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

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 著
图书标签:
  • 孔子
  • 儒家思想
  • 中国哲学
  • 经典
  • 智慧
  • 文化
  • 历史
  • 修身养性
  • 国学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519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2586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
  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 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孔子生平

第三章 中庸

第四章 大学

——论理与政治

第五章 论语

——孔子的格言

第六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一)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第七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二)

——《礼记·襄助公问第二十七》

第八章 儒家社会秩序三论(三)

——《礼记·礼运第九》

第九章 论教育

——《礼记·学记第十八》

第十章 论音乐

——《礼记·乐记第十九》

第十一章 孟子

精彩书摘

  一、孔子思想的特性
  
  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而一般人对善念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之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因为现代有些中国人,甚至曾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由此我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想分歧的时期,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及共产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隆。与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公元后第三至第六世纪盛行之外,其强敌莫过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虽无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识论的阐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将重点移至儒家经典所已有之某些观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视,但也并不能将儒家思想根本推翻。这也许是纯粹由于孔子个人多年来的声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负,对本门学说精当之信而不移,因而鄙弃佛教理论而侧目视之,或者给予宽容,当时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家也以平实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认为陈旧无用,自是;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我认为儒家思想仍不失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儒家思想,在中国人生活中,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还会影响我们民族的立身处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家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们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俗,会受益匪浅的。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语,这种看法,自然不足以阐释孔子思想其影响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为深奥的统一的信念或系统,纯靠一套格言警语而支配一个国家,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国一样,是办不到的。孔夫子的威望与影响如此之大,对此一疑难问题之解答,必须另自他处寻求才是。若没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道理,纵有格言警语,也会久而陈腐令人生厌的。《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使西方人对孔子之有所知,主要就是靠这部书。但是《论语》毕竟只是夫子自道的一套精粹语录,而且文句零散,多失其位次,因此若想获得更为充分之阐释,反须要依赖《孟子》、《礼记》等书。孔子总不会天天只说些零星断片的话吧。
  
  所以,对孔子的思想之整体系统若没有全盘的了解,欲求充分了解何以孔子有如此的威望及影响,那真是缘木求鱼了。简捷说,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一伦理性之方法,与法家以讲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学说也是断然肯定的,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对全无实用虚无缥缈的玄学与神秘主义完全弃之不顾,而是只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灵异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并不必在什么神祇上去寻求神圣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确点说,儒家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因为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儒家思想当然主张阶级分明。要了解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回溯到孔子当时封建制度崩溃以及此后数百年内的状况。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级的国家,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朝皇帝名为华夏君王,统治全国,实则徒拥虚名,衰微已极。甚至孔子及以后之孟子,虽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于水火,但亦不屑于一朝周帝。这颇与其所主张之建立理性社会,尊崇周王之学说相矛盾。因当时国内情势纷乱已极,周室衰微,帝国荏弱,纵然前往朝见,终无大用。各国间虽订有条约,转眼粉碎,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凌弱,众暴寡。国与国间随时会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见成功。学人智者开始定攻守之计,和战之策,别利害,辨得失。说来也怪,当时学者智士之间,国界之分渐渐混灭,周游列国,朝秦暮楚,亲疏无常。而古礼失,尊卑乱,贫富悬殊,政教乖误,此等混乱失常遂使思想锐敏之士,劳神苦思以求拨乱反正之道。在此种气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极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见,如百花齐放,竞妍争香,乃形成中国哲学之黄金时代。或蔑弃礼教如老庄;或主张人人当亲手工作以谋生,如萌芽期之共产主义,如许行及其门人;墨子则倡单一神祇,崇爱上帝,教人重人道,勿自私,甚至窒欲苦行,竟趋于极端而排斥音乐;此外尚有诡辩家、苦行家、快乐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等等,不一而足。于是,不少人,如今日之欧洲人一样,开始对文化表示怀疑,而想返回太古之原始生活,正如今日若干思想家要返回非洲丛林中或到爪哇以东之巴厘岛一样。而孔子则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这都是孔子部分的信念。在《礼记?儒行篇》里,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与其他各派的差异。“儒”这个字,在孔子时便已流行。而称为儒的一派学者,大概是特别的一批人,他们在观点上持保守态度,精研经史,其儒冠儒服正表示他们对古代文化的信而不疑。下面的几段摘录文字足以表示儒家的高度道德理想。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欤?”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

前言/序言



《论语》: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人生智慧的永恒源泉 在浩渺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有一部经典,历经千年而不衰,穿越时空而弥新,它如同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指引了人生的方向。这部经典,便是被誉为“东方圣经”的《论语》。它并非一本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也不是一篇空洞虚渺的哲学论述,而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真实记录,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凝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哲学与行为准则。 《论语》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而普适的人生智慧。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其洞察人性的敏锐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论语》中提出了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治国的精辟论述。它并非高高在上地宣扬某种教条,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入,引导人们去思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观念。 “仁者,爱人。”这句简短而有力的话,道出了孔子思想的精髓。仁,是爱,是宽容,是同情,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它要求我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始终保持一份真诚与善意。在人际关系日益复杂、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重温“仁”的理念,其意义尤为重大。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情感连接,依然是爱与尊重。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耻。”孔子在此强调了道德判断的标准。君子以道义为重,追求的是内心的良知与正确的行为;而小人则关注个人的利益得失,往往会因小失大,甚至不惜颜面。这种区分,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至关重要。《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并非要求我们成为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指引我们朝着一个更加正直、向上、有担当的方向去努力。它鼓励我们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困难面前坚守原则,在群体中承担责任。 “礼”,是《论语》中另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重要概念。这里的“礼”,并非僵化的繁文缛节,而是规范人际交往、维系社会秩序的普遍准则。它包括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行为仪式等多个层面。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是否遵礼,是衡量其品德的重要标准。“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仪规范,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不再需要学习古代复杂的礼仪,但“礼”所代表的尊重、秩序、谦逊、得体等精神内核,依然是我们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提升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要素。 《论语》同样深刻地探讨了学习与教育的智慧。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一系列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至今仍是教育实践的宝贵财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点明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与思考必须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避免迷茫与困惑。它强调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孔子对学习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他自身的实践中。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将学习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人生的最高追求。 除了上述核心概念,《论语》还涉及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但其根本落脚点依然是人。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做一个有担当的公民,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他提倡的“正己而后人”,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去要求别人;他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更是闪耀着朴素的民本思想的光辉。 《论语》的语言风格独特,简洁明快,寓意深远,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长篇累牍地进行理论推演,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机智的对话、精辟的格言,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易于理解,更易于实践。阅读《论语》,就如同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对话,他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论语》的智慧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反思人生的重要视角。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判断是非的标准;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它可以给予我们方向与力量;在处理家庭矛盾与社会关系时,它能提供化解之道。 《论语》的阅读,并非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实践,都会有新的体会。它就像一个无尽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地挖掘与探索。它不是一部摆在书架上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哲学,是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实践、去体验、去应用的智慧。 《论语》所倡导的仁爱、诚信、责任、担当、好学等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基石。它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其思想光辉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 总而言之,《论语》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教科书,一部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美好社会的指南。它所蕴含的智慧,既有古代的深邃,又有现代的启示;既有哲学的思辨,又有生活的实践。阅读《论语》,就是与中华文明最璀璨的智慧对话,就是开启一段探寻人生真谛的永恒旅程。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工作节奏很快的现代人来说,阅读时间非常碎片化,但这本书的特点恰好适应了这种“快节奏下的慢思考”。它的分篇和章节设计得非常巧妙,每一小节的论述都精炼而富有哲理,即使只能抽出十分钟来阅读,也能确保读到有价值的内容并有所启发。例如,书中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解析,并非停留在表面的社交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独立性与尊重,这种精炼的智慧,非常适合在通勤路上细细品味。而且,修订版在语言的现代化处理上做得非常成功,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而是自然地将古义融入现代汉语的表达体系中,使得孔子的思想仿佛是昨日才被提出的新观点,毫无隔阂感。读完一章,往往能立刻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道德模型或行为准则,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愉悦感。

评分

我收藏了不少关于国学经典的读物,但《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内容绝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了儒家思想的内核,同时又避免了学院派的枯燥。这本书的编者显然对孔子的学说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们仿佛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将孔子的思想体系进行了一次精妙的重构,使其更符合当代读者的认知习惯。我尤其欣赏其在伦理学部分的处理,它不仅讲解了“应该做什么”,更解释了“为什么应该这样做”,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支撑体系。相比于一些只着重于宣扬道德口号的书籍,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思维工具和方法论。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修身”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可以循序渐进实践的蓝图。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持续地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是一种可以伴随一生的精神伙伴。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圣贤语录汇编”的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总觉得可能不过是老生常谈的堆砌。但《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内容编排的匠心独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论语》原文,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划分,比如“齐家之道”、“治国之略”、“为学之基”等,这种结构性的梳理,极大地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系统的孔子思想知识框架。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零散地阅读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在与一位博学深邃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修订版中增加的那些针对性注释和背景介绍,为理解晦涩的古代语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望文生义的误区。书中对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比如“礼”与“法”的区别,简直是鞭辟入里,让人对传统政治哲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一般普及读物可比,它更像是一部精良的学术辅读资料,同时又保持着极佳的阅读流畅度,难能可贵。

评分

这本《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起,就被它那厚重的装帧和典雅的字体所吸引。精装典藏版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千年的智慧。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字里行间留白得当,读起来丝毫不觉拥挤,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这次修订版在内容上似乎进行了更细致的校对和梳理,使得原本就精妙的孔子思想在阐释上更加清晰流畅,逻辑也更为严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那些经典语录时,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情境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让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教诲,依然能够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修身养性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比如书中对“仁”的阐释,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落脚到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让人读后豁然开朗,真正体会到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与普适性。这本书无疑是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更是精神食粮,值得每一个珍视传统文化的人拥有。

评分

我是一个对书籍的“触感”有执念的人,而这本《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在物理层面上就给了我极高的满足感。翻开封面,那特制的纸张带着一种温润的触感,油墨的印刷质量极高,即便是深色印记也丝毫没有晕染或模糊的迹象。精装的工艺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装订结实有力,预示着它能经受住多次翻阅和长久的收藏。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典藏版”在配图和插画的选择上,也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水准。那些古代的摹本、场景复原图,既不喧宾夺主,又为艰深的哲理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辅助,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美学享受。我把它放在客厅的书架上,仅仅是它的存在,就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沉静的书卷气。它不仅仅是思想的载体,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追求完美结合的体现,拿到手上,心绪都会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去体会这份厚重的历史感。

评分

过节买自营的好,送货快。

评分

快递速度满意,书的包装完整

评分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孔子的思想不只是“处世格言”“道德修养”,更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求,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心魂”。

评分

孔夫子的智慧之初到底在哪里?先生深晓其理。

评分

写得与众不同,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读……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寻找心中的静静。

评分

很好的书,慢慢读,慢慢体会

评分

非常不错,很满意,值得推荐

评分

与老子的智慧配套了,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