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孙过庭书谱/历代碑帖法书选

唐孙过庭书谱/历代碑帖法书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唐代书法
  • 孙过庭
  • 碑帖
  • 法书
  • 字帖
  • 临摹
  • 书法技法
  • 艺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物
ISBN:9787501038039
商品编码:107677341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唐孙过庭书谱/历代碑帖法书选
  • 作者: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
  • 定价:16
  • 出版社:文物
  • ISBN号:978750103803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11-01
  • 印刷时间:2013-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75

《中国书法史纲》 作者: 张怀瓘 著,李一氓 增订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18年1月(最新修订版) 字数: 约 68 万字 装帧形式: 精装/平装(视具体版本而定) ---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史纲》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书法艺术自萌芽至成熟,直至近现代发展脉络的恢弘巨著。本书并非单纯的碑帖汇编或流派介绍,而是以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广博的艺术视野,构建了一部以“历史演进”和“时代精神”为核心的书法通史。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的结构和严谨的论证。它摒弃了将书法视为孤立技巧的传统窠臼,将其置于中国社会、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乃至政治变迁的广阔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作者认为,书法艺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深刻地烙印着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基因和社会思潮。 全书内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商周的金文卜辞,到秦汉的篆隶高峰,魏晋风度的超逸洒脱,隋唐书法的规范化与多样性,宋代尚意的审美转向,元明清的书学复古与创新,直至近现代书法的多元探索。 第一部分:先秦至秦汉——书体的奠基与确立 本卷详细考证了汉字的早期形态,重点探讨了甲骨文、金文的宗教与政治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奠定笔法的基础。随后,笔墨转向对隶书(尤其是秦朝的“八体”)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隶变这一书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如何完成了从“画”到“写”的质的飞跃,并确立了后世楷书的方正格局。汉魏时期的章草与今草的初步成熟,被置于汉代简牍文化与思想解放的语境下进行阐释。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与南北交融——书法的自觉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彩所在,深入剖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如何从“实用书写”上升为“个体精神的表达”。作者细致辨析了“书为心画”的哲学基础,并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二王”书风进行了详尽的艺术解构,阐明了其“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如何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典范。同时,本书亦不避讳地探讨了北方碑学与南方帖学的地域差异及其审美取向的差异,为理解唐代书法的兼容并蓄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隋唐的规范与集大成 隋唐,被视为书法史上的鼎盛期。《中国书法史纲》将唐代视为“法度森严”的时代,重点分析了楷书的定型与成熟。书中对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褚遂良的妍美以及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劲健,均做了深入的个案分析,揭示了这些书家如何将前代资源融会贯通,形成了各具面貌的“唐楷”体系。同时,对张旭、怀素的狂草艺术,也放在盛唐气象的背景下,论述其如何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张扬与奔放。 第四部分:宋代的尚意与元明的转折 进入宋代,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本书着重阐述了苏轼提出的“尚意”理论,探讨了“意在笔先”如何解放了书家的主体性,使书法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与学识修养。对“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艺术风格差异,尤其强调了黄庭坚对笔法的创新性探索(如“长枪大戟”之势)与米芾对晋韵的追摹与反叛。元代,本书则聚焦于赵孟頫如何以“复古”的名义,在笔法上回归晋人,并在文化上确立了文人书法的核心地位,为明清书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五部分:明清的迭代与近代的探索 明代的书法呈现出复古与个性的交织。董其昌倡导的“文人书风”,强调意趣、淡雅与性情,构建了一个以文人审美为导向的审美体系。然而,明末张瑞图、黄道周等人的大胆创新,又为后世的碑学兴起埋下了伏笔。清代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论述了“碑学”的崛起,如何是对帖学“妍美柔媚”的反动。康熙、乾隆时期对金石学的推崇,以及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等人的开创性实践,如何使得书法艺术重新回到了金石的质朴、雄强之中,极大地拓宽了书法的审美疆域。 学术特色与研究价值: 《中国书法史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融合了文献学、考古学与美学批评的综合视角。它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清晰的脉络,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作者在论述中,常结合具体的经典作品(如汉隶的碑刻、唐人的尺牍等)进行细致的摹写分析,确保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全书语言严谨而不失文采,逻辑清晰,是全面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全貌的必备参考书。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历代书家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以笔墨承载文明精神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和编排逻辑,展现出编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眼光。它绝非简单地将不同时代的碑帖罗列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着一条清晰的、可以被感知的书法“演变脉络”。初读目录时,我有些疑惑,不同风格、不同朝代的法书如何能和谐共处?但翻阅之下,便豁然开朗。编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些过渡性的章节,比如在介绍盛唐楷书的雄浑之后,会紧跟着展示一些五代至宋初的内敛与过渡,这种安排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书法风格的传承与创新。更值得称道的是,每一幅碑帖的选取都极具代表性,它们像是书法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式的节点,缺一不可。例如,某几页对魏晋风度的微妙捕捉,那种含蓄内敛的气韵,与后续唐代楷书的规范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映衬。这种结构性的设计,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看字”升华为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系统性考察”,每一页都是一次知识点的强化与串联,令人深思。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静坐沉思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和技法上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涤。阅读这些历代法书,就如同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能感受到颜真卿笔下的那股“忠义之气”,也能体会到王羲之在篇章中流露出的那种“自然天成”的潇洒。这种深层次的共鸣,源于书籍在呈现这些经典作品时所散发出的那种庄重感和力量感。它迫使你放慢节奏,用心去感受每一个横平竖直、每一个长撇短捺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你在临摹的枯燥过程中,始终能保持对书法艺术本源的敬畏与热爱。它不仅仅是收藏架上的摆设,更是案头常备,时时翻阅,以求得内心片刻宁静的“精神良药”。

评分

这本书的配文和注释部分,简直是点睛之笔,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通常,一些碑帖选本往往只提供作品本身,留给读者的只有猜测和自我摸索。然而,这套选集在关键作品旁附带的解读文字,语言精准,分析到位,绝非空洞的赞美之词。它并非长篇大论的理论堆砌,而是直击要害,比如对某个字起笔处的“藏锋”技巧进行剖析,或者对一整篇作品的“章法布局”进行精妙的解读。更让我惊喜的是,注释中对一些古代书法术语的解释也非常现代化和易懂,即便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这些文字就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老师,在你疑惑不解时,适时地指点迷津,引导你从“形似”向“神似”迈进。这些辅助性的文字,使得这本书从一本单纯的“字帖”升级为一本包含了艺术批评和技法解析的“工具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碑帖打交道的学习者,我对印刷质量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而这本选集在图像还原度上,无疑达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高度。以往很多法帖影印本,要么墨色过于灰暗,细节丢失严重,要么反光过度,导致笔锋的顿挫感全无。但这一本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成功地再现了原碑拓片上特有的那种“咬纸”的力度感,尤其是那些细微的飞白和枯笔处,轮廓清晰,层次分明。我特意对比了几个公认难度较高的“险笔”结构,发现即便是极其细微的转折和提按,在这一版本中也保留了清晰的墨迹痕迹,这对于揣摩古人行笔时的气息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原貌的尊重,而不是粗制滥造的敷衍了事。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无法亲临现场观摩原件的遗憾,是日常临摹和研究的绝佳辅助材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物理重量,更像是承载了某种历史的厚度。封面选材考究,触感温润,那种略带粗粝却又细腻的纹理,让人忍不住想多摩挲几下。我尤其喜欢它字体排版的匠心独运,主标题“唐孙过庭书谱/历代碑帖法书选”那种遒劲有力又不失飘逸的字体,仿佛能从纸面上跃然而出,立马将你拉入到那个墨香四溢的古代书房之中。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到位,米白色调的纸张不仅有效保护了视力,更衬托出了碑帖原本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即便是印刷品,也能窥见原件的肌理和神韵。装订处处理得非常扎实,可以平摊阅读,这对于临摹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无需费力去按压书页,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字体的研究中去。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物质层面上,就已经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艺术之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