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5)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质量标准
  • 规范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法规文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3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96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3
字数:12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修订-5”,收入新制修订的国家标准14项。

目录

GB/T 1406.4—2008 灯头的型式和尺寸第4部分:杂类灯头
GB/T 1406.5—2008 灯头的型式和尺寸第5部分:卡口式灯头
GB/T 1413—2008 系列1 集装箱分类、尺寸和额定质量
GB/T 1415—2008 米制密封螺纹
GB/T 1426—2008 炭素材料分类
GB/T 1438.1—2008 锥柄麻花钻第1部分:莫氏锥柄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GB/T 1438.2—2008 锥柄麻花钻第2部分:莫氏锥柄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GB/T 1438.3—2008 锥柄麻花钻第3部分:莫氏锥柄加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GB/T 1438.4—2008 锥柄麻花钻第4部分:莫氏锥柄超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GB 1444—2008 防爆灯具专用螺口式灯座
GB/T 1458—2008 纤维缠绕增强塑料环形试样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 1467—2008 冶金产品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的总则及一般规定
GB/T 1483.1—2008 灯头、灯座检验量规第1部分:螺口式灯头、灯座的量规
GB/T 1483.2—2008 灯头、灯座检验量规第2部分:插脚式灯头、灯座的量规

前言/序言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5) 以外的图书介绍 本汇编聚焦于2008年修订版第五分册所涵盖范围之外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中国国家标准体系中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国家标准体系的庞大与细分,本介绍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领域展开,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展示标准化工作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明确排除《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5)》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基础标准与综合管理类标准体系 《2008年修订-5》通常侧重于特定行业或技术领域,而本介绍所涵盖的范围,则着重于支撑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 1. 计量基础与测量学标准 此部分内容独立于特定行业应用标准,是确保所有测量活动准确性和可比性的基石。它包括: 计量单位制和基本常数标准: 明确界定了国际单位制(SI)在中国的应用规范,例如对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的定义与表示法。这涉及GB/T 6968等系列标准,它们定义了国家计量基准的建立、比对与维护的程序。 计量器具检定与校准规范: 针对各类计量仪器(如高精度天平、标准电压表、压力计等)的首次检定、后续校准的规程、允许误差范围及溯源要求。这些标准确保了工业生产、科学研究、贸易结算中的量值传递的准确性。例如,不同等级标准器的校准周期和方法都有明确规定。 测量数据处理与不确定度评定: 依据JJF 1005等计量校准规范,阐述了如何科学地统计、分析测量结果,并进行科学严谨的不确定度评定。这对于涉及高风险决策(如药品检验、环境监测)的领域至关重要。 2. 标准化工作导则与术语标准 这部分标准构成了中国标准体系自身的“元标准”体系,指导了标准的制定、发布、复审与废止工作。 标准制定程序与结构标准: 如GB/T 1.1系列,详细规定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文件结构、编写规则、引用方式、术语和符号的统一使用。这确保了所有标准在形式和逻辑上的清晰性与一致性。 标准分类与代码标准: 明确了国家标准按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领域划分的体系结构,以及相应的分类代码体系,便于文献检索和管理。 标准化工作术语: 统一了“标准”、“规范”、“技术法规”、“符合性评价”等核心概念的定义,避免了在标准化交流中的歧义。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安全防护与通用技术标准 本部分关注信息时代的底层支撑与社会安全运行所需的技术规范,这些往往是跨行业的通用要求。 3. 基础信息技术与数据交换标准 与《2008年修订-5》可能侧重的传统工业或建筑标准不同,本部分着重于数字基础设施。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标准: 涵盖汉字编码标准(如GB 2312、GBK的演进与应用规范)、输入法标准以及中文信息交换格式。这些标准是确保中文信息在不同平台和系统间无损传递的基础。 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 例如,与TCP/IP协议栈的中国实现规范、特定总线技术(如CAN Bus、RS-485)在国内工业控制领域的具体应用要求。 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标准: 规定了电子公文、法律文书、重要工程图纸在长期保存、数字签名和可验证性方面的技术要求,确保电子记录的法律效力。 4. 通用工业安全与环境保护基础标准 这部分标准通常属于国家层面强制推行的基础安全底线,与特定产品的工艺标准有所区别。 工业噪声与振动控制基础标准: 规定了工作场所允许的噪声限值、不同类型机械设备的噪声声功率级测量方法,以及控制振动传播的技术要求。 职业接触限值(OELs)基础标准: 针对空气中有害物质(如粉尘、特定化学蒸气)在工作场所的允许暴露浓度,提供分级和动态调整的指导原则。 安全生产通用要求: 如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的通用设计规范、作业场所安全标识的颜色、形状和文字标准,确保了跨行业的安全警示一致性。 第三部分:服务业、新兴领域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延伸 《2008年修订-5》可能涉及实体产品检验,而本部分则涵盖了服务质量的量化和新兴技术应用的规范。 5. 质量管理体系与审核标准(ISO对标系列) 虽然ISO 9000系列在中国应用广泛,但其国家标准的特定实施细则和行业特定要求是本汇编的重点。 针对特定服务行业的质量管理要求: 例如,针对旅游服务质量评定的细则(而非酒店硬件设施标准),或针对医疗机构服务流程的质量控制标准,这些标准量化了“服务”的交付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ISO 14000系列)的中国实施指南: 侧重于企业如何将环境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操作规程,以及如何进行内部和外部环境审计的程序规范。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 18001/ISO 45001)的本地化应用: 强调风险识别、过程控制和绩效评估在中国法律框架下的具体执行步骤。 6. 建筑工程与基础设施的通用技术规范(结构与材料基础) 如果2008年第五分册侧重于装饰或设备安装,那么本部分则涵盖更基础的结构安全与材料性能标准。 结构设计基本规范: 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主要结构形式的载荷取值原则、安全系数确定方法、抗震设计基本规定(例如,GB 50009等结构荷载系列的基础标准)。 建筑材料的通用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例如,水泥、钢材、骨料等大宗建筑原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韧性、耐久性的标准测试规程,这些是确保材料合格性的前置环节。 总结 本汇编所涵盖的范围,是构成中国国家标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层、通用层与新兴赋能层。它们提供了从计量溯源的科学基础,到信息交换的数字规范,再到跨行业的安全与质量管理框架。这些标准相互独立、相互补充,共同支撑着《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5)》所涉及的特定专业技术领域,是理解中国工业、科技和管理体系全貌的关键组成部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将这本书视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入口,而不是终点。每当我查阅一个标准时,后面往往会引申出好几个相关的标准号,这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网格。对于渴望系统学习某一技术领域的工程师来说,这本汇编是无可替代的起点。我尤其欣赏它在修订历史上的标注,虽然是2008年的版本,但对早期标准的引用和过渡期的处理相当细致。当然,纸质书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比如无法进行全文检索,在需要快速定位某个关键词时,只能依赖传统的目录和页码定位,效率上确实不如电子版本。但另一方面,纸质的触感和可以随时在旁边做批注的特性,对于深度学习和标记重点来说,却是电子设备难以替代的优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坚实的技术基座,让后来的创新和发展有了可以依循的规范路径。

评分

从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压迫感很强,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秩序构建。我本想从中寻找一些关于日常消费品安全的小知识,结果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深陷于高精尖的工业和技术细节之中。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产品背后,隐藏着多么庞大且精密的标准网络在支撑。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每一条款的技术含义,但这种“看不见的力量”的具象化呈现,本身就非常震撼。它让我对“中国制造”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光是代工,更是对一系列复杂流程的严格遵守。我希望未来版本的编写可以增加一些面向公众的“白话文”导读,用更易懂的方式介绍核心标准对普通人生活的积极影响,而不是仅仅堆砌技术条文。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桌上,光是掂掂分量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信息量。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条文汇编,毕竟“国家标准”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打瞌睡。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才意识到这套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把瑞士军刀,为各个行业的从业者提供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标准工具箱。比如,在建筑工程领域,那些关于材料强度、施工规范的细则,简直是现场工程师的“救命稻草”。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清晰划分,尽管内容庞杂,但索引和交叉引用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查找特定标准变得相对高效。当然,对于初次接触标准体系的人来说,上手门槛还是有的,那些缩写和术语需要时间去消化。但一旦你掌握了它的内在逻辑,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堆规定,更是行业内无数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公共安全的基石。我最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结合实际案例的解读,让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充满了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官方出版物的典型特征,朴素、严谨,几乎没有多余的美学考量,一切都让位于信息的准确传达。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实用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合规性审计或项目验收时,它就是最终的仲裁者。我曾为了一个关于特定材料测试方法的条款,翻遍了整本书,最终找到了清晰的指引,省去了大量来回沟通和猜测的时间。这种“一锤定音”的能力,是任何网络资料或非官方指南都无法比拟的。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保持对如此大量、高度专业化信息的持续关注力,这要求阅读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自律性和目标性。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带着明确任务才能高效利用的资源。

评分

拿到这本汇编,第一感觉是它的权威性无与伦比。作为2008年修订的版本,它记录了那个时期中国工业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快照。我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相关的一些标准,翻阅其中关于数据交换和接口协议的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行业的主流技术方向和规范化的努力。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用一种最严谨的方式记录了特定时间点的“最佳实践”。虽然有些标准可能已经被后来的更新所取代,但这本汇编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让你能理解新技术标准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和完善的。编辑的用心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字体选择、纸张质量,都体现了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毕竟要长时间面对这些密集的文本,舒适度很重要。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某些跨领域标准的协调性上,似乎还能找到更多的优化空间,但考虑到当时的技术环境,这已属不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