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植物志(第10卷)

广东植物志(第10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编
图书标签:
  • 广东植物志
  • 植物学
  • 植物分类学
  • 广东植物
  • 植物区系
  • 生物学
  • 科学
  • 参考书
  • 专业书籍
  • 植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省出版集团 ,
ISBN:9787535954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64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3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广东植物志(第10卷)》收载广东种子植物分科检索表(蕨类植物分科检索表见第七卷)、学名总索引、广东植物学研究简史、华南植物研究所(园)植物标本采集史及编后记等内容。
   本志可供生物、农业、园艺、医药等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有关人员参考。
   (本志一、二卷完稿于海南建省之前,因此海南植物亦收载其中。为了保持本志内容的连贯性,海南植物仍将继续收载于本志各卷,特此说明)。

目录

广东种子植物分科检索表
I.裸子植物分科检索表(吴德邻)
Ⅱ.被子植物分科检索表
1.双子叶植物分科检索表(胡启明)
2.单子叶植物分科检索表(吴德邻)
《广东植物志》第一至第九卷总索引(刘培芳)
中文学名
拉丁学名
附录1 广东植物学研究简史(吴德邻)
附录2 华南植物研究所(园)植物标本采集简史(胡启明 曾飞燕)
编后记

前言/序言


探索中国西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 图书名称: 秘境黔山:贵州森林植物资源调查与区系研究 作者: 黔山植物多样性研究团队 出版社: 中国西南林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内容简介 《秘境黔山:贵州森林植物资源调查与区系研究》是一部系统性、深度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森林植物资源及其生态学意义的专著。本书汇集了近二十年来该地区植物资源普查、野外考察、标本采集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全面揭示贵州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下孕育出的独特植物区系特征,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喀斯特地貌广布,垂直气候带发育显著,这使得该区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本书深入剖析了贵州省从低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到高海拔山地灌丛的多级森林生态系统,并着重阐明了这些生境中特有物种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 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逻辑清晰,内容翔实。 --- 第一部分: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环境梯度分析 (约300字)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贵州省的地理、地质背景及其对植物群落形成的影响。详细分析了区域内气温、降水、光照以及喀斯特石灰岩溶蚀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机制。 重点章节包括: 1.1 气候格局与微生境分异: 基于高精度气象数据,构建了贵州主要森林类型的气候因子阈值模型,探讨了热量、水分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分配模式,揭示了这些因子如何驱动植被的垂直更替。 1.2 土壤基质与植物适应: 深入研究了不同喀斯特类型(峰丛、洼地、坡地)土壤的质地、pH值及养分含量(尤其是钙镁元素)对优势种群建群种选择的影响。通过对典型森林群落的林冠层、林下灌丛层和草本层的结构解析,量化了群落的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及功能多样性指数(如比值多样性、功能谱系学指标)。 1.3 森林动态监测: 报告了在雷公山、梵净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的长期监测样地中,近十年内林分结构、物种更迭和入侵物种动态变化的监测数据,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实证。 --- 第二部分:维管植物物种编目与分类修订 (约450字)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记录了贵州森林中已发现的维管植物物种,并对一些分类上存在争议的类群进行了修订。 2.1 贵州森林植物区系概述: 概述了贵州高等植物区系的区位特征,确认了其中国-喜马拉雅物种区系的显著属性,并对比分析了与周边省份(如云南、广西)的区系差异。 2.2 专科深度研究——杜鹃花科(Ericaceae)与报春花科(Primulaceae): 对在贵州具有高度特有性的杜鹃属(Rhododendron)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分子系统学证据进行了详细比对。修订了数个在传统分类学上容易混淆的种级分类界限,并对新发现的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的潜在新种进行了命名和描述,包括彩色插图和详细的鉴别特征表。 2.3 蕨类植物的生态适应与系统发育: 专题研究了分布于高湿环境下的蕨类植物,特别是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和莎草蕨科(Cyperaceae)中的特有物种。通过对叶绿体DNA(rbcL, matK)和核基因(ITS)的分析,重建了部分类群的系统发育树,修正了传统基于孢子形态的分类系统。 2.4 珍稀濒危物种名录更新: 参照国家及地方保护名录,结合野外最新的种群现状调查,更新了贵州森林中受威胁的特有植物名录,并重点关注了对喀斯特生境高度依赖的特有种的野外种群数量评估。 --- 第三部分:特有种的生物地理学解析 (约350字) 本部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贵州特有物种的起源和扩散历史。 3.1 冰期避难所与物种形成: 基于分子钟分析和化石记录,推测了贵州局部山区在第四纪冰期中可能扮演的“物种避难所”角色。通过对多个特有种的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分化研究(如利用AFLP和SSR标记),确定了物种隔离的地理屏障(如河流切割、高山阻隔)。 3.2 地质构造与物种辐射: 重点分析了古老的岩溶构造(如秦岭-大巴山褶皱带的南缘影响)如何驱动特定科属(如山茶科 Theaceae)的适应性辐射。利用环境因子最小残存区模型(MaxEnt),预测了这些特有物种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变动范围。 3.3 优势先锋种的起源: 研究了森林演替初级阶段中,在裸露石灰岩基质上定植的先锋物种的起源路径,揭示了植物对极端生境的快速适应性演化过程。 --- 第四部分:森林植物的化学生态学与资源潜力 (约250字) 本部分着眼于森林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探索其在药用及生态功能上的潜力。 4.1 传统植物药材的科学验证: 对贵州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使用的具有抗炎、抗氧化特性的森林药用植物,如部分藤本植物和兰科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和鉴定。利用HPLC-MS/MS技术分析了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与生境因子(海拔、光照)的相关性。 4.2 抗逆性化合物的生态学意义: 研究了在喀斯特贫瘠、干旱胁迫下生长的树种如何通过积累特定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酚酸类、萜类)来增强自身的抗逆性,并探讨了这些化合物在群落内的水平转移和生态反馈机制。 --- 第五部分:保护对策与可持续利用建议 (约200字) 基于前述的调查与研究成果,本部分提出了针对贵州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具体保护与管理建议。 5.1 基于因子的保护分区: 根据物种特有度热点、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和气候脆弱性指数,提出了精细化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方案,强调对“生态孤岛”的连接性保护。 5.2 野外种群复壮计划: 针对极度濒危的特有种,制定了结合苗圃培育、异地迁地保护与原生地带辅助回归的综合性复壮技术流程。 5.3 原生境下可持续采集规范: 针对具有资源价值的植物类群,提出了基于可持续生物量估算的科学采集标准,确保传统利用活动不对野外种群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 结论: 《秘境黔山》不仅是贵州植物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西南复杂生态演化史的科学文献。它以严谨的野外数据、前沿的分子证据和系统的生态学分析,为理解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可靠的参考依据。本书是植物分类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捧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问积淀。封面设计虽然朴素,却透着一股子严谨与专业,没有丝毫花哨的装饰,就像一位沉静的学者,只专注于知识本身。我翻开目录,一个庞大的植物家族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从那些耳熟能详的草本,到我闻所未闻的藤本、乔木,每一个名字都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对那些描述的图谱充满了期待,想象着它们将如何细致地描绘出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包括那细微到叶脉的走向,或是花瓣上那难以察觉的纹理。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更是一份对广东这片土地上丰富生命力的珍贵记录。我希望通过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身边那些默默生长的绿色生命,感受它们独特的生命节奏和生存智慧。我还会特别留意那些关于植物的分布、生境以及可能的药用价值的介绍,这可能会为我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能想象到,编写这样一本巨著,需要多少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多少次的实地考察,多少次的文献查阅。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广东这个区域,这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我推测,书中对每一个物种的描述,都将是细致入微的,从形态特征到地理分布,再到生态习性,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准确无误。我尤其期待书中可能包含的植物插图,我坚信,那些由专业画家精心绘制的插图,将能够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生动地展现植物的魅力。它们不仅是科学的呈现,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广东的植物多样性有一个宏观且深入的认识,并对这些植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有所了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知识探索的渴望。我深知,植物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而《广东植物志(第10卷)》就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等待我去发掘。我推测,这本书的体例会非常严谨,每一个植物的分类、命名、描述都会有科学的依据。我还会关注书中关于植物的进化、传播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的介绍,这有助于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植物世界的运行规律。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拓展我的知识边界,提升我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能力。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更多的思考,比如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其中所承担的责任。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洗礼。

评分

初次接触到《广东植物志(第10卷)》,我怀揣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我并非专业的植物学者,更多的是一个对自然世界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是一本藏宝图,每一页都可能揭示出隐藏在广东这片土地上的植物秘密。我设想,在翻阅过程中,我会遇到许多让我感到惊喜的植物,它们或许有着奇特的外形,或许有着令人称道的生命力,又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传说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易懂的植物识别方法,让我能够在家附近或者旅行途中,也能尝试辨认出那些我曾经擦肩而过的绿色身影。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逐渐培养起对植物更敏锐的观察力,不再仅仅将它们视为背景,而是能够发现它们各自独特的美和存在的意义。我还会特别关注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看看植物学家是如何一步步解开植物的奥秘的,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地方的植物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信息。翻开《广东植物志(第10卷)》,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广东地方历史文化的新窗口。我设想,书中在描述每一种植物时,可能也会顺带提及它们在当地的传统用途,比如药用、食用,或者在民俗活动中的应用。我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或传说,将植物的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会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启发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广东人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们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和保护这些植物资源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探索。

评分

不错,不过还是没等到双十一我就忍不住了,买了800多的书这两天,两年多的量有了,过几年再买。当你迷茫了就多看看书,即使找不到答案,也能有个好的方向,也能充实自己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不错,可以。

评分

都是同一批

评分

没有积分了,不要紧。好书还是要推荐的

评分

不错的书籍,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从小就喜欢植物,一直很想收齐一套植物志。《中国植物志》太浩大了,没那么大的书柜放,《广东植物志》目前只见到九册,还是可以的哦。

评分

很好,不错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