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第2版)

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红涛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维修
  • 四轮定位
  • 汽车技术
  • 汽车工程
  • 维修手册
  • 汽车保养
  • 汽车诊断
  • 车辆检测
  • 汽车电子
  • 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64709
版次:2
商品编码:1151810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1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分为三个层次:如何调整四轮定位、四轮定位设备原理、现代汽车底盘控制原理。这样的设置可满足四轮定位调整技术有关的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需求。《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主要内容包括:运用四轮定位仪的注意事项,四轮定位参数在常见悬架结构中的体现,汽车四轮定位的调整妙招,汽车四轮定。位故障诊断与案例分析,四轮定位相关参数,转向系与四轮定位的关系,前轮振摆机理与车架、车身的振动,四轮定位检测调整的专用组件,四轮定位仪的测量原理,四轮定位仪的结构,四轮定位仪的品牌状况,汽车类型及汽车行驶基本原理,汽车操纵稳定性及行驶平顺性,典型底盘电控系统及其设定等。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与四轮定位相关的汽车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案例,使读者充分了解了汽车四轮定位的重要性。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四轮定位调整妙招1

第一节运用四轮定位仪的前期注意事项2

一、车身注意事项2

二、发动机注意事项3

三、底盘各系统注意事项3

四、其他应知应会6

第二节四轮定位参数在常见悬架结构中的体现8

一、四轮定位及其四要素8

二、悬架和车轴8

三、独立悬架中主销后倾角与车轮外倾角的调整思路9

第三节运用四轮定位仪的其他注意事项11

一、前束失准造成的轮胎磨损比外倾角失准更为严重11

二、轿车车轮定位的发展趋势疑问解答12

三、举升机水平度对四轮定位测量精度的影响12

四、偏心补偿的必要性14

五、为什么在测量主销参数时一定要安装制动板固定架14

六、要爱惜探杆和轮夹15

第四节汽车四轮定位的调整妙招15

一、转向20°前展角和最大转向角15

二、摩擦半径15

三、后轮推进角16

四、用人工方法计算车轮前束的角度17

五、用人工方法计算车轮外倾角的角度17

六、如何理解前束恒定值17

七、常见车型的调整20

第五节汽车四轮定位故障诊断与案例分析22

一、轮胎磨损过快的主要原因22

二、四轮定位相关精要表格23

三、跑偏问题诊断流程27

四、包容角与悬架的故障诊断27

五、元征X531四轮定位仪测量不准排查步骤30

六、典型汽车底盘结构特点31

七、转向盘不正的人工处理方法32

八、典型案例分析32

第二章四轮定位参数与汽车各部件的关系38

第一节四轮定位相关参数38

一、主销的后倾角与前移量38

二、主销的内倾角与内移量39

三、主销后倾和主销内倾在汽车上的体现39

四、前轮的外倾和前束40

五、最佳前轮定位角的确定40

六、前轮定位参数对行驶跑偏的影响41

七、四轮定位各角度的影响及调整顺序43

八、汽车做四轮定位的好处及时机43

九、汽车做四轮定位的步骤44

十、包容角46

十一、摩擦半径47

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目录第二节转向系统与四轮定位的关系48

一、转向器的传动效率及转向盘自由行程48

二、转向系角传动比49

三、转向力与路感49

四、转向梯形的作用50

第三节车轮与轮胎51

一、车轮与轮胎的组成51

二、轮胎结构52

三、轮胎分类53

四、轮胎规格代码及轮胎尺寸示意图53

五、轮胎性能54

六、车轮平衡及其不平衡原因59

七、关于轮胎花纹60

八、轮胎使用注意事项、轮胎车轮改装等答疑66

第四节前轮振摆机理与车架、车身的振动77

一、前轮振摆机理77

二、车架、车身的振动78

第五节四轮定位检测调整的专用组件79

一、外倾角校正器79

二、奥迪A6、帕萨特B5调整架79

三、垫片79

四、偏心螺栓81

第三章四轮定位仪设备知识82

第一节四轮定位仪的测量原理82

一、汽车四轮定位的检测方法82

二、四轮定位仪的分类83

三、无线CCD四轮定位仪的测量原理83

四、术语解释92

第二节四轮定位仪的结构97

一、概论97

二、硬件系统99

三、软件系统110

第三节现代3D四轮定位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18

一、四轮定位仪发展史118

二、四轮定位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19

第四章汽车底盘知识133

第一节汽车类型及汽车行驶基本原理133

一、汽车类型133

二、汽车行驶基本原理135

第二节汽车操纵稳定性及行驶平顺性139

一、汽车的主要性能139

二、汽车的操纵稳定性139

三、汽车的行驶平顺性140

四、汽车的抗侧翻性能140

五、汽车的运动及坐标系140

六、轮胎坐标系及轮胎六分力141

七、汽车的振动与汽车的悬架142

八、汽车转弯时的离心力144

九、轮胎的偏离现象145

十、汽车转向特性表示方法145

十一、驱动或制动时的转向特性148

十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150

十三、汽车转向特性的影响因素152

十四、防抱死制动系统152

十五、驱动力防滑控制153

十六、操纵稳定性的主动控制155

第三节典型底盘电控系统及其设定156

一、奔驰双重控制空气悬架浅析156

二、丰田EPS系统浅析157

三、丰田VGRS系统浅析161

四、丰田VDIM系统浅析164

五、解码器在奔驰空气悬架中的应用173

六、丰田EPS系统初始化及设定175

七、丰田ECB系统设定176

前言/序言


现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南 一本聚焦未来城市蓝图构建、生态友好型社区设计、以及智慧交通系统优化的综合性参考书。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并提供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和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内容横跨宏观的城市战略规划到微观的社区尺度干预,旨在为规划师、城市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化趋势与未来愿景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21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口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我们分析了特大城市群的形成及其带来的资源集中与环境压力,并提出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的规划新范式。 1.1 新型城市范式:紧凑、混合与韧性 详细阐述了“紧凑城市”(Compact City)理论的当代解读,强调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实现功能的高度混合(Mixed-Use Development)。我们探讨了混合土地利用如何减少通勤需求,促进社区活力,并探讨了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如何平衡密度增长与宜居性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了“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y)的概念,分析了城市在面对气候变化、流行病或经济冲击时,其基础设施、社会结构和治理体系应具备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适应性。 1.2 城市增长边界与土地利用调控 本章重点研究了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ies, UGBs)的设定及其在控制无序蔓延(Urban Sprawl)中的作用。通过全球多个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比较分析,揭示了UGBs在政治实施、法律框架和市场响应方面的复杂性。同时,探讨了如增值税(Value Capture)机制在激励棕地再开发和保护未开发土地资源方面的应用潜力。 1.3 跨界治理与区域协同发展 现代城市问题往往超越行政边界。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区域一体化发展(Regional Integration)的必要性。内容涵盖了如何建立有效的跨市域合作机制,协调基础设施投资(如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和水资源管理),以及在区域层面统一环境标准和产业布局的治理模式。 第二部分:生态基础设施与可持续环境设计 本部分将自然系统视为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之中。 2.1 生态基础设施的系统构建 详细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多元构成,包括城市森林、湿地恢复、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我们不仅仅将其视为美化手段,而是将其提升到关键的城市服务层面,分析其在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LID)、空气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中的量化效益。探讨了如何通过生态廊道连接分散的自然区域,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网络。 2.2 气候适应性规划与水资源管理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是当前城市面临的首要威胁。本章聚焦于水敏型城市(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WSD)的策略。内容包括城市水循环的“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度解析,从源头削减径流、中途净化渗透到末端安全蓄滞的全过程管理。同时,讨论了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技术,如优化建筑朝向、增加地表蒸发量以及利用水体降温的策略。 2.3 城市能源转型与零碳社区 探讨了城市层面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可能性。内容涉及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热能)在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中的集成技术,以及微电网(Microgrids)的规划与建设。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建筑能效提升、区域供热/供冷系统的优化,逐步引导社区向“净零能耗”或“近零能耗”目标迈进。 第三部分:智慧技术赋能与人本交通系统 本部分着眼于信息技术(ICT)如何重塑城市管理和服务交付,并着重于构建以人为本、高效公平的城市交通体系。 3.1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数据治理 本书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并非简单地堆砌传感器和应用,而是一项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工程。关键在于数据治理框架的建立——如何安全、合规、有效地收集、集成和分析城市运行数据(如物联网、遥感和大数据)。讨论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技术在辅助城市规划决策、模拟交通流和预测基础设施负荷方面的应用潜力。 3.2 城市交通:从汽车主导到多模式集成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的以小汽车为中心的交通规划模式,转而强调“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的理念。 步行友好与自行车网络设计: 深入剖析了高质量步行环境的关键要素(如街道尺度、连续的人行道、安全交叉口),以及构建覆盖全城的自行车快速路系统的技术标准和空间需求。 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 详细阐述了如何围绕高效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高密度、混合功能的开发,以最大化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减少私人机动车依赖。 自动驾驶与未来物流: 分析了自动驾驶技术对城市街道空间的需求变化,以及在物流“最后一英里”中,如何利用自动导引车和无人机系统优化城市货运效率,同时避免加剧交通拥堵。 3.3 公共空间与社会公平 可持续规划必须关注社会公平。本部分探讨了规划决策如何影响不同社会群体的出行可达性和公共资源分配。内容包括对“交通贫困”(Transit Poverty)的识别,以及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和提升步行环境,确保所有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公平地享有城市便利和高质量生活空间。同时,分析了城市设计如何促进社区互动和公共安全。 结语:规划师的角色与伦理责任 本书最后总结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规划师所应具备的跨学科能力和伦理责任。规划不再是静态的蓝图绘制,而是动态的、迭代的治理过程,要求从业者具备更强的沟通能力、前瞻性思维和对长期环境后果的深刻理解。 本书适合: 城市规划、建筑学、交通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 在政府部门、咨询公司或非营利组织工作的城市规划师、政策分析师和交通工程师。 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感兴趣的决策者和公众。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最关注的是它在软件和硬件兼容性方面的更新。毕竟,市面上的定位设备五花八门,厂家更新迭代的速度也快得惊人。这本第二版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详尽地对比了当前主流几家定位系统在数据接口和算法上的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操作流程的建议。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动态数据采集和分析的部分,作者用图表和流程图的方式,把原本需要大量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数据解读”能力,转化成了可学习、可复制的技巧。书中甚至穿插了一些“陷阱提示”,比如某些传感器在特定光照或温度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误报现象,这些都是书本以外的经验之谈。对我这种经常需要跨平台操作不同品牌设备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兼容性指南”。它不是教你如何“使用”设备,而是教你如何“驾驭”设备,让冰冷的仪器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专业技术书籍的阅读习惯比较挑剔,很多书读起来像是生硬的教科书,读两页就想合上。然而,《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第2版)》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复盘”结构。每一个章节都不是纯理论的讲解,而是以一个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维修案例开篇,引导读者进入情境。比如,书中分析了一个因底盘轻微碰撞导致的隐形束角偏移问题,整个分析过程犹如侦探破案,从初步数据到反复验证,再到最终解决方案的确定,每一步都逻辑严密、令人信服。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知识的留存率。它让我感觉不是在读一本枯燥的指南,而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实战研讨会。对于想要从“操作者”晋升为“问题解决者”的工程师们,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无价的。

评分

这本《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第2版)》的封面设计得非常专业,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活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技术深度。我原以为这只是本中规中矩的技术参考书,没想到翻开后,里面的内容结构清晰得令人惊叹。作者显然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贴近实际操作的语言,将复杂的定位原理层层剥开。特别是关于如何应对不同品牌、不同年代车型在定位参数上的细微差异,书中给出的建议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处理一台老款德系车的后悬挂问题时,传统诊断流程完全卡壳,但书里提及的一个“非标准角度校准法”竟然奇迹般地解决了问题。这种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望,它更像是一位资深技师的经验总结集,而非冰冷的说明书。对于一线维修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缩短故障排除时间,提高一次性修复率,真正做到了“妙用”二字。

评分

我特别想强调这本书在“非标准操作”方面的深度。很多设备手册只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现实世界里,总有意外发生:传感器脏了、立柱歪了、或者车辆本身存在出厂缺陷。这本书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如何处理这些“应该之外”的情况。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定位仪进行“故障自检”和“设备校准验证”的篇幅非常扎实。例如,它提供了一套详细的步骤,教你如何仅凭两个定位塔架和基础测量工具,反向校验定位仪读数的准确性,这对于设备维护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作者对设备原理的底层逻辑有极深的掌握,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按钮操作。它教会你如何用定位仪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收”指令。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是任何快速入门指南都无法提供的。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手册的制作水平也相当高。纸张厚实,印刷清晰,图示和照片的质量非常优秀,色彩还原度很高,这对于需要辨别细微机械结构和读数差异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几何角度图解,立体感很强,避免了传统二维图示容易产生的歧义。此外,书后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非常详尽,查找效率极高。作为一本工具书,易用性是考察其专业性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汽车四轮定位仪妙用手册(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符合人体工学、方便在车间环境下使用的“得力助手”。我敢说,无论是对新入行的学徒,还是对经验丰富的老技师,这本书都将成为工作台上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它的每一分投入都物超所值。

评分

还好!!!!!!!!!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的!

评分

很有用

评分

不错,非常实用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

评分

很好,五颗星

评分

案例还是不够好

评分

估计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