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医书:精校本 全3册 裘庆元辑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三三医书:精校本 全3册 裘庆元辑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裘庆元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书
  • 古籍
  • 精校本
  • 裘庆元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三三医书
  • 医学史
  • 中医药学
  • 版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06786898
商品编码:10801234679
开本:16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艺术插画手绘技法(人物篇)

作 者:刘莹颖 著  

ISBN :9787539455723

出 版 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01

印刷时间:2014-10-01

字 数:字

页 数:164页

开 本:8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g

定 价:69.80元

编辑推荐

这是职业插画师的创作心得。无论有没有绘画基础,静下心来放慢脚步,尝试 创意生活绘。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拿出笔和纸放松地描绘,用心记录我们的快乐与忧伤!插画中的人物是我们的重点表现对象,插画人物造型基础训练并不只是学习人物造型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观察、比较和分析人物的造型特征,把握人物的造型规律和性格特质。一定要建立自己的人物场景资料库。这是一个积极而有条理的工作,在不断的积累中熟能生巧,这有可能就是学习的捷径。   

内容简介

绘本《艺术插画手绘技法·人物篇》是作者近十年来艺术插画创作的经验总结。本书从插画创作的概念入手,讲解插画设计的流程、灵感来源、创意定位、从草稿到成稿的创作过程、以及可能用到的工具和电脑软件等。书中讲述地重点是以人物的不同分类详解,涵盖了不同年龄及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物形象。强调了人物设定和绘本文案,对每个类型从创作的过程到知识点分析讲解,较全面阐述了人物插画的创作方法与技巧。该书适合立志于插画事业的爱好者,也适合从事职业插画创作地设计师参考。

作者简介

刘莹颖

女,80后新生代原创插画师。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文学硕士,高校专业教师 。

擅长时尚人物造型设计、商业绘本、儿童绘本等多种绘画风格。

2006年作品《新摇滚时代》获“蔡美月杯”第五届全国时装画艺术大赛铜奖。

2006年与融侨房地产商合作房产楼书绘本的创意与制作。

2007年与三江航天房地产商合作房产楼书绘本的创意与制作。

2008年与大众广告合作某商业地产的创意生活形态的造型绘本。

2008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高职教材《时装设计效果图技法》。

2008年组创武汉品图设计插画工作室。

2008年摩尔英语系列教材(幼儿版)整体设计、插画、动画创意与制作。

2009年与武汉广场广告部合作年度吉祥物设计与制作。

2010年小桔灯作文教材插画创作。

2012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绘本《时装设计效果图手绘技法》

2012年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红帽》《丑小鸭》手工绘本,

《爆笑精灵-赛尔号爆笑多格漫画》系列漫画。

2012年湖北教育出版社《酷思熊儿童哲学童话》系列绘本的插画创作,

“酷思熊”吉祥物的设计与绘制。

2013年承接湖北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课标教材《语文》插画项目。

目 录

章  插画创作的基础知识/1

1.1插画的概念/3

1.2人物插画的分类/4

1.2.1按人物表现层级分类/4

1.2.2按人物角色分类/4

1.3学习插画的主要方法/5

1.3.1阅读/5

1.3.2临摹/5

1.3.3写生/6

1.3.4教材和资料的准备/9

1.4工具的准备/10

1.4.1传统绘画工具/10

1.4.2绘画工具/10

      第2章  插画创作中的人物造型与动态/13

2.1人体结构与动态/15

2.1.1人体结构/15

2.1.2人体动态/15

2.2人体比例/16

2.3男性与女性人体的比较/17

2.4人体局部的画法/18

2.4.1头部的透视变化/18

2.4.2手的画法/19

2.4.3手臂的画法/20

2.4.4脚的画法/21

2.4.5腿的画法/22

2.5运动中的人体/23

2.5.1人体四肢关节的运动规律/23

2.5.2各种人体姿势的练习/24

2.6不同年龄的人物造型画法/26

2.6.1幼儿、幼童/26

2.6.2少年/31

2.6.3青少年/36

2.6.4青年/45

2.7不同风格题材的人物造型/55

2.7.1儿童家庭生活题材/55

2.7.2时尚女郎题材/58

2.7.3不同性格职业的女性造型/60

2.7.4爱情题材/61

2.8人物的角色设计/633.1色彩的属性/67

第3章  人物插画的创作技法步骤详解/65

3.1.1色相/67

3.1.2明度/67

3.1.3纯度/67

3.1.4色调/68

3.2数字水彩笔的特性及上色技巧/71

3.2.1同一图层不同色彩的晕染/71

3.2.2分层上色/71

3.2.3步骤图中反复用到的笔刷、工具及图层创建/71

3.3头部上色步骤/72

3.3.1儿童头部上色/72

3.3.2女性头部上色/73

3.3.3男性头部上色/74

3.4单个人物上色步骤/75

3.4.1坐在蹦蹦球上的小女孩/75

3.4.2我是牛仔/78

3.4.3时尚猫女/81

3.4.4邻家女孩84

3.4.5随风而过/86

3.5人物及场景整体上色步骤/89

3.5.1宅男/89

3.5.2雨中嬉/93

3.5.3远的距离/97

3.5.4清晨的窗口/102

3.5.5玩具控/106

3.5.6滑板少女/113

3.5.7在机场/117

3.5.8时尚女孩/120

3.5.9散步/123

3.5.10夏天/126

3.5.11放飞校园/130

3.5.12奶爸/134

第4章“小红帽”绘本创作实例分析/137

4.1素材搜集,寻找灵感/139

4.2风格的确定/140

4.3角色塑造/140

4.4画面布局/141

4.4.1书页的安排/141

4.4.2画面构图/142

第5章 作品赏析/147

5.1个人作品/149

5.2大师作品/154

5.2.1动画片驯龙记中的人物角色设定/154

5.2.2意大利自由插画家La Bohème的作品/155

5.2.3法国油画家Catherine Dudnik的作品/156

5.2.4俄罗斯插画家安娜的作品/157

5.2.5法国插画家Jean-Baptiste Monge的作品/158

5.2.6插画家Anton Pieck的作品/159

5.2.7美国插画师Kathy Hare的彩铅作品/160

5.2.8韩国插画家Choi, Eun-Young的作品/161

5.2.9美国摩登性感女郎/163

5.2.10美国画家诺曼 · 洛克威尔的作品/164

........
传世经典,智慧结晶:中华传统医学的瑰宝 在中医药浩瀚的文献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后人探索生命的奥秘。它们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宝库,更是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本书系,正是这样一部凝聚前贤智慧、传承千年医术的宏伟巨著,它以精校本的形式,系统地呈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为当下乃至未来医学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参考。 卷帙浩繁,体系宏大,勾勒中医全貌 本书系共分三册,内容涵盖之广,体系之全,实属罕见。它并非零散的医学碎片,而是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将中医学的各个重要分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宛如一部立体的、立体的、多维度的中医百科全书。 第一册: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基石 第一册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医学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病因”。从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到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再到饮食劳倦、外伤跌打等多种致病因素,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每一病因的产生机制,如何在人体内引发病理变化,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使读者对疾病的源头有了深刻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疾病的本质。本书从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津液耗伤、脏腑功能失常等多个角度,详细阐释了各种病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演变过程。例如,阳气虚衰如何导致寒湿内生,肝郁化火如何伤及脾胃,痰湿郁结如何阻滞气机等等,这些精妙的论述,揭示了疾病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医学核心的“辨证论治”思想。辨证,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疾病的性质、部位、病因、病势等,进行归纳、整理、判断,确定疾病的“证”。全书列举了大量常见的证候,如表证、里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湿证、燥证、气滞、血瘀、痰凝、食积等等,并详细阐述了每种证候的临床表现、病机特点及诊断要点。 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法,并选择合适的方药进行治疗。本书详细介绍了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运用原则,以及各种治法下药物配伍的要领。通过对辨证论治过程的系统讲解,读者能够掌握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抽丝剥茧,直击病灶,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向,这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 第二册:脏腑经络与方剂经典的深度解读 第二册将视角聚焦于中医学的宏观架构——脏腑和经络,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和解读了大量经典的方剂。 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单位。本书对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书中不仅讲解了各脏腑的正常生理活动,如心的主血脉、肝的藏血、脾的主运化、肺的主气、肾的藏精等等,更深入地剖析了当某一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引发何种病理变化,以及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病理传变。例如,肾精不足如何影响骨骼发育,脾胃虚弱如何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心火亢盛如何扰乱神明等等,这些讲解,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协调是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的关键。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联系脏腑与体表、沟通人体上下的桥梁。本书详细介绍了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循行路线、所属脏腑、临床功用以及常见的经络病候。通过对经络理论的深入理解,读者能够明白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为何能通过刺激经络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也为理解许多内科疾病的病位和传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脏腑经络理论的基础上,本书第二册花费大量篇幅,对中医学中最为核心的“方剂”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方剂,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是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而成的。本书精选了大量临床常用、疗效卓著的经典方剂,如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六味地黄丸、小柴胡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等,对其组成、功用、主治、用法、禁忌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书中不仅讲解了方剂的组方原理,如君臣佐使的配伍思想,药物之间的协同增效和相互制约,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经典方剂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根据辨证的细微差别,对原方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这种对经典方剂的深入解读,不仅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更是对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直接提升。 第三册:临床各科与养生康复的实践指南 第三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着重于中医学在临床各科的应用以及在养生康复方面的指导作用。 本书对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传统中医的优势病种,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在内科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如感冒、咳嗽、泄泻、腹痛、头痛、眩呕、失眠、心悸等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认识,包括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相应的治法方药。例如,对于风寒感冒,书中会详细介绍其症状特点(如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涕等),病机为风寒袭表、肺卫失宣,治法为辛温解表,常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并讲解其加减变化。 在妇科部分,书中对月经不调、带下、妊娠、产后病、癥瘕等妇科常见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会结合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阐述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理冲任、脏腑气血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对于痛经,书中会详细分析其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血虚肝郁等不同证型,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药。 儿科部分,则聚焦于婴幼儿和儿童的常见病,如小儿发热、咳嗽、厌食、遗尿、惊风等。由于小儿脏腑娇嫩、生长迅速,本书在阐述儿科疾病时,特别强调了辨证用药的精细化和儿童用药的特殊性。 外科部分,虽然现代医学外科技术发达,但中医在疮疡、骨伤、跌打损伤等领域仍有独特的优势。本书会介绍中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以及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等治法。 五官科部分,则会涵盖眼科(如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耳鼻喉科(如鼻渊、咽痛)、口腔科(如口舌生疮)等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除了疾病的治疗,本书第三册还特别强调了“养生康复”的重要性。书中介绍了中医学的养生理念,如“治未病”、顺应四时、情志调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如食疗、药膳、导引、按摩等,还结合季节变化和个体体质,给出个性化的养生建议。例如,在冬季,书中会介绍如何通过补肾阳、健脾胃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在夏季,则会强调清热解暑、健脾利湿。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中医学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如病后调理、术后恢复等,旨在帮助人们在疾病康复后,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并预防疾病的复发。 精校本的价值:精准传承,指引未来 本书采用“精校本”的形式出版,其价值在于对原著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校勘和整理。在中医药文献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字讹误、注释不清、章节颠倒等问题。精校本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考证,力求恢复原著的风貌,提供最准确、最权威的版本。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是对先贤学术成果的尊重,更是确保中医药知识得以准确传承的关键。 本书的精校本,为中医药的从业者、学习者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典籍。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掌握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更能从中汲取养生智慧,提升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所蕴含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本书系,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将激励更多人去探索、去发扬、去创新,让中华传统医学的智慧之光,在新的时代继续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对生命哲学的感悟。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渐渐体会到,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理念,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书中对于养生、预防、调理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时令节气调整饮食,如何通过情志的调养来保持身心健康,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开始更加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学会倾听身体发出的信号,并尝试用更自然、更和谐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健康。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理解生命真谛的人生指南。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精装的封面,纸张的质感,以及印刷的清晰度,都彰显了其“精校本”的品质。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分量便传递出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触感温润,翻页时几乎听不到细微的沙沙声,这是很多普通印刷品难以比拟的。每一册的书脊都设计得十分规整,摆放在书架上,整齐划一,赏心悦目。打开扉页,那古朴典雅的字体,以及印在纸上的清晰图文,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喜欢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例如每册都附带的细致的目录和索引,这对于使用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可以快速定位到自己想要查找的内容,大大提升了查阅的效率。而且,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有刺眼的感觉,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明显减轻。整体而言,这是一套从视觉到触觉都令人愉悦的医书,是值得珍藏和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个常常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深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而这套书,正是连接这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书中丰富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时,我常常会翻阅其中的相关篇章,寻找古人的智慧和治疗思路。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古老的方剂和疗法,经过现代的理解和创新,依然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解决当下临床的难题。这种跨越时空的学术传承,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生命力。同时,书中对于药物的炮制、配伍的原则,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的详细介绍,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临床视野和更丰富的治疗手段。这套书,是我临床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也是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的阶梯。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考据。书中对于每一个条目的来源、每一个论断的出处,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标注,这对于追求真知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尊重和保障。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未经精校的版本,常常会因为错字、漏字或者断句不当而感到困扰,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和理解的准确性。而这套书,则彻底解决了我的这一难题。清晰的排版、准确的文字,以及详尽的注释,都让我能够专注于内容的学习,而不是被杂乱的信息所干扰。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让我对出版社的专业性和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获得一套如此精良的古籍整理本,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医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医生或者学生来说,都是一项宝贵的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研究平台。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医学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学习经典理论的途径。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渴望。它并非是市面上那种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而是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中医的精髓。从基础的理论体系,到具体的病症辨治,再到药物的配伍与应用,都有着详实且富有逻辑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古代医家思想的解读,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韵味,更融入了现代的理解和阐释,使得晦涩难懂的古籍变得生动易懂,充满生命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又能体会到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每当我遇到一个困惑的医学问题,翻阅这套书,总能从中获得启发和答案,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指引我探索中医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