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1-22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作者郑曦原)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是《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讫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分为上下两册,本册为上册。
《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刚刚吃完早餐,门口的轿子就已经在等着我们,一上轿我们就一路小跑地出发了。我们在广州只有一天时间,必须充分利用它。
你一旦来到广州的大街上,就几乎分辨不清东南西北。我们的目的地在西郊,毋庸置疑,我们正向那个方向行进。看来人们确实需要一双经验丰富的眼睛来辨认自己的行进路线,哪怕区分两条东向的街道也是多么不易。这些街道其实不过是些很长很长的巷道,道两边有很多正在营业的店铺。这些店铺老板的名字和他经营的业务都油漆在一块长长的厚木板上,木板垂直地悬挂在店铺的门口,如果有一阵大风吹来,它们就会左右摇摆,彼此碰撞,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我们驻足的第一个地方是间卖家禽的店铺。最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只一只又肥又大的鸡鸭,它们整只整只地被压成板状,做成了干货,油脂肥厚,透出深黄的颜色。向导建议我仔细瞧瞧摆在店外面的食品。天哪!在一群鸡鸭中间,我竞看到了美丽的老鼠,它们体形硕大,肥肥胖胖,还有长长的爪子和卷曲的尾巴,也挂在那里等待出售。在这个店子内,我想我还发现了猫,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猫和兔子很容易搞混,我对自己的发现也没有把握。
在这次有趣的征途中,我们还走进过一家卖狗肉的店铺。华盛顿有家名叫“明星火腿”的美食店是英国公使馆的人开的,人们因其乳牛肉和火腿排的诱人香味而经常光顾那里,与此类似,甘坊在广州开的狗肉店也把居住在这里的北方人吸引了过来,他们很喜欢吃这里的狗排。这种食品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看上去和闻起来都很招人喜欢。这种食品不是用小羊羔或兔子做的,而是用猫狗之类东西做的,但是,如果你不去想这点,很可能会情不自禁地坐下来,美美地享受它一大盘。
再往前走一段,我们来到了猫狗市场。在这里,这些小动物就像在,纽约跳蚤市场上摆出来的鸭子和鹅一样卖。小猫看上去都很乖巧,它们“喵喵 ”叫着,令人怜悯。又肥又胖、圆滚滚的小狗特别引发人的同情,当它被摊贩抚摸着并高高举起来向人们展示时,这可怜的小东西就一边舔那只抚摸它的手,一边高兴地摇晃尾巴。整个市场内,“喵喵”和“汪汪”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真是一种既荒谬又可笑的景观,虽然毫不令人厌恶。
接下来,我们进了一家大烟馆。在这里看到10—12个各种年龄的男人在喷云吐雾。他们的样子看上去都相当龌龊,尤其是他们那邪恶和令人厌恶的神情,真有一种力量促使你不止一次地想赶紧退回到大门口去。我向这兽穴一般的屋子的尽头走去,这里有个男人把他的头枕在小木枕上,身子四仰八叉地躺在一张光板床上。当我专注地凝视着他时,他的目光正茫然若失地盯着什么,然而很显然,并没有什么人在吸引他的注意,而是鸦片正把他带人幻想中那个遥远和缥缈的世界。旁边还有个男人,正用他所能达到的最大的肺活量在吸食鸦片,一团团的烟雾从他的两只鼻孔中进进出出。他似乎渴望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奇怪的梦幻中去,哪怕有一小会儿时间也好。他们所有人都似乎在尽力于从他们所置身的客观存在中消失,忘却这人世上他们所无法忍受的烦恼和忧伤。我们还参观了另一处大烟馆,它的一楼和二楼都设有吸烟室。据说广州的富人们经常光顾这座大烟馆,但现在里面没什么人,大概是因为时间还太早吧。从它的内部摆设上似乎也看不出比前面那家高级多少,也许对于上流社会的人来说,多付些钱更符合他们的秉性吧? 论及清国人的礼仪,那就更是特色鲜明了。在人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中,比较有吸引力的大概要算茶馆。广州的茶馆很像纽约的小酒馆或酒吧,也有伦敦酒吧的格调。但杜松子酒或啤酒与茶之间的差别可就大了,特别在它们的效果上。这里常常是30人围坐在一些小桌子旁,面前摆放着茶水、饼干和糖果之类的东西。他们之间的谈话欢快但不喧嚣,所有人都显得恭谨有礼,宽宏大量。在这点上,东方文明比西方文明要可取得多。我多么希望欧洲大城市里的劳动者们也能经常光顾茶馆,而不是天天到酒吧里去闹事。
茶叶商会是广州城内重要的交易中心。迷信和偶像崇拜在这里非常明显。手里抓着金元宝的财神爷及其他一些据认为对挣钱有帮助的神灵们,都有各自的神像和祭台,祈福的人可以对着他们焚香膜拜。这个商会的建筑布局倒有些奇特。我们经过了一连串的房间、庭院和走道,都是些阴暗和破败的地方。再往后走很深很深,我们来到一个清国风格的花园中,有小桥、假山、石洞和垂柳。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只精美的清式瓷盘,上面总有一位盛怒的父亲正在追赶他那逃跑的女儿,因为她拒绝嫁给那位媒妁之约的丈夫,而坚决要和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出逃。
在商会附近,我们还参观了一处尼姑庵。有两三个面容丑恶的老尼带领着一群年轻的清国女孩在消磨时光。这些女孩衣衫褴褛,形容污秽,其容貌和体态都令人厌恶。奇怪的是,养这些人来做什么呢?她们接待病人并护理他们吗?从她们居住的地方看,这么狭小、这么肮脏,不可能是照顾病人的地方。那么,她们出外服务吗?有些显得太老了,而其他的又太年轻。她们那空洞的眼神充分表明了尼姑庵的懒散和无聊。
离尼姑庵不远处是一座五百罗汉庙,庙内有一座面积巨大的长方形大殿。这座大殿只是在尺寸上有几分雄伟壮观,但从建筑美学的观点来看却称不上壮丽、辉煌。大殿两侧排列着五百尊圆脸的、丑陋的佛教徒的镀金神像,每尊神像都保持着一种思考的姿势,有些表现出刚陷人某种思绪,而有些则似乎刚从深深的人静中醒来,还有一些接近完全专注的神态。在有些神像的双脚部位塑有哺乳类动物,而另外一些神像的手上有爬虫类动物,还有些神像的头上有昆虫类和鸟类动物。所有这些动物都栩栩如生,象征着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动物也都膜拜他们的神灵。然而,寺庙的僧侣没有半点敬神的样子。在这宽敞的大殿内,人们都弯腰低头地祈祷着,和尚们却在不停地接受着礼拜者们馈赠的礼品并把它们不断带到内室。和尚摇晃着一炉炉的熏香,除此之外,他们还兜售诸如护身符、水烟斗之类的东西。整个大殿内夹杂着谈话声、笑声、催促声以及重重的脚步声。另外,和尚们还大声地欢迎着刚刚进来的礼拜者们,或以手抚额地目送着即将离去的信徒们。所有这一切都让这座大殿看起来更像个宽敞的商业贸易中心,而不是一处表达人们虔诚信仰的圣地。庙内最后一个大殿是那些犯了戒律的和尚接受处罚的地方,我们走到这里才感到一丝轻松和安慰。接着,我们从庙里溜出来,来到了外面的大街上。
……
《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历经150年仍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本人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期间,曾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索引,并阅读了其中晚清时期的408篇文电。当我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
1997年夏季,我向时报提出准备选择该报部分原始报道来编纂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期望寻找到《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对美国主流社会形成美武“中国观”的影响线索,同时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领域的变迁,捕捉到中国积弱而强,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轨迹。这个提议获得时报的重视和响应,并评价为“这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因此,我们从1997年冬开始着手,首先形成了“纽约时报看中国”三部曲的编纂总纲,然后选择晚清社会为第一部,至1998年秋完成这一时间段的资料选辑工作,以此奠定了本书的原始文献基础。将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准备着手第二部(民国卷)和第三部(人民中国卷)的编纂工作。
“纽约时报看中国”第一部定名为《帝国的回忆:晚清报道总选辑目录》的英文索引附于书后,供有更多兴趣的读者参考。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由于年代久远,纽约公立图书馆保存的缩微胶片显示效果很不稳定,有不少我们自认为应该选入的文电实在无法辨识,只好忍痛割爱。
本书在编辑顺序上一共安排为七篇,首先以社会、文化等较轻松的内容为开端,力图先引起和保持住读者的兴趣,再随之以内政、战争和革命等沉重的内容,供读者思考。许多众所周知的事件,以及大量涉及教案的内容,本书没有收录。为了帮助年轻读者阅读,本书在每篇之前加了一段“篇首语 ”,再在若干涉及近代史的人名、地名和事件背景等处撰写了译注,希望能对这一部分读者起导读的作用;本书在对国名的表述上,大量使用了“清国 ”、“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字样,是有意识地将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在时间上作清楚的划分,以帮助读者在阅读时保持相对超脱的心境,以利较为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在整个编译过程中,我负责文稿的选编、分类和注释工作,并起草了所有的自撰文字。翻译工作则由李方惠、胡书源和我三人共同完成。
本书在起步阶段即获得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同志的支持,并蒙他亲笔赐函指教,获益匪浅;在与《纽约时报》的接洽过程中,承蒙时报亚洲事务顾问刘仕诚先生的多方周旋和鼎力帮助;在制作文献拷贝的工作中得到了纽约公立图书馆的热情帮助;在书稿草成后,又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左步青先生的垂教和指正,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郑曦原
2000年4月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为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1984届选调生,曾志愿到地处秦岭深处的陇南乡村工作3年。热心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事业,是中国天然彩色棉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92年底,进入中国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评分 评分资深记者罗宾·艾特肯,潜伏BBC 二十五年
评分另一个视角看历史
评分《我们能相信BBC吗?》可以说部分揭开了西方自由媒体的神秘外衣,让读者了解到,任何媒体,只要由人来报道和操作,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个人喜好和立场,无法做到真正的公正和道德。
评分京东购书,物美价廉,促销力度够大
评分本集中有几篇是应几位青年学子的提问,谈自己的工作、思想经历和治学之道。大部分是应各种讲座之约,围绕某个当时关注的中心话题谈一些看法。在形式上我称之为“信口开河”,因为一般事先都没有稿子,只有提纲或腹稿,面对听众的过程中,往往自然而然又流出一些新的想法。拜现代技术之功,录音稿很快就整理出来,自己再加以修整。其好处是畅言、少羁绊,更直白;缺点是失之涣漫,语言欠精炼,且难免重复。在编辑本书过程中虽经作者和责任编辑努力修葺,这一缺点仍不能完全避免,这是要请读者见谅的。
评分 评分《帝国的回忆(上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增订本)》收录第一篇夕照的社会-第三篇诡异的内政等内容。
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上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