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玉 编
图书标签:
  • 材料分析
  • 材料科学
  • 材料工程
  • 分析方法
  • 测试技术
  • 显微技术
  • 光谱分析
  • X射线衍射
  • 机械性能
  • 化学成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42304
版次:3
商品编码:1079077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54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荣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内容简介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主要包括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和材料电子显微分析两大部分。书中介绍了用X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技术分析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原理、设备及试验方法。其内容包括:X射线物理学基础、X射线衍射方向与强度、多晶体分析方法、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宏观残余应力的测定、多晶体织构的测定、电子光学基础、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技术、电子探针显微分析、其他显微结构分析方法及实验指导。书中的实例分析注重引入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方面的新成果。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可以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等其他专业师生和从事材料研究及分析检测方面工作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周玉,1955年7月生。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1月~1989年3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陶瓷的相变与韧化、陶瓷复合材料制备、组织结构与性能表征、抗热震与耐烧蚀性能及其在航天防热部件上应用等研究。发明了新型防热陶瓷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于航天型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SCI、EI收录主要学术论文300余篇。已培养博士、硕士各30余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航天总公司“航天奖”等荣誉称号。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1

第一篇 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3
第一章 X射线物理学基础5
第一节 X射线的性质5
第二节 X射线的产生及X射线谱6
第三节 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9
习题15

第二章 X射线衍射方向17
第一节 晶体几何学简介17
第二节 布拉格方程22
第三节 X射线衍射方法28
习题29

第三章 X射线衍射强度31
第一节 多晶体衍射图相的形成31
第二节 单位晶胞对X射线的散射与结构因数32
第三节 洛伦兹因数35
第四节 影响衍射强度的其他因数36
第五节 多晶体衍射的积分强度公式38
习题38

第四章 多晶体分析方法40
第一节 德拜�残焕址�40
第二节 其他照相法简介45
第三节 X射线衍射仪47
习题54

第五章 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55
第一节 定性分析55
第二节 定量分析59
第三节 点阵参数的精确测定62
第四节 非晶态物质及其晶化过程的X射线衍射分析66
习题70

第六章 宏观残余应力的测定71
第一节 物体内应力的产生与分类71
第二节 X射线宏观应力测定的基本原理72
第三节 宏观应力测定方法75
第四节 X射线宏观应力测定中的一些问题80
习题84

第七章 多晶体织构的测定85
第一节 极射赤面投影法85
第二节 织构的种类和表示方法89
第三节 丝织构指数的测定95
第四节 极图的测定96
第五节 反极图的测定100
习题102

第二篇 材料电子显微分析103
第八章 电子光学基础105
第一节 电子波与电磁透镜105
第二节 电磁透镜的像差与分辨率108
第三节 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111
习题112

第九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113
第一节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成像原理113
第二节 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17
第三节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和放大倍数的测定119
习题121

第十章 电子衍射122
第一节 概述122
第二节 电子衍射原理123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131
第四节 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135
第五节 复杂电子衍射花样137
习题140

第十一章 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141
第一节 概述141
第二节 薄膜样品的制备方法141
第三节 衍射衬度成像原理144
第四节 消光距离146
第五节 衍衬运动学147
第六节 衍衬动力学简介154
第七节 晶体缺陷分析157
习题165

第十二章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166
第一节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特征166
第二节 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原理167
第三节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76
习题183

第十三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184
第一节 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184
第二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86
第三节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性能189
第四节 表面形貌衬度原理及其应用190
第五节 原子序数衬度原理及其应用195
习题198

第十四章 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技术199
第一节 概述199
第二节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相关晶体学取向基础199
第三节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硬件系统209
第四节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原理及花样标定211
第五节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成像及分析215
第六节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数据处理220
习题224

第十五章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225
第一节 电子探针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25
第二节 电子探针仪的分析方法及应用229
习题231

第十六章 其他显微结构分析方法232
第一节 离子探针显微分析232
第二节 低能电子衍射分析234
第三节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238
第四节 场离子显微镜与原子探针243
第五节 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
显微镜248
第六节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254
第七节 红外光谱257
第八节 激光拉曼光谱264
第九节 紫外�部杉�吸收光谱268
第十节 原子发射光谱272
第十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276
第十二节 核磁共振279
第十三节 电子能量损失谱285
第十四节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288
习题289

实验指导291
实验一 单相立方系物质X射线粉末相计算291
实验二 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多晶体物质的相分析292
实验三 宏观残余应力的测定296
实验四 金属板织构的测定300
实验五 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构原理及明暗场成像303
实验六 选区电子衍射与晶体取向分析306
实验七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及图像衬度观察311
实验八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工作原理与菊池花样观察及标定315
实验九 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的数据处理及其分析应用318
实验十 电子探针结构原理及分析方法321
附录324
附录A 物理常数324
附录B 质量吸收系数μl/ρ324
附录C 原子散射因数f325
附录D 各种点阵的结构因数F2HKL326
附录E 粉末法的多重性因数Phkl326
附录F 角因数1+cos22θsin2θcosθ327
附录G 德拜函数��(x)x+14之值329
附录H 某些物质的特征温度Θ329
附录I 12cos2θsinθ+cos2θθ的数值330
附录J 应力测定常数332
附录K 立方系晶面间夹角333
附录L 常见晶体标准电子衍射花样336
附录M 立方与六方晶体可能出现的反射340
附录N 特征X射线的波长和能量表341
参考文献343

前言/序言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是一本面向材料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物理学等领域研究者和从业人员的专业著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类材料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结构表征的常用和前沿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与制备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多种分析技术。在宏观分析层面,重点介绍了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探伤、射线成像、涡流探伤等,用于评估材料的整体完整性和内部缺陷。这些方法在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能够有效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进入微观领域,本书详细阐述了多种显微分析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对于TEM,不仅介绍了其基本成像原理、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其在观察晶体结构、位错、晶界等微观缺陷方面的应用,以及与能谱仪(EDS/WDS)和电子衍射(ED)联用,实现微区成分分析和结构鉴定。SEM部分,则侧重于表面形貌的观察,并结合EDS,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样品表面成分的初步分析。此外,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等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也被详细介绍,它们能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表面形貌信息,对于纳米材料、表面改性等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化学成分分析方面,本书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光谱分析技术是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原子吸收光谱(AAS)、原子发射光谱(AES,如ICP-AES/OES)、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用于测定材料中的元素组成和含量,尤其适合痕量元素的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和红外光谱(IR)则被用于分析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官能团,对于有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的鉴定尤为重要。拉曼光谱(Raman)作为一种与红外光谱互补的技术,在材料的振动模式分析和结构研究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质谱分析(MS)作为一种极其灵敏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质谱仪(如ICP-MS、GC-MS、LC-MS)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挥发性物质、有机物以及同位素比值方面。 XRD(X射线衍射)在材料分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深入讲解了XRD的衍射原理,包括布拉格方程、衍射图谱的解析,以及其在晶体结构确定、物相分析、晶粒尺寸测定、内应力分析和结晶度评估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各种衍射技术的细微差异和适用范围也有详细的阐述。 热分析技术是评估材料热稳定性和相变行为的关键手段。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A)是本书的重点。DSC能够精确测量材料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从而确定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温度、相变焓等热力学参数。TGA则用于监测材料在加热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可以分析材料的热分解行为、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吸附水分的含量。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表面分析技术,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它们能够提供材料表面几纳米厚度内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信息,对于研究材料表面改性、腐蚀、吸附等现象至关重要。 在机械性能测试方面,虽然本书的侧重点是分析方法,但也穿插介绍了与分析相关的力学性能测试,如硬度测试、拉伸试验、弯曲试验等,并强调了这些宏观性能与材料微观结构和成分之间的关联性。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还重点强调了如何根据材料的种类、分析目的和所期望获得的信息,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技术。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分析,涵盖了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多种材料体系,使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最后,本书还对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进行了详尽的指导,强调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并介绍了常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和图谱解析技巧,以帮助读者更有效地从大量的分析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总而言之,《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是一本内容全面、技术先进、实用性强的参考书,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工具箱,能够帮助他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各种材料的奥秘。

用户评价

评分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的材料科学书籍之一。我是一名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研究生,在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构表征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分析和测试。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与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分析方法,并且都讲得非常透彻。例如,在力学性能测试方面,它不仅介绍了拉伸、弯曲、压缩等基本测试,还深入讲解了断裂韧性、疲劳寿命、蠕变等更复杂的力学行为的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在热性能分析方面,它详细介绍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动态力学分析(DMA)等技术,并解释了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确定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结晶温度、热分解温度等关键参数。更重要的是,书中还强调了如何将这些测试结果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分子链结构联系起来,从而深入理解材料的性能来源。我之前对于如何解释DSC曲线中的各个峰,以及TGA曲线中的失重平台代表的意义,总是一知半解,看完这本书的详细阐述,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化学信息。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大,但讲解清晰,条理分明,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毫无疑问,《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兴奋的材料分析书籍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分析技术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激发我探索欲、提升我思维能力的重要读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新兴分析技术和前沿领域的介绍。例如,它详细探讨了原位表征技术,即在材料服役过程中进行实时分析,这对于理解材料在真实环境下的行为至关重要。书中对电子显微学技术的发展,如球差校正TEM、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等,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让我对材料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现有技术,更注重于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创新和发展新的分析方法,以应对更复杂的科学挑战。它鼓励我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多维度、多尺度的角度去理解材料的本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驱动的材料分析”的章节感到兴趣,它预示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材料分析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材料分析领域的热情,让我对接下来的科研工作充满期待。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之前,我对很多材料分析技术都只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它们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具体怎么操作,能得到什么信息,我心里一直没底。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用极其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一一揭开了这些技术的神秘面纱。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表面分析方法的介绍感到惊叹。在很多材料的应用中,表面性质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传统的体相分析方法很难提供足够的信息。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诸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表面分析技术,并深入探讨了它们在探测材料表面化学态、元素组成、污染层等方面的优势。它还对比了这些方法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帮助我理解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选择哪种技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如何进行样品制备,以及如何避免在制备过程中引入新的污染或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这一点对于获得准确的表面分析结果至关重要。我之前在处理一些催化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时,就遇到了很多难题,总是无法准确判断改性效果,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这本书,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令我印象深刻。我是一名材料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分析方法,很多时候都感觉无从下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让我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比较和互补性分析。例如,在分析材料的表面形貌时,SEM可以提供微米到纳米级别的形貌信息,而AFM则可以提供纳米到原子级别的三维形貌信息,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提供更全面的认识。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些不同方法的结合来解决复杂的材料问题。我之前在研究金属材料的腐蚀机制时,总是很难准确地判断腐蚀产物的成分和形貌,看完书中关于SEM-EDS、XRD、XPS等方法的结合应用,我才茅塞顿开,找到了突破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对于我这样的学生来说,既能保证学习的深度,又能保证学习的效率。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接地气”的材料分析指南!我是一名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实验上的瓶颈,尤其是涉及到材料表征的部分。很多文献中的表征数据看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它们到底是如何得出来的,又意味着什么。《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困境。它没有像很多教科书那样,上来就给你一堆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实际应用出发,一步步引导你去理解各种分析方法。比如,在介绍X射线衍射(XRD)时,它会从衍射原理讲起,然后详细介绍如何选择合适的扫描角度、如何处理衍射峰的宽度和强度,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判断材料的晶体结构、物相组成和晶粒大小。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它不仅展示了各种精美的形貌照片,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整聚焦、加速电压等参数来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能谱分析(EDS)来确定样品表面的元素组成。我之前对EDS的理解非常浅显,看完书中的详细讲解,才知道原来它可以如此精确地定量分析样品中的轻元素,并且还能进行元素面扫和线扫,直观地展示元素的分布情况。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我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作为一名在材料科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见过不少厚重的分析方法书籍,但《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给我的感觉格外不同。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堆砌理论,而是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将复杂的分析手段化繁为简,又将看似简单的原理深挖到底。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实验误差和不确定性分析的重视。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如何得到一个结果,却忽略了结果的可信度。这本书在介绍每种方法时,都会详细讨论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来减小误差。这一点对于我进行精确的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而且,它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更侧重于“为什么”和“如何做”。比如,在讲解光谱分析时,它会深入到分子振动、电子跃迁等微观机制,让我们理解吸收或发射的光谱信号是如何与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联系起来的。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图像,它不仅展示了各种形貌特征,还解释了不同成像模式(如背散射电子、能谱分析)所能提供的信息,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全面理解材料的表面和局部组成。书中对各种仪器的操作技巧和维护也进行了介绍,这对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实验人员的培训非常有价值。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棘手的材料断裂失效问题,通过书中关于断裂力学和表面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我找到了关键的失效原因,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深度都令我印象深刻。

评分

我原本以为《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只是一本偏重理论的书籍,没想到它在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方面做得如此出色。我是一名材料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这本书就像一位贴心的技术顾问,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实操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各种分析仪器的操作指南和故障排除的部分。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仪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步骤,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比如,在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时,书中会指导我如何选择合适的样品制备方法,如何设置扫描参数以获得高质量的衍射谱图,以及如何利用商用软件进行物相鉴定和精修。对于那些容易出现样品不平整、杂散衍射等问题的,书中也提供了相应的处理技巧。此外,这本书还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各种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曾经在分析一种新型合金的成分时遇到困难,就是通过书中关于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的详细介绍,最终找到了准确的分析方法。

评分

《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这本书,我必须承认,它在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从事的是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材料的性能是否达标,成分是否符合要求,结构是否存在缺陷,这些都是我日常工作的核心。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为我提供了各种分析方法的详细指导。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化学分析的章节印象深刻,比如各种类型的光谱分析(红外、拉曼、紫外-可见)、色谱分析(气相、液相)等,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方法的原理,还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及如何优化实验参数来获得准确的结果。对于那些容易出现交叉干扰的成分,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这本书对物理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的介绍也非常深入,它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仪器产生的数据背后所代表的物理信息,例如晶格结构、晶粒尺寸、相分布等。我发现,通过学习书中的内容,我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且能够更自信地解读实验报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帮助我提升分析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宝典。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材料分析的书籍已经很多了。然而,这本书的深入程度和内容的新颖性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它不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是一本能够陪伴我深入研究的案头宝典。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分析技术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的阐述。很多时候,单一的分析方法无法完全揭示材料的本质,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才能得到全面的信息。这本书恰恰强调了这一点,它会指引我们如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最合适的分析手段组合,以及如何将不同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交叉验证。比如,在分析纳米材料时,SEM可以提供宏观形貌,TEM可以揭示微观结构,而AFM则能精确测量表面形貌和力学性能。书中对这些技术的协同应用给出了很多启发性的例子。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无损检测的部分,这对于一些珍贵或特殊材料的分析非常有意义,可以避免在分析过程中对样品造成破坏。此外,它对统计学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也有专门的章节,这对于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解释的严谨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层层递进,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我发现,自从我开始参照这本书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后,我的研究成果的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很多之前难以解释的现象也变得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材料分析方法(第3版)》真的给了我太大的惊喜,简直是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我本身是做新材料研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表征难题,以前总是在各种零散的文献、手册中东拼西凑,效率不高,而且总感觉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系统地为我梳理了材料分析的脉络。从基础的成分分析,到复杂的微观结构表征,再到性能评价,几乎涵盖了我能想到的所有关键领域。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各种分析方法时的严谨性,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原理,更深入地讲解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实验条件的选择以及结果的解读,这一点对于实际操作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大量的图例和表格,也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XRD的衍射峰如何反映晶体结构,SEM的二次电子像如何展现表面形貌,TEM的透射像又如何揭示原子尺度下的细节。而且,它的更新非常及时,第三版肯定包含了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我跟上行业前沿至关重要。我发现它对于那些新兴的分析技术,比如原位表征、多尺度表征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当详尽的介绍,这为我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平实易懂,即使是那些我之前不太熟悉的领域,也能通过书中清晰的阐述快速掌握核心要点。它真的解决了我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分析的准确性。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我还会反复阅读,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灵感。

评分

质量非常好,是正版书,五星好评!

评分

很不错的书很不错的书很不错的书很不错的书

评分

用起来感觉还不错的杨子呢,为什么这么好呢

评分

很不错的书很不错的书很不错的书很不错的书

评分

考研用的专业课,质量还不错

评分

快递快,但是包装坏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我只信赖京东

评分

买的东西收到了,东西是正品,商品质量还不错……

评分

书籍完好 质量不错 支持一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