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刑法保护

隐私权刑法保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志,陈忠林 著
图书标签:
  • 隐私权
  • 刑法
  • 个人信息保护
  • 数据安全
  • 信息犯罪
  • 法律
  • 犯罪学
  • 网络安全
  • 隐私
  • 刑法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01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624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刑事法学博士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0-01
页数:38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隐私权刑法保护》大胆突破规范刑法学的束缚,引入科技哲学、晕影理论、公共政策学、风险社会、范式转移等其他学科知识,转变了传统刑法学研究的传统理论进路。同时,在部分篇章中,《隐私权刑法保护》借助自然法思想、一般人格权、模糊语言论、客观解释论、后现代哲学、开放性理论对诸如刑事立法技术、风险控制、开放性刑法观等方面都将进行积极探索。《隐私权刑法保护》所有论题都是牢牢围绕隐私权的刑法保护这一主题而展开,故此《隐私权刑法保护》依旧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刑法论文。

目录

总序/1
前言/1
导论/1
第一节 隐私权刑法保护之研究意义/1
第二节 隐私权刑法保护之研究现状/4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6
第一章 隐私权基本理论问题/12
第一节 隐私权的历史流变及存在基础/12
一、隐私权的发展史/12
二、隐私权的性质/18
三、隐私权的权利基础/32
第二节 隐私权的定义/41
一、隐私权定义之争论/41
二、法学定义之艰难性/44
三、隐私权定义之困境及其因应/51
第三节 隐私权的构成/54
一、隐私权的主体/54
二、隐私权的范围/59
三、隐私权的客体/67
四、隐私权的内容/73

第二章 公共政策、隐私权及刑法/78
第一节 公共政策命题之引入/79
一、公共政策及其意义/79
二、公共政策与利益冲突/83
三、公共政策对法律的影响/85
第二节 影响隐私权公共政策的要素/91
一、隐私权与表达自由/92
二、隐私权与知情权/96
三、隐私权与合法监控/99
四、隐私权与司法权/103
第三节 公共政策视野中的隐私权与刑法/110
一、刑法是一种强效性公共政策/110
二、刑法如何保护隐私权/112
三、刑法如何限制隐私权/116
四、隐私权公共政策的动态性及其对刑法的影响/120

第三章 部分国家或地区隐私权刑法保护/124
第一节 普通法系国家隐私权刑法保护/126
一、美国隐私权刑法保护/126
二、英国隐私权刑法保护/139
第二节 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澳门特区隐私权刑法保护/148
一、德国隐私权刑法保护/148
二、日本隐私权刑法保护/157
三、丹麦隐私权刑法保护/164
四、我国台湾地区隐私权刑法保护/168
五、我国澳门特区隐私权刑法保护/178
第三节 俄罗斯隐私权刑法保护/184
一、俄罗斯隐私权法律保护概况/184
二、俄罗斯隐私权保护之刑法立法/186
三、对俄罗斯隐私权刑法保护的评析/189
第四节 部分国家或地区隐私权刑法保护之启示/191
一、整体保护模式优于刑法分散保护模式/191
二、直接保护模式要优于间接保护模式/192
三、双轨制刑事立法模式的广泛应用/193
四、轻罪模式且手段多样化/194
五、法人犯罪之适用/195
六、亲告罪模式之广泛设置/196
七、隐私犯罪风险控制/197

第四章 隐私权刑法保护之特殊性/198
第一节 隐私权刑法保护与刑法开放性措施/199
一、隐私权不确定性与犯罪化/199
二、开放性应对措施/204
三、开放性措施与罪刑法定原则/215
第二节 隐私权刑法保护与风险社会之刑法范式转化/225
一、风险社会之概述/225
二、风险社会与刑法范式转化/231
三、风险社会刑法范式转移在隐私权刑法保护中之具体体现/242
第三节 隐私权刑法保护与刑法双轨制立法模式/252
一、刑事立法模式之概述/252
二、隐私权单轨制刑法立法模式及其利弊/255
三、单行刑法模式不适宜隐私权刑法保护/260
四、附属刑法模式应是隐私权双轨制刑法保护的最佳选择/263

第五章 隐私权刑法保护与隐私权一般法律保护/268
第一节 隐私权法律保护层次/269
一、宪法层面的隐私权保护/269
二、民法层面的隐私权保护/271
三、行政法层面的隐私权保护/274
四、诉讼法层面的隐私权保护/276
五、刑法层面的隐私权保护/278
第二节 刑法保障法地位与隐私权刑法二次制裁法性质/279
一、刑法谦抑性对隐私权刑法保护之意义/279
二、刑法谦抑性与隐私权刑法二次制裁法性质/286
三、刑法谦抑性与刑法保障隐私权一般法律规范的效力/289
第三节 隐私权刑法保护与隐私权一般法律保护的协调/292
一、应充分发挥隐私权一般法律保护规范的作用/292
二、应充分发挥隐私权刑法保护作用/294
三、隐私权刑法保护规范和一般法律保护规范应紧密衔接/296

第六章 中国隐私权刑法保护的现状、不足与完善/302
第一节 中国刑法隐私权保护之现状/303
一、中国隐私权法律保护概况/303
二、中国隐私权保护之刑事立法/309
三、刑法修正案(七)对隐私权的保护/315
第二节 中国刑法对隐私犯罪的规制之不足/320
一、对新兴犯罪反应迟钝所导致的犯罪化不足/322
二、犯罪罪状设置及犯罪客体归属失当/325
三、刑法对隐私利益漠视/326
四、情节犯及结果犯立法模式过多/328
五、缺少单位犯罪/329
六、缺少亲告罪起诉模式/331
七、惩罚方式单一/332
八、隐私权双轨制刑事立法模式之缺失/332
第三节 中国隐私权刑法保护之完善/333
一、对严重侵犯隐私行为犯罪化/334
二、抽象危险犯之设置/341
三、隐私权独立化/342
四、集中设置私人生活罪或侵犯隐私罪/343
五、增设隐私犯罪的单位犯罪/344
六、刑罚措施及保安处分措施之完善/345
七、亲告罪起诉模式的设置/346
八、隐私权双轨制刑事立法模式之设置/346
九、例示法立法与空白罪状之适用/348
结语/349
参考文献/353
后记/384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隐私权刑法保护》一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并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不包含任何关于该主题的内容,且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 --- 《全球视野下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的治理路径探析》 图书简介 气候变化,这一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已不再是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正在深刻重塑我们生存环境、经济结构乃至社会治理体系的现实。本书《全球视野下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的治理路径探析》并非一部纯粹的气候科学专著,而是聚焦于气候危机背景下,人类社会应如何构建系统、有效且公平的治理框架。 本书的独特视角在于其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导向的深度分析。我们汇集了来自环境法学、国际关系、经济学、城市规划、公共政策以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智慧,旨在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提供一套更为立体和全面的气候治理图景。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从认知危机到构建解决方案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与治理的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气候变化科学的核心发现及其对生态系统、粮食安全和地缘政治的连锁影响。我们不仅审视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关键结论,更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造成的“责任不对等”与“脆弱性差异”。 重点章节探讨了“气候正义”的伦理维度。传统的环境治理往往侧重于技术解决方案,而本书强调,任何有效的长期治理方案必须正视历史排放责任、代际公平以及不同群体(如原住民社区、沿海居民)在气候冲击面前的暴露程度。我们分析了气候治理话语权的变化,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国际条约模式,逐渐向更具包容性的“多层级治理”迈进,包括城市、企业乃至个人的角色重塑。 第二部分:全球气候治理的演变与制度框架 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构建充满张力与博弈。本部分详细梳理了自《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的演变历程。我们深入剖析了《巴黎协定》中“国家自主贡献”(NDCs)机制的优势与内在缺陷,特别是其“自愿性”在约束力方面的挑战。 核心章节聚焦于国际法与国内立法的互动。我们对比分析了欧盟的“绿色新政”、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等主要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内政策工具箱,探讨了这些工具(如碳定价、绿色补贴、绿色金融监管)如何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和技术扩散。此外,本书对国际气候融资机制(如绿色气候基金)的有效性进行了批判性评估,探讨了如何确保资金真正流向最需要适应和减缓技术的弱势地区。 第三部分:经济转型与技术创新的治理驱动力 气候治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型。本部分将焦点转向经济学和金融工具在推动零碳转型中的核心作用。 我们详细分析了碳市场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比较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与其他区域性碳市场的经验与教训,探讨了如何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来避免“碳泄漏”并激励全球范围内的脱碳努力。 在技术层面,本书并未盲目推崇某一特定技术,而是探讨了技术治理的复杂性。这包括对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部署、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的伦理和规模化挑战,以及氢能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定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审视了“技术锁定效应”(Technology Lock-in)的风险,即早期对高碳基础设施的投资如何阻碍未来的深度脱碳进程,并提出了政策干预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社会韧性与地方层面的行动策略 最终的气候行动必须扎根于地方社区。本部分将目光投向社会韧性、城市规划与行为科学。 我们探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提升城市防洪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潜力,并分析了其与传统工程措施的协同效应。在社会层面,本书关注气候变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特别是“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实践路径——如何确保在淘汰化石燃料产业的过程中,保障相关工人的就业和生计,避免新的社会分裂。 此外,本书还纳入了对信息传播与公众参与的分析。如何构建有效的气候沟通策略,避免“信息疲劳”或“气候焦虑”,激发公民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大规模行为转变的关键。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何通过社区赋权和地方创新,有效地将全球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在地行动。 结语 《全球视野下的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的治理路径探析》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领导者、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心地球未来的公民,提供一个理解气候治理全貌的综合性参考框架。本书坚信,唯有超越国界、学科和利益藩篱的协同治理,方能确保一个可持续、有韧性的未来。 --- 本书共计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隐私权刑法保护》这本书,主要是出于对其“刑法”主题的兴趣,但阅读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它在“保护”这个概念上的阐述更为深入。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法律条文解释,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去分析隐私被侵犯后对个体造成的伤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隐私权是如何与个人的尊严、自由、名誉等基本人权紧密相连的。他用非常生动和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一旦隐私被非法侵扰,个体可能会面临名誉扫地、精神崩溃甚至社会性死亡的风险。书中关于“沉默权”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防止在审讯过程中因侵犯隐私而导致证据无效,这部分的论述让我对刑事诉讼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证据的收集是纯粹技术性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证据的合法性与保护公民隐私权是同等重要的。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关于刑法与隐私保护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涵盖了。我主要对其中关于商业秘密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从法律条文的溯源,到与其他相关法律的交叉比对,再到具体司法解释的解读,一步步引领读者深入理解。尤其是在探讨企业如何有效防范内部员工泄露商业秘密,以及外部恶意侵权时,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我曾几何时也以为商业秘密只是那些高科技公司的专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便是普通企业,其客户名单、营销策略、甚至是内部管理经验,都可能构成具有价值的商业秘密,一旦被不当获取和利用,将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作者在分析相关的刑法条文时,特别强调了“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这三个构成要件,并通过大量判例进行佐证,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形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知情同意”原则在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应用的讨论,这部分让我对如何平衡企业利益和个人劳动所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隐私权刑法保护》我断断续续读了好一阵子,每次翻开它,总能被其中涉及的案例深深吸引。作者在梳理刑法条文的同时,非常注重结合现实中那些触目惊心的侵犯隐私案件,比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某明星隐私泄露事件”,书中对这起事件的剖析细致入微,不仅解释了为何这种行为构成犯罪,更深入探讨了刑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局限性与发展方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司法实践时,那种冷静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态度。他不会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技术发展,而是着力于探究法律的滞后性以及社会公众对隐私认知的演变。读完关于网络诽谤和侮辱的部分,我才真正意识到,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言语,在网络空间一旦越界,就可能触犯刑法,给受害者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涉及“人肉搜索”导致受害者生活失序的,读来令人不寒而栗,也让我深刻反思自己在使用网络信息时,是否无意中触碰了法律的红线。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隐私权的法律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个人信息安全有了更强的警惕性。

评分

坦白说,《隐私权刑法保护》这本书的内容,在很多方面都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上,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具有启发性。他并没有一味地堆砌理论,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哲学思考融入其中。例如,在探讨“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张力时,作者引用了许多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让我开始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隐私的社会意义。书中关于个人信息收集、存储、使用和转让的章节,对于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特别关注到关于“同意”的几个章节,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同意”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比如“明示同意”和“默示同意”,以及在不同场景下,何种程度的同意才符合法律要求。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填写各种协议、注册账号时,如何审慎行事,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此外,书中对于“数据跨境传输”的法律规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正在参与国际合作的企业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对“刑法”这两个字所赋予的深刻解读。我一直以为刑法就是用来惩罚犯罪分子的,但《隐私权刑法保护》这本书让我看到,刑法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扮演着更为积极和主动的角色。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案例时,作者的分析让我感到心痛,同时也对法律的威严有了新的认识。书中有几个关于网络欺凌、性骚扰等通过侵犯隐私而引发的刑事案件,作者在梳理案情的同时,也详细解释了相关法律条文的适用,以及为何这些行为构成犯罪。他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个体的道德缺陷,而是深入分析了社会环境、技术因素以及法律监管的不足。读到关于“网络暴力”部分,我开始意识到,那些隐藏在键盘后面的恶意言论,一旦触碰到法律底线,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刑法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坚实盾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