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1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中国标准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39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301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5
字数:10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11)》收入了2008年制定的国家标准22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20项,内容涉及机械、化工、化学、电工等领域。《工业硅》、《安全色》、《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等标准汇集在本分册内。

目录

GB/T 2861.9-2008 冲模导向装置 第9部分:衬套
GB/T 2861.10-2008 冲模导向装置 第10部分:垫圈
GB/T 2861.11-2008 冲模导向装置 第11部分:压板
GB/T 2881-2008 工业硅
GB/T 2885.1-2008 矿用窄轨车辆 第1部分:固定车箱式矿车
GB/T 2885.2-2008 矿用窄轨车辆 第2部分:翻斗式矿车
GB/T 2885.3-2008 矿用窄轨车辆 第3部分:单侧曲轨侧卸式矿车
GB/T 2885.4-2008 矿用窄轨车辆 第4部分:底卸式矿车
GB/T 2885.5-2008 矿用窄轨车辆 第5部分:平板车
GB/T 2885.6-2008 矿用窄轨车辆 第6部分:材料车
GB/T 2888-2008 风机和罗茨鼓风机噪声测量方法
GB/T 2889.1-2008 滑动轴承术语、定义和分类 第1部分:设计、轴承材料及其性能
GB 2893-2008 安全色
GB/T 2893.2-2008 图形符号 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第2部分:产品安全标签的设计原则
GB 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2895-2008 塑料 聚酯树脂 部分酸值和总酸值的测定
GB/T 2899-2008 工业沉淀硫酸钡
GB/T 2900.1-2008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
GB/T 2900.4-2008 电工术语 电工合金
GB/T 2900.12-2008 电工术语 避雷器、低压电涌保护器及元件
GB/T 2900.13-2008 电工术语 可信性与服务质量
GB/T 2900.18-2008 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前言/序言


经典文学名著选读 本书精选了中外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涵盖了从古代史诗到现代小说的广阔领域。编纂团队秉持着对文学精髓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内容丰富、品味高雅的阅读世界。 第一部分:东方文学的瑰宝 本部分聚焦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力求展现其独特的叙事魅力与哲学思辨深度。 一、《诗经》与楚辞的韵律之美 我们收录了《诗经》中大量反映周代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情感表达的篇章,重点解析了其“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同时,精选了《楚辞》中的代表作,尤其是屈原的篇章,深入探讨了浪漫主义的源头及其爱国情怀的表达。注释力求精确,避免过度现代化的解读,保持古文的原始韵味。 二、唐宋诗词的巅峰对决 本卷集中展示了唐诗的盛唐气象与宋词的婉约豪放。 唐诗精粹: 涵盖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巨匠的代表作。对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尤其关注其诗歌中的社会批判性视角。 宋词的革新: 选编了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悲壮、李清照的细腻。重点阐释了宋词如何突破唐诗的格律限制,在抒情深度上取得的突破。 三、古代小说的叙事艺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脉络,并对几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进行了节选和深入赏析。 四大名著的初探: 选取《三国演义》中关键的战争谋略段落,分析其英雄塑造的典型性;《水浒传》中对底层人物反抗精神的刻画;《西游记》中神魔叙事下的寓言哲学;《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末世的细腻描摹,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志怪与讽刺: 简要介绍了干宝的《搜神记》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探讨其背后隐藏的民间信仰与社会讽刺意味。 第二部分:西方文学的宏大叙事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西方文明的文学源头,展示其史诗精神、人文主义的光芒与对现代性的反思。 一、古希腊罗马的史诗与戏剧 荷马史诗的永恒主题: 选译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的核心冲突部分,探讨命运、荣誉与人性的主题。 希腊悲剧的魅力: 重点解读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作品,分析悲剧英雄的挣扎与“自由意志”的边界。 罗马的史诗精神: 简要介绍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着重于其对罗马帝国精神的构建。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转折 本卷关注人类思想从神权向人本主义过渡的关键时期。 但丁的宇宙观: 节选《神曲》中的“地狱篇”部分,展示中世纪的宗教图景与精密的象征体系。 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 深入研究《哈姆雷特》、《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析莎翁如何通过语言的张力,揭示人性的多面性,特别是对权力、欲望和复仇的探讨。 三、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的激情 此阶段的作品强调理性、自然和个体情感的觉醒。 启蒙理性的代表: 简要介绍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关注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浪漫主义的抒情: 收录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片段,探讨个体情感与僵化社会的冲突;分析拜伦诗歌中对自由的狂热追求。 第四部分:近现代文学的探索与反思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全球化进程对人类精神的冲击。 一、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冷峻观察 重点分析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狄更斯的作品。 社会剖析: 以《包法利夫人》为例,探讨十九世纪中产阶级的道德困境与欲望的毁灭性;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深入分析家庭、社会规范与个人爱情的不可调和性。 人性的阴暗面: 简要介绍自然主义流派,如左拉的作品,探讨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二、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与解构 本卷是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与重构。 意识流的探索: 选取了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代表性篇章,展示对时间感和内心独白的开创性运用。 荒诞与疏离: 介绍了卡夫卡对现代都市异化状态的描绘,以及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中的体现,关注个体在意义缺失的世界中的精神困境。 三、二十世纪的后现代回响 选取了对全球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探讨身份、历史的相对性。 魔幻现实主义的兴起: 介绍了马尔克斯的作品,分析其如何将拉丁美洲的本土神话与残酷的现实历史融合,构建独特的叙事空间。 结语 本书力图提供一个跨越文化和时空的文学地图,让读者在细读经典文本的同时,能够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共通的喜怒哀乐与永恒的哲学追问。阅读这些伟大的作品,是与人类智慧最深刻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从印刷质量和装帧设计来看,这本书简直是“工业美学”的极致体现——如果“工业美学”意味着实用至上,完全摒弃任何装饰元素的话。封面是那种最朴素的深色硬壳,字体选择也都是宋体或仿宋,清晰是够了,但完全没有现代出版物的亲切感。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在检索性上的设计实在欠缺。它没有提供那种现代标准汇编中常见的交叉引用系统,也就是说,当你读到A标准中提到了B标准的内容时,你不能直接从A标准中找到B标准的具体位置或摘要,你只能在脑子里建立一张复杂的标准网络图。这使得在进行跨领域的合规性检查时,阅读过程充满了中断和跳转,极大地拉长了工作流程。我曾尝试用这本书来辅助我理解一个项目中的材料验收流程,结果发现,为了确定一个特定测试数据的有效性,我不得不翻阅全书至少五六次,每一次都像是重新开始阅读一样。这感觉就像是早期的计算机软件,功能强大到令人咋舌,但用户界面却糟糕得让人想砸键盘。它更像是一份原始档案的忠实复印件,而非经过现代技术手段优化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11)》的厚度简直让人望而生畏,打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密密麻麻的条文和编号,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权威”和“严谨”,但说实话,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简直像在啃一块硬邦邦的石头。我原本以为里面会像那些普及性的科普读物一样,用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标准背后的意义,可事实是,它几乎完全是技术语言的堆砌。比如,关于建筑材料的某个特定测试方法,那种对温度、湿度、时间参数的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描述,对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天书。我试图在里面寻找一些关于“为什么”制定的解释,希望能理解这些标准是如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但这样的“背景故事”几乎是凤毛麟角。整本书的排版也相当复古,黑白为主,没有任何图示辅助,这使得理解那些复杂的结构标准或流程规范时,效率极其低下。我花了一个下午,仅仅啃完了其中关于消防安全规范的一小节,感觉脑子都快被那些拗口的术语塞满了。它无疑是工程师和质检人员的“圣经”,但对试图对国家标准体系有个宏观了解的普通人来说,它更像是一座需要专业攀登工具才能征服的高峰。我理解标准必须精确,但这种极致的精确性,确实牺牲了可读性和普及性。

评分

我对这本2008年修订版的感受,可以用“时代的烙印”来形容。它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那种“只要内容硬核,形式可以忽略”的朴素作风。这本书的页边距非常窄,内容几乎塞满了每一寸空间,这当然是为了节省成本和篇幅,把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囊括进来,但代价就是,当你需要做笔记、划重点或者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时,根本无处下笔。我习惯于在重要的技术文档旁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但面对这本“密不透风”的汇编,我只能用极小的字写在页眉页脚,显得非常局促。此外,修订版的性质也意味着它承载了大量的历史包袱,里面包含的一些标准,可能在后来的版本中已经被更新或废止了。虽然书中可能附有修订说明,但由于其自身的篇幅限制和检索难度,准确地判断某个条文的“时效性”成了一个额外的、令人头疼的工作。它是一本快照,记录了2008年某一个时间点上的技术共识,但对于需要面向未来进行规划的用户来说,你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精力去甄别哪些信息依然有效,哪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

评分

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套汇编几乎是反体验设计的典范。它不是为了让你“读懂”标准,而是为了让你“查到”标准。我试着将它带到工作现场去参考,但光是携带的重量就已经是个挑战,更别提在光线不佳或者需要单手操作的情况下翻阅如此庞大且缺乏图形化的内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和法律效力,但它的阅读门槛高得吓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需要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耐心和对细节的偏执。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通过清晰的目录结构、直观的图标指引,将复杂的标准体系进行“翻译”和“分层”的工具书,但这本汇编显然没有走这条路。它坚持了最传统、最原始的汇编方式,这意味着读者必须自己去构建这座知识的迷宫,并独自摸索出一条路径。它更像是一套尚未被数字化的古老法典,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外部的辅助工具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对现代快节奏的工作环境来说,略显笨重与固执。

评分

我手里拿着这本书,感觉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它绝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份必须时刻保持更新的“活字典”。我注意到,2008年修订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它横跨了中国制造业和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的那个阶段,因此,这本书所涵盖的规范体系,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当时乃至后来的行业基调。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环保和能耗的部分,虽然描述极其晦涩,但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对产业升级的巨大推动力。然而,这种“汇编”的体例本身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它的组织结构对于初次接触者极不友好。它不是按照行业逻辑或使用频率来组织的,而是严格按照标准发布的顺序或编号体系堆砌起来的,这导致你必须对标准号烂熟于心,才能快速定位你需要的那个条文。如果我只是想了解一下最近某类电器产品的安全标准有哪些变化,我得先在目录里用模糊的关键词去匹配那些冰冷的代码,过程异常繁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完整性和官方性,但其使用体验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没有清晰索引的档案馆里寻找一份文件,效率成了最大的障碍。它更像是一个被锁在保险柜里的工具箱,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指南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