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侧重于制药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我发现这本书在数字化和自动化方面的着墨明显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书中对DCS/PLC系统的集成描述,停留在基础的自动控制层面,对于如何构建符合FDA 21 CFR Part 11要求的电子记录与电子签名(ER/ES)体系,如何将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ERP)进行数据交互,以及如何利用物联网(IoT)技术进行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测性维护,几乎没有触及。在当前制药行业大力推行“智能工厂”的背景下,一本专业的工程设计参考书如果不能深入探讨数据完整性和信息安全如何在硬件选型和软件架构设计之初就被嵌入其中,那么它的时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看到关于如何设计面向未来的、数据驱动型的制药生产线,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满足现阶段的硬件集成需求。这本书更像是为上一个十年的标准车间设计的蓝图,缺少对工业4.0浪潮下工程实践的预判和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原料药(API)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特定单元操作的优化潜力上。这本书对于如何处理高活性化合物(HPAPI)的隔离和密闭转移技术,其描述显得比较概括性,更多地停留在设备类型的介绍,而非具体到密闭系统中常见的泄漏点预防、负压维持的动态控制策略,以及维护人员的暴露风险评估流程。例如,对于手套箱或隔离器在不同操作压力和物料毒性等级下的具体工程参数设定,书中只是泛泛而谈,缺乏那种“教科书教不会”的、从失败案例中提炼出的宝贵经验总结。另外,我对清洁验证和设备验证部分的期待值比较高,希望看到更细致的风险评估矩阵和验证方案设计实例,尤其是针对复杂混合设备的清洗效果评估指标和采样策略。书中虽然提到了IQ/OQ/PQ的框架,但实际的验证报告模板和数据分析方法则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和构建,这无疑增加了初期验证工作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这本书在宏观流程搭建上给予了指导,但在微观、高精尖、高风险环节的工程细节打磨上,火候稍有不足,更像是理论模型,而非实战兵法。
评分这本关于药物生产设备和工艺设计的专业书籍,可以说是一本技术含量相当高的参考手册了。我是在为我们新上线的制药车间进行设备选型和工艺流程设计时,抱着极大的期望来翻阅这本书的。坦率地说,它在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的阐述上非常扎实,比如对GMP规范的解读,以及不同类型反应釜、过滤设备和干燥设备的选型原则,都有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它对无菌操作环境控制和CIP/SIP系统的论述,这部分内容详尽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指导性,对于我们设计满足最新监管要求的洁净厂房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流体输送系统,如泵、管道布局和阀门选型的考量,也体现了工程师思维的严谨性。然而,在面对一些前沿的连续化生产技术和过程分析技术(PAT)的应用案例时,我感觉内容略显传统和保守,对于如何将这些新兴技术无缝集成到现有的大规模批次生产线中,具体的工程化挑战和解决方案着墨不多,这让我在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案时,感觉有些意犹未尽。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详尽的“标准操作指南”的教科书式深化版,对于入门和夯实基础功底无疑是极好的,但对于追求工艺优化和技术迭代的资深工程师而言,可能需要辅以更多近期的行业报告和技术白皮书来补充前沿动态。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系统地学习一下整个制药工程设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思路,特别是如何将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真正落地到设备和厂房的布局中去。这本书在项目管理和设计阶段的划分上做得不错,从概念设计(FEED)到详细工程设计(DED)的各个关口节点,对设计输入和输出的要求阐述得比较清晰。然而,当深入到不同专业(如电气、暖通、公用工程)之间的接口协调和冲突解决时,叙述显得比较单薄。例如,在处理高压蒸汽和纯化水系统这两大生命线时,如何避免交叉污染的风险隔离,以及如何进行可靠性分析和冗余设计,这些工程实践中最为头疼的问题,书中并未提供足够多的具体案例来佐证其设计哲学。此外,对于如何量化和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生命周期成本(LCC),包括能耗、维护成本和资产折旧,这本书的分析工具箱相对匮乏。它更多地关注了“造什么样”的设备,而非“如何最经济、最可靠地”管理这些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这使得它在作为决策支持工具时,力度略显不足。
评分这本书的纸质质量和排版清晰度是值得称赞的,图表清晰,术语标注规范,阅读体验很好。但就内容深度而言,特别是在对生物制药领域关键技术如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系统的工程化细节上,我感到非常遗憾。例如,对于大规模生物反应器的剪切力控制策略,不同类型层析柱的填装均匀性对分离效率的影响,以及一次性技术(Single-Use Systems, SUS)在系统集成和验证方面的特殊考量,这些在生物制品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工程难题,书中大多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展开深入的工程分析。生物制药的流体管理与传统化学制药有本质的区别,它对精度、无菌性和可追溯性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本书未能提供足够多的生物工艺特有的工程案例和解决思路,使得我在为新的生物制剂中试车间进行设计时,仍然需要依赖大量跨领域的研究文献和供应商的内部技术资料来弥补这一块的知识空白。它似乎更偏向于对成熟、稳定的大宗化学药品的工程化经验总结,而对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领域,其工程指导价值相对有限。
评分到货也很快,喜欢。。。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好评
评分纸张质量好 书没有质量问题
评分书籍版本升级后 印刷质量很好 更希望内容更好
评分好评
评分内容详实,条理清晰,总结到位,也很准确,是学习的好助手,适合初学者
评分买来给朋友的,自己还没仔细去看,大概看了一下,内容还是比较全面,是本好教材。
评分买这本书,就是想重点进修GMP的设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