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90GB22238-22277)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90GB22238-2227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
  • GB22238-22277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中国标准
  • 质量
  • 工程
  • 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3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76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0
字数:116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制定”卷第390分册,收入国家标准GB 22238~22277的最新版本。

目录

GB/T 22238—2008 信息技术 藏文编码字符集 扩充集 B
GB/T 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2240—2008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68/T 22241—2008 船用细水雾灭火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22242—2008 装修机械 术语
GB/T 22243—2008 大米、蔬菜、水果中氯氟吡氧乙酸残留量的测定
GB/T 22244—2008 保健食品中前花青素的测定
GB/T 22245 2008 保健食品中异嗪皮啶的测定
GB/T 22246—2008 保健食品中泛酸钙的测定
GB/T 22247—2008 保健食品中淫羊藿苷的测定
GB/T 22248—2008 保健食品中甘草酸的测定
GB/T 22249—2008 保健食品中番茄红素的测定
GB/T 22250—2008 保健食品中绿原酸的测定
GB/T 22251—2008 保健食品中葛根素的测定
GB/T 22252—2008 保健食品中辅酶Q10的测定
GB/T 22253—2008 食品中阿力甜的测定
GB/T 22254—2008 食品中阿斯巴甜的测定
GB/T 22255—2008 食品中三氯蔗糖(蔗糖素)的测定
GB/T 22256—2008 果冻蜡烛
GB/T 22257 2008 移动式空调器通用技术要求
GB/T 22258—2008 防伪标识通用技术条件
GB/T 22259—2008 饲料中土霉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2260—2008 饲料中甲基睾丸酮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2261—2008 饲料中维吉尼亚霉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GB/T 22262—2008 饲料中氯羟吡啶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68/T 22263.1—2008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开发指南 第1部分:基础术语
GB/T 22263.2—2008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开发指南 第2部分:体系架构
68/T 22264.1—2008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1部分:定义和通用要求
68/T 22264.2—2008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2部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特殊要求
GB/T 22264.3—2008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3部分:功率表和无功功率表的特殊要求
68/T 22264.4—2008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4部分:频率表的特殊要求
GB/T 22264.5—2008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5部分:相位表和功率因数表的特殊要求68/T 22264.7—2008 安装式数字显示电测量仪表 第7部分:多功能仪表的特殊要求
GB/T 22265—2008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最大需量电流表
GB/T 22266—2008 咖喱粉
GB/T 22267—2008 整孜然
GB/T 22268—2008 香草词汇
GB/T 22269—2008 姜黄着色力测定分光光度法
GB/T 22270.1—2008 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测试应用的服务接口 第1部分:概述
GB/T 22271.1—2008 塑料 聚甲醛(POM)模塑和挤塑材料第1部分:命名系统和分类基础
GB/T 22271.2—2008 塑料 聚甲醛(POM)模塑和挤塑材料 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T 22272—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建议性文件 建立和管理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的档案
GB/T 22273—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建议性文件 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在体外研究中的应用
GB/T 22274.1—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监督部门指南 第1部分:良好实验室规范符合性监督程序指南
GB/T 22274.2—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监督部门指南第2部分:执行实验室检查和研究审核的指南
GB/T 22274.3—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监督部门指南 第3部分:良好实验室规范检查报告的编制指南
GB/T 22275.1—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 第1部分:质量保证与良好实验室规范
GB/T 22275.2—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 第2部分:良好实验室规范研究中项目负责人的任务和职责
GB/T 22275.3—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 第3部分:实验室供应商对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的符合情况
GB/T 22275.4—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 第4部分: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在现场研究中的应用
GB/T 22275.5—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 第5部分: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在短期研究中 的应用
GB/T 22275.6—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 第6部分: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在计算机化的系统中的应用
GB/T 22275.7—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实施要求 第7部分: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在多场所研究的组织和管理中的应用
GB/T 22276—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建议性文件在另一国家中要求和执行检查与研究审核
GB/T 22277—2008 良好实验室规范建议性文件 在良好实验室规范原则的应用中委托方的任务和职责

前言/序言


法律与规范的深度剖析:现代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特别是涉及工业制造、质量控制、环境保护及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最新发展与应用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与解读。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工程案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标准制定者、质量管理专家以及相关政策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具有高度实践价值和理论深度的参考资料。 本书的篇幅横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力求捕捉国家标准体系在快速工业化和技术升级浪潮中的核心脉络。我们摒弃了对单一、特定年份标准的机械罗列,转而关注标准背后的立法精神、技术演进逻辑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和监管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标准体系的宏观构建与治理结构 本部分首先对中国现行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进行宏观描绘。内容涵盖了标准分类体系(如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HB、团体标准T/等)的层级结构、制定流程的规范化要求,以及标准动态管理机制(包括标准的修订、废止与确认)。我们详细分析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在协调跨部门标准冲突、推动技术法规与标准协同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内容包括: 1. 标准的法律效力与强制性要求: 辨析哪些标准属于强制性技术规范,它们如何与相关法律法规(如《标准化法》)形成合力,保障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 2. 标准化战略与产业升级: 探讨新一轮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如何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部署,标准制定如何引导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3. 国际接轨与互认: 分析中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ISO/IEC等)的比例、机制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标准“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部分:核心工业制造领域的规范前沿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现代高端制造业中至关重要的几个技术标准领域,这些标准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可靠性与市场准入。 1. 机械与材料科学标准解读: 本章聚焦于关键基础材料的性能测试、标记方法和质量要求。详述了特种合金、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在新结构件应用中的力学性能测试规程,以及表面处理工艺(如电镀、热浸镀)的精度控制标准。特别关注了设备可靠性工程(RCM)在设备生命周期管理(LCM)中对维修、保养规范的要求,以及零部件互换性设计的几何尺寸和公差规范。 2. 电子信息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标准: 随着工业物联网(IIoT)的普及,本章重点分析了涉及嵌入式系统、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和现场总线技术的规范。详细阐述了工业控制系统(ICS)网络安全等级划分标准,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策略和漏洞管理流程,确保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 3. 质量管理与计量基准: 本书细致考察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深度,超越了基础的ISO 9000框架,探讨了面向供应链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如统计过程控制(SPC)的最新应用指南,以及测量设备校准和不确定度评定的国家级要求,强调计量基准在保证测量一致性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工程标准 本部分关注当代社会对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日益增长的需求,这已成为国家标准制定的重要驱动力。 1. 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设计规范: 深入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标准框架,该框架要求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环境负荷量化。详细解读了报废电子电气设备回收处理的技术要求标准,以及对产品中限制使用有害物质(如RoHS指令的国内对应标准)的严格规定。 2. 排放控制与污染防治技术标准: 重点介绍了针对工业废水、废气处理设施的性能验收标准。内容涵盖了特定污染物(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限值、监测采样方法和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的准确性要求。这些标准是环境执法的技术基石。 第四部分:公共安全与基础设施标准 本部分强调了涉及公众福祉和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的强制性标准。 1. 建筑与结构安全规范: 分析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防火分区和疏散设计等核心规范。内容细致到混凝土、钢结构等结构材料的强度等级划分,以及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荷载取值标准,确保城市和民用建筑的长期安全性。 2. 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标准: 本章阐述了对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如噪声、粉尘、化学毒物)的暴露限值标准。详细说明了安全操作规程(SOP)的制定要求,特别是针对高危作业(如受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的安全许可制度和应急响应流程的标准化要求。 结语:标准的未来趋势 本书最后展望了未来工程技术标准的发展方向,包括向服务化、智能化标准转型,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国家标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支撑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全书内容翔实,论证严谨,是理解当前中国工程技术规范全貌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标题字体,彰显出一种庄重而不失权威的气质。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细腻,厚度适中,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人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量。内页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专业性,即便是面对密密麻麻的技术术语,也能保持相对舒适的阅读体验。装订工艺也十分考究,书脊平整坚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出现松散的情况,这对于工具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考量。整体来看,出版方在图书的物理呈现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提升了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信赖度。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它作为国家标准汇编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为后续的深入研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让人更加期待内容本身的价值。

评分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任何汇编版本都带有其特定的历史烙印。尽管这本2008年的版本在当时无疑是权威和最新的集合,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环保要求不断涌现,标准也在持续的迭代更新中。因此,在使用这本书时,我必须时刻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即它代表的是“截至2008年”的国家技术共识。对于任何需要与当前最新法规接轨的工作,它必须被视为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而不是最终的判决书。这种“动态认知”的使用方式,提醒着我,阅读工具书不仅是吸收既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后续的官方发布渠道,去追踪和确认这些既有规范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它是一份重要的历史参照点,而非永恒不变的真理。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标准汇编时,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令人称奇。它似乎囊括了当时国家标准制定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某一特定领域,但随意的翻阅中,总能瞥见与建筑、机械、环保乃至信息技术相关的标准条目。这种宏大的体系结构,对于需要进行跨领域参考或希望建立全面知识框架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标准集合,更像是一张描绘了当年国家工业与技术发展蓝图的地图,通过这些标准,可以一窥国家在不同行业追求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前瞻性。我欣赏这种将零散规范系统化、集成化的编纂思路,它极大地降低了检索和比对不同规范的难度,使得原本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不同出版物间周旋的工作,如今能在一册之内高效完成。

评分

当我真正开始深入研读其中特定章节的内容时,对其语言风格的精准性和严谨性深感佩服。标准文本的叙述方式,总是力求避免任何歧义和主观色彩,每一个措辞、每一个限定词都经过了精密的斟酌和推敲,以确保其指令性和可执行性。这与日常阅读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论文有着天壤之别,它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才能准确捕捉到标准条款背后的技术要求和法律效力。例如,对于某些关键参数的界定,常常采用“不应少于”、“必须达到”或“在特定条件下允许”等表述,这些细微的差别,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意味着成功与失败、合规与违规的界限。因此,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精确的“解码”过程,是对国家意志在技术层面的忠实理解。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衡量,检索的便捷性是决定其使用价值的关键要素。这套汇编在索引和目录的设计上表现出了极高的用户导向意识。清晰的主题分类,配合详细的条目编号体系,使得定位特定标准的过程异常顺畅。我试着查找了几个我记忆中比较模糊的标准编号,结果都能在极短时间内通过目录的层级结构快速锁定目标页码,这极大地节省了我在紧急项目节点上寻找依据的时间。此外,书中对于交叉引用和附录的编排也体现了实用主义精神,常常在某一标准条款后,会明确指出其关联的其他标准或规范性文件,这种链式推荐机制,有效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保证了使用者在遵循单一标准时不至于遗漏相关的重要约束条件,确保了操作的全面性和无遗漏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