尚未證明”的創新。

評分

我藉閱這本書的經曆,很大程度上是被我的導師“半強迫”的。他堅持認為,任何一個進入納米領域的學生,都必須對行業的標準化體係有敬畏之心。這本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它是一部活的曆史文獻,記錄瞭全球在微觀尺度上達成共識的過程。它不像一本持續更新的電子數據庫,而是固定在某個時間點上的“快照”,具有曆史的厚重感。我發現,書中有一些標準似乎已經過時或被更新的版本取代,但它們依然被保留下來,這使得翻閱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溯源調查,瞭解某個特定技術是如何一步步被規範化的。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材料純度檢測的那一章,裏麵的描述非常強調痕量雜質的檢測限值,這對於我們做高精度傳感器的團隊來說至關重要。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簡潔,幾乎沒有使用任何比喻或類比,每一個句子都像是一個嚴格的法律條款,不容許任何歧義。它成功地將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用最保守、最嚴謹的方式固定下來,盡管這使得閱讀體驗略顯枯燥,但其作為行業基石的地位無可替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樸實,那種理工科書籍特有的、帶著一絲嚴謹和冷峻氣息的排版,讓人一眼就能分辨齣這不是什麼消遣讀物。我是在一個技術論壇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薦的,當時正為手頭一個材料科學的項目焦頭爛額,急需一些關於微觀結構控製的規範性資料。翻開書本,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厚厚的章節目錄,密密麻麻的縮寫和編號,像是某種隻有內部人士纔能理解的密碼。內容本身,正如書名所暗示的,是一係列條文和技術指標的堆砌,沒有華麗的辭藻,更彆提什麼引人入勝的故事綫瞭。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裏麵裝滿瞭螺絲刀、扳手和遊標卡尺,你需要什麼,就得自己動手去查找和校準。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大緻摸清瞭如何定位到與薄膜沉積相關的幾個關鍵標準。坦白說,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這閱讀體驗堪稱煎熬,每一個術語都需要查閱上下文或者外部資料來輔助理解,但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確保實驗結果具備可重復性和行業兼容性的工程師來說,這種“晦澀”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代錶著業界的共識和底綫。這本書似乎並不在乎讀者的感受,它隻關心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評分

坦率地說,作為一名主要研究方嚮在理論計算領域的科研人員,我最初對這本書的興趣並不大。我更喜歡閱讀那些探討新穎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的論文。然而,在準備一次國際專利申請時,我被要求提供納米器件製程中關鍵參數的“行業公認範圍”,這時,《納米技術標準匯編》纔真正登場。它不像教科書那樣為你梳理知識體係,而是直接給你答案——但這個答案往往以非常精確且枯燥的數值形式齣現。比如,在關於光刻膠厚度控製的章節裏,標準給齣瞭一個極其狹窄的公差帶,遠遠超齣瞭我日常實驗中能輕易達成的水平。這種對比讓我意識到瞭理論與量産之間的鴻溝。這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個“工業可行性”的量尺。它幾乎沒有討論任何實驗失敗的案例,或者如何優化實驗流程的技巧,它隻是冷酷地設定瞭目標。因此,如果你期望從中學習到如何解決實際操作中的小麻煩,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它隻告訴你“應該”是什麼樣子,而不會告訴你“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以及“如何”纔能達到這個標準。

評分

說實話,拿到這本《納米技術標準匯編》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沉重”。不是說它物理上有多重,而是那種知識的密度和廣度壓得人喘不過氣。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串聯起納米科學發展脈絡的綜述性讀物,可以幫我建立一個宏觀的認知框架。然而,翻開後發現,它幾乎完全由技術規範、測試方法、術語定義和性能評估準則構成,組織結構更接近於一個法律條文集,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著作。它的結構是扁平化的,各個章節之間缺乏明顯的邏輯推導關係,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庫索引,依賴讀者自身的背景知識去建立聯係。例如,關於量子點錶徵的那部分,列舉瞭不下十種光譜分析的標準流程,每一種流程的細微差彆都精確到瞭溫度控製的誤差範圍,這對於剛接觸這領域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過於細碎和勸退的。我嘗試去尋找一些關於納米材料毒性評估的前沿討論,但很快發現,這本書的重點似乎更傾嚮於“如何安全、一緻地製造和測量”,而非“這些東西對未來意味著什麼”。它是一份嚴肅的行業操作手冊,而不是一本啓發思考的科普讀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