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古典美学气息。虽然内容是关于深奥的思想史,但编辑团队显然在如何呈现这些复杂信息上下了大功夫。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流畅,引言和注释部分处理得极为得体,既没有打断阅读的连贯性,又在需要时提供了足够的学术支撑。尤其是作者对一些关键术语的界定和阐释,那种咬文嚼字的严谨态度,让人非常佩服。举个例子,书中对“仁”和“义”在不同儒家流派中的细微差别进行辨析时,那种文字的精确性,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精准的外科手术,将复杂的哲学概念一层层剥离,直至看到其核心肌理。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引人入胜。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回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类比来阐述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件精心制作的阅读艺术品。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极强的批判性视角,它拒绝了任何形式的“神化”或“扁平化”处理。作者在评述一些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哲人时,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思想体系中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这让整个论述显得异常的真实和立体。例如,在分析道家学说对后世隐逸文化的影响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赞美其超脱尘世的美感,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出世”哲学在面对社会责任时的张力,甚至不避讳地揭示了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这种敢于直面历史复杂性的勇气,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通识读物。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是要带着怀疑和反思的精神去进行对话。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极其博学但又非常坦诚的智者进行辩论,他总能提出你尚未想到的质疑,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自以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评分这本书在思想史的宏大叙事中,成功地植入了诸多鲜活的人物侧写,这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作者似乎深谙叙事的力量,他不仅仅是在阐述“是什么”,更是在描绘“怎样成为”。比如,书中描绘的某位大儒在遭遇政治挫折后,如何调整其核心观念以适应新的时代挑战,其过程的挣扎与蜕变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简直像一部扣人心弦的传记。这种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思潮交织在一起的叙事手法,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立刻具象化为人间悲喜剧。我读完之后,对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的刻板形象,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探索者。这种以人为本的史观,让原本高悬于庙堂之上的思想,重新落回了滚烫的现实生活之中,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思想”作为一种人类应对生存困境的终极努力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部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虽然名字暗示了其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但它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文本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入微的解构能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流变的那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将他们的思想置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角力之中去审视。读起来,仿佛能够亲眼目睹孔子周游列国时的那种失意与坚持,也能体会到墨家兼爱非攻理念在战乱年代所爆发出的巨大感召力。特别是对于法家思想的分析,作者没有落入“酷吏之学”的刻板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对制度化治理的深刻思考,这对于理解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某些深层逻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照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致入微地剖析概念的源头;时而又如江河奔涌,将不同学派的冲突与融合描绘得波澜壮阔。它不只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思想的探险,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丰富与立体。
评分这本书的文献梳理工作量之大,简直令人咋舌,读后我对其背后付出的心血感到深深的敬佩。作者似乎将自己一生所接触到的所有相关史料都整合进了这部作品之中,但神奇的是,这种海量的资料堆砌并没有产生任何滞涩感。相反,它构成了一种坚实的基座,让所有的论证都显得无比可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本时的克制与精妙,他知道何时应该大段引用以展现原文的韵味,何时又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提炼总结。这种对史料驾轻就熟的运用,让读者在阅读时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知道自己所阅读的观点是建立在扎实的考证之上的。这不仅仅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更是一份值得反复查阅的参考工具书,那些详尽的注释和参考文献,本身就是一座座等待探索的小型知识宝库。
评分四句教,并希望听课诸生依此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后来在《复性书院缘起叙》一文中,他更明确表示要以“继绝学,广教化”为自己的一生使命。从而使“洙泗之业晦而复明,伊洛之绪绝而复续”。可以说他为实现自己的一生使命而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次,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之正统和代表,认为儒家六艺是孔子之教,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其他诸学都不过是儒家六艺的支流而已。故此,他主张重新楷定国学名义,以儒家六艺来代替国学。在儒家文化中他又特别服膺宋明新儒学,他讲“六艺论”,讲“义理名相论”,依据的就是宋明新儒学的思想原则。第三,他提出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也包括西来学术,所谓“赅摄”,也就是包含摄取、融会的意思,因此,以儒家六艺赅摄西来学术,不过是现代新儒家,“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的主张的不同表述而已。就实质而言,马一浮与梁漱溟等人一样,文化取向上也是一位儒家文化本位论者。第四,他也反对用所谓科学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
评分台湾出的这套思想家介绍,很亲民,适合启蒙者。
评分机器发明之后,当然也有社会问题发生,例如机器发明后初期,可能富人占据机器,劳役工人,因此而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正当革命,不过他承认占据机器的富人,固是劳动人的魔鬼的同时,也表示“若机器自身,毕竟仍是我们人类减少劳动的天使”,他乐观地指出:我们人类有发明机器的能力,自然有那一日,我们不用劳动,但请机器劳动的时候。
评分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百位学者联袂编撰,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孟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张海涛 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副主任、九州出版社副总编辑 “中国历代思想家”丛书,终于在大陆出版了。 这是一套聚合两岸学者数十年努力的煌煌巨制,是面对现代化挑战,中华文明对自身传统的深深地沉思。
评分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阮元督山东学政,两年后任满,改任浙江学政。任满回京,历兵部、礼部、户部侍郎和经筵讲官。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署浙江巡抚,旋即奉谕实授巡抚职,其间丁父忧去职,后复任。十四年,浙江学政刘凤诰代办乡试监临时舞弊,为言官论劾,嘉庆皇帝饬令严加参奏,“以示大公于天下”,阮元因与刘是同年进士,曲为其解。经查实,嘉庆帝责备阮元“止知友谊,罔顾君恩,轻重倒置”,遂被褫职。这是阮元仕途中唯一的一次失意。
评分简单看看那些思想大家的学说,配合思想史的书看看,特别是那些传统教材了很少提到的几位!观其大意、不求甚解!
评分曾有那样一个时代,有那样的一群人,他们那样的活着。他们死了之后,思想也依然活着,影响着下一个时代。时间上,他们离我们并不远。他们的气质、风骨,他们所坚守的传统、气节、风度……我们还能否期待,与他们有所“神交”,与他们对话?!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该了解一点思想家。那人,那时代,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中国历代思想家:现代(1)》: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百位学者联袂编撰,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孟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评分人和万物都从天地受形,所以永远和天地相通。充满天地之间的是声色臭味,从大的方面说,声色臭味充满天地之间,从小的方面说,声色臭味也具备在我们人的身体里面,如果天地间的声色臭味,和人体中的声色臭味相得无间,那么就具备了生养之道了。宇宙万物都被上天所覆盖,下地所承载,离开了天气地气而能够生生的,那是从来所没有的。人或万物的精气和天地相通才能生存,和天地相隔便要死亡。拿植物来说,叶子受风日雨露的暴晒沾润,而和天气相通;根在土壤中吸收养料和水分,而和地气相通。再拿动物来说,呼吸便是和天气相通,饮食便是和地气相通,人物在天地之间,是好像和天地合为一体的,人和物都是天地至盛的表征,人道和天道都必须出于自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