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國學大典:資治通鑒 饒宗頤 中信齣版社

中信國學大典:資治通鑒 饒宗頤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饒宗頤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國學
  • 資治通鑒
  • 饒宗頤
  • 中信齣版社
  • 通史
  • 古典
  • 史學
  • 二十四史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43618
商品編碼:1079204014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4-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香港中華書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冊;跨越經典巔峰、引領國學變革;獨一無二的權威創作團隊,國學泰鬥饒宗頤名譽主編,集結兩岸三地空前陣容,全球漢學界的頂尖學者傾力打造;深具國際視野,展現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以現代眼光、世界眼光、未來眼光來撫慰人心的摩登新國學;貼近當代社會的解讀,挖掘古代國學經典的當代意義,浮躁社會的醒世箴言,迷茫心靈的治愈良藥;老少皆宜,修身必讀、學習必備,導讀、原典、注釋、譯文、賞析與點評、名句索引、插圖等一應俱全,解讀全麵專業權威。真正讀懂偉大思想、受益一生;詩書傳傢久,國學繼世長,雙色印刷,裝幀典雅,用紙考究,附全彩閱讀指南,饋贈佳品、傳世國學典藏。

內容簡介

 《中信國學大典:資治通鑒》共50個分冊,收入55種經典,內容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曆史、文學、佛學、醫學等各個方麵。27種屬於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哲學經典,包括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以及諸子百傢最具代錶性的作品《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墨子》《孫子兵法》等;10種屬於最具代錶性的史地著作,包括《史記》《漢書》《三國誌》《水經注》等;8種屬於最具代錶性的文學作品,包括《詩經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古文觀止》等;其它10種則分彆屬於政論性作品、啓濛讀物、遊記、隨筆等。

作者簡介

張偉保,1959年生,廣東東莞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暨新亞研究所曆史學博士,現職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文史教學);主要學術領域為中國文獻學、澳門教育史、中國經濟史,著作包括《中國第一所新式學堂——馬禮遜學堂》、《艱難的騰飛——華北新式煤礦與中國現代化》、《經濟與政治之間——中國經濟史專題研究》(閤著)、《書海指南——中國古籍導讀》、《詩三百的形成與經典化》、《實業計劃與國民政府》及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前言
《資治通鑒》導讀
戰國至秦
引論一
長平之戰
秦皇暴政
兩漢
引論二
陳平安漢
張騫鑿空
巫蠱之禍
充國屯田
漢末清議
三國兩晉南北朝
引論三
赤壁之戰
北魏漢化
隋唐五代
引論四
世民弑兄
劉晏改革
割棄幽燕
附錄
參考書目
名句索引

 

前言

齣版說明
為什麼要閱讀經典?道理其實很簡單——經典正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心靈的故鄉。也正因如此,在社會快速發展、急劇轉型,也容易令人躁動不安的年代,人們也就更需要接近經典、閱讀經典、品味經典。
邁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影響不斷擴大,國際社會也越來越關注中國,並希望更多地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碰撞、融閤,也都會空前地引人注目,這其中,中國文化無疑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應地,對於中國經典的閱讀自然也就擁有瞭不斷擴大的潛在市場,值得重視及開發。
於是也就有瞭這套立足港颱、麵嚮海內外的“中信國學大典”的齣版。希望通過本套叢書的齣版,繼續搭建古代經典與現代生活的橋梁,引領讀者摩挲經典,感受經典的魅力,進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國學大典收錄中國曆代經典名著近六十種,涵蓋哲學、文學、曆史、醫學、宗教等各個領域。編寫原則大緻如下:
(一)精選原則。所選著作一定是相關領域最有影響、最具代錶性、最值得閱讀的經典作品,包括中國第一部哲學元典、被尊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儒傢代錶作《論語》、《孟子》,道傢代錶作《老子》、《莊子》,最早、最有代錶性的兵書《孫子兵法》,最早、最係統完整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大乘佛教和禪宗最重要的經典《金剛經?心經?壇經》,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遊記《徐霞客遊記》等等,每一部都是瞭解中國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而對於篇幅較大、內容較多的作品,則會精選其中最值得閱讀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適中的篇幅、適中的定價,讓大眾都能買得起、讀得起。
(二)尤重導讀的功能。導讀包括對每一部經典的總體導讀、對所選篇章的分篇(節)導讀,以及對名段、金句的賞析與點評。導讀除介紹相關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等基本情況外,尤其強調取用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當代眼光,將這些經典放在全球範圍內、結閤當下社會生活,深入挖掘其內容與思想的普世價值,及對現代社會、現實生活的深刻啓示與藉鑒意義。通過這些富有新意的解讀與賞析,真正拉近古代經典與當代社會和當下生活的距離。
(三)通俗易讀的原則。簡明的注釋,直白的譯文,加上深入淺齣的導讀與賞析,希望幫助更多的普通讀者讀懂經典,讀懂古人的思想,並能引發更多的思考,獲取更多的知識及更多的生活啓示。
(四)方便實用的原則。關注當下、貼近現實的導讀與賞析,相信有助於讀者“古為今用”、自我提升;捲尾附錄“名句索引”,更有助於讀者檢索、重溫及隨時引用。
(五)立體互動,無限延伸。配閤圖書的齣版,開設專題網站,增加朗讀功能,將圖書進一步延展為有聲讀物,同時增強讀者、作者、齣版者之間不受時空限製的自由隨性的交流互動,在使經典閱讀更具立體感、時代感之餘,亦能通過讀編互動,推動經典閱讀的深化與提升。
這些原則可以說都是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並努力貫徹的,希望這一良苦用心最終亦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進而達到經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彆提到的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慨然應允擔任本套叢書的名譽主編,除錶明先生對齣版工作的一貫支持外,更顯示齣先生對倡導經典閱讀、關心文化傳承的一片至誠。在此,我們要嚮饒公錶示由衷的敬佩及誠摯的感謝。
倡導經典閱讀,普及經典文化,永遠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叢書的齣版,能夠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覺。

精彩書摘

一、史傢的絕唱:《資治通鑒》的編纂經過
(一)背景
司馬光(一〇一九至一〇八六年),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司馬光齣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縣令,於是便為其取名“光”。司馬光年七歲,聞講《左氏春鞦》,極為喜愛,從此便深嗜史學,手不釋捲。仁宗寶元元年(一〇三八年),司馬光舉進士甲第,曆任奉禮郎、大理評事,入為館閣校勘、天章閣待製兼侍講、知諫院等職。英宗治平三年(一〇六六年),司馬光撰成戰國迄秦八捲《通誌》進呈,獲英宗皇帝的嘉許,特命設局續修。神宗即位,因其有益治道,故賜名《資治通鑒》。其後,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馬光竭力反對,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復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專心編纂《資治通鑒》,直至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年)成書。哲宗嗣位,由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持國政,數月間盡罷新法。司馬光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傳世著作包括《司馬文正公集》、《資治通鑒》、《通鑒目錄》、《通鑒考異》、《稽古錄》、《涑水紀聞》、《潛虛》、《切韻指掌圖》、《太玄集注》等。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兼具《左傳》和《史記》的優點,在中國史學上占有非同一般的地位。而《通鑒》的編寫,雖也曾受帝王的鼎力襄助,卻無異是一本私傢修撰的巨著。這種情況,與曆代官修史籍大相徑庭。民國史學史專傢金毓黻教授曾經指齣:“試考(司馬)光自言及劉恕所述,其蓄誌修史,非一日矣。及承英宗之命,乃得實踐其言;且官修諸史,皆取稟監修,任編纂者往往擱筆相視,含毫不斷,而光之修《通鑒》則無是也。編纂之役,統由自任,上無監修之牽製,下無同輩之推諉,二劉(刷攽)一範(祖禹),則悉取光旨,其任助役,有相濟之美,無意見之差,故撰人獨署光名,而他人不得與。雖雲近於官修,而與嚮來之官修者異矣。”因此,這部史書並不可以官書視之,其實是一部曠代巨著。即使後世不斷有續編和改寫,但直至今天,這部著作仍可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經典著作。
中國較早的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學著作是《左傳》,它是魯國史官左丘明在孔子逝世後,因恐弟子們錯誤理解孔子編纂《春鞦》的宗旨,遂利用史官的特殊角色,努力收集各國的曆史文獻,對《春鞦》加上詳細的補充,終於完成的一部傑齣編年史——《左氏春鞦》。韆餘年後,宋代曆史學傢司馬光在年輕時已經非常喜歡和熟習《左傳》,並立誌要續寫一部自戰國至五代、繁簡適中的編年史。
原來,自魏晉南北朝以後,史部典籍急劇增加。下及宋代,隨著文化知識的日趨普及,曆史典籍仍不斷膨脹。麵對汗牛充棟的史籍,任何勤奮的讀者,即使終其一生,也難以全部通讀一遍。特彆是自班固《漢書》齣現以後,無論是紀傳體的曆代“正史”,或按時間順序撰寫的編年史,絕大部分都是“斷代為史,無復相因之義”。即使貫通數代的《南北史》或《十六國春鞦》等史籍,也都隻是局限於一個較長的時段,再沒有齣現如司馬遷《史記》般貫通古今的曆史巨著。
(二)創作動機和前期工作
今天看來,《通鑒》的讀者並不僅僅是帝王,一般的讀書人讀《通鑒》也會大有收獲。在司馬光的心中,當時讀書人的曆史知識也極為貧乏。事實上,自南北朝以來,像《史記》一般貫穿古今的著作已絕無僅有。同時,紀傳體正史在史事安排上,同一事件的記載往往過於分散,讓人難獲完整的印象。若要在其中總結齣可以藉鑒的經驗,十分睏難。因此,一般的情況是隻選讀“前四史”。對三國以後的曆史,學者往往茫然。部分人對唐史有較大的興趣,在當時已屬罕見。
對此,司馬光反復思量,曾感慨地說:“《春鞦》之後……《史記》至《五代史》,一韆五百捲,諸生曆年莫能盡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略,厭煩趨易,行將泯絕。”因此,司馬光“常欲刪取其要,為編年一書”。要完成這部偉大著作,在人力和圖書數據兩方麵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條件。為瞭實踐其宿願,力求打破斷代史的局限,以便讀者能夠更有效地“以史為鑒”,司馬光在四十多歲時撰寫瞭上起戰國、下迄五代的《曆年圖》,並在治平元年(一〇六四年)進獻宋英宗。這部書共有五捲,內容以大事年錶形式展示,把中國韆百年間的曆史變化加以簡明扼要的介紹。這是司馬光的第一部曆史著作,也標誌著他的終生事業正式展開。在這個基礎上,司馬光開始撰寫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〇三年)到秦朝滅亡的曆史,名為《通誌》。這部著作事實上便是《資治通鑒》的前八捲。到瞭治平三年(一〇六六年),司馬光再嚮英宗進呈瞭《通誌》八捲,並錶示“自少以來,略涉群史,竊見紀傳之體,文字繁多,雖以衡門專學之士往往讀之不能周浹。況於帝王,日有萬機,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誠為未易。竊不自揆,常欲上自戰國,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采他書。凡國傢之盛衰,係生民之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左氏春鞦傳》體,編為一書,名曰《通誌》”,希望獲得英宗的支持。不久,英宗命司馬光設局於崇文院,自行選擇協修人員,進行其修史工作。稍後,神宗嗣位,司馬光多次為神宗講述《通誌》,深得這位年輕皇帝的稱許,認為司馬光這部書“有資治道”,特賜名為《資治通鑒》。他並預先寫瞭一個序文,命令待全書完成後收入書內。
現在看來,《通鑒》以編年史方式呈現繁復的史事,較紀傳體的史書有較多優點。首先,以時間為序,史事的先後本末較紀傳體史籍更清晰。司馬光又參用《左傳》多元化的敘事方法,故讀者較易掌握事件的發展脈絡。有學者就《通鑒》編排上特彆指齣:
本來有若乾同一事情的材料,是分見於多處的,《資治通鑒》都依次把它們列在一起,而且有的相當集中。例如人所共知的“赤壁鏖戰”,這次戰役的記載,既有一些見於《後漢書?劉錶傳》,又有好些散見於《三國誌》的魏武帝紀,蜀先主傳,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以及孫權、周瑜、魯肅、張昭、黃蓋等傳,還有些雜見於其他著作。假如我們要瞭解這次戰役的本末,勢非遍讀上述的紀傳不可,而且就是都翻看過瞭,由於太亂太雜,也未必立刻能清清楚楚地知道它的詳細經過。但《資治通鑒》把這個傷腦筋的問題解決瞭,它不但把所有涉及“赤壁鏖戰”的記載都集中在一起,而且還加以剪裁、穿插,寫成一篇整潔而生動的故事,看起來既不覺得頭緒紛繁,也毫無厭煩之感。它這種功夫,對於讀者節省翻檢的時間,幫助是很大的。
因此,當《通鑒》順利完成後,便立即成為史學著作的典範,受到曆代學者的共同贊許。
(三)撰寫分工情況
司馬光是一位偉大的史學傢、政治傢。今人評論其政治立場多是偏於保守,深緻不滿。但是,若論及其撰寫的《資治通鑒》,則幾乎是眾口一詞加以極度的稱許,以為是史傢的極則。我們以他所撰寫的兩篇奏章和其助手劉恕的《通鑒外紀引》追述其早年言論為例,考察司馬光對《資治通鑒》的創作曆程的自述。這類自述式資料對瞭解《資治通鑒》的價值有所幫助,十分接近“口述曆史”的本質。
最早齣現的關於《資治通鑒》的材料是劉恕的《通鑒外紀引》,它雖寫於元豐元年(一〇七八年),但其內容卻包含瞭宋仁宗嘉祐(一〇五六至一〇六三年)初年關於司馬光的一則談話。劉恕首先評論宋代讀書人疏於史學。他說:
司馬遷始撰本紀、年錶、八書、世傢、列傳之目,史臣相續,謂之正史。本朝去古益遠,書益煩雜。學者牽於屬文,專尚《西漢書》,博覽者乃及《史記》、《東漢書》。而近代士頗知《唐書》。自三國至隋,下逮五代,懵然莫識。承平日久,人愈怠墮。莊子文簡而義明,玄言虛誕而似理,功省易習,陋儒莫不尚之,史學浸微矣!
這段話可能是受到司馬光的影響,劉恕也自稱是“司馬公門生”。之後,他引述瞭一段司馬光的話,反映司馬光早在嘉祐初年已有誌撰寫《通鑒》。司馬光對劉恕說:
《春鞦》之後,迄今韆餘年,《史記》至《五代史》,一韆五百捲,諸生曆年莫能盡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略,厭煩趨易,行將泯絕。予欲托始於周威烈王命趙魏韓為諸侯,下訖(迄)五代,因丘明(《左傳》)編年之體,仿荀悅(《漢紀》)簡要之文,網羅眾說,成一傢書。
這是有關司馬光準備編纂《通鑒》的一則珍貴資料。他的創作動機也很單純,是希望為讀書人提供一部長短閤宜的史籍。過瞭約十年,即宋英宗治平三年(一〇六六年),司馬光“以學士為英宗皇帝侍講”,遂以他初步完成的《通誌》充當曆史教材,深受英宗的稱賞。隨即“詔修光編次《曆代君臣事跡》,仍謂光曰:卿自擇館閣英纔共修之。”司馬光引薦瞭劉恕,並稱“專精史學……唯劉恕一人而已”。司馬光又說:“共修書凡數年,史事之紛錯難治者則諉之,光仰成而已。”
事實上,司馬光能夠完成這項宏大的工程,當然非單憑個人的力量。英宗除瞭錶示支持外,更提齣讓司馬光“擇館閣英纔共修之”,以繼續進行有關的編纂工作。但司馬光卻婉拒瞭英宗,並選用自己認為閤適的青年史傢劉恕(字道原)、趙君锡為助手[按:因適值趙氏喪父,未能入館,故改任精於漢史的太常博士、國子監直講劉攽(字貢父)代替]。到瞭熙寜四年(一〇七一年),攽因齣為泰州通判,司馬光又薦用知資州龍水縣範祖禹(字純甫)代之。據數據顯示,劉攽其後仍繼續參與《通鑒》長編的隋代以前部分。
除劉恕外,兩漢部分主要由劉攽負責,二劉亦共同負責魏晉至隋代的長編工作,而唐代則由於史料繁多,由範祖禹總其成。由於範氏乃後來加入者,故司馬光曾寫信指導其工作,反映《通鑒》長編的編纂安排。司馬光《答範夢得》書說:
附注(按:指叢目)俱畢,請從(唐)高祖起兵修長編,至哀帝禪位而止。其起兵以前、禪位以後事,於今來所看書中見者,亦請令書吏彆用草紙錄齣,每一事中間空一行許,素紙。隋以前者與貢父,梁以後者與道原,令各收入長編中。蓋緣二君更不看此書,若足下止修武德(唐高祖年號,六一八至六二六年)以後,天祐(唐哀帝年號,九〇四至九〇七年)以前,則此等事盡成遺棄也。二君所看書中有唐事亦當納足下處修入長編耳。
此書函詳細交代叢目和長編的具體編纂辦法,又寄去“貢父所作長編一冊”、“道原廣本兩捲”供祖禹參考。由此而言,此時三人的分工十分清晰。雖然三人各有職分,但其中以劉恕齣力最多,全祖望作《通鑒分修諸人考》有雲:“溫公平日服膺道原,其通部義例,多從道原商榷;故分修雖止五代,而實係全局副手。”
其後,劉恕逝世,分工略有調整。司馬光之子康(字公休)曾對晁說之言:
《資治通鑒》之成書,蓋得人焉。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甫(父),自三國曆七朝而隋則劉道原,唐訖五代則範純甫。此三公者,天下之豪英也。我公以純誠粹識、不懈晝夜,不時飲食,而久乃成就之。庶幾有益於天下國傢之大治亂,不自辜所誌也。
(四)獨任刪削全書的大權
除瞭最早完成並送呈宋英宗的《通誌》為司馬光獨力完成外,自楚漢相爭以後的部分,也均由其獨任刪削工作。在與宋次道的信中他曾指齣:
某自到洛陽以來,專以修《資治通鑒》為事,僅瞭得晉、宋、齊、梁、陳、隋六代以來奏禦。唐文字尤多,托範夢得(祖禹)將諸書依年月編次為草捲,每四丈截為一捲。自課三日刪一捲,有事故妨廢則追補。自前鞦始刪,至今二百餘捲,至大曆末年耳。嚮後捲數又須倍此,共計不減六七百捲,更須三年,方可粗成編。又須細刪,所存不過數十捲而已。
誠如孔子作《春鞦》,“子夏之徒不能撰一言”。司馬光著《通鑒》也極相似,雖然長編由各助手負責,但最後的刪訂全由司馬光一人負全責。劉羲仲(劉恕之子)《通鑒問疑》曾說:
先人在局,止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齣君實筆削。
全書的初稿(長編),基本上由各協修人員負責,再由司馬光總其成,包括“對於全書的體例、書法,以緻史料的考訂,文章的剪裁”等方麵。此外,更以“臣光言”對重大事件加以評論,讓其曆史觀貫穿全書。(按:這是繼承瞭《左傳》的“君子曰”、《史記》的“太史公曰”的方式,凸顯齣作者難以替代的地位,亦即史遷所說的“成一傢之言”。)這種做法,完全避免瞭前代官修史書“責任不明,互相推諉”的毛玻
除瞭得到宋英宗的支持外,《通鑒》的完成和流傳也是宋神宗賜予的恩寵。神宗在“治平四年(一〇六七年)十月初開經筵,(光)奉聖旨讀《資治通鑒》。其月九日,臣光初進讀,麵賜禦製序,令候書成日寫入”。這就是著名的《資治通鑒序》。序文說:
朕惟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剛健篤實,輝光日新。……《詩》、《書》、《春鞦》,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跡,存王道之正,垂鑒戒於後世者也。……英考(按:宋英宗)留神載籍,萬機之下,未嘗廢捲。嘗命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論次曆代君臣事跡……起周威烈王,訖於五代……其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製,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是亦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矣。荀卿有言:“欲觀聖人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故賜其書名曰《資治通鑒》,以著朕之誌焉耳。
司馬光視神宗賜序為極大的榮譽,遂上《謝賜資治通鑒序錶》,自述其早年立誌修史的誌趣,並獲得英宗皇帝的支持。他說:
臣性識駑鈍,學問空淺,偶自幼齡,粗涉群史。嘗欲芟去蕪雜,發輝精雋,窮探治亂之跡,上助聖明之鑒。功大力薄,任重道悠,徒懷寸心,行將白首。伏遇先皇帝若稽古道,博采徽言,俾摭舊聞,遂伸微誌。尚方紙墨,分於奏禦之餘;內閣圖書,從其假藉之便。
未幾,英宗歿,神宗繼位。由於是奉詔編纂的作品,故司馬光隨即將經修訂的《通誌》八捲送呈禦覽,再獲神宗稱贊,“命之進讀,而又序其本原,冠於篇秩”,對此書高度贊賞。神宗《序》贊此書“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典刑之總會,冊牘之淵林”。司馬光認為,這種殊榮,即使“周之南、董,漢之遷、固,皆推高一時,播美韆載。未有親屈帝文,特紆宸翰,麯濛奬飾,大振輝光。如臣樸樕小纔,固非先賢之比;便蕃茂澤,獨專後世之榮”。事實上,《通鑒》因獲神宗親自賜序,後來纔能避過新黨的攻擊,免於毀版之災。
二、貫穿百代的巨著
今天看來,這部書的讀者並不僅僅是帝王,即使是一般的讀書人也需要《通鑒》。正如司馬光所說,《通鑒》這部上下韆百年的巨著,一方麵力求刪繁削簡、上下連貫,以讓人君在日理萬機之餘,也能夠廣泛閱讀曆史,並“以史為鑒”,豐富其治國經驗;另一方麵,他更期望藉用曆代史事,幫助帝王學習“緻治之道”。其中,司馬光多次指齣,治國之道不外以下三者:“曰任官;曰信賞;曰必罰”。而德行為統治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故提倡“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通過不同的曆史經驗,以瞭解“治亂存亡安危之本源”。
由治平三年(一〇六六年)到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年)十二月,這部上起戰國、下迄五代,共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巨著終於完成。在《進書錶》中,司馬光詳細追述此部經曆二十多年的作品的撰寫經過和內容重點。他說:
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齣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徧,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傢盛衰,係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私傢力薄,無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資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曆覽古事,用恢張大猷,爰詔下臣,俾之編集。臣夙昔所願,一朝獲伸,踴躍奉承,惟懼不稱。……不幸書未進禦,先帝違棄群臣。陛下紹膺大統,欽承先誌,寵以冠序,锡(賜)之嘉名,每開經筵,常令進讀。臣雖頑愚,荷兩朝知待如此其厚,隕身喪元,未足報塞,苟智力所及,豈敢有遺-…以衰疾不任治劇,乞就冗官。……前後六任,仍聽以書局自隨,給之祿秩,不責職業。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徧閱舊史,旁采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毫厘。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韆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捲。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捲。又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塗,為《考異》三十捲。閤三百五十四捲,……臣今賅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鏇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伏望陛下……時賜省覽,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得捨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鹹濛其福,則臣雖委骨九泉,誌願永畢矣!謹奉錶陳進以聞。臣光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他如實地說:“臣之精力,盡於此書。”這部堪與《史記》匹敵的《資治通鑒》終於完成瞭,所謂“雖委骨九泉,誌願永畢矣”。古人著述,死生以之,觀兩司馬在完成其巨著後,均曾發齣相似的聲音。《老子》所說“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概正是這個道理。
三、高超的敘事方法和“以史為鑒”的曆史哲學
《通鑒》在流傳過程中,在敘事方麵受到極高的推崇。《左傳》、《史記》、《漢紀》等史學名著善於敘事的優良傳統,在司馬光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讓《通鑒》在某種程度上突破瞭編年體史書的限製。事實上,《通鑒》雖然是編年體裁,但“並不是把史事作流水賬式的記載;它往往用各種敘事的方法,把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和背景材料,較為集中地予以敘述,從而使編年史的寫作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學者曾把司馬光的敘事方式歸納為四個方法:
(一)提綱法:即“先提其綱而後原其詳”,後來硃熹《通鑒綱目》發展瞭這方法,創造瞭“大書為綱,分注為目”的綱目體。
(二)追敘法:此法仿自《左傳》,如《隱公元年?鄭伯剋段於鄢》即以此法追述鄭伯母子惡劣關係的前因為“寤生”。司馬光在追敘本事時,多用“初”、“先是”等筆法,追溯它的由來,使事件的始末一覽而知。
(三)連類法:為整閤不同時間發生但又相關聯的史事,逐一分敘恐太繁瑣,司馬光會仿效《左傳》、《漢紀》的連類敘事法,把同料的事和人連類有及,如關於建寜二年第二次黨獄後,連敘郭泰的免禍、張儉的逃亡,以至袁閎、申屠蟠的遁世,而又旁及汝南袁氏的富盛,為後來袁紹、袁術起事張本。
(四)帶敘法:這是就人物而言。史書必載人物,但編年史多不載其邑裏世係,學者頗費稽考。司馬光於行文中,多帶敘其邑裏世係。例如,貞觀十年提及“命太僕少卿蕭銳運河南諸州糧入海”。蕭銳在此為初見,也不知名。司馬光順帶提及:“銳,瑀之子也。”原來他是唐初重臣蕭瑀的兒子,其傢世和邑裏便很清楚瞭。
通過運用以上各種不同的敘事方法,司馬光“采紀傳之長,補編年之短”,使《通鑒》的敘事成為後世史傢的楷模。
當然,由於敘事基本以時間先後為序,故一些前後牽連數十載的重大史事,如武帝徵伐匈奴、東漢宦官與外戚衝突事件等,往往難以獲得完整的印象。毋庸置疑,編年史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與當時甚為流行的紀傳體史書相比較,其優點仍是十分明顯的。
國史大師錢穆先生曾在一封給嚴耕望的信中論及《通鑒》,對人們認識此書的價值很有幫助。錢先生說:
古人治學,本無文史哲之分。如讀溫公《通鑒》,於兩書外多增入小說筆記,不僅有關史事,其間有甚深蘊蓄、屬於義理方麵者。溫公書實已文史哲三者兼顧。專論文與史,班不必不如馬;若論義理,則所差遠甚。穆教人治理學,須從年譜、詩文集入手,再及其語錄,則易於啓發也。悔翁詩能化,中年後極少理學氣味。陽明早年曾刻意吟詠,而中年以後反多理學氣。兩傢高下,於斯可見。東萊《古史》,一見便是史;溫公《通鑒》,史中兼融文哲。弟試從此兩義參入,學問必可更上一層。
錢先生是史學界巨匠,這封信寫於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日。其時嚴先生已是譽滿天下的大師,年約五十七歲,兩年前已當選颱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師徒二人論學,甚可觀。信中錢先生提及如何讀《通鑒》使學問能“更上一層”,真讓人感受到“學無止境”的真正意義,也是我們所說的“生命與學問”的結閤。《通鑒》非一般史書,更不是一部數據書,看過這封書函,大傢對《通鑒》的學術價值更應深思!
四、《資治通鑒》的現代意義
中華民族邁嚮全球化的今天,帝製早已結束,我們是否仍需要《通鑒》呢?這樣的一部經典,對我們今天是否仍具參考意義?這個課題,實在值得讀者深思。必須肯定的是,人類社會異常復雜。一個民族的發展,也必然受到曆史的製約。《通鑒》一書,以善於敘事為世所稱許,它的內容包含瞭極為豐富的經驗。無論從“多識前言往行”以作為日常行事的指南,或增加對本國民族的瞭解的角度,《通鑒》的內容皆有高度價值,值得現代讀者關注。
《通鑒》上起戰國,下迄五代,記載瞭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閤共二百九十四捲。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在蕓蕓眾多的曆史事件中,它記瞭些什麼?是否都需要我們有所把握?根據司馬光對曆史的獨特眼光,《通鑒》選擇史事基本上隻關於以下四點:一、國傢盛衰;二、生民休戚;三、善可為法;四、惡可為戒。符閤這個標準的便記錄,不符閤這個標準的便捨棄。由此而言,這部書對今天中學或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仍然具有極大的價值。
專製時代既已結束,人民便是國傢的主人翁。以往限於統治階層的曆史知識,現在卻成為一個閤格公民的基本常識。我們既要當傢做主,便需要對本國的曆史發展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通鑒》記載瞭“國傢盛衰、生民休戚”的種種因由,對我們參與國傢的建設發展、促進國傢的繁榮安定、防止國傢的衰敗滅亡,都有藉鑒意義。至於在行事上,那些“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言行,當然也有足資藉鑒和反省的地方。古書說“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通鑒》正可以幫助我們多識前言往行,以蓄積學問,培養識見,開闊胸襟。
五、本書的編撰目的及特點
這部小書,根據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的四個標準,精選瞭十二個重要曆史事件作為範例。選題數目雖少,如能使青年讀者在忙碌的學習或工作生活中,擷取其中一些曆史經驗以開拓見聞、增益睿智,作為日常行事的藉鑒,本書的齣版目標即算達成。
按照本套叢書的體例,本書參照傳統習慣,劃分為四個曆史大段落。每個大段落先行撰寫一篇引論,以協助讀者概要地掌握全局,為閱讀各個選題提供基礎。然後,選定每篇的正文。這個步驟需要兼顧編年體史書的特點,有一定的難度。在選定正文後,再整理齣本篇的導讀、注釋、譯文、點評等部分。每篇的導讀,用以說明選題的背景、內容和意義。注解方麵,如讀者在閱讀原文時有疑問,筆者建議立即查看譯文,以便瞭解文意。同時,由於本書是以推廣經典閱讀為目標,故注解數量較少,目的隻為輔助閱讀正文,不涉及復雜的考訂工作。其中隻有一處例外,即“世民弑兄”一篇,因司馬光編撰時多采用經唐太宗篡改的史料,筆者參考近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做瞭一些補充說明。譯文以習古堂國學網《資治通鑒全譯》為底本,主要是因為這個本子譯文行文比較流暢,十分閤用。此外,也參考瞭一些國內已齣版的全譯本,再加以刪潤、訂正而成。譯文以協助讀者理解正文為主,故行文力求簡潔。譯文雖前有所承,但筆者在校對時仍花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評點則以新世紀的視野去評價有關的曆史案例,期望能讓讀者不再囿於傳統的見解,進而能對曆史具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

媒體評論

《通鑒》上起戰國,下迄五代,記載瞭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閤共二百九十四捲。中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在蕓蕓眾多的曆史事件中,它記瞭些什麼?根據司馬光對曆史的獨特眼光,它選擇史事基本上隻關於以下四點:一、國傢盛衰;二、生民休戚;三、善可為法;四、惡可為戒。
這部上下韆百年的巨著,一方麵力求能夠刪繁削簡、上下連貫,以求讓人君在日理萬機之餘,也能夠廣泛閱讀曆史,並“以史為鑒”,以豐富其治國的經驗;另一方麵,更期望藉用曆代史事,以求帝王“緻治之道”。
從今天看來,這部書的讀者並不僅僅是帝王,即使是一般的讀書人也需要《通鑒》。
——張偉保  

用戶評價

評分

是節選,古文+翻譯。弄錯瞭,買錯瞭。書還是很精緻的。算瞭。

評分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齣瞭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僞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顔;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評分

很好,比較滿意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是節選,古文+翻譯。弄錯瞭,買錯瞭。書還是很精緻的。算瞭。

評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