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習近ping的語言力量
書 名 | 平易近人——習近ping的語言力量 | 定 價 | 30 |
版 彆 | 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 | 書 號 | 978-7-313-12233-9 |
齣版時間 | 2014年11月20日 | 開 本 | 16開 |
包 冊 數 | /小包 | ||
作者 | 陳锡喜 主編 | ||
作者簡介
陳锡喜,中央馬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傢,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中華民族振興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發展的曆史進程》、《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話語體係》等。
丁曉萍,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94年北京大學中文係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國傢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
汪雨申,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2007年1月,獲評2006年度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思政教師;2008年1月,獲2007年度上海交通大學思政教師科研奬。
黃慶橋,理學博士。2011年,上海交通大學SMC-晨星優秀青年教師(C類計劃)獲得者;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晨星青年學者奬勵計劃”優秀青年教師後備人纔二等奬;2008年,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優秀論文一等奬獲得者(教育部頒發);2006年,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思政教師。
目錄
開 篇
中國夢——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共同期盼004
形象比喻篇
敢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改革要勇於衝破觀念障礙和利益藩籬014
蹄疾而步穩——全麵深化改革的辯證思維018
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健全權力製約與監督體係022
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026
擰緊“總開關”——理想信念的核心問題030
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形成培育、弘揚核心價值觀的氛圍034
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裏——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038
做“蛋糕”與分“蛋糕”——兼顧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042
死水一潭與暗流洶湧——切實保障社會發展的活力與有序046
遏製城市“攤大餅”式發展——城市建設要科學規劃050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生態與經濟的相互支撐與轉化054
“壓艙石”與“助推器”——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058
防止齣現“意大利麵碗”現象——亞太地區要構建更緊密夥伴關係061
“鈣”與“軟骨病”——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危害065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抓作風建設要有狠勁和韌勁069
打“老虎”,拍“蒼蠅”——堅決查處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073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眾路綫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076
“接地氣”與“充充電”——領導乾部要深入基層,嚮群眾學習080
趕考——黨麵臨的新考驗與憂患意識084
打破“圍城”、“玻璃門”和“無形牆”——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088
帶電的高壓綫——切實執行和嚴格維護組織紀律092
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懲治腐敗,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095
為民服務不能一陣風——為民服務需要有實際效果和長效機製098
不要換一屆領導就“兜底翻”——保持大局穩定性和工作連續性102
發揚“釘釘子精神”——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106
俗文俚語篇
鞋子閤不閤腳,自己穿瞭纔知道——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112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鍥而不捨地繼續推進改革116
開弓沒有迴頭箭——堅定不移地實現改革目標119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大力促進農民增加收入122
舌尖上的安全——全力以赴保障食品安全126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提高基層服務和管理能力129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加強與拉美國傢的閤作與互信133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136
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決不能讓群眾為難140
作秀——對待群眾決不能虛情假意144
人心就是力量——群眾路綫是黨的生命綫147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151
新辦 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
——加強學習,剋服本領恐慌154
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一緻,共創偉業158
纍並快樂著——帶著樂觀主義精神努力工作161
有話要放到桌麵上來講——善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165
十個指頭彈鋼琴——堅持統籌兼顧地開展工作169
行百裏者半九十——青年要毫不懈怠地努力奮鬥173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國傢——青春是用來奮鬥的177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價值觀的養成重在青年時期181
詩文引用篇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對中國經驗的自信和自覺188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寫照192
治大國如烹小鮮——瞭解國情,科學施政195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兩岸同胞攜手共圓中國夢199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中非攜手共圓“夢”202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友誼之海載起中墨閤作之舟205
閤抱之木,生於毫末——夯實中國與東盟友誼的社會土壤208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讓各種文明在相互影響中融閤共進212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亞太夥伴有共同的發展空間216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清除腐敗滋生的土壤219
政之 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222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領導乾部要心存敬畏之心226
颳骨療毒,壯士斷腕——把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230
徙木立信——作風建設要落到實處,取信於民234
鑒得失,知興替——學習曆史,以史為鑒238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和主動性242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乾部學習關乎黨和國傢事業發展246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要相輔相成250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通過學習提高工作能力253
。。。。。。。。。。。。。。。。
看到“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這個書名,我感到一股親切感撲麵而來。在信息爆炸,各種觀點充斥的時代,能夠清晰、準確、且易於理解地錶達思想,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能力。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人的話語總是那麼具有穿透力,能夠直接觸達人心,而有些話語聽起來卻顯得空洞而疏遠?這本書的書名,似乎點明瞭其中一個重要的維度:語言的“平易近人”。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如何讓自己的錶達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如何用更生動、更形象的語言來傳遞信息。我猜測,作者可能會通過分析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語言在不同場景下的運用智慧,以及如何通過調整語言的風格和內容,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的一個“溝通指南”,幫助我在各種場閤都能遊刃有餘地錶達自己的想法,與他人建立真誠而有效的連接。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讓我立刻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溝通睏境。有時候,即使我非常清楚自己的想法,但在錶達齣來的時候,卻總是詞不達意,或者對方總是誤解我的意思。這讓我感到非常挫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讓語言更“平易近人”的指導。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如何根據不同的聽眾調整自己的語言風格,如何用更通俗易懂的比喻來解釋抽象的概念,以及如何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引起歧義或反感的詞匯。我尤其希望能學到一些技巧,讓我的話語更具說服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我想象中的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步步引導我認識到語言的魅力,以及如何運用這種魅力來改善我的人際關係,提升我的溝通效率。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成為一個更善於用語言錶達的人。
評分“習近平的語言力量”這個副標題,確實引起瞭我的興趣。在現代社會,領導者的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塑造公眾認知、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力量。我一直觀察和學習那些在關鍵時刻能夠以精準、有力、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穩定局勢、引領方嚮的領導者。我非常好奇,在那些影響深遠的講話和論述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和方法。這本書的書名暗示,它可能會揭示齣一種獨特的語言體係,或者是一種經過精心打磨的錶達策略。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如何用清晰、有力的語言來闡釋政策,迴應關切,並最終贏得民心。我猜想,書中會包含對某些經典講話的深入剖析,從遣詞造句、邏輯結構、情感錶達等多個維度進行解讀,從而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語言運用原則。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在公眾視野中,能夠用簡單而有力的語言,闡釋復雜問題的領導者。他們的話語,往往能在短時間內贏得廣泛的共鳴,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産生深遠的影響。我一直對這種“語言的藝術”充滿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思維模式和錶達方式,能夠讓言語具備如此強大的力量?是邏輯的嚴謹?情感的真摯?還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我設想,作者可能會通過分析大量的經典案例,揭示齣語言背後蘊含的深層邏輯和策略。也許是關於如何構建清晰的敘事框架,如何運用恰當的比喻和類比,如何處理敏感話題,以及如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激勵和引導。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方法,讓我們不僅僅是“聽懂”話語,更能“理解”話語的力量來源,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溝通實踐中,讓語言成為連接人心、推動進步的橋梁。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巧思,以一種柔和的暖色調為主,搭配簡潔的字體,傳遞齣一種親切、易於接近的信號。我注意到“平易近人”這個詞,非常契閤我個人對語言錶達的期待——深刻的道理不一定非要用晦澀難懂的詞匯來包裝,有時候,最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樸實無華、娓娓道來的話語。這本書的書名就立刻吸引瞭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日常交流中,如何與不同群體的人溝通,纔能讓思想更好地傳遞,讓理念更易於被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語言的有效性變得尤為重要。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幫助我理解如何用更清晰、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錶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在工作和生活中建立更和諧、更有效的溝通橋梁。我迫切想知道,那些被廣泛引用,深入人心的語言,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邏輯和技巧,又是如何做到穿越復雜的社會背景,直抵人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